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104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与外装体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外装体内收纳有多个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在外装体内还收纳有进行蓄电装置的电气控制的电路基板等电气设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956号公报

当使用蓄电装置时,由于外装体的内侧与外侧的温度差,有时在外装体内部产生结露。存在结露与电气设备接触而导致电气设备短路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因在外装体内部产生的结露导致的电气设备的短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外装体;电气设备,其设置于外装体内;以及收纳部,其收纳电气设备,在收纳部中的电气设备下方的壁面形成有排水路径,该排水路径配置在被电气设备覆盖的区域,并向该区域外排水。

根据该结构,在收纳部中的电气设备下方的壁面形成有被电气设备覆盖且向区域外排水的排水路径,因此能够抑制结露在电气设备下方存积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因结露引起的电气设备的短路。

排水路径也可以具有越朝向该排水路径的排水口越低的第一倾斜面。

根据该结构,排水路径具有越朝向排水口越低的第一倾斜面,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倾斜面将排水可靠地引导至排水口。

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与排水口的铅垂下方分离的位置处配置有导电构件。

根据该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与排水口的铅垂下方分离的位置处配置有导电构件,因此防止排水向导电构件落下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排水造成的蓄电装置自身的短路。

也可以在所述区域形成有越朝向第一倾斜面越低的第二倾斜面。

根据该结构,在被电气设备覆盖的区域形成有越朝向排水路径的第一倾斜面越低的第二倾斜面,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倾斜面将该区域所产生的结露引导至第一倾斜面。

也可以在第二倾斜面上沿着倾斜方向设置有长条的突起部或者槽部。

根据该结构,长条的突起部沿着倾斜方向设置在第二倾斜面上,因此容易使结露汇集成液滴,并且能够通过突起部将液滴引导至第一倾斜面。

电气设备电可以与壁面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电气设备相对于电气设备下方的壁面而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防止电气设备与在该壁面产生的结露接触的情况。

壁面也可以是疏水面。

根据该结构,电气设备下方的壁面是疏水面,因此能够使在该壁面产生的结露容易流动。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外装体;电气设置,其设置于外装体内;以及收纳部,其收纳电气设备,在收纳部中的电气设备上方的上壁面形成有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配置在覆盖电气设备的区域,且越朝向该区域的边缘越接近电气设备。

根据该结构,在收纳部的上壁面的覆盖电气设备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越朝向该区域的边缘越接近电气设备,因此能够将该第一倾斜部作为引导件而将结露引导至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结露向电气设备上落下的情况,从而抑制电气设备的短路。

第一倾斜部也可以从所述区域连续地设置至与该区域邻接的外部区域,第一倾斜部中的外部区域侧比所述区域侧低。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倾斜部连续地设置至外部区域,因此能够将结露引导至电气设备的外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结露向电气设备上落下的情况。

第一倾斜部也可以是从上壁面朝向电气设备侧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沿着上壁面而形成为长条状。

根据该结构,第一倾斜部是长条状的突出部,因此与上壁面单纯倾斜的情况相比,使结露难以落下,而容易使结露汇集成液滴。

第一倾斜部也可以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

根据该结构,第一倾斜部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引导结露。

也可以在上壁面设置有第二倾斜部,该第二倾斜部越朝向第一倾斜部越接近电气设备。

根据该结构,设置有越朝向第一倾斜部越接近电气设备的第二倾斜部,因此能够通过该第二倾斜部将结露向第一倾斜部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结露向第一倾斜部引导。

第一倾斜部也可以是通过使上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倾斜而形成的倾斜面。

根据该结构,第一倾斜部是倾斜面,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结露引导至所希望的位置。

上壁面也可以是亲水面。

根据该结构,上壁面是亲水面,因此能够抑制在该上壁面产生的结露落下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因在外装体内部中产生的结露导致的电气设备的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蓄电装置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蓄电单元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外装体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罩体的简要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基板设置区域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沿包含图6的vii-vii线的yz平面切断的情况下的第一外装体的剖视图。

图8是沿包含图6的viii-viii线的zx平面切断的情况下的第一外装体的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第一外装体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一外装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装置

10外装体

11、11a第一外装体(收纳部)

12第二外装体

13正极外部端子

14负极外部端子

20蓄电单元

30保持构件

41、42、200汇流条(导电构件)

