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912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实现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优良的放电管。一种放电管(10),具有平行配置的第1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和包括夹在第1电极(12)与第2电极(14)之间的第1筒状体(18)、夹在第2电极(14)与第3电极(16)之间的第2筒状体(20)的气密外围器(22),在上述第2电极(14)中,形成使第1筒状体(18)和第2筒状体(20)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的贯通孔(24),并且在第1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中,形成朝向气密外围器(22)的中心突出并设置放电间隙(28)而对向配置的放电电极部(26),进而,向气密外围器(22)内封入了放电气体,其中,将上述第1电极(12)的放电电极部(26)以及第2电极(14)的放电电极部(26)插入配置于上述第2电极(14)的贯通孔(24)内。
【专利说明】放电管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180024894.2、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2年11月20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1/060728、国际申请日为2011年5月10日)、发明名称为“放电管”的PCT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被用作用于向投影仪、汽车的金属卤化物灯等高压放电灯、煤气调理器等点火塞供给点亮用或者点火用的恒压的开关放电管、或者被用于吸收浪涌电压的气雷器(避雷管)的放电管,特别涉及三极构造的放电管。
【背景技术】
[0003]作为该种放电管,本 申请人:之前提出了实用新型第3122357号。
[0004]该放电管60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具有平行配置的第I电极62、第2电极64、第3电极66、和包括夹在上述第I电极62与第2电极64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I圆筒管68、夹在上述第2电极64与第3电极66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2圆筒管70的气密外围器72。
[0005]在配置于中央的第2电极64中,形成有使第I圆筒管68和第2圆筒管70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的通气孔74。
[0006]另外,左右配置的第I电极62、第3电极66具备朝向气密外围器72的中心突出地配置于气密外围器72内的放电电极部76,在第I电极62以及第3电极66的放电电极部76、76之间形成了放电间隙78。另外,在第I电极62、第3电极66的外侧面,形成了凹陷 62b、66b。
[0007]上述第I电极62、第2电极64、第3电极66、和第I圆筒管68、第2圆筒管70经由密封材料(未图示)气密地接合。
[0008]上述第I电极62、第2电极64、第3电极66的周缘62a、64a、66a从第I圆筒管68、第2圆筒管70的外周面68a、70a向外方伸出。
[0009]在上述气密外围器72内,封入有规定的放电气体。
[0010]在上述放电管60中,如果对第I电极62以及第3电极66之间施加该放电管60的放电开始电压以上的电压,则在放电间隙78中产生放电。
[0011]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第3122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上述放电管60是具备第I电极62、第2电极64、第3电极66的三极构造的放电管,在配置于两端的第I电极62-第3电极66之间生成放电,但在第I电极62与第3电极66之间介有第2电极64的结果,在第I电极62-第2电极64之间、第3电极66-第2电极64之间,形成比第I电极62-第3电极66之间的上述放电间隙78小的放电间隙。因此,在放电间隙小的第I电极62-第2电极64之间、第3电极66-第2电极64之间中的放电生成后,转移到第I电极62-第3电极66之间的放电间隙78中的放电生成,所以产生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变得不佳的事态。
[0013]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优良的放电管。
[0014]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I提供一种放电管,
[0015]具有:平行配置的第I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和包括夹在所述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I筒状体、夹在所述第2电极与第3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2筒状体的气密外围器,在所述第2电极形成使第I筒状体和第2筒状体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的贯通孔,并且在所述第I电极以及第3电极形成朝向气密外围器的中心突出并设置规定的放电间隙而对向配置的放电电极部,进而,向所述气密外围器内封入放电气体,所述放电管的特征在于:
[0016]将所述第I电极的放电电极部以及第3电极的放电电极部插入配置于所述第2电极的贯通孔内。
[0017]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I的放电管中,其特征在于,插入到配置于所述第2电极的贯通孔内的第I电极以及第3电极的放电电极部的插入长度大于等于所述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的2倍。
[001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提供一种放电管,
[0019]具有:平行配置的第I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和包括夹在所述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I筒状体、夹在所述第2电极与第3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2筒状体的气密外围器,在所述第2电极形成使第I筒状体和第2筒状体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的贯通孔,并且在所述第I电极以及第3电极形成朝向气密外围器的中心突出并设置规定的放电间隙而对向配置的放电电极部,进而,向所述气密外围器内封入放电气体,所述放电管的特征在于:
[0020]在所述放电电极部的前端面,形成了含有硝酸铯、硝酸铷、氧化镁以及玻璃的覆膜。
