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417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开关装置,存在将切换驱动灯切换开关的旋转式灯开关旋钮、与点亮驱动雾灯开关的旋转式雾灯开关旋钮分别自如转动地轴设于杆轴及其外筒轴且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柱的汽车用复合开关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开关装置将灯开关旋钮组装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旋转地嵌合于固定部。设置于固定部的作为旋转止动部的干扰孔的周向的角度构成为与灯开关旋钮的连结突起的圆周方向的角度和灯开关旋钮的旋转角之和一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8968号公报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的开关装置而言,限制灯开关旋钮与固定部的相对旋转角度的旋转止动部如上所示地由灯开关旋钮的连结突起与设置于固定部的作为旋转止动部的干涉孔构成,并相对于灯开关旋钮与固定部的旋转轴向的滑动面单独设置。因此,存在有限的空间内的设计自由度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在具有转子部件与固定部的旋转机构的结构中将旋转限制部与旋转滑动面一体化,即便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自由度也优越。[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旋钮部件,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旋转地嵌合于上述固定部;以及转子部件,其一体地安装于上述旋钮部件,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部旋转,对上述固定部与上述旋钮部件的能够旋转范围进行限制的旋转限制部、与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旋钮部件的旋转轴方向的旋转滑动面一体化地形成。[2]根据上述[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的上述旋转滑动面也可以形成于上述固定部的上述旋转限制部的下部。[3]另外,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旋钮部件的上述旋转滑动面也可以形成于上述旋钮部件的凸缘部的端面。根据本发明的开关装置,能够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在具有转子部件与固定部的旋转机构的结构中将旋转限制部与旋转滑动面一体化,即便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自由度也优越。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包括长边轴CL的纵剖视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A-A剖面的横剖视图。图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前端旋钮、中间部件、中间旋钮、以及限制部件总成化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4(a)是表示图3的B-B剖面的横剖视图,图4(b)是表示图3的C-C剖面的横剖视图。图5是表示杆主体、可动接点部件、柔性基板、杆罩的组装状态的剖面,是图1所示的D-D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安装到车辆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水滴从上方向垂下的情况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开关装置;10…杆主体;11…基底部;11a…圆周部;11b…平坦部;11c…空间部;11d…凸缘部;11e…引导长孔部;11f…装入孔部;11g…卡定孔部;11h…卡定孔部;11j…抵接部;12…杆轴部;13…中间部;20…凸轮(转子部件);20a…端面;20b…凸轮部;20c…突起部;30…中间旋钮(旋钮部件);30a…外周部;30b…凸轮部;30c…有底孔部;30d…临时组装面;30e…嵌合凹部;30f…壁部;40…中间部件;40a…外周部;40b…内周部;40c…固定爪部;40d…限制山部;40e…凸起部;40f…临时组装面;40g…中间部件止动部;40h…有底孔部;40j…滑动