50热敏电阻

80盖主体

81、91顶板部

82、92缘部

83露出部

84被覆盖部

84a开口

85壁部

90、90a罩体

93凹部

95格子部

99电路基板

99a连接器

100蓄电元件

110容器

120正极端子

130负极端子

300、310、320隔板

400夹持构件

500约束构件

600汇流条框架

700隔热板

840基板设置区域

841基板保持部

842定位部

843主体

844突起

845螺钉用凹部

846、991、992贯通孔

850排水路径

851槽部

852引导部

853排水口

856底面(第一倾斜面)

857倾斜面(第二倾斜面)

858排水用肋(突起部)

911、911a上壁面

950对置区域

951第一壁体

952、952a、952b第二壁体

960外部区域

970、970a结露应对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是显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的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仅为一例,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中的、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来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尺寸等并非严格图示。

<实施方式>

首先,对蓄电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蓄电装置1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在这些附图中,将z轴方向表示为上下方向,以下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但有时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存在z轴方向并非上下方向的情况。因此,z轴方向不限于上下方向。在以下的附图中也是同样的。

蓄电装置1是能够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力、并向外部放出电力的装置。例如,蓄电装置1也可以是用于电力储存用途、电源用途等的电池模块。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例如优选用作机动车、摩托车等移动体的起动用蓄电池。蓄电装置1有时以使外装体10在移动体的发动机罩、行李箱内露出的状态设置。蓄电装置1也可以不与其他蓄电装置(电池模块)连接而单独(以单体)使用。例如,在起动时的消耗电力大的移动体(卡车等)中,有时将多个蓄电装置1串联连接而使用。在该情况下,多个蓄电元件1并未形成为一体,而是单独(以单体)使用。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也可以与将多个蓄电装置收纳于外壳并形成为一体的所谓的电池组不同。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1具备由第一外装体11与第二外装体12构成的外装体10;以及收纳于外装体10内侧的蓄电单元20、保持构件30、汇流条41、42以及热敏电阻50等。

外装体10为构成蓄电装置1的外装体的矩形(箱状)的容器(模块外壳),仅一部分能够与外部连通,在大致密封的状态(准密封状态)下使用。外装体10配置在蓄电单元20、保持构件30、汇流条41、42以及热敏电阻50的外侧,将该蓄电单元20等配置在规定的位置,从而保护蓄电单元20等不受冲击等的影响。另外,外装体10例如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硫醚树脂(pps)、聚丁烯对苯二甲酸(pbt)或者abs树脂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外装体10避免蓄电单元20等与外部的金属构件等接触。

外装体10具有:构成外装体10的盖体的第一外装体11、以及构成外装体10的主体的第二外装体12。第一外装体11为闭塞第二外装体12的开口的扁平的矩形的罩构件,且设置有正极外部端子13与负极外部端子14。蓄电装置1经由该正极外部端子13与负极外部端子14而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力、并向外部放出电力。第二外装体12是形成有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壳体,且收纳蓄电单元20、保持构件30、汇流条41、42以及热敏电阻50等。

第一外装体11与第二外装体12可以由相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

后面对第一外装体1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蓄电单元20具有多个蓄电元件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十二个蓄电元件100)与多个汇流条200,且与设置于第一外装体11的正极外部端子13和负极外部端子14电连接。多个蓄电元件100中的任一个蓄电元件100的正极端子经由汇流条200而与正极外部端子13电连接。多个蓄电元件100中的任一个蓄电元件100的负极端子经由汇流条200而与负极外部端子14电连接。

蓄电单元20以多个蓄电元件100以成为纵向放置的状态(使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朝向上方的状态)沿x轴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于第二外装体12内。蓄电单元20从上方被第一外装体11覆盖而收纳于外装体10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后面进行蓄电单元20的详细结构的说明。

保持构件30是能够保持汇流条41、42,并进行汇流条41、42与其他构件的绝缘以及汇流条41、42的位置限制的构件。保持构件30将汇流条41、42相对于蓄电单元20内的汇流条200、正极外部端子13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4定位。