[0021]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放电管中,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硝酸铯、硝酸铷、氧化镁以及玻璃的含有比例,硝酸铯是0.01?50重量%、硝酸铷是0.01?50重量%、氧化镁是0.01?50重量%、玻璃是0.01?50重量%。
[002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提供一种放电管,
[0023]具有:平行配置的第I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和包括夹在所述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I筒状体、夹在所述第2电极与第3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2筒状体的气密外围器,在所述第2电极形成使第I筒状体和第2筒状体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的贯通孔,并且在所述第I电极以及第3电极形成朝向气密外围器的中心突出并设置规定的放电间隙而对向配置的放电电极部,进而,向所述气密外围器内封入放电气体,所述放电管的特征在于:
[0024]由40?80体积%的氖、5?50体积%的氩、I?50体积%的氢构成所述放电气体,并且使向气密外围器的封入气压成为25?lOOkPa。
[002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提供一种放电管,
[0026]具有:平行配置的第I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和包括夹在所述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I筒状体、夹在所述第2电极与第3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2筒状体的气密外围器,在所述第2电极形成使第I筒状体和第2筒状体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的贯通孔,并且在所述第I电极以及第3电极形成朝向气密外围器的中心突出并设置规定的放电间隙而对向配置的放电电极部,进而,向所述气密外围器内封入放电气体,所述放电管的特征在于:
[0027]在所述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形成后端与第I电极直接连接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后端与第2电极直接连接的第2触发放电膜,并且在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形成后端与第3电极直接连接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后端与第2电极直接连接的第2触发放电膜。
[0028]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放电管中,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将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0029]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I记载的放电管中,将设置规定的放电间隙而对向配置的第I电极的放电电极部以及第3电极的放电电极部插入到配置于第2电极的贯通孔内。因此,不会如以往的放电管那样在第I电极-第2电极之间、第3电极-第2电极之间生成放电,而能够在第I电极的放电电极部-第3电极的放电电极部之间的放电间隙中立即生成放电,并且放电生成的放电间隙配置于第2电极的贯通孔内,从而电场增加,所以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提高。
[0030]另外,在技术方案I记载的放电管中,如果将插入到配置于第2电极的贯通孔内的第I电极以及第3电极的放电电极部的插入长度设定为大于等于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的2倍,则放电间隙配置于贯通孔内部中的电场高的位置,所以对放电响应性的提高作出贡献。
[0031]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记载的放电管中,在放电电极部的前端面,形成了含有硝酸铯、硝酸铷、氧化镁以及玻璃的覆膜,从而能够提高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
[0032]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记载的放电管中,由40?80体积%的氖、5?50体积%的氩、I?50体积%的氢构成放电气体,并且使向气密外围器的封入气压成为25?IOOkPa,从而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提高。
[0033]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记载的放电管中,在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形成有后端与第I电极直接连接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后端与第2电极直接连接的第2触发放电膜,并且在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形成有后端与第3电极直接连接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后端与第2电极直接连接的第2触发放电膜,上述第I触发放电膜以及第2触发放电膜的后端与第I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中的某一个直接连接,所以第I触发放电膜以及第2触发放电膜的前端中的电场集中的程度强,能够释放大量电子,所以能够提高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
[0034]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放电管中,将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将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从而在施加从第I电极向第3电极穿过的电压的情况、以及施加从第3电极向第I电极穿过的电压的情况的任意一个情况下,都能够在第I筒状体18内以及第2筒状体20内生成沿面电晕放电,所以能够提高放电响应性。
[0035]S卩,在施加了从第I电极向第3电极穿过的电压的情况下,电场集中到第I筒状体内的第I触发放电膜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在第I触发放电膜的前端与第2电极之间生成沿面电晕放电,并且电场集中到第2筒状体内的第2触发放电膜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在第2触发放电膜的前端与第3电极之间生成沿面电晕放电。
