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机构以及包括该复位机构的热过载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0690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复位机构以及包括该复位机构的热过载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复位机构,其包括:复位旋钮;扭簧;所述复位旋钮包括一体形成的复位旋钮头部、致动部以及连接在该复位旋钮头部和致动部之间的复位旋钮杆部;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复位旋钮杆部上;所述复位旋钮能够克服所述扭簧的弹力围绕所述复位旋钮的纵向旋转轴线从初始位置旋转到复位位置,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从复位位置快速旋转回到初始位置;所述复位旋钮杆部与继电器壳体上的开孔形成轴孔配合。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该热过载继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复位机构。
【专利说明】复位机构以及包括该复位机构的热过载继电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过载继电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该热过载继电器的复位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机械式热过载继电器存在着复位功能和脱扣优先功能不稳定的问题。复位功能不稳定,其受到按压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影响。当前的产品不符合自由脱扣(Trip free)的要求,且自由脱扣的功能不稳定。自由脱扣就是当有人按住产品的复位按钮的同时,因为回路中存在过载电流,产品的脱扣机构动作。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常闭触点必须打开,切断回路。复位按钮是按压式,为了保证顺畅运动,必然与配合零件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由此导致在复位时,存在着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力,这导致了一部分产品不能够复位且不符合自由脱扣的要求。
[0003]另外,在现有设计中,自由脱扣和复位功能是对立的,如果改进了自由脱扣,就必然会影响到复位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复位功能和自由脱扣功能的对立关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使得复位旋钮在动作的过程中使产品复位,避免了这两个功能的对立。
[0005]为了改进复位的不稳定,将原先间隙很大的上下滑动配合改为更可靠的轴孔配合。而且,此轴孔配合的复位效果不受操作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影响。
[0006]将复位旋钮和致动部安装在同一个零件上,减小了复位旋钮的不稳定。
[0007]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并且实现以上的技术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复位机构,其包括:
[0008]复位旋钮;
[0009]扭簧;
[0010]所述复位旋钮包括一体形成的复位旋钮头部、致动部以及连接在该复位旋钮头部和致动部之间的复位旋钮杆部;
[0011 ] 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复位旋钮杆部上;
[0012]所述复位旋钮能够克服所述扭簧的弹力围绕所述复位旋钮的纵向旋转轴线从初始位置旋转到复位位置,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从复位位置快速旋转回到初始位置;
[0013]所述复位旋钮杆部与继电器壳体上的开孔形成轴孔配合。
[0014]所述复位旋钮头部在其外部圆周上形成有复位旋钮限位突起。
[0015]所述复位旋钮限位突起与形成在所述继电器壳体上的两个壳体限位部分别配合,从而限定所述复位旋钮的旋转角度。
[0016]所述复位旋钮从初始位置到复位位置的旋转角度是180度。
[0017]在所述复位旋钮从初始位置旋转到复位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致动部推动继电器复位杆,从而使得所述继电器复位杆朝向继电器触片运动并且与该继电器触片接触。
[0018]所述致动部设置有凸轮结构。
[00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该热过载继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复位机构。
[0020]至此,为了本实用新型在此的详细描述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以及为了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可以更好地被认识到,本公开已经相当广泛地概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并且将形成所附权利要求的主题。
[0021]在这方面,在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它的应用中并不限制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出或者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的细节和部件的配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除了描述的那些之外的实施例,并能够以不同方式实施和进行。再者,应当理解,在此采用的措辞和术语以及概要是为了描述的目的,不应认为是限定性的。
[0022]同样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公开所基于的构思可以容易地用作设计其它结构、方法和系统的基础,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数个目的。因此,重要的是,所附权利要求应当认为包括这样的等效结构,只要它们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通过下面的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对本实用新型有更好的理解,并且更能清楚地体现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这里描述的附图仅为了所选实施例的说明目的,而不是全部可能的实施方式并且旨在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4]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初始位置的复位机构;