保持构件30载置于蓄电单元20的上方(z轴方向正侧),相对于蓄电单元20而被定位。汇流条41、42载置于保持构件30上且被定位。第一外装体11配置在保持构件30上。由此,汇流条41、42相对于蓄电单元20内的汇流条200、设置于第一外装体11的正极外部端子13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4而被定位。

保持构件30还具有保持热敏电阻50的功能。换句话说,保持构件30安装有热敏电阻50而将热敏电阻50相对于蓄电元件100定位,并且,以对蓄电元件100按压的状态固定。

保持构件30例如由pc、pp、pe、pps、pbt或者abs树脂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但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构件则可以由任意材质形成。

汇流条41、42将蓄电单元20内的汇流条200与设置于第一外装体11的正极外部端子13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4电连接。换句话说,汇流条41是将配置于蓄电单元20内的一端的汇流条200与正极外部端子13电连接的导电性的构件,汇流条42是将配置于蓄电单元20内的另一端的汇流条200与负极外部端子14电连接的导电性的构件。

作为导电性的构件,汇流条41、42例如由铜形成,但汇流条41、42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汇流条41、42可以由相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

热敏电阻50是安装于蓄电元件100的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50安装于蓄电元件100并测量蓄电元件100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两个蓄电元件100而配置有两个热敏电阻50。

接下来,对蓄电单元2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示出蓄电单元20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蓄电单元20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00、多个汇流条200、多个隔板300(多个隔板310以及一对隔板320)、一对夹持构件400、多个约束构件500、汇流条框架600、以及隔热板700。

蓄电元件100是能够充入电力并放出电力的充电电池(单电池),更具体地说,是锂离子充电电池等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蓄电元件100具有扁平的矩形状,与隔板310邻接配置。多个蓄电元件100分别与多个隔板310交替配置,并沿x轴方向排列。在本实施的方式中,十二个蓄电元件100与十一个隔板310交替地邻接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蓄电元件100不限于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可以是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以外的充电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

蓄电元件100具备容器110、正极端子120以及负极端子130。在容器110内侧配置有电极体(发电要素)以及集电体(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等,并且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液体,省略详细的说明。

容器110包括:由金属构成呈矩形筒状且具备底的壳体主体、以及闭塞该壳体主体的开口的金属制的盖部。容器110在将电极体等收纳于内部后,通过对盖部与壳体主体进行焊接等,从而能够将内部密封。容器110是长方体形状的容器,其在z轴方向正侧具有盖部,在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长侧面,在y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短侧面,在z轴方向负侧具有底面。容器110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例如不锈钢、铝、铝合金等能够焊接的金属。

正极端子120是经由正极集电体而与电极体的正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负极端子130是经由负极集电体而与电极体的负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120与负极端子130均安装于容器110的盖部。正极端子120以及负极端子130是用于将储存于电极体的电力向蓄电元件100的外部空间导出、并且为了向电极体中储存电力而向蓄电元件100的内部空间导入电力的金属制的电极端子。在本实施的方式中,蓄电元件100以使正极端子120以及负极端子130朝向上方的状态配置。

汇流条200是与蓄电单元20内的多个蓄电元件100分别电连接的汇流条。换句话说,汇流条200是与多个蓄电元件100所具有的各个电极端子电连接的导电性的构件,将该多个蓄电元件100所具有的任一电极端子彼此电连接。汇流条200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100所具有的各个电极端子的表面上,与该电极端子连接(接合)。

在本实施的方式中,配置有五个汇流条200,十二个蓄电元件100通过该五个汇流条200形成并联连接有三个蓄电元件100的组串联地连接有四组的结构。配置于端部的汇流条200与上述的汇流条41、42连接,由此,与正极外部端子13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4电连接。

作为导电性的构件,汇流条200例如由铝形成,但汇流条200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汇流条200可以全部由相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也可以任一汇流条由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

隔板300具有多个隔板310、以及一对隔板320,例如由pc、pp、pe、pps、pbt或者abs树脂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隔板310以及320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构件则可以由任意材质形成,另外,可以全部由相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也可以任一隔板由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

隔板310是配置在蓄电元件100的侧方(x轴方向正侧或者负侧)的、使该蓄电元件100与其他构件绝缘的板状构件。隔板310配置在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00之间,使该两个蓄电元件100间绝缘。在本实施的方式中,在十二个蓄电元件100的各个蓄电元件100之间配置有十一个隔板310。

