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芯缆线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35910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多芯缆线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多芯缆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将诸如超声波探头缆线的多芯缆线细径化且降低制造成本,己知有传输信号的信号线不使用同轴缆线的结构。专利文献1记载了具有五条绝缘导体及一条非绝缘导体的多芯缆线。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多芯缆线中,五条绝缘导体及一条非绝缘导体成列地配置于耐张力构件的外周且卷绕成螺旋状。由于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多芯缆线将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配置成列状且卷绕成螺旋状,从而能够具有良好的挠性。此外,由于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多芯缆线不包含同轴缆线,从而能够细径化且可降低制造成本。然而,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多芯缆线中,绝缘导体未隔着非绝缘导体相邻时,虽然五条中有两条与非绝缘导体相邻,但有三条不与非绝缘导体相邻,而是绝缘导体彼此相邻,这些相邻的绝缘导体作为信号线在绝缘导体的长度方向上平行排列,信号线间的电容耦合以不变化的状态连接,故串扰增大。这样,变成以相同间隔平行地配置,串扰增大,从而存在信号强度及信号质量恶化的担心。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62268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如上所述,仅绝缘导体彼此相邻配置时,串扰增大,从而存在信号强度及信号质量恶化的担心。此外,即便使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不规则变化时,这些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的相互距离仍大幅变动时,特性阻抗不再整合,噪音及反射波增加,而存在多芯缆线的传输性能降低的担心。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芯缆线,该多芯缆线是在多条绝缘导体及多条非绝缘导体的截面中,在绝缘导体的附近一定配置非绝缘导体,并且在缆线的长度方向上使绝缘导体之间以及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的位置关系不规则变化,从而减少传输性能降低的顾虑。本发明的多芯缆线包含有n条导体束,所述n条导体束分别具有至少一条绝缘导体和至少一条非绝缘导体,且在垂直于导体束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为每单位长度的af(n)(n=l至n),af(n)(n=l至n)的至少一个与其他不同,n条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条数与非绝缘导体条数之比为2:3至4:1的范围,与绝缘导体成对的非绝缘导体并不固定,各绝缘导体与相同导体束的非绝缘导体和/或不同导体束的非绝缘导体成对。本发明中的多芯缆线由于在垂直于导体束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af(n)(n=l至n)的至少一个与其他不同,从而能够使绝缘导体间的电容耦合在长度方向变动而使串扰降低。此外,本发明中的多芯缆线使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2:3至4:1的范围,因此,绝缘导体配置于非绝缘导体的附近,而可使绝缘导体的静电容量偏差变小。与双绞线不同,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与绝缘导体成对的非绝缘导体并不固定。即,有同一束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成对的情形,也有相邻的不同导体束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成对的情形。基于这种理由,在外观的构造以上形成不规则状态,从而提高串扰降低效果。进而,即使为多条绝缘导体与条数在此以下的非绝缘导体这样的结构,不仅是导体束中,缆线整体中绝缘导体附近也一定存在非绝缘导体,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静电容量的偏差降低效果。此外,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n条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优选为1:1至4:1的范围。进而,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n条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优选为2:3以上且小于1:1的范围,n条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与非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之比优选为1.2:1以上、4:1以下的范围。此外,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中,从n条导体束的各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最短距离除以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该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的值的平均值优选为1至1.3的范围。本发明的多芯缆线由于从各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最短距离除以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的值的平均值为1至1.3的范围,从而能够防止因特性阻抗不整合引起的噪音及反射波增加所致的传输性能降低。此外,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n条导体束整体在垂直于导体束整体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优选为0.01次/m以下。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由于n条导体束整体在垂直于导体束整体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为0.01次/m以下,从而在100m以上不为相同截面形状,能够使绝缘导体间的电容耦合在导体束整体的长度方向变动而使远程串扰降低。进而,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n条导体束的各绝缘导体并联时的组合电阻优选大于n条导体束的各非绝缘导体并联时的组合电阻。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n条导体束的各绝缘导体并联时的组合电阻大于n条导体束的各非绝缘导体并联时的组合电阻,因此,可使非绝缘导体具有作为信号线的功能,从而防止噪音增加。