面;40k…中间部件止动面;50…前端旋钮(旋钮部件);50a…圆筒部;50b…凸缘部;50c…限制山部;50d…切口部;50e…滑动面;50f…凸轮部;50g…卡定爪部;50h…槽部;60…盖(转子部件);60a…突出部;60b…嵌合孔部;60c…凸轮部;60d…盖止动部;70…柔性基板;71…薄膜基板;71a…信号接点;71b…接地接点;71c…连接器端部;72…刚性基板;80…杆罩;81…主体部;81a…爪部;81b…固定爪部;81b…弯曲部;81c…突起部;82…弯曲部;90…上罩;91…下罩;100…总成部件;110…第1弹簧;111…第1滚珠;120…第2弹簧;121…第2滚珠;130…第1可动接点部件;131、141…可动主体;132、142…驱动销;133、143…接触端子;140…第2可动接点部件;200…水滴;CL…长边轴。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开关装置1的结构)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该开关装置1安装于车辆的转向柱,用于操作车载的转向灯、头灯以及雾灯,并如下地构成。以下,该开关装置作为应用于车辆的转向杆装置的部件而进行说明,并作为左侧驾驶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所构成的开关装置1安装于转向柱,并能够在中立位置、从中立位置靠上侧的右转位置以及从中立位置靠下侧的左转位置之间摆动。另外,能够通过操作盖60旋转来进行灯的点亮控制,通过操作中间旋钮30旋转来进行雾灯的点亮控制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构成为具有: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其被安装为能够以杆主体10的长边轴CL为中心旋转,并具有凸轮面;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前端旋钮50),其被安装为能够与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一体旋转,并具有隔着间隙而与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的凸轮面对置的凸轮面;可动接点部件(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其配置于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的凸轮面与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前端旋钮50)的凸轮面之间的间隙,并能够通过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以及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前端旋钮50)的绕长边轴CL的旋转操作而沿长边轴CL方向移动;以及柔性基板70,其具有供可动接点部件(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的接触端子(133、143)随着在长边轴CL方向的移动而接触分离的接点部(信号接点71a、接地接点71b),并至少在可动接点部件(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沿长边轴CL方向直线地配置。在上述的结构中,具有: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部的中间部件40旋转地嵌合于中间部件40的旋钮部件(前端旋钮50);以及一体安装于旋钮部件(前端旋钮50),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中间部件40旋转的转子部件(盖60),对中间部件40与旋钮部件(前端旋钮50)的能够旋转范围进行限制的旋转限制部、与中间部件40和旋钮部件(前端旋钮50)的旋转轴(长边轴CL)方向的旋转滑动面一体化地形成。此处,一体化地形成是指旋转限制部与旋转滑动面形成于部件的大致相同部位。此外,如图1所示,中间旋钮30、中间部件40、前端旋钮50、以及作为限制部件的第1弹簧110、第1滚珠111、第2弹簧120、第2滚珠121在装入开关装置1的前工序中被临时组装为一体,而作为总成部件100装入开关装置1。(杆主体10)杆主体10成为装入图1所示的各部件的基底部件,例如,由合成树脂形成。以下,在未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各部件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1所示,杆主体10由供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前端旋钮50)等装入的基底部11、配置于转向柱侧并形成有杆功能的旋转中心轴等的杆轴部12、以及中间部13形成为杆形状。