隔板310形成为覆盖蓄电元件100的正面侧或者背面侧的大致一半(在x轴方向上分为两部分的情况下的大致一半)。换句话说,在隔板310的正面侧或者背面侧的两面(x轴方向的两面)形成有凹部,向该凹部插入上述的蓄电元件100的大致一半。根据这种结构,蓄电元件100的侧方的隔板310覆盖蓄电元件100的绝大部分,因此通过隔板310,能够提高蓄电元件100与其他导电性构件之间的绝缘性。

隔板320是配置在后述的夹持构件400与外装体10之间并使夹持构件400与外装体10之间绝缘的板状构件。隔板320还具有在从外部对外装体10施加有冲击的情况等作为保护蓄电单元20的缓冲构件的功能。一对隔板320以从两侧夹入一对夹持构件400的方式配置在该一对夹持构件400与外装体10之间,使蓄电单元20内的蓄电元件100等绝缘,并且,保护蓄电元件100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的影响。

夹持构件400以及约束构件500是在蓄电元件100的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从外侧压迫蓄电元件100的构件。夹持构件400以及约束构件500从该层叠方向的两侧夹入多个蓄电元件100,从而从两侧压迫多个蓄电元件100所包含的各个蓄电元件100。蓄电元件100的电极体的层叠方向是指电极体的正极、负极以及隔离物层叠的方向,并且是与多个蓄电元件10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相同的方向。多个蓄电元件100沿该层叠方向排列。

夹持构件400是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x轴方向两侧的平板状构件(端板),从该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多个隔板31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夹入并保持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多个隔板310。夹持构件400从强度的观点等出发例如由不锈钢、铝等金属制(导电性)的构件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强度高的绝缘性的构件形成。

约束构件500是两端安装于夹持构件400而对多个蓄电元件100进行约束的长条状且平板状的构件(约束杆)。约束构件500配置为横跨该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多个隔板310,对该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多个隔板310施加它们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的约束力。

在本实施的方式中,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两侧方(y轴方向两侧)配置有两个约束构件500,通过该两个约束构件500从两侧夹入该多个蓄电元件100而进行约束。需要说明的是,约束构件500优选与夹持构件400同样例如由不锈钢、铝等金属制的构件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以外的构件形成。

汇流条框架600是能够进行汇流条200与其他构件的绝缘、以及汇流条200的位置限制的构件。特别是,汇流条框架600将汇流条200相对于蓄电单元20内的多个蓄电元件100定位。

汇流条框架600载置于多个蓄电元件100的上方(z轴方向正侧),相对于多个蓄电元件100而被定位。汇流条200载置于汇流条框架600上且被定位。由此,汇流条200相对于多个蓄电元件100而被定位,并且,与该多个蓄电元件100所具有的各个电极端子接合。汇流条框架600例如由pc、pp、pe、pps、pbt或者abs树脂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但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构件则可以由任意材质形成。

隔热板700是配置在蓄电元件100的安全阀的排气的流路的内侧且具有隔热性的板状的构件。具体地说,隔热板700以位于蓄电元件100的安全阀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在汇流条框架600的上方。隔热板700在异常时等从蓄电元件100的安全阀排出气体的情况下,保护配置于蓄电单元20的上方的电路基板等电气设备不受该气体的热量的影响。在本实施的方式中,隔热板700由导热性低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耐热性高而导热性低的材料,例如可以由通过玻璃纤维强化后的pps、pbt等树脂、或者陶瓷等形成。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蓄电装置1中的第一外装体1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示出第一外装体11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以及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外装体11,在图4中,更加详细地图示。

如图4所示,第一外装体11具备:闭塞第二外装体12的开口的盖主体80、以及覆盖盖主体80的一部分的罩体90,该盖主体80与罩体90能够分离。

盖主体80通过上述的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而一体成形,且具备顶板部81与缘部82。

顶板部81是与第二外装体12的开口对置的部位。顶板部81具备:未被罩体90覆盖的露出部83、以及被罩体90覆盖的覆盖部84。

露出部83形成为大致平坦状,且配置有正极外部端子13与负极外部端子14。在覆盖部84上形成有在与露出部83的边界竖立设置的壁部85。在壁部85的内侧的区域配置有电路基板99、继电器(省略图示)等电气设备、以及用于将上述电气设备与蓄电单元20内的蓄电元件100连接的配线(省略图示)。在覆盖部84的底部形成有将配线向第二外装体12侧引导的多个开口84a。

