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及其调节方法与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542213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对象与被连接对象的电性连接的接触器(contact)、及其调节方法与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电话等各种电气机器(electricalmachine)中,配置有确保所述机器的功能所需的各种零件。而且,为了将这些零件彼此(接触对象与被接触对象)电性连接,有时会利用接触器。作为接触器的一种,例如可列举下述类型:设有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壳体(housing),通过壳体内的板弹簧来朝突出方向对突出部施力的类型(以下,为方便起见而称作“附壳体的板弹簧型”)。

根据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连接对象将按压突出部,从而既可通过弹簧的弹性力来获得适度的接触负荷,又可使连接对象与突出部接触。而且,由于壳体会保护弹簧,因此容易制成安全性也优异的接触器。

作为以往的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例如可列举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揭示者。专利文献1所揭示者是通过对一系列的导电构件(金属构件)1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且圆弧状的突出部32从箱状的壳体(由侧方部20等所形成)可后退地突出。所述突出部32起到与所述连接对象接触的突出部的作用。

专利文献2所揭示者是从壳体12突出地设置接触部14(突出部),通过壳体12内的弹簧部16(板弹簧)朝突出方向对接触部14施力。进而,接触部14中,形成于其两侧部的卡止部(36、38)抵接于形成在壳体12的侧壁的切口部32的上缘,以避免进一步朝突出方向跳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685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5-462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形成为,在初始状态(连接对象等按压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突出部突出。以下,将此时的突出部的突出量设为“初始突出量”。而且,为了使初始状态下的突出部的位置稳定等,壳体的一部分以克服施力来支持板弹簧的方式而形成。以下,将此时所述壳体的一部分从板弹簧受到的负荷设为“初始负荷”。

作为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的制品规格之一,也有时要决定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的容许范围(或者规格值等)。此时,对于作为制品的接触器,必须将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控制在所述容许范围内。而且,所述容许范围有时根据接触器的制品规格或用途、连接对象的配置程序、或者用户的要求等而不同。

为了分别供给所述容许范围不同的制品,必须通过某些对策来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以控制在各自的容许范围内。作为对策之一,考虑对应于每种制品规格来分别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接触器的材料)。例如在专利文献2所揭示者的情况下,作为图4(a)所示的板材,只要准备使切口部32或者卡止部(36、38)的位置、形状或尺寸等与每种制品规格一致的多种板材,并根据所要求的制品规格来选择适当的板材即可。

然而,此种对策中,在制品规格的变化(variation)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就制造成本或管理负担等的观点而言,分别准备与各变化一致的板材的做法不能谓之为佳。而且,在必须在短交货期内完成新规格制品的情况下,需要与所述规格一致的板材的准备期间,相应地,适当的应对变难。

本发明有鉴于所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管为附壳体的板弹簧型,但无须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而容易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来制造的接触器、及接触器的调节方法与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的接触器采用下述结构,其包括:壳体部,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而形成;延伸部,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部,形成有朝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及朝前方对所述突出部施力的板弹簧部;以及支持片,以在支持片的前端部分克服所述施力来支持所述延伸部的方式,且以所述前端部分侧朝后方倾斜的方式,将所述壳体部的规定部位弯折而形成,将与所述突出部接触的连接对象电性连接至被连接对象。

根据本结构,尽管为附壳体的板弹簧型,但无须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而容易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来制造。另外,此处的“前(方)”不过是用于简洁地表示所述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的方便表达。

(2)所述结构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所述壳体部具有前表面朝向前方的前壁部,所述延伸部中,在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前壁部的后表面而朝规定方向延伸的所述板弹簧部,在较所述前壁部朝所述规定方向前进的位置,连接有较所述前表面而朝前方突出的所述突出部,所述支持片是以所述前壁部的面向所述突出部的边缘成为所述前端部分的方式,将所述前壁部的规定部位弯折而形成。

根据本结构,前壁部保护板弹簧部不受来自前方的物体碰撞等影响,并且也可用作吸附接触器来移动时的吸附面等。而且,可在极靠近突出部的位置支持板弹簧部,从而容易使突出部的位置稳定。