进而,本发明的多芯缆线包含有n条导体束,n条导体束分别具有至少一条绝缘导体和至少一条非绝缘导体,至少一条绝缘导体及至少一条非绝缘导体每单位长度绞合t(n)(n=l至n)次,n条导体束每单位长度绞合t1次,t(n)(n=l~n)中至少一个与其他不同,n条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条数与非绝缘导体条数之比为2:3至4:1的范围,与绝缘导体成对的非绝缘导体并不固定,各绝缘导体与相同导体束的非绝缘导体和/或不同导体束的非绝缘导体成对。本发明的多芯缆线由于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的至少一个与其他导体束的绞合次数不同,从而能够使绝缘导体间的电容耦合在长度方向变动而使远程串扰降低。此外,本发明中的多芯缆线通过使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2:3~1:4的范围,可使绝缘导体的静电容量偏差变小。进而,多芯缆线的制造方法包括:将分别具有至少一条绝缘导体及至少一条非绝缘导体的n条导体束的至少一条绝缘导体及至少一条非绝缘导体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上以每单位长度绞合t(n)(n=l至n)次,将集合了已绞合的n条导体束的导体群在该导体群的长度方向上以每单位长度绞合t1次,n条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条数与非绝缘导体条数之比为2:3至4:1的范围,与绝缘导体成对的非绝缘导体并不固定,各绝缘导体与相同导体束的非绝缘导体和/或不同导体束的非绝缘导体成对。本发明的多芯缆线的制造方法由于将绝缘导体及非绝缘体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上绞合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准备n条这种导体束,绞合成各导体束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的至少一个与其他不同,从而能够使绝缘导体间的电容耦合在长度方向变动而使远程串扰降低。此外,本发明的多芯缆线通过使导体各自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2:3至4:1的范围,可缩小绝缘导体的静电容量偏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使多条绝缘导体及多条非绝缘导体在截面上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不规则变化且传输性能降低的担心较低的多芯缆线。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的分解立体圈。图2是示例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1:1至4:1的多芯缆线在垂直于导体群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图,(a)是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1:1时的一例,(b)是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2:1时的一例,(c)是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4:1时的一例,(d)是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2:3时的一例。图3是图1所示的第一导体束、第二导体束、第三导体束及第四导体束各自与其他导体束绞合前的侧视图,(a)是第一导体束的侧视图,(b)是第二导体束的侧视图,(c)是第三导体束的侧视图,(d)是第四导体束的侧视图。图4(a)至图4(i)是图1所示的第一导体束至第四导体束的各导体束集合并绞合前后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上的相位关系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6是表示绞合各导体束时及集合导体束并绞合时使用的绞线机的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绞线机的操作状态图。图8是表示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处理流程图。图9是说明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处理的第一图。图10(a)是说明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处理的第二图,图l0(b)是说明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处理的第三图。图11是表示比较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第六实施例、第七实施例的八条缆线的串扰频率特性的图。图12是表示信号的频率为20﹝mhz﹞时使缆线所含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的比率发生变化时的串扰变化的图。图13(a)是说明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处理的第二图,图13(b)是说明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处理的第三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多芯缆线及其制造方法作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应留意与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方案等同的等同物这点。(本发明中的多芯缆线的概要)本发明的多芯缆线包含有各自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2:3至4:1的范围的n条导体束。在此,n条导体束的至少一条在垂直于导体束长度方向的截面上形状相同的频率与其他(n-1)条导体束不同。通过采用此种结构,构成缆线的导体束成为绝缘导体附近必定有非绝缘导体相邻的状态。此外,由于n条导体束的至少一条在垂直于n条导体束的整体长度方向的截面上形状相同的频率与其他(n-1)条导体束不同,因而与那些由导体束的截面形状相同的频率彼此相同的导体束构成的缆线相比,在缆线的长度方向上至规定长度为止出现相同截面的频率降低。这样,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可使多条绝缘导体及多条非绝缘导体在截面上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不规则地变化且可减少传输性能降低的顾虑。此外,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与绝缘导体成对的非绝缘导体并不固定。即,有同一束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成对的情形,也有相邻的不同导体束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成对的情形。基于该理由,在外观的构造以上形成不规则状态,而使串扰降低效果提高。再者,即使为多条绝缘导体与条数在其下的非绝缘导体的结构,不仅是导体束中,缆线整体中绝缘导体附近也一定存在非绝缘导体,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静电容量的偏差降低效果。(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的结构)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的分解立体图。多芯缆线1包含有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第四导体束40、外遮蔽50及护套60。第一导体束10具有第十一绝缘导体11、第十二绝缘导体12、第十三绝缘导体13、第一非绝缘导体14。