在电路基板99上设置有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例如用于获取、监视、控制蓄电元件100的充电状态、放电状态、电压值、电流值、温度等各种信息;控制继电器的接通、断开;以及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在图4中,仅图示了作为控制电路的一部分的连接器99a。

配置于覆盖部84内的各种电气设备被罩体90覆盖,因此被保护不受冲击等的影响,并且避免与外部的金属构件等接触。

将覆盖部84中的配置有电路基板99的区域设为基板设置区域840。基板设置区域840设置于覆盖部84中的x轴方向正侧的一端部。电路基板99在基板设置区域840内以水平的状态(与xy平面平行的状态)配置,被罩体90覆盖而收纳于第一外装体11内。换句话说,第一外装体11是收纳电路基板99的收纳部。

基板设置区域840采用排水结构,其具体结构后述。

缘部82在顶板部81的整周范围内从该顶板部81的周缘向下方延伸,且从外侧与第二外装体12的开口周缘重叠。在缘部82与第二外装体12重叠的部分,使用公知的水密结构,外部的水不会进入第二外装体12内。

图5是从下方观察罩体90的简要结构时的立体图。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罩体90通过上述的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而一体成形,在俯视时具有与覆盖部84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且具备顶板部91与缘部92。

顶板部91是与盖主体80的覆盖部84对置的部位。顶板部91的上表面在中央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的凹部93,凹部93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平坦状。

如图5所示,在顶板部91的下表面中的、凹部93以外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方呈格子状突出的格子部95。在顶板部91的下表面中的与基板设置区域840对置的对置区域950以及与对置区域950邻接的外部区域960中,该部分的格子部95采用结露应对结构,对于其具体结构后述。将顶板部91的下表面中的、包含覆盖设置于基板设置区域840的电路基板99的上方的部分的面称作上壁面911。

缘部92在顶板部91的整周范围内从该顶板部91的周缘向下方延伸,且从外侧与盖主体80的壁部85重叠。在缘部92与盖主体80的壁部85重叠的部分,使用公知的水密结构,外部的水不会进入被覆盖部84内。

接下来,对设置于盖主体80的基板设置区域840的排水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基板设置区域840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沿包含图6的vii-vii线的yz平面切断的情况下的第一外装体11的剖视图。图8是沿包含图6的viii-viii线的zx平面切断的情况下的第一外装体11的剖视图。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电路基板99的外形。

如图6~图8所示,基板设置区域840是被电路基板99覆盖的区域,并且是电路基板99下方的壁面。基板设置区域840的俯视形状形成为与电路基板99大致相同的矩形。在基板设置区域840的四角形成有用于保持电路基板99的基板保持部841。基板保持部841是筒状的突起,其内部形成为螺孔。

在四个基板保持部841中的、配置在y轴方向正侧的两个基板保持部841的附近,设置有对电路基板99进行定位的两个定位部842。定位部842具备:从基板设置区域840突出的圆柱状的主体843、以及从主体843的上表面突出的圆柱状的定位突起844。定位部842的主体843的上表面与基板保持部841的上表面共面,从而能够将载置于上述上表面的电路基板99保持为平坦。定位部842的主体843的上表面与基板保持部841的上表面位于比基板设置区域840即壁面靠上方的位置,因此电路基板99与基板设置区域840隔开间隔而配置。如图4所示,在电路基板99上,与基板保持部841的螺孔连通的贯通孔991形成在电路基板99的四角。通过经由该贯通孔991使螺钉与基板保持部841的螺孔螺合,从而电路基板99固定于基板设置区域840内。在电路基板99上形成有供定位突起844插入的贯通孔992。在将电路基板99设置于基板设置区域840时,通过将定位突起844插入该贯通孔992内,能够进行xy平面上的电路基板99的定位。

如图6所示,在基板设置区域840形成有供固定螺钉(省略图示)配置的螺钉用凹部845,该固定螺钉用于固定隔热板700。在螺钉用凹部845的底面形成有贯通孔846,螺钉经由该贯通孔846与设置于隔热板700的螺孔螺合。