(3)而且,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所述弯折所形成的线相对于所述边缘延伸的方向为平行,且相对于所述规定方向为正交。根据本结构,无论弯折深度如何,所述前端部分均可稳定地支持延伸部。

(4)而且,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所述支持片是通过所述前壁部的切割弯曲加工而形成。根据本结构,在弯折的根部附近,支持片的侧部容易与前壁部接触,两者间容易产生摩擦,相应地,可抑制支持片受板弹簧部按压而移动。

(5)而且,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所述壳体部及所述带状部是通过一片金属板材的弯曲加工而一体地形成,所述壳体部是以具有外表面朝向后方的后壁部的方式而形成,所述板弹簧部是以从连接于所述后壁部的一端朝向前方蜿蜒的方式而延伸。

(6)而且,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所述突出部的初始突出量或所述支持部从所述板弹簧部受到的初始负荷通过所述弯折的深度而调节。根据本结构,可获得适当的初始突出量或初始负荷的接触器。

(7)而且,本发明的接触器采用下述结构,其包括:壳体部,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而至少形成筒状的侧壁;以及延伸部,延伸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部,在所述壳体部内沿筒方向延伸,并通过弹性力来使形成于自由端侧的接触部较位于所述壳体部前侧的所述侧壁(以下称作前壁部)而突出至前方,所述接触器中,在所述前壁部的一部分,形成一调整片,所述调整片抵接于所述延伸部来调整所述接触部的突出量,且可相对于所述前壁部而相对弯折。

根据本结构,无须使壳体外廓发生变形便可调整突出量,既可维持规定的外廓形状,又可使突出部的突出量带有变化,因此可制成对应于多用途的通用性高的接触器。而且,前壁部与突出部处于同方向,平面上的面积也可变大,因而无论突出部的突出量如何,所述平面的形状、位置皆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使移动所述接触器时的真空吸引吸附部分等具备搬送部的作用,甚至也大大有助于制造的简便化、操作的简化。

(8)而且,本发明的接触器的调节方法是设为下述方法,即,当制造所述结构的接触器时,通过所述弯折的深度来调节所述突出部的初始突出量、或所述支持部从所述延伸部受到的初始负荷。根据本方法,无须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对于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容易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

(9)而且,本发明的接触器的制造方法是设为下述方法,即,其是制造所述结构的接触器的方法,其包括:预先决定所述弯折的深度的设定值,基于所述设定值来形成所述接触器的步骤;对于形成的所述接触器,对所述突出部的初始突出量、或所述支持部从所述板弹簧部受到的初始负荷进行测定的步骤;基于所述测定的结果,来修正所述设定值的步骤;以及基于所述已修正的设定值来制造所述接触器的步骤。根据本方法,无须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可制造适当的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的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尽管为附壳体的板弹簧型,但无须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而容易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来制造。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的调节方法,无须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对于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容易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无须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而可制造适当的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的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器x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将接触器x的左半部分省略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从接触器x的另一角度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从接触器x的又一角度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使用接触器x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是从另一视点观察图5所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是使用接触器x的情况的另一说明图。

图8是改变弯折深度时的各接触器x的说明图。

图9是形成支持片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0是形成支持片的情况的另一说明图。

图11是与接触器x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各附图一边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中的上下、左右及前后的各方向(彼此正交的方向)如图1等所示。

[接触器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器x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将接触器x的左半部分切断去除而表示的立体图(与图1同视点的图)。而且,图3与图4分别是从与图1的情况不同的视点观察的接触器x的外观立体图。

接触器x是通过对一片导电性的板材(例如以不锈钢(sus301等)为材质的金属板材)进行弯折加工,而一体地形成有壳体部1、板弹簧部2及突出部3的附壳体的板弹簧型接触器。而且,接触器x例如是以可搭载至便携式通信终端等中的方式而极致小型化,各方向的尺寸为1mm~3mm左右。

