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5459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尤其是有关于一种不使用剪刀式连接元件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脑外设输入装置包括鼠标、键盘以及轨迹球等,其中键盘可直接键入文字以及符号予电脑,因此相当受到使用者以及输入装置厂商的重视。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一种包含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键盘。

接下来说明包含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键盘中的按键结构的架构。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按键结构的剖面侧视示意图。现有按键结构1包括按键帽11、剪刀式连接元件12、弹性橡胶体13、薄膜开关电路14以及底板15,且底板15用以承载第二按键帽11、剪刀式连接元件12、弹性橡胶体13以及薄膜开关电路14。其中剪刀式连接元件12用以连接底板15与按键帽11。

薄膜开关电路14具有多个按键接点(未显示于图中)。该按键接点于被触发时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弹性橡胶体13设置于薄膜开关电路14上且一个弹性橡胶体13对应于一个按键接点,当弹性橡胶体13被触压时,弹性橡胶体13发生形变且触压薄膜开关电路14中相对应的按键接点而产生按键信号。

剪刀式连接元件12位于底板15与按键帽11之间且分别连接二者。剪刀式连接元件12包括第一框架121以及第二框架122。第一框架121的第一端连接于按键帽11,而第一框架121的第二端则连接于底板15。弹性橡胶体13被剪刀式连接元件12环绕。此外,第一框架121包括第一按键帽轴柱1211以及第一底板轴柱1212。第一框架121是藉由第一按键帽轴柱1211而连接于按键帽11,且利用第一底板轴柱1212而连接于底板15。而第二框架122与第一框架121结合,且第二框架122的第一端连接于底板15,第二框架122的第二端则连接于按键帽11。其中,第二框架122包括第二按键帽轴柱1221以及第二底板轴柱1222。第二框架122是藉由其第二按键帽轴柱1221而连接于按键帽11, 且利用第二底板轴柱1222而连接于底板15。

接下来说明现有按键结构1被使用者触压的运作情形。图1中,当使用者触压按键帽11时,按键帽11受力而推抵剪刀式连接元件12使其运动,故按键帽11可相对于底板15往下移动且触压相对应的弹性橡胶体13。此时,弹性橡胶体13发生形变且触压薄膜开关电路14以触发薄膜开关电路14的按键接点,使得薄膜开关电路14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而当使用者停止触压按键帽11时,按键帽11不再受力而停止触压弹性橡胶体13,使得弹性橡胶体13因应其弹性而恢复原状,同时提供往上的弹性恢复力,按键帽11因此而被推回被触压之前的位置。

由于近来各种电子装置及其外围装置的发展趋势为具有轻薄外形而便于携带,故键盘等电脑外设输入装置亦必须轻薄化。然而,在追求体积轻薄化的过程中,按键结构中的部分或全部元件的厚度必然较薄,这反而造成按键结构的结构强度减弱而容易损坏,同时亦造成按键结构的触压手感不佳。

因此,需要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的按键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厚度低且触压手感佳的按键结构。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兼具低厚度以及高结构强度的按键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底板、按键帽、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该按键帽位于该底板的上方,且可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而该第一纵向连杆分别连接于该按键帽以及该底板且位于该按键帽的一第一侧。该第二纵向连杆分别连接于该按键帽以及该底板且位于该按键帽的一第二侧;而该第一横向连杆分别连接于该按键帽以及该底板且位于该按键帽的一第三侧,而该第一横向连杆的一第一端与该第一纵向连杆重叠,该第一横向连杆的一第二端与该第二纵向连杆重叠。该第二横向连杆分别连接于该按键帽以及该底板且位于该按键帽的一第四侧,而该第二横向连杆的一第一端与该第一纵向连杆重叠,该第二横向连杆的一第二端与该第二纵向连杆重叠;其中,当该按键帽被触压时,该按键帽 推抵该第一横向连杆以及该第二横向连杆,且该第一横向连杆以及该第二横向连杆分别推抵该第一纵向连杆以及该第二纵向连杆,使该按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

