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程控两用式步进衰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1350阅读:6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衰减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动、程控两用式步进衰减器。



背景技术:

目前步进衰减器一般分为手动步进衰减器和程控步进衰减器两种。手动步进衰减器采用将按钮或旋钮的动作转化为传输簧片和各种衰减片的接触与断开的方式,通过几种衰减片的组合,实现信号的衰减。该类衰减器不加电工作,携带方便,大量用于现场调试,但不能用于自动化测试设备中。

程控步进衰减器分为机电式程控步进衰减器和电控式步进衰减器,在信号源、矢量网络分析仪等自动化测试设备中广泛使用。机电式程控步进衰减器通过控制电路控制各衰减片所对应的继电器,将继电器的通断转化为传输簧片和各种衰减片的接触与断开,通过几种衰减片衰减值的组合,实现信号的步进衰减,该类衰减器的衰减精度高、可重复性好,且衰减可调范围大。电控式衰减器采用三极管控制衰减量,该种衰减器可承受功率小,且衰减精度随着频率的升高下降明显,宽频带范围内衰减精度不高。以上两种程控步进衰减器,在使用时均须加电,在不接通电源的情况下无法工作,因此只能用于自动化测试设备中。

申请号为201410330671.4的《一种射频机械开关及微波程控步进衰减器》是与本发明最相近的一种方案,该方案采用机电式程控步进衰减器的设计方案,通过电磁继电器驱动微波传输动簧片在直通传输线和衰减片之间切换,实现多个衰减单元的不同组合,从而实现衰减量程控、步进衰减。但该衰减器没有手动控制模块,无法在手动与程控之间任意切换,只能通电工作,在不供电情况下无法工作,限制了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衰减器不能手动和程控兼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动、程控两用式步进衰减器。

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手动、程控两用式步进衰减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控机构和手动机构,所述程控机构包括继电器和衰减组件,继电器上连接有电路控制板,继电器的中央设置有穿过继电器的铁芯,铁芯在继电器中上下移动,铁芯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推杆,推杆的下端连接有传输线,所述衰减组件包括处于上位的传输基片和处于下位的衰减片,所述传输线位于传输基片和衰减片之间;所述手动机构包括旋钮和套筒,旋钮套在套筒的上部,套筒的内部设置有滑动杆,滑动杆的上部与旋钮相连接,滑动杆的中部装有两个弹片,两个弹片之间通过第一弹簧连接,第一弹簧套在滑动杆上,两个弹片横向伸至套筒外,所述铁芯的上端横向伸入到两个弹片所夹的空间中,滑动杆的下部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下端与套筒相连。

优选地,所述推杆分别设置在铁芯下端的左右两侧,推杆的下端分别与传输线的两个端头相连,传输线的两个端头相对设置,传输线的两个端头均位于传输基片和衰减片之间。

优选地,所述旋钮的内部开设有环形的第一腔体,第一腔体中间形成圆柱形的塞体,塞体的中间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一腔体套在套筒的上部,塞体塞入套筒内部,套筒的上部开设有向内凹陷的环形第二腔体,第二腔体通过卡环与旋钮的内壁相连接,所述滑动杆的上部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滑动杆包括相连接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位于第二杆体的上端,第二杆体的直径大于第一杆体的直径,第一杆体的上部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片包括处于上位的第一弹片和处于下位的第二弹片,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均安装在第一杆体上,第一弹片的上端与所述塞体的下端相接触,第二弹片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杆体的上端相接触,第一弹簧的上端通过上垫片与第一弹片相连,第一弹簧的下端通过下垫片与第二弹片相连,所述上垫片的截面形状为倒U形,下垫片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杆体的侧面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销钉,销钉伸入限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套筒中部的外壁上开设有对称的两个腔体孔,所述弹片自腔体孔伸至套筒外,弹片能在腔体孔中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滑动杆的下端连接有带自锁功能的微动开关,微动开关位于第二弹簧的内部,微动开关的下端与套筒的底端相连。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手动、程控两用式步进衰减器,既可以通电作为机电式程控步进衰减器使用,也可以通过工作状态切换,不与电源接通作为手动步进衰减器使用,打破了程控步进衰减器与手动步进衰减器作为单个产品使用时的应用限制。本发明提供的两用式步进衰减器既具有机电式程控步进衰减器衰减精度高、可重复性好、衰减可调范围大等优点,也具有手动步进衰减器所具有的携带、使用方便等优点。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组装简单,适用性和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手动、程控两用式步进衰减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

结合图1,一种手动、程控两用式步进衰减器,包括程控机构和手动机构。

其中,程控机构包括继电器1和衰减组件,继电器1带有磁保持功能,继电器1上连接有电路控制板2,继电器1的中央设置有穿过继电器的铁芯3,电路控制板2能够控制铁芯3在继电器中上下移动,铁芯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推杆4,推杆4的下端连接有传输线5。衰减组件包括处于上位的传输基片6和处于下位的衰减片7,传输线5位于传输基片6和衰减片7之间。