对于接触器x的各部分结构,一边参照图1至图4的各附图一边进行说明。壳体部1具有左壁部11、后壁部12、前壁部13、右壁部14、左侧下壁部15l及右侧下壁部15r,且形成为收容板弹簧部2的大致长方体的框体状(其中,如各附图所示,各部开口)。

即,从板弹簧部2观察,左壁部11以成为左侧的壁的方式而配置,后壁部12以成为后侧的壁的方式而配置,前壁部13以成为前侧的壁的方式而配置,右壁部14以成为右侧的壁的方式而配置,各下壁部(15l、15r)以成为下侧的壁的方式而配置。

后壁部12是从左壁部11后侧的边缘弯折成直角而形成,前壁部13是从左壁部11前侧的边缘弯折成直角而形成,右壁部14是从后壁部12右侧的边缘弯折成直角而形成。而且,左侧下壁部15l是从左壁部11下侧的边缘弯折成直角而形成,右侧下壁部15r是从右壁部14下侧的边缘弯折成直角而形成。

在前壁部13右侧的边缘设有凸部13b,凸部13b嵌入至右壁部14前侧的边缘所设的凹部14a内。前壁部13右侧的边缘除了熔接等接合方式以外,还利用所述嵌入,由此被牢固地固定至右壁部14前侧的边缘。而且,左侧下壁部15l右侧的边缘与右侧下壁部15r左侧的边缘以面对面的方式而靠近。这些下壁部(15l、15r)作为堵塞壳体部1下侧的大致前半部分的壁发挥功能。

在后壁部12左右两端各自的靠上与靠下的各位置,设置有以使后壁部12朝左右扩张的方式而伸出的扩张部12a。这些计四个的扩张部12a中,与各自对应的左壁部11或右壁部14的切口部sp相当的部分作为后壁部12的一部分而残留。即,接触器x形成前的板材是沿着切口部sp的边缘而设有切口,即使在后壁部12与左壁部11及右壁部14之间进行弯折加工,扩张部12a也不会弯折而作为后壁部12的一部分残留。扩张部12a起到下述作用,即,对用于与被连接对象的粘着固定的后壁部12的面积进行扩张,使所述粘着固定更容易进行。

在前壁部13下侧的边缘与各下壁部(15l、15r)前侧的边缘之间,形成有朝前方开口的开口部17。开口部17成为由前壁部13下侧的边缘(左右延伸)、左壁部11前侧的边缘(上下延伸)、各下壁部(15l、15r)前侧的边缘(左右延伸)与右壁部14前侧的边缘(上下延伸)所围成的矩形形状的区域。可见前壁部13的表面与开口部17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在前壁部13的靠下侧的部位,使前壁部13的一部分朝向后方弯折而形成有支持片18。对于支持片18的结构或作用等,另行详细说明。

从后壁部12的下端起,带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的部分如图2所示以在各部位弯曲的方式而延伸。在所述部分,从靠近后端部12的一侧开始依序形成有板弹簧部2与突出部3。

板弹簧部2是以从连接于后壁部12的一端朝向前方蜿蜒的方式而延伸。即,板弹簧部2是以从后壁部12的下端延伸,且在壳体部1的内侧沿宽度方向观察时蜿蜒的方式而形成。若更具体地说明,则板弹簧部2是从后壁部12的下端开始依序连接下侧转弯(turn)部21、后侧直进部22、上侧转弯部23、前侧直进部24而形成。

下侧转弯部21是以沿宽度方向观察时,从后壁部12的下端起靠前地描绘大致半圆而呈u型弯的方式弯曲的部分。后侧直进部22是沿宽度方向观察时,从下侧转弯部21的端部朝向上方直进的部分。上侧转弯部23是以沿宽度方向观察时,从后侧直进部22的端部靠前地描绘大致半圆而呈u型弯的方式弯曲的部分。前侧直进部24是沿宽度方向观察时,从上侧转弯部23的端部朝向下方直进的部分。