较佳地,该第一纵向连杆包括多个第一结合区段、一第一凹陷区段以及多个第二结合区段,该多个第一结合区段设置于该第一纵向连杆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上,用以与该底板连接;该第一凹陷区段设置于该第一纵向连杆的一中央处,用以与该第一横向连杆以及该第二横向连杆重叠与接触;该多个第二结合区段设置于该第一凹陷区段的两侧,用以与该按键帽连接;其中,当该按键帽被触压时,该第一横向连杆以及该第二横向连杆分别推抵该第一纵向连杆的该第一凹陷区段以及该第二纵向连杆的一第二凹陷区段。

较佳地,该底板具有多个第一底板卡勾,该多个第一底板卡勾是由该底板延伸而形成,用以与该多个第一结合区段连接;其中,该多个第一结合区段可于该多个第一底板卡勾中相对于该底板转动,使该第一纵向连杆摆动。

较佳地,该按键帽具有多个按键帽卡勾,该多个按键帽卡勾是由该按键帽的一内表面延伸而形成,用以与该多个第二结合区段连接;其中,该多个第二结合区段可于该多个按键帽卡勾中相对于该按键帽转动,使该第一纵向连杆摆动。

较佳地,该第二纵向连杆包括多个第三结合区段、一第二凹陷区段以及多个第四结合区段,该多个第三结合区段设置于该第二纵向连杆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上,用以与该底板的多个底板卡勾连接;该第二凹陷区段设置于该第二纵向连杆的一中央处,用以与该第一横向连杆以及该第二横向连杆重叠与接触;该多个第四结合区段设置于该第二凹陷区段的两侧,用以与该按键帽的多个按键帽卡勾连接。

较佳地,该第一横向连杆包括多个第五结合区段以及多个第六结合区段,该多个第五结合区段设置于接近该第一横向连杆的一中央处,用以与该底板的多个第二底板卡勾连接;该多个第六结合区段设置于该第一横向连杆的该第一端以及该第二端上,用以伸入该按键帽中。

较佳地,该底板的该多个第二底板卡勾是由该底板延伸而形成,用以与该多个第五结合区段连接。

较佳地,该按键帽具有多个收纳槽,该多个收纳槽设置于该按键帽的一内 表面上,用以容纳部分该多个第六结合区段于其中;其中,该第六结合区段可于该多个收纳槽中相对于该按键帽转动,使该第一横向连杆摆动。

较佳地,该第二横向连杆包括多个第七结合区段以及多个第八结合区段,该多个第七结合区段设置于接近该第二横向连杆的一中央处,用以与该底板的多个底板卡勾连接;该多个第八结合区段设置于该第二横向连杆的该第一端以及该第二端上,用以伸入该按键帽中。

较佳地,该按键结构还包括环绕连杆,该环绕连杆与该按键帽连接且环绕该按键帽的一外围区域,用以提升该按键帽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该按键结构还包括薄膜开关电路以及弹性元件,该薄膜开关电路设置于该底板上,用以应该按键帽的移动而输出对应于该按键帽的一按键信号;该弹性元件设置于该按键帽与该薄膜开关电路之间,用以被该按键帽推抵而触发该薄膜开关电路;其中,当该按键帽不再被触压时,该弹性元件提供一弹性力,使该第一纵向连杆以及该第二纵向连杆推抵该第一横向连杆以及该第二横向连杆,而带动该按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