第二导体束20具有第二十一绝缘导体21、第二十二绝缘导体22、第二十三绝缘导体23、第二非绝缘导体24。第三导体束30具有第三十一绝缘导体31、第三十二绝缘导体32、第三十三绝缘导体33、第三非绝缘导体34。第四导体束40其有第四十一绝缘导体41、第四十二绝缘导体42、第四十三绝缘导体的、第四非绝缘导体44。此外,在多芯缆线1中,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分别具有三条绝缘导体及一条非绝缘导体,而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只要为2:3至4:1的范围即可。此外,在本发明的多芯缆线中,各导体束包含的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总条数优选为10条以下,而使从各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最短距离除以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之值的平均值为1至1.3的范围。由于在导体束中,若是绝缘导体一条及非绝缘导体一条,则信号线数少,而缆线整体直径过大,故各导体束所含的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总条数优选为三条以上。图2是示例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2:3至4:1的多芯缆线在垂直于导体长度方向的截面图。图2(a)是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1:1时的一例,图2(b)是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2:1时的一例,图2(c)是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4:1时的一例,图2(d)是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2:3时的一例。在图2(a)至图2(d)中,虚线是示意性示出导体束区域的线。绝缘导体及非绝导体的条数比为1:1的缆线的导体部(以下称为“芯”)200具有第一导体束210至第四导体束240。第一导体束210的绝缘导体211至第四导体束240的绝缘导体241各自与第一导体束210的非绝缘导体212至第四导体束240的非绝缘导体242的任一个邻近配置。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2:1的芯300具有第一导体束310至第四导体束340。第一导体束310的绝缘导体311、312至第四导体束340的绝缘导体341、342各自与第一导体束310的非绝缘导体313至第四导体束340的非绝缘导体343的任一个邻近配置。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4:1的芯500具有第一导体束510至第四导体束540。导体部500的绝缘导体511至514、521至524、531至534及541至544除了绝缘导体542外,与第一导体束510的非绝缘导体515至第四导体束540的非绝缘导体545的任一个邻近配置。绝缘导体542与相同的第四导体束540的非绝缘导体545距离远,但与不同导体束的第三导体束530的非绝缘导体535距离近。在导体部500中,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之间的距离平均值为非绝缘导体口径的1.3倍以下。此外,这里的术语“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是指采样多处垂直于多芯缆线1的长度方向的截面,测量多处在其各截面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的关系中的“从导体束的各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最短距离除以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的值”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以下相同)。在一例中,采样的截面数为5,在一个截面测量的“从导体束的各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最短距离除以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的值”的数为12(将截面放射状地十二等分,将这些等分的各空间各分一个任意上述值)。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为2:3的芯600具有第一导体束610至第四导体束640。芯600的绝缘导体612、613、621、623、632、633、642及644与非绝缘导体611、614、615、622、624、625、631、634、635、641、643及645的任一个邻近配置。此外,在芯600,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为非绝缘导体口径的1.3倍以下。在图1中,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30及第四导体束40分别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以每单位长度绞合t(1)、t(2)、t(3)及t(4)次的次数往左向绞合。在一例中,集合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并绞合的绞合节距l1为60mm。此时的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绞合节距作为一例分别为4mm、6mm、7mm、9mm。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绝缘导体分别具有以添加镀银锡铜合金形成的芯材、以聚四氟乙烯(pfa)形成且配置于芯材周围的包覆层。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绝缘导体具有作为传输信号的信号线的功能。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绝缘导体口径彼此相等。此外,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口径彼此相等。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非绝缘导体与绝缘导体的芯材同样以镀银锡铜合金形成。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非绝缘体分别接地而具有作为接地线的功能。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非绝缘导体的口径彼此相等且大于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口径。图3是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分别与其他导体束绞合前的侧视图。图3(a)是第一导体束10的侧视图,图3(b)是第二导体束20的侧视图,图3(c)是第三导体束30的侧视图,图3(d)是第四导体束40的侧视图。第一导体束10通过以第十一绝缘导体11、第十二绝缘导体12、第十三绝缘导体13及第一非绝缘导体14的顺序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上以每单位长度向左绞合t(1)次而形成。第二导体束20通过以第二十一绝缘导体21、第二十二绝缘导体22、第二十三绝缘导体23及第二非绝缘导体24的顺序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上以每单位长度向左绞合t(2)次而形成。