前侧直进部24是配置在前壁部13的正后方。并且,在前侧直进部24的下方,如图2所示,依序一体地形成有沿宽度方向观察时朝向前方延伸的部分、在靠下以描绘大致半圆的方式呈u型弯的部分、及朝向稍后方延伸的部分。如此,朝向前方突出的部分成为突出部3。突出部3成为沿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观察时朝前侧为凸的大致u字状,位于最前的部分(前侧前端)是预定要与连接对象接触的部分。另外,将突出部3较开口部17朝向前方突出的量(从壳体部1突出的量)设为突出部3的突出量。

另外,从后侧直进部22直至前侧直进部24为止的部分形成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观察时呈大致u字状的u字状部。所述u字状部是前侧直进部24与在其后侧平行的后侧直进部22以上侧的端部彼此相连而成为大致u字状。板弹簧部2成为包含此种u字状部的蜿蜒的形状,因此与例如设为悬臂梁等形状的情况相比,具有稳定的弹性,可扩大发挥适当接触力的突出部3的移动范围(工作区域(workingarea))。

如上所述,板弹簧部2在一端连接有壳体部1(更详细而言为后壁部12),在另一端连接有突出部3。突出部3中,靠前侧的部分从开口部17朝向前方突出,在初始状态(是指突出部3未被按向后方的状态,以下同样)下,其突出量达到最大。当突出部3的前侧前端由连接对象等按向后方时,突出部3相应地朝向壳体部1的内侧移动。并且,板弹簧部2被设置在壳体部1的内侧,作为朝向前方对突出部3施力的板弹簧发挥功能。

另外,在初始状态下,前侧直进部24通过所述板弹簧的作用而朝前方按压支持片18。换言之,支持片18在初始状态下,克服施力来支持前侧直进部24。当从所述状态开始,通过连接对象等来将突出部3的前侧前端按向后方时,与此相应地,板弹簧部2发生挠曲,而突出部3朝壳体部1内后退。板弹簧部2以朝前方对突出部3施力的方式发挥作用,所述施力的力对应于板弹簧部2的挠曲量(换言之,突出部3朝向后方的移动量)而增大。

而且,壳体部1起到下述作用,即,收容板弹簧部2,保护其不受来自外部的物体碰撞或异物附着等影响。板弹簧部2的下端(下侧转弯部21)不会突出至壳体部1下侧的开口部端面更外侧,从而可有效保护其不受物体碰撞等影响。板弹簧部2的上端(上侧转弯部23)不会突出至壳体部1上侧的开口部端面更外侧,从而可有效保护其不受物体碰撞等影响。为了使所述保护更充分,壳体部1也可在其下侧的后部分及上侧(或者这些中的其中一者)形成壁部。

而且,在板弹簧部2与左壁部11之间以及板弹簧部2与右壁部14之间,确保有适度的间隙,以免板弹簧部2擦到左壁部11或右壁部14而阻碍移动。接触器x具有以上说明的结构,作为用于将与前端接触部31接触的连接对象电性连接于被连接对象的零件而发挥功能。

[接触器的使用方式]

接下来,对接触器x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接触器x例如被设置于便携式通信机器等电气机器内,发挥将电路基板等零件彼此电性连接的作用。图5表示使用接触器x以将连接对象ob1(连接的其中一个零件)电性连接于被连接对象ob2(连接的另一个零件)的情况的一例。另外,图6是从另一视点(左方视点)观察图5所示的情况者。

接触器x中,壳体部1的后壁部12的后表面成为安装面,如图5(a)所示,所述面被粘着固定至被连接对象ob2。在所述粘着固定时,例如可利用焊接等。由此,壳体部1被电性连接至被连接对象ob2。另外,前壁部13的前表面成为平坦(flat)的吸附面(由规定的作业用装置所吸附的面),接触器x通过所述装置搬送并定位至被连接对象ob2,并如上所述那样受到粘着固定。