如图6~图8所示,在基板设置区域840形成有向该区域外排水的排水路径850。换句话说,排水路径850形成于电路基板99的铅垂下方。排水路径850具备槽部851、以及向槽部851引导水的引导部852。

槽部851是排出水的排水槽,在基板设置区域840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沿y轴方向延伸。在槽部85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以及中央部形成有排水口853。排水口853是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将到达排水口853的水向基板设置区域840外排出。

如图6所示,位于第一外装体11的下方的汇流条41(在图6中用虚线图示)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与排水口853的铅垂下方分离的位置。由此,抑制了从排水口853排出的水向汇流条41落下的情况。优选汇流条41以外的导电构件也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与排水口853的铅垂下方分离的位置。由于只要来自排水口853的水不向导电构件落下即可,因此只要导电构件不配置在排水口853的正下方即可。在导电构件配置在排水口853的铅垂下方的情况下,只需在排水口853与导电构件之间配置阻挡水的构件即可。

如图7所示,槽部851的底面856是越朝向排水口853越低的第一倾斜面。槽部851的一端的排水口853与中央的排水口853之间的底面856、和槽部851的另一端的排水口853与中央的排水口853之间的底面856呈相同的形状。因此,仅对一方的底面856的形状进行说明。

一方的底面856以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为界,呈山形状地倾斜。因此,能够将槽部851内的水向一端部侧的排水口853引导,也能够向中央的排水口853引导。

槽部851的底面856可以为整体以同一角度连续倾斜的倾斜面。槽部851的底面也可以为弯曲面。若不特别重视排水性,则也可以将槽部851的底面856设为水平面。

如图6~图8所示,引导部852以在x轴方向上隔着槽部851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一对。一对引导部852呈实质上相同的形状,在此,例示一方的引导部852进行说明,对于另一方的引导部852,仅与一方的引导部852不同的部分后述。

一方的引导部852具备越朝向槽部851、即越朝向底面856(第一倾斜面)越低的倾斜面857(第二倾斜面)。倾斜面857是相对于x轴方向倾斜的平面,但也可以是弯曲面。在倾斜面857上沿y轴方向隔开间隔而排列有多个排水用肋858。排水用肋858是从倾斜面857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连续、且沿着倾斜面857的倾斜方向延伸的长条的突起部。排水用肋858的上表面与xy平面平行。排水用肋858的从倾斜面857突出的突出量越朝向槽部851越大。

在另一方的引导部852上具备螺钉用凹部845。该螺钉用凹部845的周缘与倾斜面857相比更向上方突出,由此在倾斜面857流动的水不易流入螺钉用凹部845内。

形成基板设置区域840的壁面为疏水面。在通过上述的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盖主体80时,通过对形成基板设置区域840的壁面实施公知的疏水加工,从而该壁面形成为疏水面。也可以将设置于基板设置区域840上的各部的表面形成为疏水面。另外,也可以将盖主体80的覆盖部84的表面整体形成为疏水面。

接下来,对设置于盖主体80的基板设置区域840的排水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蓄电装置1时,由于外装体10的内侧与外侧的温度差,有时在外装体10内部产生结露。例如,在盖主体80的基板设置区域840产生结露。在倾斜面857产生的结露通过倾斜面857的倾斜而被逐渐引导至槽部851。此时,由于形成基板设置区域840的壁面是疏水面,因此结露顺畅地被引导至槽部851。

在排水用肋858的附近产生的结露与排水用肋858接触而与其他结露汇合并形成液滴。当形成液滴时自重增加。排水用肋858自身也能够成为向槽部851引导液滴的路径。通过这些要素,能够更顺畅地向槽部851引导结露。

被引导至槽部851的结露(水)通过槽部851的底面856的倾斜而被引导至各排水口853,并从排水口853向盖主体80外排出。

接下来,对设置于罩体90的格子部95的结露应对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图7以及图8所示,格子部95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多个第一壁体951、以及沿x轴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多个第二壁体952。多个第一壁体951与多个第二壁体952分别交叉,从而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格子状。格子部95中的、配置在顶板部91的对置区域950与外部区域960的部分采用结露应对结构。