本发明按键结构使用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且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平均地分布于按键帽的范围内,以取代传统的剪刀式连接元件作为按键帽的作动元件。由于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的厚度小于传统的剪刀式连接元件,故可降低按键结构的厚度,而可具有轻薄外形。同时,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的相互带动使其共同摆动,从而可带动按键帽平稳地相对底板移动,以提升按键结构的触压手感。此外,由于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故其可提升按键结构的结构强度,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按键结构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按键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按键帽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按键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按键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按键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被触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较长尺寸的按键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给予使用者良好触压手感的按键结构,且可维持轻薄外形,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请同时参阅图2以及图3,图2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分解示意图,而图3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按键帽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按键结构2包括底板20、按键帽21、弹性元件22、薄膜开关电路23、第一纵向连杆24、第二纵向连杆25、第一横向连杆26、第二横向连杆27以及环绕连杆28。按键帽21位于底板20的上方,且可相对于底板20移动,按键帽21包括伸出部211、多个第一按键帽卡勾212、多个收纳槽213以及多个第二按键帽卡勾214。其伸出部211是由按键帽21的内表面往外(亦即为图2中的下方)延伸而形成,多个第一按键帽卡勾212以及多个第二按键帽卡勾214皆由按键帽21的内表面延伸而形成,而多个收纳槽213则形成于按键帽21的内表面中。多个第二按键帽卡勾214设置于按键帽21内表面的外围区域,其可连接环绕连杆28,使得环绕连杆28环绕按键帽21的外围区域,以提升按键帽21的结构强度。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环绕连杆28是以金属材料所制成,且其形状接近于口字形。

底板20包括多个第一底板卡勾201以及多个第二底板卡勾202,且多个第一底板卡勾201以及多个第二底板卡勾202皆由底板20延伸而形成。薄膜开关电路23设置于底板20上,其可因应按键帽21的移动而输出对应于按键帽21的按键信号,而薄膜开关电路23的结构大致上与现有技术中所述相同,故不再赘述。弹性元件22设置于按键帽21与薄膜开关电路23之间,其可被按键帽21推抵而触发薄膜开关电路23,其中,弹性元件22包括弹性橡胶体221以及弹性片222,一个弹性橡胶体221对应于一个按键帽21,而弹性片222上可设置多个弹性橡胶体221,图2中仅显示一个弹性橡胶体221。

请同时参阅图2、图4以及图5,图4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而图5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一纵向连杆24分别连接于按键帽21以及底板20且位于相对 应的按键帽21的第一侧,第一纵向连杆24包括多个第一结合区段241、第一凹陷区段242以及多个第二结合区段243。多个第一结合区段241设置于第一纵向连杆24的第一端244以及第一纵向连杆24的第二端245上,其可与底板20的多个第一底板卡勾201连接。第一凹陷区段242设置于第一纵向连杆24的中央处,其可与第一横向连杆26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重叠与接触。而多个第二结合区段243设置于第一凹陷区段242的两侧,其可与按键帽21的多个第一按键帽卡勾212连接。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结合区段241、第一凹陷区段242以及多个第二结合区段243与第一纵向连杆24一体成型,且以金属材料制成,而第一纵向连杆24的形状类似ㄈ字形。

与第一纵向连杆24类似,第二纵向连杆25分别连接于按键帽21以及底板20且位于按键帽21的一第二侧,第二纵向连杆25包括多个第三结合区段251、第二凹陷区段252以及多个第四结合区段253。多个第三结合区段251设置于第二纵向连杆25的第一端254以及第二纵向连杆25的第二端255上,其可与底板20的多个第一底板卡勾201连接。第二凹陷区段252设置于第二纵向连杆25的中央处,其可与第一横向连杆26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重叠与接触。而多个第四结合区段253设置于第二凹陷区段252的两侧,其可与按键帽21的多个第一按键帽卡勾212连接。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多个第三结合区段251、第二凹陷区段252以及多个第四结合区段253与第二纵向连杆25一体成型,且以金属材料制成,而第二纵向连杆25的形状类似ㄈ字形,且其设置方向与第一纵向连杆24相反。