基底部11形成为供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前端旋钮50)以能够以长边轴CL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嵌合的大致圆筒形状。该基底部11具有:在圆筒形状的外周部将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前端旋钮5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圆周部11a;和形成为与长边轴CL平行的平坦部11b,在圆筒形状的内部形成有收容柔性基板70的作为中空部的空间部11c(参照图5)。另外,在中间部13侧形成有供凸轮20的端面沿长边轴CL方向抵接的凸缘部11d。在空间部11c收容柔性基板70,并以柔性基板70的信号接点71a以及接地接点71b向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侧露出的方式形成有引导长孔部11e。该引导长孔部11e形成于两个位置,分别具有将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支承为能够沿长边轴CL的方向滑动的功能。另外,为了装入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而在各引导长孔部11e的端部形成有比引导长孔部11e的宽度大的装入孔部11f。另外,如图1、图5所示,为了将柔性基板70按压固定于基底部11,而形成有用于卡定杆罩80的固定爪部81a的卡定孔部11g。另外,如图1所示,形成有用于将中间部件40固定于杆主体10并将由总成部件100、凸轮20、以及盖60构成的旋钮构造安装于杆主体10的卡定孔部11h。(凸轮20)凸轮20相当于转子部件。凸轮20具有能够旋转地嵌合于基底部11的圆周部11a的内周部并形成为圆筒形状。在与抵接于基底部11的凸缘部11d的端面20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形成有凸轮部20b。该凸轮部20b形成为具有相对于长边轴CL倾斜的倾斜面。另外,在凸轮20的凸轮部20b侧的两个位置,形成有用于与中间旋钮30嵌合而一体化的突起部20c。(中间旋钮30)中间旋钮30相当于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形成为圆筒形状,嵌合凹部30e与凸轮20的突起部20c嵌合而一体化,并能够旋转地嵌合于基底部11的圆周部11a(参照图2)。中间旋钮30的外周部30a成为在进行旋转的旋钮操作时供手指把持的部分。在中间旋钮30的凸轮20侧形成有与凸轮20的凸轮部20b对应的凸轮部30b。在中间旋钮30与凸轮20嵌合而一体化的状态下,该凸轮部30b与凸轮20的凸轮部20b的间隙形成恒定宽度的凸轮槽。凸轮槽成为相对于长边轴CL倾斜的倾斜槽,该倾斜槽与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的驱动销132嵌合。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如后所述地被杆主体10引导而仅能够沿长边轴CL方向移动,因此通过中间旋钮30的旋转操作沿长边轴CL方向被驱动。在中间旋钮3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第1弹簧110的有底孔部30c。另外,该有底孔部30c的壁部30f作为用于限制相对于中间部件40的旋转操作范围的限制部发挥功能(参照图4)。能够利用第1弹簧110对第1滚珠111施力而使之抵接于中间部件40的限制山部。另外,在中间旋钮30的中间部件40侧,形成有在临时组装为总成部件100时与中间部件40抵接的临时组装面30d(参照图3)。(中间部件40)中间部件40是固定于杆主体10并将中间旋钮30或者盖60支承为能够绕长边轴CL旋转操作并且使总成部件100不从杆主体10脱落的固定部件。中间部件40形成为圆筒形状,外周部40a形成为直径与中间旋钮30、盖60大致相同,并显示通过旋转操作而执行的功能的说明,例如点亮标记、AUTO等。内周部40b嵌合于基底部11的圆周部11a,并且通过固定爪部40c嵌合并卡定于杆主体10的卡定孔部11h而将中间部件40固定于杆主体10。在中间部件40的中间旋钮30侧,形成有用于供第1滚珠111抵接并随着旋转操作而赋予限制的限制山部40d。另外,形成有具有在临时组装为总成部件100时与中间旋钮30抵接的临时组装面40f的凸起部40e。如图4(b)所示,中间旋钮30的壁部30f通过中间旋钮30的旋转操作而抵接于中间部件40的凸起部40e,因此规定中间旋钮30的旋转操作范围。在中间部件40的前端旋钮50侧突出形成有用于规定盖60的旋转操作范围的中间部件止动部40g。另外,在中间部件4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第2弹簧120的有底孔部40h。