第三导体束30通过以第三十一绝缘导体31、第三十二绝缘导体32、第三十三绝缘导体33及第三非绝缘导体34的顺序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上以每单位长度向左绞合t(3)次而形成。第四导体束40通过以第四十一绝缘导体41、第四十二绝缘导体42、第四十三绝缘导体的及第四非绝缘导体44的顺序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上以每单位长度向左绞合t(4)次而形成。在第一导体束10中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af(1)与第一导体束10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1)相等,在第二导体束20中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af(2)与第二导体束20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2)相等。此外,在第三导体束30中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af(3)与第三导体束30的每单位长的绞合次数t(3)相等,在第四导体束40中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af(4)与第四导体束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4)相等。在一例中,第一导体束10的绞合节距l(1)为4mm,第二导体束20的绞合节距l(2)为6mm,第三导体束30的绞合节距l(3)为7mm,第四导体束40的绞合节距l(4)为9mm。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1)至t(4)分别规定为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的绞合节距l(1)至l(4)的倒数。即,绞合节距l(1)为4mm时的第一导体束10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1)为250次/m,绞合节距l(2)为6mm时的第二导体束20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2)为166次/m。此外,绞合节距l(3)为7mm时的第三导体束30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3)为142次/m,绞合节距l(4)为9mm时的第四导体束40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4)为111次/m。此外,在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的各导体束中,在垂直于导体束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af(1)至af(4)与各自的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次数t(1)~t(4)为相同次数。在此,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相同面的状态除了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外,截面的相位也需相同。由于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分别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以相同绞合节距绞合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故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在长度方向不变化。然而,在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各导体束中,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是以绞合节距为一个周期,相位逐渐变化。因此,在此虽然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但截面的相位不同时,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就不是相同面。图4是示意性示出在己绞合导体束的状态下的长度方向的各截面至出现相同截面为止的相位关系的经过图。在图4(a)至图4(i)的各图中,上段是表示集合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并绞合前的状态,下段是表示集合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40并绞合后的状态。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的绞合节距l(1)至l(4)分别为例如4mm、6mm、7mm及9mm。此外,集合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并绞合的导体群的长度方向上的绞合节距l1为60mm。图4(a)表示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相位一致的状态。图4(b)至图4(i)分别表示与图4(a)所示的位置距离30mm、45mm、60mm、l00mm、200mm、220mm、240mm及252mm的位置的状态。在图4(a)至图4(i)的各图中,以圆形包围的数字分别对应于导体束的编号,并且以圆形包围的数字及y字形的记号(以下称为记号“y”)的方向对应于各导体束截面的相位变化而变化。即,第一导体束10以圆形1表示,第二导体束20以圆形2表示,第三导体束30以圆形3表示,第四导体束40以圆形4表示。在此,圆形1至圆形4分别表示在圆内部分别配置了“1”至“4”的标记。此外,在图4(a)至图4(i)的各图中,记号“y”表示截面的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各自的相位。在上方分别夹持圆形1至圆形4且记号“y”直立时的相位为“0”,在右侧分别夹持圆形1至圆形4且记号“y”向右旋转90度时的相位为“π/2”。此外,在下方分别夹持圆形1至圆形4且记号“y”倒立时的相位为“π”,在左侧分别夹持圆形1至圆形4且记号“y”向左旋转90度时的相位为“3π/2”。如图4(a)至图4(i)的上段所示,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各导体束由于绞合节距l(1)至l(4)彼此不同,故出现在各导体束的截面的相位不同。在达到相当于绞合节距l(1)至l(4)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252mm前,不会出现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为相同相位的截面。如图4(a)至图4(i)的下段所示,以绞合节距l1绞合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时,出现于各截面的相位按绞合节距l1进一步变化。即,以绞合节距l1绞合时,在达到绞合节距l(1)至l(4)及l1的最小公倍数1260mm前,不会出现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为相同相位的截面。鈴如前述图1所示,外遮蔽50是将由镀银锡铜合金构成的导线编织形成,并配置成隔着图中未示的eptfe带包覆经集合并绞合的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外周面。护套60为以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形成的保护覆膜层,配置于外遮蔽50的外周。