对置区域950是指在俯视时与基板设置区域840对置的区域,即与电路基板99对置的区域。外部区域960是指在俯视时包围对置区域950且与该对置区域950邻接的环状的区域。将外部区域960与对置区域950合并的区域称作结露应对区域970。

在格子部95中的、结露应对区域970以外的区域,大致整体以与第一壁体951和第二壁体952相同的高度形成,但局部存在高度不恒定的部位。该部位的设置位置、高度根据收纳于第一外装体11内的收纳物(例如电气设备等)的高度来决定。

如图7所示,结露应对区域970中的多个第一壁体951是从上壁面911朝向电路基板99侧(z轴方向负侧)突出的突出部,沿上壁面911而在y轴方向上呈长条状地连续形成。结露应对区域970中的多个第一壁体951沿x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结露应对区域970中的多个第一壁体951是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形成为,在y轴方向的中央部最高,与电路基板99分离,越朝向结露应对区域970的边缘越低而接近电路基板99。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从上壁面911突出的突出量在y轴方向的中央部最小,越朝向结露应对区域970的边缘越大。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的下端面形成为,以从对置区域950的中央越朝向边缘越低的方式倾斜的平面。这样,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从对置区域950至外部区域960连续地形成,外部区域960侧比对置区域950侧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的下端面是平面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弯曲面。

如图7及图8所示,结露应对区域970中的多个第二壁体952是从上壁面911朝向电路基板99侧(z轴方向负侧)突出的突出部,沿着上壁面911而在x轴方向上延伸。位于结露应对区域970的多个第二壁体952配置在多个第一壁体951之间,沿y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位于结露应对区域970的多个第二壁体952是越朝向第一倾斜部越低的第二倾斜部。第二倾斜部即第二壁体952的下端面形成为如下的曲面:在相邻的第一壁体951之间,x轴方向的中央最高且与电路基板99分离,以越朝向第一壁体951越低而接近电路基板99的方式倾斜。第二倾斜部即第二壁体952的下端面是朝向上方凹陷的凹曲面。第二倾斜部即第二壁体952从上壁面911突出的突出量在相邻的第一壁体951之间的中央部最小,越朝向第一壁体951越大。

例示了第二壁体952的下端面是凹曲面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倾斜的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x轴方向的最正侧的第二壁体952a的下端面形成为从相邻的第一壁体951中的、配置在x轴方向负侧的一方的第一壁体951朝向另一方的第一壁体951逐渐降低的平坦的倾斜面。

多个第二壁体952形成为与分别对应的第一壁体951的高度(突出量)相应的高度(突出量)。换句话说,设置于第一壁体951的高位的部分的第二壁体952的下端面位于高位,设置于第一壁体951的低位的部分的第二壁体952的下端面位于低位。根据图7进行具体说明,与第一壁体951的最高位的部分对应的第二壁体952a的下端面比其他第二壁体952的下端面高。另一方面,与第一壁体951的最低位的部分对应的第二壁体952b的下端面比其他第二壁体952的下端面低。

形成结露应对区域970的上壁面911形成为亲水面。在通过上述的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罩体90时,通过对形成基板设置区域970的壁面实施公知的亲水加工,该上壁面911形成为亲水面。也可以将形成结露应对区域970的上壁面911上设置的各部的表面形成为亲水面。也可以将罩体90的包括格子部95在内的下表面整体形成为亲水面。

接下来,对设置于罩体90的结露应对区域970的结露应对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蓄电装置1时,由于外装体10的内侧与外侧的温度差,有时在外装体10内部产生结露。例如,在罩体90的结露应对区域970产生结露。在上壁面911产生的结露移至第二壁体952、第一壁体951。另外,在第二倾斜部即第二壁体952产生的结露、从上壁面911移至第二壁体952的结露通过第二壁体952的下端面的倾斜被引导至第一壁体951。在第一壁体951产生的结露、从第二壁体952或者上壁面911移至第一壁体951的结露通过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的下端面的倾斜,而被逐渐引导至外部区域960并落下。此时,外部区域960在其整周范围内从电路基板99在水平方向上伸出,因此抑制了落下的结露与电路基板99接触的情况。落下的结露通过盖主体80的排水结构从排水口853向盖主体80外排出。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在电路基板99下方的壁面的基板设置区域840,形成有将结露向基板设置区域840外排出的排水路径850,因此能够抑制结露在基板设置区域840存积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因结露引起的电路基板99的短路。

