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碱性干电池电解液高效旋转注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145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碱性干电池电解液高效旋转注射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碱性干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碱性干电池电解液高效旋转注射机构。



背景技术:

碱性干电池注锌胶和电解液机中的注入机构是该机的关键部件,它会直接影响到电解液注入的计量精度和产品性能,现有技术中的碱性干电池电解液注入机构一般采用电池在注入过程中直接利用凸轮机构来达到上下运动。授权公告为为CN201146211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碱性干电池注锌胶和电解液机中的注入机构,使用时,该技术方案采用上下凸轮分别控制上行装置和顶推装置来分别达到活塞泵中的活塞杆和电池的上、下运动,从而完成将电解液从筒中吸入到活塞泵内,又将活塞泵内的电解液注入到电池中的过程。

据发明人反应,该机构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该电解液为常压状态下吸收电解液,其电解液的吸收不够充分,且正极环内的空气不易排出,电解液吸收时间较长等问题,而碱性电解液暴漏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越易造成电解液碳酸化和水分蒸发,这一切将导致电池的内阻增大,大负荷放电特性变差和贮存性能差等缺陷;且在使用过程中,电解液经过多道程序进入至所述电池内,由于密封问题,电解液容易泄露,污染现场环境;与此同时,该结构实现电解液的定量供给结构复杂,不易控制;再者一般的电解液吸收时均为一次性注入,电解液在吸收过程中有的并未充分吸收而直接滴落在电池底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克服了常压状态下电解液吸收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一种装置,将电解液分为二次注射,且为负压环境。

一种碱性干电池电解液高效旋转注射机构,包括工作台、滑块与注射筒,所述滑块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注射筒包括第一筒体、注射杆和喷射筒体,所述注射杆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包括活塞部、竖直部及 电解液通道,所述第二杆体为柔性管;所述第一筒体包括空腔和出液口,所述活塞部与所述空腔可移动密封配合;所述喷射筒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的下方,所述喷射筒体设置有供电解液流动的液体通道、进液口及设置在其外壁的毛细孔;所述第一筒体的出液口与所述喷射筒体的进液口连通;电解液由所述第二杆体进入所述电解液通道,该电解液通道的末端具有连接口;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下方且与液体仓连通的抽气机构;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滑块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杆体固定设置在气缸上,该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上,所述第一杆体可在气缸的带动作用下移动;所述第一筒体的底板开设有气体出口,该气体出口与所述进液口相通,且所述气体出口内设置有第一气体单向阀,气体可由液体仓流出;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的中间位置,该活塞部可在所述出液口的上下位置处沿着所述第一筒体移动;工作时,所述喷射筒体位于电池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解液高效旋转注射机构,电解液吸收方式为二次注射,即经过二次注射时,该电解液能够有效的充分吸收。

(2)本实用新型巧妙利用注射杆与喷射筒体的巧妙结合,在二者的配合下方能够实现电解液的流通,电解液直接由注射杆进入喷射筒体,利用由电池内吸出的气体作为电解液的喷射动力,一举两得。

(3)与此同时,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抽气结构,将电池内的气体进行抽取,在电池内部形成相对的负压区,此时电解液能够更容易由毛细孔向四周喷出,一方面负压能够更好的实现电解液的吸收,另一方面电解液的能够形成喷射并向四周散去,吸收均匀;且电解液进入相对负压的电池内后,由于气体含量较少,其与空气的接触机率小,不易变质;本机构能够将抽气机构与注液机构巧妙地合二为一,巧妙地实现注射和抽真空的相互促进效果。

(4)本技术方案在抽气机构的作用下将电池壳内的空气吸出,后再将其向下打入,该气体作为驱动电解液由毛细孔向四周喷射的另一动力,能够更好地促进电解液的吸收和渗透。

(5)工作时,电解液直接由第二杆体输入值第一杆体内,电解液流通路径少,不易发生泄露问题。

(6)出液口设置在第一筒体的中间位置,第一杆体在由初始位置向上运动, 在此过程中,抽气孔进行气体吸收,渐渐在电池内形成负压;当活塞部经过出液口时,电解液由电解液通道经连接口进入至喷射筒体,第一杆体继续上移至指定过程,随着电池内的气体渐渐进入至液体仓内,负压变大,使得电解液由液体通道内喷出,完成第一次电解液喷射;第一杆体继续上移至指定位置后向下运动至连接口与活塞部连通,电解液进入液体通道内,第一杆体继续下移,液体通道内的电解液在液体仓的气体的压力作用下由毛细孔排出,随着第一杆体的继续下移,电解液渐渐喷出,直至完成电解液完成第二次注射;经过两次注射,电解液的吸收效率高,吸收更加充分,其电池底部基本不会残留多余的电解液。

作为一种优选,该抽气机构包括两端开口的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的第一开口通至所述液体仓内,其第二开口通入电池内。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筒体的出液口与所述喷射筒体的进液口通过软管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筒体底壁还包括液体槽,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通过该液体槽与软管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气体通道的长度值高于所述喷射筒体的长度值,这样的技术特征有利于电池内负压环境的形成,保证第二次注射时,电解液的喷射力度和速度。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电解液通道截面成倒T形,包括竖直通道和水平通道,所述水平通道的内径值D2大于所述出液口的开口值d1。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D2=1.5—3d1。