(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的制造方法)图5是表示多芯缆线1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6是绞合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的各导体束时及集合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并绞合时使用的绞线机的图。此外,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绞线机的操作状态图。首先,绞合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的各导体束(s101)。接着,集合在sl0l所绞合的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并绞合而形成导体群(s102)。在此,导体群对应于n条导体束整体。绞线机80具有第一旋转板81、第二旋转板82、第三旋转板83、旋转轴84、收拢口85的四个退卷装置86(仅显示3个)。第一旋转板81、第二旋转板82及第三旋转板83分别可旋转地配置于旋转轴84的周围。第一旋转板81在一个面相互错开90度的位置可旋转地支撑四个退卷装置86。第二旋转板82形成四个第二缆线贯通口87。第三旋转板83形成十二个第三缆线贯通口88。十二个第三缆线贯通口88分别形成于比第二缆线贯通口87靠近旋转轴84的位置。四个退卷装置86分别卷绕绝缘导体、非绝缘导体或绞合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导体束。分别被四个退卷装置86卷绕的导体的前端部配置成经由第二缆线贯通口87及第三缆线贯通口88而贯通收拢口85。通过使第一旋转板81、第二旋转板82及第三旋转板的以相同的规定旋转速度旋转,并且配置成贯通收拢口85的导体的前端部以规定速度在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以所期望的绞合节距绞合例如四条导体。绞合第一导体束10时,配置成在四个退卷装置86分别卷绕第十一绝缘导体11、第十二绝缘导体12、第十三绝缘导体13及第一非绝缘导体14,且所卷绕的四条导体的前端贯通收拢口85。接着,使第一旋转板81、第二旋转板82及第三旋转板的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并且使导体的前端部以规定速度在水平方向移动,以使绞合节距l(1)为4mm。此外,集合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并绞合时,配置成在四个退卷装置86分别卷绕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且所卷绕的四条导体束的前端贯通收拢口85。然后,使第一旋转板81、第二旋转板82及第三旋转板83以规定旋转速度旋转,并且使导体束的前端部以规定速度在水平方向移动。接着,在经集合并绞合的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外周面形成外遮蔽50(s103)。在一例中,外遮蔽50通过隔着eptfe带绕着经集合并绞合的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来编织导线而形成。接着,在外遮蔽50的外周面形成护套60(s104)。在一例中,护套60是通过将已熔解的pvc挤出至外遮蔽50的外周面而形成。此外,参照图5至图7所说明的多芯缆线的制造方法是本发明缆线的制造方法的一例,也可用其他制造方法制造本发明的缆线。例如,也可采用使接收所送出的缆线的收拢口旋转的绞线机取代第一旋转板81至第三旋转板83旋转的绞线机80。(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的作用效果)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通过集合以彼此不同的绞合节距绞合的多条导体束并再绞合,而不规则地配置绝缘导体,因此,可降低长度方向的周期性,从而可降低远程串扰。远程串扰是信号线在长度方向平行排列而信号线间的电容耦合不变化的状态连接时产生。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通过将绝缘导体不规则配置,可使绝缘导体间的电容耦合在长度方向变动而降低远端串扰。即,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由于导体束未被任何物体包覆,故集合导体束绞合时一边相互干扰一边绞合。因此,实施方式中垂直于多芯缆线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在相当于导体束各自的绞合节距及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的绞合节距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之间为不相同的形状。例如,使用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作为超声波探头缆线时,频率为数mhz至数l0mhz,缆线长为4至5m左右。在此种条件下使用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时,相当于导体束各自的绞合节距及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的绞合节距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为5至l0m左右即可。然而,相当于导体束各自的绞合节距及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的绞合节距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优选为l00m以上。通过使相当于导体束各自的绞合节距及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的绞合节距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为l00m以上,n条导体束整体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相同的频率可为0.01次/m。在此,术语“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如后述一样,依据导体束各自的绞合节距及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的绞合节距来规定。导体束各自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规定为导体束各自的绞合节距的倒数。举例而言,由于第一导体束10的绞合节距l(1)为4mm,故多芯缆线1的第一导体束10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为250次/m。此外,n条导体束整体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规定为相当于导体束各自的绞合节距及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的绞合节距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的倒数。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由于导体束未被任何物体包覆,故导体束所含的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通过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的张力,靠近配置成填埋空隙。通过将导体束所含的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靠近配置,形成于多芯缆线内的空隙大小变小,故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的口径变小。