排水路径850的底面856是越朝向排水口853越低的第一倾斜面,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排水引导至排水口853。

汇流条41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与排水口853的铅垂下方分离的位置,因此防治了排水向汇流条41落下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排水造成的蓄电装置1自身的短路。

在与电路基板99对置的基板设置区域840,形成有越朝向排水路径850的底面856越低的倾斜面857(第二倾斜面),因此能够通过倾斜面857将在基板设置区域840产生的结露引导至槽部851。

长条的排水用肋858沿倾斜方向而设置于倾斜面857,因此容易使结露汇合成液滴,并且能够通过排水用肋858将液滴引导至排水路径850的槽部851。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倾斜面857上设置有从该倾斜面857突出的排水用肋858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代替排水用肋858,而在倾斜面857上沿着倾斜方向形成长条的槽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排水用肋858相同的作用效果。

电路基板99与形成基板设置区域840的壁面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防止电路基板99与在该基板设置区域840产生的结露接触的情况。

形成基板设置区域840的壁面是疏水面,因此能够使在该壁面产生的结露易于流动。

在外装体11的上壁面911中的覆盖电路基板99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因此能够将该第一壁体951作为引导件将结露引导至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结露向电路基板99落下的情况,从而抑制电路基板99的短路。

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连续设置至外部区域960,因此能够将结露引导至电路基板99的外侧,能够进一步抑制结露向电路基板99落下的情况。

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是长条状的突出部,因此与上壁面单纯倾斜的情况相比,不易使结露落下,而容易使结露汇合成液滴。

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引导结露。

设置有越朝向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壁体951越低的第二倾斜部(第二壁体952),因此能够通过该第二壁体952将结露引导至第一壁体951,并且能够将结露容易地引导至第一壁体951。

上壁面911是亲水面,因此能够抑制在该上壁面911产生的结露落下的情况。

(变形例1)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格子部95中的、位于结露应对区域970的第一壁体951是第一倾斜部的情况。第一倾斜部的形状只要是越朝向结露应对区域970的边缘越低的形状即可。

以下,使用图9以及图10对第一倾斜部是平面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9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第一外装体11a的剖视图,并且是与图7对应的图。图10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第一外装体11a的剖视图,并且是与图8对应的图。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一外装体11a的罩体90a的形成结露应对区域970a的上壁面911a整体形成为倾斜的倾斜面。换句话说,该上壁面911a是越朝向结露应对区域970a的边缘越低的第一倾斜部。具体地说,在从图7所示的方向观察时,上壁面911a具有朝向y轴方向负侧而逐渐降低的坡度,在从图8所示的方向观察时,上壁面911a具有朝向x轴方向正侧而逐渐降低的坡度。

这样,作为倾斜面的上壁面911a是第一倾斜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结露引导至所希望的位置。

第一倾斜部可以不是由上壁面911a整体构成的倾斜面,只要是使上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倾斜而形成的倾斜面即可。第一倾斜部也可以是弯曲面。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并非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根据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技术方案所示,包含与技术方案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具备的各构成要素任意组合而构成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盖主体80的基板设置区域840采用排水结构的情况。但是,盖主体80的基板设置区域840以外的区域、或者盖主体80整体也可以采用排水结构。特别是,基于抑制短路的观点,优选在设置有电路基板99以外的电气设备的区域采用排水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罩体90的结露应对区域970采用结露应对结构的情况。罩体90的结露应对区域970以外的区域、或者罩体90的格子部95整体也可以采用结露应对结构。特别是,基于抑制短路的观点,优选覆盖电路基板99以外的电气设备的区域采用结露应对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对于作为电气设备之一的电路基板99采用排水结构以及结露应对结构的情况,但对于内置于外装体10的例如继电器等其他电气设备,也可以应用排水结构以及结露应对结构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纳电路基板99的收纳部,例示了第一外装体11。只要是在外装体10内收纳电路基板99的构件,则收纳部的形式不限于第一外装体11。例如,在外装体11内设置有用于收纳电路基板99的专用的外壳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外壳作为收纳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蓄电元件与外装体的蓄电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