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7222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组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



背景技术:

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向外输出电流。铜或铝的连接件在电池组使用时主要用于连接电极与外接用电装置,传输大电流。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金属条作为连接件,这种金属条质地较硬;在使用过程中,振动使电池组和外接用电装置之间产生相对移动,硬性连接的电池组在软连接部分位会因振动发生松动,继而造成连接点接触不良、电阻加大、持续发热,影响电池组的正常使用,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其能够实现电池组和外接用电装置之间的软性连接,吸收、缓冲振动,连接可靠性好,使用安全性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包括软连接部分和硬态部分,其中,所述硬态部分包括第一硬态部分和第二硬态部分,所述第一硬态部分和所述第二硬态部分分别设置于所述软连接部分的两端,所述硬态部分为多层金属箔热压而成的硬性整体结构,所述软连接部分为所述多层金属箔叠合而成的具有层间间隙的柔性结构,所述第一硬态部分上开设有电极固定孔,所述第二硬态部分上开设有输出固定孔。

其中,所述软连接部分的柔性结构呈U形、C形或V形。

其中,所述第二硬态部分可翻折,所述第二硬态部分和所述第一硬态部分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其中,所述多层金属箔为多层铝箔。

其中,所述多层金属箔为多层铜箔。

其中,所述多层金属箔的每一层金属箔的厚度为0.1mm-0.5mm。

其中,所述硬态部分的外侧设置有表面处理层。

其中,所述表面处理层的厚度不小于6μm。

其中,所述软连接部分外侧包裹有用于绝缘的热缩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包括具有层间间隙柔性结构的软连接部分,和设置于软连接部分两端的硬性的第一硬态部分和第二硬态部分,使用时电池组和外接用电装置通过软连接件连通,软连接部分的柔性结构能够吸收产品公差和缓冲振动,避免硬态部分的连接点发生松动,连接可靠性好,安全性高;电池组的电极穿入第一硬态部分的电极固定孔,外接用电装置的接线端穿入第二硬态部分的输出固定孔,实现相互连接,传输电流;软连接件采用多层金属箔制成,导电性好,内阻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翻折的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软连接部分;10、柔性结构;2、第一硬态部分;21、电极固定孔;3、第二硬态部分;31、输出固定孔;4、多层金属箔;5、热缩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包括软连接部分1和硬态部分,所述硬态部分包括第一硬态部分2和第二硬态部分3,所述第一硬态部分2和所述第二硬态部分3分别设置于所述软连接部分1的两端,所述硬态部分为多层金属箔4热压而成的硬性整体结构,所述软连接部分1为所述多层金属箔4叠合而成的具有层间间隙的柔性结构10,所述软连接部分1的柔性结构10呈U形,所述第一硬态部分2上开设有电极固定孔21,所述第二硬态部分3上开设有输出固定孔31。

所述多层金属箔4为多层铝箔或多层铜箔;所述多层金属箔4的每一层金属箔的厚度为0.1mm-0.5mm;铜箔或铝箔的导电性能好、成本低。

所述硬态部分的外侧设置有表面处理层;所述表面处理层的厚度不小于6μm;镀层导电性能好又节约成本,还能防止所述金属箔4氧化影响导电率。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硬态部分3可翻折,所述第二硬态部分3和所述第一硬态部分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为了配合电池组和外接用电装置的安装位置,所述第二硬态部分3进行翻折,所述第一硬态部分2和第二硬态部分3之间有一夹角,连接紧密,通用性好。

所述软连接部分1外侧包裹有用于绝缘的热缩管5;对所述软连接部分1的所述柔性结构10进行保护,防止划伤、脏污或氧化影响导电性能,同时使软连接部分1的金属箔4与外界绝缘。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池组输出的软连接件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点:1、软连接部分1为具有层间间隙的柔性结构10,能够吸收产品公差和缓冲电池的相互振动,避免电极与硬态部分的连接点发生松动,连接可靠性高,使用安全性好;2、电极穿入电极固定孔21,外接用电装置的接线端穿入输出固定孔31,接通电池组与外接用电装置,电池组向外接用电装置传输电流;3、采用多层铝箔或铜箔制成,导电性好,内阻小;4、第二软连接部分1可自由翻折,以配合多种安装位置的电池组和外接用电装置,通用性好。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