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导体束各自具有至少一条绝缘导体及至少一条非绝缘导体。通过导体束各自具有绝缘体及非绝缘导体各至少一条,多条绝缘导体中的各条与多条非绝缘导体中的各条之间的最小距离可短于规定长度。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优选为2:3至4:1的范围。通过使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2:3至4:1的范围,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可缩小绝缘导体的静电容量偏差。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通过缩小绝缘导体的静电容量偏差,可防止因特性阻抗不整合引起的噪音及反射波增加所致的传输性能降低。此外,通过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之比为2:3以上且小于1:1的范围,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与非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之比设定为1.2:1以上、4:1以下的范围,与绝缘导体成对的非绝缘导体的条数增加,因此,不仅可提高串扰降低效果,且由于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与非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之比为大于1:1且在4:1以下的范围,故比起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与非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之比为1:1以下的缆线,可缩小所有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整体的外径,从而可实现缆线的细径化。(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的变形例)多芯缆线1具有集合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并绞合的这四条导体束,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只要具有多条导体束即可。即,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可具有集合并绞合的两条或三条导体束,也可具有集合并绞合的五条以上的导体束。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也可将n条导体束集合并绞合的导体群再集合多条来绞合而形成多芯缆线的芯。即,实施方式中的多芯缆线可为绞合达三层以上的层的缆线。此外,在多芯缆线1中,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分别通过绞合三条绝缘导体及一条非绝缘导体而形成。然而,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只要多条导体束分别具有至少一条绝缘导体及至少一条非绝缘导体且导体束各自的绝缘导体条数与非绝缘导体条数之比为2:3至4:1的范围即可。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导体束所含的绝缘导体的条数及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也可是各导体束不同。此外,在多芯缆线1中,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各自的绞合节距l(1)至l(4)为4mm、6mm、7mm及9mm,集合第一导体束10至第四导体束40并绞合时的绞合节距l1为60mm。然而,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n条导体束的绞合节距l(n)(n=l至n)至少一条与其他条不同即可。另一方面,当将l(n)及l1规定成大于n条导体束的绞合节距l(n)(n=l至n)及集合n条导体束绞合时的绞合节距l1的最小公倍数时,可在更长的距离不规则配置绝缘导体。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n条导体束的绞合节距l(n)(n=l至n)的任一个也可形成为不具有一定的周期而在长度方向变动。此外,在多芯缆线1中,从柔软性及耐久性的观点考虑,导体束各自的绞合方向及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的绞合方向相同,但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也可使导体束的数个绞合方向与其他导体束的绞合方向及集合导体束绞合的方向相反。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也可不绞合数条导体束。当使导体束的数个绞合方向与其他导体束的绞合方向及集合导体束来绞合的方向相反时,往相反方向绞合的导体束的绞合节距为远大于其他导体束的绞合节距的节距。通过使相反方向绞合的导体束的绞合节距为非常大的节距,在集合导体束绞合时,相反方向绞合的导体束一边与其他导体束相互干扰一边绞合。因此,相反方向绞合的导体束的绝缘导体可与其他导体束的绝缘导体同样地降低绝缘导体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周期性。此外,在多芯缆线1中,第一导体束10、第二导体束20、第三导体束30及第四导体束40的非绝缘导体的口径大于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口径,而非绝缘导体的口径也可小于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口径。然而,在实施方式的多芯缆线中,非绝缘导体的组合电阻优选大于绝缘导体的组合电阻。在此,非绝缘导体的组合电阻为将规定长度的多芯缆线所包含的非绝缘导体并联时的电阻值,绝缘导体的组合电阻为将与测量了非绝缘导体的组合电阻的缆线相同的多芯缆线的绝缘导体并联时的电阻值。(“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确定方法)图8是表示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处理的流程图,图9、图10(a)及图10(b)分别是说明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处理的图。在图10(a)中,相同的导体束为相同的剖面线。图10(b)是以图10(a)的箭头a所示的圆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如图8所示,首先操作员准备用于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缆线(s201),将缆线固定成缆线的至少一部份在所需距离内在水平方向延伸(s202)。接着,操作员去除缆线的护套(s203)后,去除外遮蔽(s204),由此,取出缆线的芯(s205)。在此,用于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的芯就绞合到三层的芯进行说明。即,如图9所示,绞合到三层而形成的芯是分别将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以小绞合节距l(1)或l(2)较小绞合的四个导体束以中绞合节距l1中度绞合并集合的四个导体群再以大绞合节距l0较大绞合而形成。较小绞合而形成导体束时,中度绞合而形成导体群时及较大绞合而形成芯时都使用图6所示的绞线机80。接着,操作员测量较大绞合四条导体群时的大绞合节距l0(s206)。大绞合节距l0是通过测量在s205取出的芯的长度方向出现相同导体群的间隔而测量。