具体的,推杆4分别固定在铁芯3下端的左右两侧,推杆4的下端分别与传输线5的两个端头相连,传输线5的两个端头相对设置,传输线5的两个端头均位于传输基片6和衰减片7之间。

手动机构包括旋钮8和套筒9,旋钮8套在套筒9的上部,套筒的9内部设置有滑动杆10,滑动杆10的上部与旋钮8相连接,滑动杆10的中部装有两个弹片,两个弹片之间通过第一弹簧11连接,第一弹簧11套在滑动杆10上,两个弹片横向伸至套筒9外,铁芯3的上端横向伸入到两个弹片所夹的空间中,滑动杆的下部连接有第二弹簧12,第二弹簧的下端与套筒相连,滑动杆的下端连接有带自锁功能的微动开关13,微动开关位于第二弹簧12的内部,微动开关的下端与套筒的底端相连。

具体的,旋钮8的内部开设有环形的第一腔体81,第一腔体81中间形成圆柱形的塞体82,塞体的中间设置有螺纹孔83,第一腔体81套在套筒9的上部,塞体82塞入套筒9内部,套筒的上部开设有向内凹陷的环形第二腔体91,第二腔体通过卡环14与旋钮8的内壁相连接。

具体的,滑动杆10包括相连接第一杆体101和第二杆体102,第一杆体101位于第二杆体102的上端,第二杆体的直径大于第一杆体的直径,第一杆体的上部与螺纹孔83螺纹连接。弹片包括处于上位的第一弹片15和处于下位的第二弹片16,第一弹片15和第二弹片16均安装在第一杆体上,第一弹簧11的上端通过上垫片17与第一弹片相连,上垫片17的截面形状为倒U形,第一弹簧11的下端通过下垫片18与第二弹片相连,下垫片18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一弹片15的上端与塞体82的下端相接触,第二弹片16的下端与第二杆体102的上端相接触。

套筒中部的外壁上开设有对称的两个腔体孔19,第一弹片15和第二弹片16自腔体孔19伸至套筒外,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均能在腔体孔中上下移动。

第二杆体102的侧面设置有限位槽20,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销钉21,销钉21伸入限位槽20内,销钉使得滑动杆只能在套筒内上下滑动,不能在套筒内旋转。

将旋钮8逆时针向上旋转到顶,通电后,该衰减器为程控模式,程控模式的工作过程大致为:

电路控制板2发出使铁芯3向下运动的控制信号后,铁芯3带动推杆4和传输线5同时向下运动,铁芯3向下移动到其行程的最下部时,传输线5的两个端头与衰减片7接触,衰减片接入传输通路,信号衰减,此时,铁芯3在继电器磁保持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当电路控制板2发出使铁芯3向上运动的控制信号后,铁芯3带动推杆4和传输线5同时向上运动,铁芯3向上移动到其行程的最上部时,传输线5的两个端头与传输基片6接触,衰减片7没有接入传输通路,信号不衰减,此时,铁芯3在继电器磁保持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重复以上过程即可完成一个衰减单元信号的衰减与不衰减。

当不接通电源时,该衰减器为手动模式,手动模式的工作过程大致为:

第一步,顺时针转动旋钮8,旋钮8相对于滑动杆10向下移动,第二杆体会推动第二弹片16和下垫片18向上压缩第一弹簧11,上垫片17与下垫片18之间距离缩短,直至上垫片和下垫片相接触,第一弹簧11被压缩完全,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二弹簧12的弹力作用,第一弹片15和上垫片17不移动,滑动杆10、第二弹片16和下垫片18向上移动。此步骤是为了使得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距离缩短。

第二步,向下按动旋钮8,旋钮8相对于套筒9向下移动,塞体82会带动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共同向下移动,第二弹簧12开始被压缩,直至微动开关13将滑动杆自锁在套筒的下部,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片15移动到铁芯3上端,并与铁芯的上端相接触,带动铁芯向下运动到其行程的最下部,使得传输线5的两个端头与衰减片7接触,衰减片接入传输通路,信号衰减,铁芯3在继电器磁保持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

第三步,再次向下按动旋钮8,使得带自锁功能的微动开关13解除自锁状态,在第二弹簧12的弹力作用下,滑动杆10推动第一弹片15和第二弹片16共同向上移动,直到第一弹片碰触到腔体孔的上端,在此过程中,第二弹片移动到铁芯处,并带动铁芯向上运动到其行程的最上部,使得传输线5的两个端头与传输基片6接触,衰减片没有接入传输通路,信号不衰减,铁芯3在继电器磁保持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

重复上述过程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即可完成一个衰减单元信号的衰减与不衰减,通过多个不同衰减单元的组合即可实现衰减量的手动步进。

切换回程控模式时,需要在完成上述第三步之后将旋钮旋至最上部,解除第一弹簧的压缩状态,使得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距离变大,给程控模式时的铁芯提供足够的空间移动。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