第一横向连杆26分别连接于按键帽21以及底板20且位于按键帽21的第三侧,而第一横向连杆26的第一端261与第一纵向连杆24的第一凹陷区域242重叠,第一横向连杆26的第二端262则与第二纵向连杆25的第二凹陷区域252重叠。第一横向连杆26包括多个第五结合区段263以及多个第六结合区段264,多个第五结合区段263设置于接近第一横向连杆26的中央处,其可与底板20的多个第二底板卡勾202连接。多个第六结合区段264设置于第一横向连杆26的第一端261以及第一横向连杆26的第二端262上,其可伸入按键帽21的多个收纳槽213中。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横向连杆26的第一端261、第二端262、多个第五结合区段263以及多个第六结合区段264与第一横向连杆26一体成型,且以金属材料制成,而第一横向连杆26的形状类似ㄈ字形。

与第一横向连杆26类似,第二横向连杆27分别连接于按键帽21以及底板20且位于按键帽21的第四侧,而第二横向连杆27的第一端271与第一纵向连杆24的第一凹陷区域242重叠,第二横向连杆27的第二端272则与第二纵向连杆25的第二凹陷区域252重叠。第二横向连杆27包括多个第七结合区段273以及多个第八结合区段274,多个第七结合区段273设置于接近第二横向连杆27的中央处,其可与底板20的多个第二底板卡勾202连接。多个第八结合区段274设置于第二横向连杆27的第一端271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的第二端272上,其可伸入按键帽21的多个收纳槽213中。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横向连杆27的第一端271、第二端272、多个第七结合区段273以及多个第八结合区段274与第二横向连杆27一体成型,且以金属材料制成,而第二横向连杆27的形状类似ㄈ字形,且其设置方向与第一横向连杆26相反。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按键结构2被触压的运作情形。当使用者施力触压按键帽21时,按键帽21受力而往下推抵第一横向连杆26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使第一横向连杆26的多个第六结合区段264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的多个第八结合区段274于多个收纳槽213中转动,且第一横向连杆26的多个第五结合区段263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的多个第七结合区段263于多个第二底板卡勾202中转动,而第一横向连杆26的多个第六结合区段264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的多个第八结合区段274于多个收纳槽213中转动,亦即第一横向连杆26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分别推抵第一纵向连杆24的第一凹陷区段242以及第二纵向连杆25的第二凹陷区段252,使得第一纵向连杆24的多个第一结合区段241以及第二纵向连杆25的多个第三结合区段251于多个第一底板卡勾201中转动,且第一纵向连杆24的多个第二结合区段243以及第二纵向连杆25的多个第四结合区段253于多个第一按键帽卡勾212中转动。其中,因应第一纵向连杆24、第二纵向连杆25、第一横向连杆26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的共同摆动,使得按键帽21的各个区域皆被第一纵向连杆24、第二纵向连杆25、第一横向连杆26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所带动,故按键帽21得以平稳地相对于底板20往下移动。

往下移动的按键帽21触压相对应的弹性元件22,而弹性元件22的弹性橡胶体221发生形变且触压薄膜开关电路23以触发薄膜开关电路23中的按键接点(未显示于图中),使得薄膜开关电路23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如图6所示。

当使用者停止触压按键帽21时,按键帽21不再受力而停止触压弹性元件22,使得弹性橡胶体221因应其弹性而恢复原状,同时提供往上的弹性恢复力予按键帽21。此时,第一纵向连杆24的第一凹陷区段242以及第二纵向连杆25的第二凹陷区段252推抵第一横向连杆26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而使第一纵向连杆24、第二纵向连杆25、第一横向连杆26以及第二横向连杆27共同摆动,以带动按键帽21平稳地移动至未触压之前的位置。

上述为一般尺寸的按键结构(例如为a键)的结构以及运作情形,但并非以此为限,事实上,本发明按键结构亦可应用于较长尺寸的按键结构(例如为enter键),其局部结构如图7所示。

根据上述可知,本发明按键结构使用以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且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平均地分布于按键帽的范围内,以取代传统的剪刀式连接元件作为按键帽的作动元件。由于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的厚度小于传统的剪刀式连接元件,故可降低按键结构的厚度,而可具有轻薄外形。同时,由于第一纵向连杆、第二纵向连杆、第一横向连杆以及第二横向连杆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故其可提升按键结构的结构强度,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