此外,大绞合节距l0存在长度随着芯的各位置发生变化的担心,故优选对多个导体群测量在多个位置出现相同导体群的间隔,将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大绞合节距l0。接着,操作员测量中度绞合四条导体束时的中绞合节距l1(s207)。中绞合节距l1是通过测量卷绕中度绞合的各导体群分别被较大绞合的导体群的方向出现相同导体束的间隔而测量。此外,由于中绞合节距l1存在长度随着芯的各位置发生变化的担心,故优选对各导体群测量在多个位置出现相同导体群的间隔,将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中绞合节距l1。接着,操作员测量较小绞合四条导体时的小绞合节距l(1)及l(2)(s208)。小绞合节距l(1)及l(2)分别是通过测量在导体束的长度方向出现相同绝缘导体或非绝缘导体的间隔而测量。此外,由于小绞合节距l(1)及l(2)存在长度随着芯的各位置发生变化的担心,故优选对各导体群测量在多个位置出现相同导体群的间隔,将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小绞合节距l(1)及l(2)。然后,操作员对各导体束确定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s209)。操作员将在s208所测量的小绞合节距l(1)及l(2)的倒数分别确定为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在s208测量小绞合节距为l(1)的导体束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为小绞合节距l(1)的倒数。在s208小绞合节距测量为l(2)的导体束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为小绞合节距l(2)的倒数。然后,操作员对四条导体束形成的导体群整体确定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s210)。操作员将在s207所测量的中绞合节距l1以及在s208所测量的小绞合节距l(1)及l(2)的最小公倍数的倒数确定为四条导体整体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实施例1)接着,比较比较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及第六实施例以及第七实施例这八条缆线的串扰。这些芯分别以四条导体束、四条导体群、及芯这三层形成。在这些缆线中,四条导体束在比较例及第一实施例中是较小绞合四条绝缘导体及一条非绝缘导体而形成,在第二实施例中是较小绞合四条绝缘导体及两条非绝缘导体而形成,在第三及第六实施例中是较小绞合两条绝缘导体及三条非绝缘导体而形成,在第四、第五及第七实施例中是较小绞合四条绝缘导体及六条非绝缘导体而形成。此外,四条导体群分别是中度绞合四条导体束而形成。此外,绞合到三层的缆线的各芯是较大绞合四条导体群而形成。比较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这三条缆线的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尺寸为42awg(绞合七条、外径0.075mm)且被厚度0.0225mm的绝缘材料包覆,非绝缘导体的尺寸为38awg(外径0.12mm)。在第四及第六实施例中,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尺寸为42awg(绞合七条、外径0.075mm),且被厚度0.0225mm的绝缘材料包覆,非绝缘导体的尺寸为42awg(外径0.075mm)。在第五实施例中,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尺寸为44awg(绞合七条、外径0.06mm),且被厚度0.03mm的绝缘材料包覆,非绝缘导体的尺寸为44awg(外径0.06mm)。在第七实施例中,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尺寸为42awg(绞合七条、外径0.075mm),且被厚度0.11mm的绝缘材料包覆,非绝缘导体的尺寸为42awg(外径0.075mm)。在比较例及第一实施例中,导体束分别具有四条绝缘导体、一条非绝缘导体,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为非绝缘导体的口径的1.3倍以下。即,在比较例及第一实施例中,从各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最短距离除以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的值的平均值为1至1.3的范围。在第二实施例中,导体束各自具有四条绝缘导体、两条非绝缘导体,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为非绝缘导体的口径的1.3倍以下。在第三及第六实施例中,导体束各自具有两条绝缘导体及三条非绝缘导体,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为非绝缘导体的口径的1.3倍以下。在第四、第五及第七实施例中,导体束各自具有四条绝缘导体、六条非绝缘导体,各绝缘导体与非绝缘导体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为非绝缘导体的口径的1.3倍以下。即,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实施例中,从各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最短距离除以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的值的平均值都为1至1.3的范围。在表1至5示出了比较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的绞合节距。在表1至5中,s表示绝缘导体数,g表示非绝缘导体数。表1比较例表2第一实施例表3第二实施例表4第三及第六实施例表5第四、第五及第七实施例在比较例中,四条导体束分别以10mm的小绞合节距形成,四条导体群以25mm的中绞合节距形成,芯以80mm的大绞合节距形成。因此,在比较例中,在芯的长度方向,上述绞合节距的最小公倍数400mm附近截面出现相同面。在第一实施例中,如表2所示,四条导体束中各条的小绞合节距l(1)至l(4)不同,以相当于这些最小公倍数的长度增长且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变小的小绞合节距形成。此种结构在芯的长度方向上,在超过表2记载的绞合节距的最小公倍数10的17次方的值(mm)中,截面出现相同面。这样,在第一实施例中,以小绞合节距l(1)至l(4)及中绞合节距l1的最小公倍数与比较例相比变大,四条导体整体以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变小的中绞合节距形成。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芯以与中绞合节距相比更大质数的大捻节距形成。在第二实施例中,如表3所示,四条导体束分别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小绞合节距形成。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以与第一实施例的各中绞合节距l1相比更大质数的中绞合节距进行绞合,而形成为四条导体整体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变小。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大绞合节距相比更大的大绞合节距形成。在第三至第七实施例中也如表4及表5所示,四条导体束分别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小绞合节距形成。此外,在第三至第七实施例中,通过以与第一实施例的各中绞合节距l1相比更大质数的中绞合节距进行绞合,而形成为四条导体整体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变小。