[0036]另外,在施加了从第3电极向第I电极穿过的电压的情况下,电场集中到第2筒状体内的第I触发放电膜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在第I触发放电膜的前端与第2电极之间生成沿面电晕放电,并且电场集中到第I筒状体内的第2触发放电膜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在第2触发放电膜的前端与第I电极之间生成沿面电晕放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的概略剖面图。
[0038]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的正面图。
[0039]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的左侧面图。
[0040]图4是图1的A-A概略剖面图。
[0041]图5是图1的B-B概略剖面图。
[0042]图6是图1的C-C概略剖面图。
[0043]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和以往的放电管中的、脉冲施加电压与脉冲放电开始电压的关系的曲线。
[0044]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的变形例中的放电电极部的放大剖面图。
[0045]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的变形例中的放电电极部表面的放大图。
[0046]图10是示出以往的放电管的概略剖面图。
[0047]图11是示出以往的放电管的正面图。
[0048](符号说明)
[0049]10:放电管;12:第I电极;12a:第I电极的周缘;14:第2电极;14a:第2电极的周缘;16:第3电极;16a:第3电极的周缘;18:第I筒状体;18a:第I筒状体的外壁面;18b: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20:第2筒状体;20a:第2筒状体的外壁面;20b: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22:气密外围器;24:贯通孔;26:放电电极部;26a:放电电极部的前端部;27:覆膜;28:放电间隙;30:第I触发放电膜;32:第2触发放电膜;34: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0]图1?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10的图,图1是概略剖面图、图2是正面图、图3是左侧面图、图4是图1的A-A概略剖面图、图5是图1的B-B概略剖面图、图6是图1的C-C概略剖面图。
[0051]本发明的放电管10是三极构造的放电管,具有平行配置的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以及包括夹在上述第I电极12与第2电极14之间的由陶瓷等绝缘材料构成的大致角筒状的第I筒状体18、和夹在上述第2电极14与第3电极16之间的由陶瓷等绝缘材料构成的大致角筒状的第2筒状体20的气密外围器22。
[0052]另外,上述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和第I圆筒管18、第2圆筒管20经由银焊料等密封材料(未图示)被气密密封。
[0053]在配置于中央的第2电极14中,形成了使第I筒状体18和第2筒状体20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的剖面圆形形状的贯通孔24。
[0054]另外,配置于左右两端的第I电极12、第3电极16具备朝向气密外围器22的中心突出,其前端部26a插入到配置于第2电极14的贯通孔24内的圆柱状的放电电极部26。
[0055]在上述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的前端面,形成有含有硝酸铯(CsNO3)、硝酸铷(RbNO3)、氧化镁(MgO)以及玻璃的覆膜27。
[0056]通过用硝酸铯(CsNO3)、硝酸铷(RbNO3)、氧化镁(MgO)以及玻璃构成上述覆膜27,能够提高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
[0057]S卩,硝酸铯以及硝酸铷的功函数低,且施加脉冲电压时的初始电子的释放早,所以对响应性的提高作出贡献。
[0058]另外,通过使覆膜27含有氧化镁,耐溅射性提高,并且氧化镁的2次电子释放系数高,所以对响应性的提高作出贡献。
[0059]进而,如果使覆膜27含有玻璃,则作为玻璃的主成分的二氧化硅(SiO2)的耐溅射性优良,所以能够抑制放电所致的放电电极部26的消耗。另外,也可以在以二氧化硅为主成分的玻璃中,含有耐溅射性优良的氧化铝(Al2O3),并且,也可以含有功函数低且电子释放特性优良的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钠(Na2O)、氧化钾(K2O)。
[0060]上述覆膜27通过以下的方法形成。
[0061 ] 首先,准备在纯水中溶解硅酸钠而成的粘合剂、和硝酸铯的粉末、硝酸铷的粉末、氧化镁的粉末、玻璃的粉末。
[0062]接下来,在上述粘合剂中,添加了硝酸铯的粉末、硝酸铷的粉末、氧化镁的粉末、玻璃的粉末之后搅拌。
[0063]接下来,在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的前端面涂敷添加了硝酸铯的粉末、硝酸铷的粉末、氧化镁的粉末、玻璃的粉末而得到的上述粘合剂。
[0064]之后,在对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和第I筒状体18、第2筒状体20进行接合并密封来形成气密外围器22的工程中,加热并进行真空排气时,在上述加热的过程中,粘合剂中的水分蒸发。
[0065]以上的结果,在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的前端面,形成含有硝酸铯、硝酸铷、氧化镁以及玻璃的覆膜27。
[0066]对于上述硝酸铯、硝酸铷、氧化镁以及玻璃的含有比例,根据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提高的观点,优选为硝酸铯是0.01?50重量%、硝酸铷是0.01?50重量%、氧化镁是0.01?50重量%、玻璃是0.01?50重量%。
[0067]如图1所示,设置规定的放电间隙28而对向配置了第I电极12的放电电极部26的前端面、和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的前端面。
[0068]另外,在第I电极12、第3电极16的外侧面,形成了凹陷12b、16b。
[0069]上述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由无氧铜、在无氧铜中含有锆(Zr)的锆铜构成。
[0070]另外,优选将在上述第2电极14的贯通孔24内插入的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的插入长度L(参照图1)设定为大于等于上述放电间隙28的间隙长度的2倍。
[0071]上述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的周缘12a、14a、16a从第I筒状体18、第2筒状体20的外壁面18a、20a向外方伸出。
