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结构及其引线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6003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引线结构及其引线成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铝电解电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引线结构。



背景技术:

引线结构是一种质量轻、厚度薄、体积小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在结构紧凑、体积小、精度高的各类电子产品中应用广泛。现有的贴片电容生产技术均是在传统的铝电解电容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座板等部件,同时增加了座板成型等相关步骤。

它的特点:第一,贴片电容和底板是用锡焊死,电容底部和底板紧紧贴死,完全没有任何缝隙;第二,线路板背面没有任何焊点,从而无任何引起短路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贴片电容无论选用的元件还是生产工艺成本方面都比插件电容要高,而且由于焊接等工艺,使得电容器元件难以拆卸更换,这影响了电子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持续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不需要座板的引线结构及其引线成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引线结构,包括连接部和站立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伸入电容器本体内与电容器的电极相连、另一端与站立部连接,所述站立部与连接部垂直设置;所述站立部水平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连接部是竖直的,这样在铆接到电极上以及引线成型的时候都比较方便。

上述的引线结构,优选的,所述站立部包括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连接在连接部上,所述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之间通过弧形部连接,所述内支撑杆、弧形部和外支撑杆呈U字形布置并且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内。

本实用新型中,两根引线上的内支撑杆在连接在连接部上后,沿同一个方向延伸,这样能够保证电容器两根引线对称,这样引线上的受力均匀并且美观。

上述的引线结构,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和弧形部均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铁质内层占67.55%-74.84%,铜质中层占18.83%-19.76%,锡质外层占5.43%-13.52%;所述内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也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占比分别为79.94%-83.7%,10.39%-10.87%,5.46%-9.67%。本实用新型中,引线的连接部和弧形部比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的铁含量要低,而其铜含量要高。引线的连接部和弧形部的拉伸强度的范围在:380-450N/mm2,而内支撑杆和内支撑杆的拉伸强度的范围在450-550N/mm2;由此可见连接部和弧形部比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更软,更加容易成型,在成型的过程当中不容易出现应力性剪断。

上述的引线结构,优选的,所述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之间的角度为0-45度。

上述的引线结构,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和站立部一体成型。

一种引线结构的引线成型装置,包括载料台、第一冲模、分开杆和第二冲模;所述第一冲模和载料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冲模包括平模和竖模,竖模设置在平模的两侧,平模和竖模呈凹字形布置;所述分开杆的两边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冲模;所述第二冲模设置在挡板的下方,并且第二冲模和第一冲模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二冲模的内侧与第一冲模的竖模的外侧平行,并且第二冲模的内侧在外。

上述的引线结构的引线成型装置,优选的,所述分开杆的头部呈等腰梯形或者等腰三角形,这样在将两根引线分开的时候,两根引线所受的力是相同的,其分开的角度也就相同了。

上述的引线结构的引线成型装置,优选的,所述竖模和第二冲模与引线的接触部设置有倒角。防止在弯折的时候引线的弧形部被竖模和第二冲模上的直角剪断或者刮伤。

本实用新型的引线结构的引线成型装置,在将电容器固定在载料台上后,移动第一冲模,在挡板的限制下,引线随着第一冲模的移动而弯折,弯折后的引线位于第一冲模的平模上,在理想状态下,弯折后的引线与第一冲模的竖模之间是平行的;根据内支撑杆的角度,可以设置弯折后的引线与竖模内侧之间的距离。在完成连接部的弯折后,移动分开杆,利用分开杆头部的等腰梯形或者等腰三角形将两根引线分开并且与竖模内侧的倒角接触,此时引线与竖模内侧的倒角平行;这里竖模内侧的倒角的角度最好与等腰梯形斜边的角度或者等腰三角形斜边的角度相同。使得两根引线分开后,分开杆停止移动;此时第二冲模开始移动,在第二冲模的带动下引线沿着竖模弯折,引线位于竖模和第二冲模之间,最后完成引线的成形;通过调整竖模与第二冲模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引线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之间的角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引线结构不需要座板就能够站立稳定,并且站立部设置有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这样一个引线结构有4个支撑杆进行支撑,其强度高,这样能够保证电容器站立的时候非常稳定,并且每根支撑杆上的受力非常均匀,不会出现由于引线被碰撞后就变形而造成站立不稳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引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引线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引线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引线成型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引线成型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冲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电容器本体;2、引线;3、连接部;4、内支撑杆;5、外支撑杆;6、弧形部;7、载料台;8、分开杆;9、第二冲模;10、挡板;11、平模;12、竖模;13、第一冲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某一元件被描述为“固定于、固接于、连接于或连通于”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固接、连接或连通在另一元件上,也可以是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间接固定、固接、连接或连通在另一元件上。

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引线结构,其应用于贴片式铝电解电容器,贴片式铝电解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1和设置在电容器本体下部的两根引线2,引线2包括一体成型的连接部3和站立部,连接部3的一端伸入电容器本体1内与电容器的电极相连、另一端与站立部连接,站立部与连接部3垂直设置;站立部水平设置。

本实施例中,站立部包括内支撑杆4和外支撑杆5,内支撑杆4连接在连接部3上,内支撑杆4和外支撑杆5之间通过弧形部6连接,内支撑杆4、弧形部6和外支撑杆5呈U字形布置并且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内。内支撑杆4和外支撑杆5之间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引线的直径为0.45mm,引线的连接部和弧形部均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铁质内层占67.55%,铜质中层占18.83%,锡质外层占5.43%;内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也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占比分别为79.94%,10.39%,5.46%。

本实施例的引线结构的引线成型装置,包括载料台7、第一冲模13、分开杆8和第二冲模9;第一冲模13和载料台7相对设置,第一冲模13包括包括平模11和竖模12,竖模12设置在平模11的两侧平模11和竖模12呈凹字形布置;分开杆8的两边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冲模9的中间;第二冲模9设置在挡板10的下方,并且第二冲模9和第一冲模13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第二冲模9的内侧与第一冲模13的竖模12的外侧平行,并且第二冲模9的内侧在外。

本实施例中,分开杆8的头部呈等腰梯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分开杆8的头部可以呈等腰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竖模12头部的两侧和第二冲模9头部的内侧设置有倒角。

本实施例的引线结构不需要座板就能够站立稳定,并且站立部设置有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这样一个引线结构有4个支撑杆进行支撑,其强度高,这样能够保证电容器站立的时候非常稳定,并且每根支撑杆上的受力非常均匀,不会出现由于引线被碰撞后就变形而造成站立不稳的现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引线的直径为0.50mm,引线的连接部和弧形部均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铁质内层占68.59%,铜质中层占19.23%,锡质外层占12.18%;内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也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占比分别为80.79%,10.50%,8.71%。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引线的直径为0.60mm,引线的连接部和弧形部均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铁质内层占70.17%,铜质中层占19.67%,锡质外层占10.16%;内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也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占比分别为82.07%,10.66%,7.27%。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引线的直径为0.80mm,引线的连接部和弧形部均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铁质内层占74.80%,铜质中层占19.76%,锡质外层占5,43%;内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也包括铁质内层、铜质中层和锡质外层,按质量分数其占比分别为83.67%,10.87%,5.46%。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引线结构,应用于电池上,电池的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均采用本实施例的引线结构,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