[0025]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复位位置的复位机构;
[0026]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机构在所述扭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从复位位置快速旋转回到初始位置;
[0027]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旋钮限位突起与形成在所述继电器壳体上的两个壳体限位部分别配合,从而限定所述复位旋钮的旋转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通过附图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势。
[0029]为了实现以上的技术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复位机构,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初始位置的复位机构I ;其包括:
[0030]复位旋钮2 ;
[0031]扭簧3;
[0032]所述复位旋钮2包括一体形成的复位旋钮头部2-1、致动部2-3以及连接在该复位旋钮头部和致动部之间的复位旋钮杆部2-2 ;
[0033]所述扭簧3套设在所述复位旋钮杆部2-2上;
[0034]所述复位旋钮2能够克服所述扭簧3的弹力围绕所述复位旋钮的纵向旋转轴线从初始位置旋转到复位位置(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复位位置的复位机构),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从复位位置快速旋转回到初始位置(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机构在所述扭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从复位位置快速旋转回到初始位置);
[0035]所述复位旋钮杆部2-2与继电器壳体上的开孔4形成轴孔配合。
[0036]如图4所示,所述复位旋钮头部2-1在其外部圆周上形成有复位旋钮限位突起2_4。
[0037]还是如图4所示,所述复位旋钮限位突起2-4与形成在所述继电器壳体上的两个壳体限位部5分别配合,从而限定所述复位旋钮2的旋转角度。
[0038]所述复位旋钮2从初始位置到复位位置的旋转角度是180度。
[0039]在所述复位旋钮2从初始位置旋转到复位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致动部2-3推动继电器复位杆6,从而使得所述继电器复位杆6朝向继电器触片7运动并且与该继电器触片7接触。
[0040]所述致动部2-3设置有凸轮结构。
[00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该热过载继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复位机构I。
[0042]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复位功能和自由脱扣功能的对立关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使得复位旋钮在动作的过程中使产品复位,避免了这两个功能的对立。
[0043]为了改进复位的不稳定,将原先间隙很大的上下滑动配合改为更可靠的轴孔配合。而且,此轴孔配合的复位效果不受操作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影响。
[0044]将复位旋钮和致动部安装在同一个零件上,减小了复位旋钮的不稳定。
[0045]参考具体实施例,尽管本实用新型已经在说明书和附图中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可作出多种改变以及多种等同物可替代其中多种元件。而且,本文中具体实施例之间的技术特征、元件和/或功能的组合和搭配是清楚明晰的,因此根据这些所公开的内容,所属【技术领域】人员能够领会到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元件和/或功能可以视情况被结合到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除非上述内容有另外的描述。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本质的范围,适应特殊的情形或材料可以作出许多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附图所图解的个别的具体实施例,以及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作为目前为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设想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意旨包括落入上述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 复位旋钮; 扭簧; 所述复位旋钮包括一体形成的复位旋钮头部、致动部以及连接在该复位旋钮头部和致动部之间的复位旋钮杆部; 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复位旋钮杆部上; 所述复位旋钮能够克服所述扭簧的弹力围绕所述复位旋钮的纵向旋转轴线从初始位置旋转到复位位置,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从复位位置快速旋转回到初始位置; 所述复位旋钮杆部与继电器壳体上的开孔形成轴孔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旋钮头部在其外部圆周上形成有复位旋钮限位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旋钮限位突起与形成在所述继电器壳体上的两个壳体限位部分别配合,从而限定所述复位旋钮的旋转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旋钮从初始位置到复位位置的旋转角度是18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复位旋钮从初始位置旋转到复位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致动部推动继电器复位杆,从而使得所述继电器复位杆朝向继电器触片运动并且与该继电器触片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部设置有凸轮结构。
7.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该热过载继电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其中之一所述的复位机构。
【文档编号】H01H61/01GK204029731SQ201420329131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9日
【发明者】杨敏, 邵勋 申请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