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脱耳机接头及防脱耳机接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3666发布日期:2018-07-11 00:0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脱耳机接头及防脱耳机接口。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耳机与电子产品的耳机接口之间不具有防脱功能。因而,当连接有耳机的电子产品不慎摔落时,电子产品易从耳机上脱落,从而造成电子产品损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防脱耳机接头及防脱耳机接口,以使耳机接头与耳机接口之间具有防脱功能,避免电子产品摔落时,电子产品易从耳机上脱落,造成电子产品损害的问题。

一种防脱耳机接头,其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及第三接头,该第二接头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接头连接,该第二端与该第三接头连接,自该第二接头的第一端的周壁上朝该第二端的方向设置一滑槽,该滑槽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该第三侧壁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连接,该第一侧壁朝该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出一凸块而形成一止挡部,该止挡部与该第二侧壁之间形成一开口。

一种防脱耳机接口,其包括第一接孔及第二接孔,该第一接孔与该第二接孔相轴向连通,该第一接孔用于容置防脱耳机接头的第一接头,该第二接孔用于容置该防脱耳机接头的第二接头,该第二接孔上设置有凸起,该凸起用于与该防脱耳机接头的止挡部相抵接而将该防脱耳机接头卡接在该防脱耳机接口中。

本案通过防脱耳机接口的凸起与防脱耳机接头的止挡部的抵接作用而将该防脱耳机接头卡接在该防脱耳机接口中,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避免电子产品摔落时,电子产品易从耳机上脱落,造成电子产品损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防脱耳机接头与防脱耳机接口连接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沿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沿IV-IV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防脱耳机接头1与防脱耳机接口2连接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该防脱耳机接头1包括第一接头11、第二接头12及第三接头13。该第二接头12包括第一端121及第二端122。该第二接头12的第一端121与该第一接头11连接,该第二接头12的第二端122与该第三接头13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该防脱耳机接头1为三段式接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防脱耳机接头1还可以为四段式接头。

该第二接头12的周壁上设置有止挡部14及滑槽15。该止挡部14与该滑槽15相连接而形成一台阶。具体的,该滑槽15自该第二接头12的第一端121的周壁上朝该第二端122的方向设置。该滑槽15包括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及第三侧壁153。该第三侧壁153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侧壁151及第二侧壁152相连接。该第一侧壁151朝该第二侧壁152的方向延伸出一凸块而形成该止挡部14。该止挡部14与该第二侧壁152之间形成一开口154。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侧壁152为弧形。本实施方式中,该止挡部14及滑槽15的数量相同且个数均为2个,该两个止挡部14及该两个滑槽15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接头12的周壁上。

请参考图3,所示为图2沿V-V线的剖视图。该防脱耳机接口2包括第一接孔21及第二接孔22。该第一接孔21与该第二接孔22相轴向连通。该第一接孔21用于容置该防脱耳机接头1的第一接头11。该第二接孔22用于容置防脱耳机接头1的第二接头12。该第二接孔22的内壁上设置有凸起221。该凸起221用于与该止挡部14相抵接而将该防脱耳机接头1卡接在在该防脱耳机接口2中。本实施方式中,该凸起221的数量与该止挡部14的数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接孔21远离该第二接孔22的一端设置有一弹片212,该弹片212用于与该防脱耳机接头1的第一接头11电性连接。具体的,该弹片212包括一连接部2121及两个夹持部2122。该两个夹持部2122分别连接在该连接部2121的两端。该连接部2121与每一夹持部2122之间的夹角为一锐角。该弹片212的连接部2121与该夹持部2122之间形成的锐角夹角,使得该夹持部2122与该连接部2121之间形成一倒角结构。

请一并参考图4,所示为图1沿VI-VI线的剖视图。当将防脱耳机接头1放到该防脱耳机接口2中时,由于第一接头11受到该弹片212的夹持部2122夹持的作用及弹片212的倒角结构的影响,该防脱耳机接头1会沿着预设方向发生旋转。该防脱耳机接口2的凸起221沿着该开口154滑入该滑槽15中并与该止挡部14相抵接,从而将该防脱耳机接头1的第二接头12卡接在该防脱耳机接口2中。当沿着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该防脱耳机接头1并施加一拔力时,该防脱耳机接口2的凸起221从该滑槽15中滑出,从而解除该防脱耳机接口2对该防脱耳机接头1的卡接作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