由此,能够对第2滚珠121施力使之抵接于前端旋钮50的限制山部。(前端旋钮50)前端旋钮50相当于旋钮部件。前端旋钮50具有能够旋转地嵌合于基底部11的圆周部11a的圆筒部50a与凸缘部50b并形成为圆筒形状。在前端旋钮50的中间部件40侧形成有用于供第2滚珠121抵接并随着旋转操作而赋予限制的限制山部50c。凸缘部50b将一部分形成为切口部50d,该切口部50d被设定为比中间部件止动部40g的宽度大。由此,使凸缘部50b的切口部50d通过中间部件止动部40g而将前端旋钮50插入中间部件40使之旋转,从而能够使形成于凸缘部50b的滑动面50e抵接于图2所示的形成于中间部件止动部40g的下部的滑动面40j。即,滑动面40j与滑动面50e作为在使前端旋钮50(盖60)相对于作为固定部的中央部件40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的作为旋转轴的长边轴CL方向的旋转滑动面,而发挥功能。在前端旋钮50的盖60侧形成有凸轮部50f。该凸轮部50f形成为具有相对于长边轴CL倾斜的倾斜面。另外,用于与盖60固定为一体的卡定爪部50g形成于两个位置,用于以禁止与盖60的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固定的槽部50h形成于两个位置(参照图2(b))。(盖60)盖60相当于转子部件。盖60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的盖形状,与前端旋钮50的圆筒部50a嵌合而一体化,并能够旋转地嵌合于基底部11的圆周部11a。在形成为从盖60的内部突出的突出部60a的前端部形成有嵌合孔部60b,并通过与前端旋钮50的卡定爪部50g卡合而将盖60固定于前端旋钮50。在盖60的前端旋钮50侧形成有与前端旋钮50的凸轮部50f对应的凸轮部60c。在盖60与前端旋钮50一体化的状态下,该凸轮部60c与前端旋钮50的凸轮部50f的间隙形成恒定宽度的凸轮槽。凸轮槽成为相对于长边轴CL倾斜的倾斜槽,该倾斜槽与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的驱动销142嵌合。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如后所述地被杆主体10引导而仅能够沿长边轴CL方向移动,因此通过盖60的旋转操作沿长边轴CL方向被驱动。如图2(b)所示,在盖60的圆筒内部形成有盖止动部60d。通过该盖止动部60d与前端旋钮50的槽部50h嵌合,而将前端旋钮50与盖60固定为一体。另外,盖止动部60d通过盖60的旋转操作而抵接于作为中间部件止动部40g的端部的中间部件止动面40k,因此规定盖60的旋转操作范围。(柔性基板70)柔性基板70由薄膜基板71与刚性基板72构成。薄膜基板71是在聚酰亚胺等的薄膜状的基底绝缘体之上以规定的电路图案形成有铜等的导体箔的部件。另外,刚性基板72是玻璃环氧基板等刚性基板。在薄膜基板71的可动接点部件(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且在薄膜基板的背面贴有刚性基板72。另一方面,未贴有刚性基板72的杆主体10的中间部13、杆轴部12侧仅由薄膜基板71构成,由此,能够与杆主体10的形状对应地挠曲进行布线。在薄膜基板71的表面以与可动接点部件的接触端子(133、143)抵接的方式形成有信号接点71a以及接地接点71b(共用接点)。另外,各接点以能够与接触端子(133、143)电接触的方式露出图案。除此以外的图案以及布线部以被覆盖层绝缘的状态图案形成至连接器端部71c。对柔性基板70而言,薄膜基板71的部分配置于杆主体10的基底部11,但由于在配置于该基底部11的区域贴于刚性基板72,所以至少在可动接点部件(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沿长边轴CL方向不挠曲地呈直线地配置。如图2(a)所示,柔性基板70具有通过信号接点71a与接地接点71b接触分离而导通或者非导通的接点构造,接地接点71b配置于杆主体10的下侧。通过信号接点71a或者接地接点71b(共用接点)与接触端子(133、143)电接触,从而能够与该接触的组合对应地进行灯点亮、熄灭等的控制。(杆罩80)杆罩80通过相对于杆主体10沿图1的箭头方向插入安装于空间部11c而固定柔性基板70,并且,沿杆主体10的中间部13、杆轴部12按压薄膜基板71(参照图1、图5)。杆罩80由插入安装于杆主体10的空间部11c的主体部81、和在中间部13侧弯曲的弯曲部82构成。如图5所示,柔性基板70(薄膜基板71以及刚性基板72)以被推抵到杆主体10的空间部11c的抵接部11j的状态被杆罩80固定。如图5所示的剖视图那样,杆罩80的主体部81具有:爪部81a、弯曲部81b、以及用于将柔性基板70推抵于抵接部11j的突起部81c。杆罩80由合成树脂形成,因此主要能够在弯曲部81b弹性挠曲。由此,在利用突起部81c将柔性基板70推抵到抵接部11j的状态下,爪部81a嵌合并卡定于杆主体10的卡定孔部11g。