作为一种优选,还包括气体单向阀,所述气体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液体仓的连接处;还包括液体单向阀,所述液体单向阀设置在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的连接处,所述液体能够由所述出液口流入所述进液口。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喷射筒体的外径值D1=0.6-0.8d,d为电池的内径值;所述喷射筒体的竖直长度L1=0.6-0.8l,l为电池的深度。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毛细孔沿着所述喷射筒体的外壁密集设置;所述毛细孔截面为喇叭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一种碱性干电池电解液高效旋转注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喷射筒体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抽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第一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喷枪的外壁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喷枪的工作流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及图6所示,一种碱性干电池电解液高效旋转注射机构,包括工作台1、滑块2与注射筒3,所述滑块2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上,所述注射筒3包括第一筒体30、注射杆31和喷射筒体32,所述注射杆31包括第一杆体310和第二杆体311。所述第一杆体310包括活塞部3100、竖直部3101及电解液通道3102,所述第二杆体311为柔性管。所述第一筒体30包括空腔301和出液口302,所述活塞部3100与所述空腔301可移动密封配合;所述喷射筒体32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30的下方,所述喷射筒体32设置有供电解液流动的液体通道320、进液口321及设置在其外壁的毛细孔322;所述第一筒体的出液口302与所述喷枪的进液口321连通;电解液由所述第二杆体311进入所述电解液通道3102,该电解液通道3102的末端具有连接口31020;

如图1及3所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30下方且与液体仓3010连通的抽气机构4;该抽气机构4包括两端开口的气体通道40,该气体通道40的第一开口401通至所述液体仓3010内,其第二开口402通入电池6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体310与所述滑块2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杆体310固定设置在气缸20上,该气缸20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2上,所述第一 杆体310可在气缸20的带动作用下移动。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筒体30的底板303开设有气体出口3031,该气体出口3031与所述进液口321相通,且所述气体出口3031内设置有气体单向阀3032,气体可由液体仓3010流出;所述出液口302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30的中间位置,该活塞部3100可在所述出液口302的上下位置处沿着所述第一筒体30移动;工作时,所述喷射筒体32位于电池6内。所述第一筒体30的出液口302与所述喷射筒体32的进液口321通过软管12连通。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筒体30底壁还包括液体槽304,所述出液口302与所述进液口321通过该液体槽304与软管1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体通道40的长度值高于所述喷射筒体32的长度值,该气体通道主要用于吸气,但同时也可以作为液体通道,即当电池内部出现残留电解液时,其可以将其吸入液液体仓内。所述电解液通道3102截面成倒T形,包括竖直通道31021和水平通道31022,所述水平通道31022的内径值D2大于所述出液口302的开口值d1。

如图4及图5所示,还包括气体单向阀50,所述气体单向阀50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4与所述液体仓3010的连接处;还包括液体单向阀51,所述液体单向阀51设置在所述出液口302与所述进液口321的连接处,所述液体能够由所述出液口302流入所述进液口321。所述喷射筒体32的外径值D1=0.6-0.8d,d为电池6的内径值;所述喷射筒体32的竖直长度L1=0.6-0.8l,l为电池6的深度。

如图7所示,所述毛细孔322沿着所述喷射筒体32的外壁密集设置;所述毛细孔322截面为喇叭形。

本技术方案的电解液的注射工作流程如下:

如图8所示,工作时,所述第一杆体310在初始位置,第一杆体310上移至所述连接口31020和所述出液口302相通,电解液由所述第二杆体311进入所述电解液通道3102,该电解液通道3102内的电解液进入喷射筒体32内的液体通道320内,第一杆体310继续上移,随着上移的距离增大,电池内的气体渐渐被抽气机构4吸入至所述液体仓3010内,此时电池内形成负压,电解液会渐渐渗透至电池内,完成电解液的第一次注射;

所述第一杆体310继续上移至指定位置,后下移至所述连接口31020和所述 出液口302相通,电解液由所述第二杆体311进入所述电解液通道3102,该电解液通道3102内的电解液进入喷射筒体32内的液体通道320内,第一杆体310继续下移,此时液体仓内的气体由气体出口通过进液口321进入至液体通道320内,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液体通道320内的电解液喷出进入至电池6内,随着下移的继续进行,在至指定位置之前完成电解液的第二次注射。

所述第一杆体310继续下移至初始位置,完成注射过程,等待下一轮的电解液喷射。

本技术方案通过调整出液口302的位置,将电解液的注射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第二次电解液注射,经第一次注射的吸收,第二次电解液再此基础上喷射,有利于电解液的充分吸收,在电池底部不会残留过多电解液,提高电解液的注射效率。

与此同时,在电解液的吸收过程中,电池6的工作环境为负压环境,电解液的吸收效率高,有利于电解液的充分和均匀吸收。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其电解液的的喷射分为第一次电解液注射和第二次电解液注射,第一次电解液注射为负压状态下的渗透喷射,第二次电解液注射为气体压力的主动喷射,两次相结合能够起到电解液的均匀喷射。

经过多次试验表明,经本技术方案进行电解液的注射,电池内的电解液的均匀度交普通的粗放式的电解液注射有较大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