[0072]另外,如图3?图6所示,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的外形成为圆角的大致正四边形形状。这样,在本发明的放电管10中,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的周缘12a、14a、16a从第I筒状体18、第2筒状体20的外壁面18a、20a向外方伸出,并且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的外形成为圆角的大致正四边形形状,所以能够防止在向电路基板(图示省略)进行表面安装时放电管10滚动,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
[0073]另外,在上述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了多个其后端与上述第I电极12直接连接的线状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其后端与上述第2电极14直接连接的线状的第2触发放电膜32。
[0074]同样地,在上述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也形成了多个其后端与上述第3电极16直接连接的线状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其后端与上述第2电极14直接连接的线状的第2触发放电膜32。
[0075]另外,第I触发放电膜30的前端、第2触发放电膜32的前端与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都不直接连接,而成为开放端。
[0076]在图1以及图6中,例示有在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以90度的等间隔形成了 4根第I触发放电膜30、第2触发放电膜32的情况。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也以90度的等间隔形成了 4根第I触发放电膜30、第2触发放电膜32。
[0077]另外,分别以180度的间隔对向配置有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2触发放电膜32、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2触发放电膜32 (参照图1以及图6)。
[0078]另外,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32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32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参照图1)。
[0079]上述第I触发放电膜30以及第2触发放电膜32由碳系材料等导电性材料构成。该第I触发放电膜30以及第2触发放电膜32例如能够通过使由碳系材料构成的芯材摩擦而形成。
[0080]另外,在上述气密外围器22内,封入有由氖(Ne)、氩(Ar)、氢(H2)组成的放电气体。
[0081 ] 在该情况下,对于氖、氩、氢的混合比例,根据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提高的观点,优选为氖是40?80体积%、氩是5?50体积%、氢是I?50体积%,并且向气密外围器22内的封入气压是25?lOOkPa。
[0082]上述氖和氩根据潘宁效应高效地进行电离,并且氢的电离电压低,所以对放电响应性的提高作出贡献。
[0083]在本发明的上述放电管10中,如果对配置于两端的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之间,施加了该放电管10的放电开始电压以上的电压,则电场集中到第I触发放电膜30以及第2触发放电膜32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发生作为触发放电的沿面电晕放电。接下来,该沿面电晕放电通过电子的促发效果向全局放电转移。于是,该全局放电向放电电极部26、26之间的放电间隙28转移,转移到作为主放电的电弧放电。
[0084]在本发明的上述放电管10中,将配置于气密外围器22的两端的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的前端部26a插入到配置于第I电极12与第3电极16之间的第2电极14的贯通孔24内,并且设置规定的放电间隙28而对向配置了第I电极12的放电电极部26和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因此,不会如以往的放电管60那样在第I电极12-第2电极14之间、第3电极16-第2电极14之间生成放电,而能够在第I电极12的放电电极部26-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之间的放电间隙28中立即生成放电,并且将放电生成的放电间隙28配置于第2电极14的贯通孔24内,从而电场增加,所以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提高。
[0085]另外,如上所述,如果将插入于第2电极14的贯通孔24内的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的插入长度L(参照图1)设定为大于等于放电间隙28的间隙长度的2倍,则放电间隙28配置于贯通孔24内部中的电场高的位置,所以对放电响应性的提高作出贡献。 [0086]另外,在本发明的放电管10中,如上所述,在上述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前端面,形成了含有硝酸铯(CsNO3)、硝酸铷(RbNO3)、氧化镁(MgO)以及玻璃的覆膜27,从而能够提高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
[0087]进而,在本发明的放电管10中,如上所述,以25~IOOkPa的气压向气密外围器22内封入氖40~80体积%、!! 5~50体积%、氢I~50体积%这样的放电气体,从而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提高。
[0088]另外,在本发明的放电管10中,在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形成后端与第I电极12直接连接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后端与第2电极14直接连接的第2触发放电膜32,并且在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形成后端与第3电极16直接连接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后端与第2电极14直接连接的第2触发放电膜32,上述第I触发放电膜30以及第2触发放电膜32的后端与第I电极12、第2电极14、第3电极16中的某一个直接连接,所以第I触发放电膜30以及第2触发放电膜32的前端中的电场集中的程度强,且能够大量释放电子,所以能够提高电压施加时的放电响应性。