此外,突起部81c如图5所示地按压大致柔性基板70的大致中间部,并且如图1所示地沿长边轴CL方向形成于多个位置,并沿可动接点部件(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的滑动方向将柔性基板70推抵于抵接部11j。由此,能够以在可动接点部件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沿长边轴CL方向直线地配置柔性基板的方式进行支承。(上罩90、下罩91)上罩90、下罩91在组装有杆主体10、柔性基板70、杆罩80等的状态下沿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将它们夹住而进行覆盖。上罩90、下罩91由合成树脂形成,在组装工序的最后覆盖杆主体10等而作为罩部件发挥功能,并且作为外观设计部件发挥功能。(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如图1、图5所示,作为可动接点部件的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由可动主体131、141、形成为从可动主体突出的驱动销132、142、以及与接点部(信号接点71a、接地接点71b)接触的接触端子133、143构成。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利用合成树脂并通过嵌入成型而一体形成接触端子133、143。此外,接触端子133、143使用铜、磷青铜、铍铜等金属。可动主体131、141如图5所示地收容于基底部11的引导长孔部11e,并能够一边沿长边轴CL方向滑动一边移动。从可动主体131、141突出的驱动销132、142分别插入将中间旋钮30与凸轮20嵌合一体化而形成的凸轮槽、将盖60与前端旋钮50一体化而形成的凸轮槽。如前所述,上述凸轮槽成为相对于长边轴CL倾斜的倾斜槽,因此通过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或者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前端旋钮50)的绕长边轴CL的旋转操作,而对驱动销132、142以及可动主体131、141作用长边轴CL方向的驱动力。由此,接触端子133、143能够一边在柔性基板70的薄膜基板71面上接触一边沿长边轴CL方向移动。即,能够通过转子部件(凸轮20、盖60)或者旋钮部件(中间旋钮30、前端旋钮50)的绕长边轴CL的旋转操作,而和信号接点71a或者接地接点71b(共用接点)与接触端子(133、143)的接触的组合对应地,进行灯点亮、熄灭等的控制。(总成部件100)图1、图3所示的总成部件100将中间旋钮30、中间部件40、前端旋钮50、以及作为限制部件的第1弹簧110、第1滚珠111、第2弹簧120、第2滚珠121在装入开关装置1的前工序中作为总成部件被临时组装为一体。在中间旋钮30的两个位置的有底孔部30c分别收容第1弹簧110。以在第1弹簧110的前端部配置有第1滚珠111的状态将中间旋钮30装入中间部件40。将中间部件40的凸起部40e插入中间旋钮30侧并使之旋转,而如图3、图4(b)所示那样成为中间部件40的临时组装面40f与中间旋钮30的临时组装面30d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弹簧110的作用力使临时组装面40f与临时组装面30d以恒定的弹簧力抵接。另外,第1滚珠111基于上述的弹簧力抵接于中间部件40的限制山部40d。由此,在操作中间旋钮30旋转时呈现限制感(点击感)。此外,对第1滚珠111以及限制山部40d进行润滑脂涂覆。在该临时组装状态下,中间旋钮30与中间部件40的间隙如图3所示地成为d1。接下来,将前端旋钮50装入中间部件40。在中间部件40的两个位置的有底孔部40h分别收容第2弹簧120。以在第2弹簧120的前端部配置有第2滚珠121的状态将前端旋钮50装入中间部件40。使前端旋钮50的凸缘部50b的切口部50d通过中间部件40的中间部件止动部40g,将前端旋钮50插入中间部件40并使之旋转,从而形成为图2所示的形成于中间部件止动部40g的下部的滑动面40j抵接于前端旋钮50的滑动面50e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弹簧120的作用力,使中间部件40的滑动面40j与前端旋钮50的滑动面50e以恒定的弹簧力抵接。该抵接面在组装开关装置1后成为盖60(前端旋钮50)的旋转操作时的滑动面。另外,第2滚珠121基于上述的弹簧力抵接于前端旋钮50的限制山部50c。由此,在操作盖60(前端旋钮50)旋转时呈现限制感(点击感)。此外,对第2滚珠121以及限制山部50c进行润滑脂涂覆。如以上那样,将中间旋钮30、中间部件40、前端旋钮50、以及作为限制部件的第1弹簧110、第1滚珠111、第2弹簧120、第2滚珠121在装入开关装置1的前工序中临时组装为一体。由此,在开关装置1的组装工序中,能够从杆主体10的长边轴CL的一个方向进行组装。另外,能够一并进行向作为限制部件的第1弹簧110、第1滚珠111、第2弹簧120、第2滚珠121的润滑脂涂覆,从而能够实现润滑脂涂覆工序的简化、作业工序的缩短化。