此外,在第三至第七实施例中,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大绞合节距相比更大的大绞合节距形成。图11是表示比较例、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这八条缆线的串扰频率特性的图。在图11中,横轴表示信号的频率﹝mhz﹞,纵轴表示串扰的大小﹝db﹞。此外,箭头a所指的曲线表示比较例的特性,箭头b所指的曲线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特性,箭头c所指的曲线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特性,箭头d所指的曲线表示第三实施例的特性,箭头e所指的曲线表示第四实施例的特性,箭头f所指的曲线表示第五实施例的特性,箭头g所指的曲线表示第六实施例的特性,箭头h所指的曲线表示第七实施例的特性。在此,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在各个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全部绞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的导体整体的外径在第一实施例为1.95mm,在第二实施例为2.1mm,在第三实施例为1.6mm,在第四实施例为2.1mm,在第五实施例为1.8mm,在第六实施例为1.5mm,在第七实施例为1.6mm。这样,确认了即使为导体整体的条数多于第二实施例的第四及第五实施例,通过将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与非绝缘导体的直径平均值之比在第四实施例中设定为8:5、在第五实施例中设定为2:1、在第七实施例中设定为约4:1,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相比,即使是绝缘导体为相同条数且非绝缘导体的条数多的状态,仍可使所有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全体的外径大小在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以下,因而可实现缆线的细径化且可实现串扰降低效果。如该图所示,串扰是第三实施例(d)最低,接着以第六实施例(g)、第四实施例(e)、第七实施例(h)、第五实施例(f)、第二实施例(c)、第一实施例(b)还有比较例(a)的顺序增大。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缆线在至20﹝mhz﹞左右的频带为止,串扰都在20﹝db﹞以下。这样,通过增长小绞合节距及中绞合节距之间的最小公倍数的长度而缩小导体及导体束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出现相同面的频率,可减小串扰。此外,在比较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这六条缆线的各条中,形成为绞合节距以较小绞合、中度绞合及较大绞合的顺序增大,在实施方式的缆线中,也可增加层而不增大绞合节距。在实施方式的缆线中,例如也可使其中一个较小绞合的绞合节距大于中度绞合的绞合节距。(实施例2)接着,比较使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与绝缘导体的条数比率发生变化时的串扰。在此,使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与绝缘导体的条数比率变化为0:16、1:16、1:8(2:16)、1:4(4:16)、1:3(6:18)、1:2(8:16)及1:1(16:16)。此外,上述括号内的数字是表示将绝缘体统一为16条时的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与绝缘导体的条数的比率。在此,绝缘导体的芯材的尺寸为42awg,非绝缘导体的尺寸为38awg。图12是表示信号的频率为20﹝mhz﹞时缆线所包含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率发生变化时的串扰变化的图。在图12中,横轴表示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率,纵轴表示串扰的大小﹝db﹞。缆线所包含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率为0:16时,串扰为-10﹝db﹞左右,缆线所包含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率为1:4时,串扰为-20﹝db﹞左右。此外,缆线所包含的绝缘导体的条数与非绝缘导体的条数比率为1:1时,串扰为-35﹝db﹞左右。图13(a)表示串扰小于-20﹝db﹞时的信号状态,图13(b)表示串扰大于-20〔db〕时的信号状态。如图13(a)所示,串扰大于-20〔db〕时,信号的频带宽度扩大,而无法获得良好的信号特性。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串扰小于-20〔db〕时,信号的频带宽度缩小,可获得良好的信号特性。因而,如前述图11的第一及第二实施例所示,确认了至20〔mhz〕为止,可获得良好的信号特性。(实施例3)接着,比较使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距离除以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的值时的特性阻抗及损失。表6表示使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邻近的非绝缘导体表面的距离(l)除以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1)的值时的特性阻抗(zo)及损失(loss)的变化。在此,(l/1)为1时,表示非绝缘导体与绝缘导体接触,(l/1)为2时,表示非绝缘导体与绝缘导体间的距离为从绝缘导体的中心至绝缘导体最外面的距离的2倍。表6l/1zo损失1100%0%1.1108%3%1.2115%7%1.3120%10%1.4126%15%1.5132%18%1.6138%20%1.7142%23%1.8148%26%1.9152%28%2156%30%在(l/1)为1时,损失为0%,在(l/1)为1.3时,损失为10%。将多芯缆线使用作为超声波探头缆线等时,当损失超过10%,认为无法获得良好的传输特性。以下所示的表6表示使用镀银锡铜合金作为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芯材的材料时的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各自的组合电阻。在此,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的组合电阻分别表示将缆线所包含的绝缘导体及非绝缘导体分别并联时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例如,非绝缘导体的条数与绝缘导体的条数比率为1∶16时,非绝缘导体的组合电阻表示一条非绝缘导体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绝缘导体的组合电阻表示将16条绝缘导体并联时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表7g∶s比率g条数g组合电阻s条数s组合电阻0∶160-160.451∶1612.38160.451∶821.19160.451∶440.6160.451∶360.4180.401∶280.3160.451∶1160.26160.45符号说明1...多芯缆线10、20、30、40...导体束11~13、21~23、31~33、41~43...绝缘导体14、24、34、44...非绝缘导体50...外遮蔽60...护套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