[0089]另外,如上所述,分别以180度的间隔对向配置了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2触发放电膜32、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2触发放电膜32(参照图1以及图6)。其目的在于消除正负极性所致的电位差。
[0090]另外,如上所述,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32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32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参照图1)。
[0091]其结果,在施加了从第I电极12向第3电极16穿过的电压的情况下,电场集中到第I筒状体18内的第I触发放电膜30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在第I触发放电膜30的前端与第2电极14之间生成沿面电晕放电,并且电场集中到第2筒状体20内的第2触发放电膜32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在第2触发放电膜32的前端与第3电极16之间生成沿面电晕放电。
[0092]另外,在施加了从第3电极16向第I电极12穿过的电压的情况下,电场集中到第2筒状体20内的第I触发放电膜30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在第I触发放电膜30的前端与第2电极14之间生成沿面电晕放电,并且电场集中到第I筒状体18内的第2触发放电膜32的前端而释放电子,在第2触发放电膜32的前端与第I电极12之间生成沿面电晕放电。
[0093]这样,通过将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32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将第2筒状体20的内壁面20b中形成的第I触发放电膜30、和第I筒状体18的内壁面18b中形成的第2触发放电膜32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在施加从第I电极12向第3电极16穿过的电压的情况、以及施加从第3电极16向第I电极12穿过的电压的情况的任意一个情况下,都能够在第I筒状体18内以及第2筒状体20内生成沿面电晕放电,所以能够提高放电响应性。
[0094]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10和以往的放电管60中的、脉冲施加电压与脉冲放电开始电压的关系的曲线。另外,脉冲放电开始电压是指:在施加了规定值的脉冲(浪涌)电压的情况下,放电管10开始放电的电压值,该脉冲放电开始电压越低,放电响应性越优良。
[0095]在本发明的放电管10中,覆膜27中的硝酸铯是2.54重量%、硝酸铷是7.61重量%、氧化镁是10.15重量%、玻璃是1.02重量%,并且,以38.6kPa的气压封入了由氖70体积%、氩10体积%、氢20体积%组成的放电气体。
[0096]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放电管60中,以119.7kPa的气压封入了由氖55体积%、気15体积%、氪30体积%组成的放电气体。
[0097]测定了对本发明的放电管10和以往的放电管60施加了 lkV、2kV、4kV、6kV、8kV、10kV、12kV的脉冲电压(1.2/50ys)时的脉冲放电开始电压。
[0098]如图7的曲线所示,在以往的放电管60的情况(图7的曲线B)下,施加IkV时的脉冲放电开始电压是约900V,脉冲放电开始电压逐渐上升至施加12kV时的脉冲放电开始电压约1500V。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放电管10的情况(图7的曲线A)下,施加IkV时的脉冲放电开始电压是约500V,在施加12kV时也成为约600V,放电响应性更优良。
[0099]图8以及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放电管10的变形例的图,该放电管10的变形例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I电极12以及第3电极16的放电电极部26的前端面,形成了多个孔部34,在该孔部34内面,形成了上述覆膜27。
[0100]另外,在图8中,剖面梯形形状地形成了上述孔部34,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剖面方形形状、剖面圆形形状地形成覆膜27。
[0101 ] 在本发明的放电管10的变形例中,通过在放电电极部26的表面形成孔部34,并在该孔部34内面形成覆膜27,覆膜27与放电电极部26的紧贴力提高,能够抑制在放电时的冲击所致的覆膜27的溅射。
【权利要求】
1.一种放电管,具有:平行配置的第I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和包括夹在所述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I筒状体、夹在所述第2电极与第3电极之间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2筒状体的气密外围器,在所述第2电极形成使第I筒状体和第2筒状体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的贯通孔,并且在所述第I电极以及第3电极形成朝向气密外围器的中心突出并设置规定的放电间隙而对向配置的放电电极部,进而,向所述气密外围器内封入放电气体,所述放电管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形成后端与第I电极直接连接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后端与第2电极直接连接的第2触发放电膜,并且在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形成后端与第3电极直接连接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后端与第2电极直接连接的第2触发放电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将形成于所述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形成于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的第2触发放电膜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将形成于第2筒状体的内壁面的第I触发放电膜和形成于第I筒状体的内壁面的第2触发放电膜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文档编号】H01T4/12GK103606820SQ201310501567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7日
【发明者】今井孝一, 花村义和, 西泻刚 申请人:冈谷电机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