(开关装置1的组装)基于图1对开关装置1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在杆主体10的基底部11固定柔性基板70。将柔性基板70插入基底部11的空间部11c,推入杆罩80的主体部81,将爪部81a嵌合并卡定于卡定孔部11g进行固定。由此,在可动接点部件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沿长边轴CL方向直线地配置柔性基板。接下来,在杆主体10的基底部11装入凸轮20。将凸轮20插入直至抵接于基底部11的凸缘部11d。使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通过基底部11的装入孔部11f并插入引导长孔部11e。将总成部件100插入杆主体10的基底部11,并将其推入直至嵌合于凸轮20。由此,中间部件40的固定爪部40c嵌合并卡定于杆主体10的卡定孔部11h,从而中间部件40固定于杆主体10。即,总成部件100安装于杆主体10的基底部11。在总成部件100组装于基底部11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从凸缘部11d的端面至固定爪部40c的端面的距离成为规定值d0。此时,第1弹簧110被略微压缩,临时组装状态下的中间旋钮30与中间部件40的间隙d1成为组装结束状态下的设定值d01(参照图2、图3)。该组装后的设定值d01成为比临时组装状态下的间隙d1小的值。组装后的设定值d01例如被设定为0.3mm。另外,解除临时组装时的中间部件40的临时组装面40f与中间旋钮30的临时组装面30d的抵接状态,在临时组装面40f与临时组装面30d之间形成间隙。由此,中间旋钮30(凸轮20)能够绕基底部11的圆周部11a顺畅地进行旋转操作。接下来,使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通过基底部11的装入孔部11f并插入引导长孔部11e。将盖60插入杆主体10的基底部11,将盖60嵌合固定于前端旋钮50。由此,中间部件40的滑动面40j抵接于前端旋钮50的滑动面50e,并且,盖60(前端旋钮50)能够绕基底部11的圆周部11a顺畅地进行旋转操作。最后,利用上罩90以及下罩91夹住上述组装后的杆主体10进行固定。由此,开关装置1的组装工序结束。在上述的组装工序中,柔性基板70将贴于刚性基板72的部分组装于杆主体10的基底部11,因此无需弯曲工序,从而能够在可动接点部件(第1可动接点部件130、第2可动接点部件140)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沿长边轴CL方向容易地直线地进行配置。其他工序也是仅仅依次配置部件的工序,因此能够进行自动组装。此外,上罩90以及下罩91成为外观设计部件,因此也可以在自动组装之后作为其他工序进行组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为旋转限制部的盖止动部60d通过盖60的旋转操作而抵接于作为中间部件止动部40g的端部即旋转限制部的中间部件止动面40k,因此能够规定盖60(前端旋钮50)的旋转操作范围。另一方面,形成为使形成于凸缘部50b的端面的滑动面50e抵接于图2所示的形成于作为旋转限制部的中间部件止动部40g的下部的滑动面40j。即,滑动面40j与滑动面50e作为在使前端旋钮50(盖60)相对于作为固定部的中间部件40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的作为旋转轴的长边轴CL方向的旋转滑动面,而发挥功能。通过这种结构,限制中间部件40与旋钮部件(前端旋钮50)的能够旋转范围的旋转限制部、与中间部件40和旋钮部件(前端旋钮50)的旋转轴(长边轴CL)方向的旋转滑动面被一体化。由此,能够提供即便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自由度也优越的开关装置。具体而言,能够在机构的外侧配置将滑动面与旋转限制部一体化而得的构造,在其内侧配置沿长边轴CL方向动作的可动接点部件等。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发明。另外,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上述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等。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并不一定全部都是用于解决发明的课题的手段。并且,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被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以及主旨中,并且被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