在从图5(a)所示的状态将连接对象ob1电性连接至被连接对象ob2时,使连接对象ob1朝向后方移动,并如图5(b)所示那样配置连接对象ob1。在所述已配置的状态下,如根据图6(b)可明确那样,接触器x的突出部3的前侧前端由连接对象ob1从前方予以按压。其结果,与受到按压相应地,突出部3后退,与此同时,板弹簧部2朝向后方挠曲。

板弹簧部2通过所述弹性力来朝前方对突出部3施力,因此突出部3将以适度的力来按压连接对象ob1,从而可获得突出部3与连接对象ob1的稳定接触。接触器x整体由导电性材质所形成,因此与突出部3接触的连接对象ob1电性连接至被连接对象ob2。

另外,作为配置连接对象ob1的程序,除了图5或图6所示的程序以外,可采用例如图7所示的程序。图7所示的程序中,首先如图7(a)所示,使连接对象ob1横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此时,连接对象ob1的前后方向位置是较突出部3的前侧前端为稍(例如0.05mm左右)前侧。因此,连接对象ob1将保持勉强与突出部3的前侧前端不接触的程度的距离而横向移动。

如此那样使连接对象ob1移动至图7(b)所示的位置为止之后,接下来使连接对象ob1朝后移动,并如图7(c)所示那样配置连接对象ob1。由此,与图5(b)的情况同样,可获得突出部3与连接对象ob1的稳定接触,连接对象ob1被电性连接至被连接对象ob2。在采用图7所示的程序的情况下,与图5或图6所示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削减接触器x前方的为了配置连接对象ob1所需的空间。

[初始突出量或初始负荷的调节]

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器x可通过支持片18的弯折的深度,来调节初始状态下的突出部3的突出量、或者在初始状态下支持片18从前侧直进部24受到的负荷。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支持片18的弯折的深度简称作“弯折深度”,将初始状态下的突出部3的突出量称作“初始突出量”,将在初始状态下支持片18从前侧直进部24受到的负荷称作“初始负荷”。对于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的调节的原理,以下参照图8来进行说明。

图8(a)~图8(c)表示改变弯折深度时的各接触器x的剖面图(相当于从左方观察图2的图)。如本图所示,就弯折深度而言,图8(a)中的弯折深度d1为最小,且随着成为图8(b)中的弯折深度d2、图8(c)中的弯折深度d3而变大。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变的是,支持片18的前端克服施力来支持板弹簧部2(前侧直进部24)。另外支持片18的宽度尺寸等是也考虑前壁部13的板厚或材质等来适当设定,以免被前侧直进部24按压而弯折容易恢复。

弯折深度(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大致视为支持片18的弯折的角度)越大,换言之,前壁部13与支持片18所成的角度越接近直角,则支持片18的前端位置越成为后方。因此,由其支持的前侧直进部24的位置被限制为更后方,连接于前侧直进部24的突出部3的位置也被限制为更后方。

并且,突出部3的位置越被限制为更后方,初始突出量越小。图8所示的例子中,图8(a)中的初始突出量h1为最大,且随着成为图8(b)中的初始突出量h2、图8(c)中的初始突出量h3而变小。

另一方面,若着眼于初始负荷,则在任何情况下,板弹簧部2的特性均共通,因此依照胡克定律(hooke’slaw),挠曲量越大,则板弹簧部2的弹性力(朝前方施力的力)越大。若前侧直进部24的位置为更后方,则相应地,板弹簧部2的挠曲量也变得更大,弹性力也变大。

支持片18承受所述弹性力作为初始负荷,因此弯折深度越大,则初始负荷越大。图8所示的例子中,图8(a)中的初始负荷f1为最小,随着成为图8(b)中的初始负荷f2、图8(c)中的初始负荷f3而变大。如上所述,接触器x可通过弯折深度来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另外,对于初始突出量,例如调节为0.6mm左右的值,对于初始负荷,例如调节为数百mn的值。

弯折深度是在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来形成接触器x的步骤中,将前壁部13弯折而形成支持片18时,决定为任意值。此处,对于形成支持片18的情况,一边参照图9一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9(a)是通过前方视点来示意性地表示对前壁部13进行用于形成支持片18的切割弯曲加工的情况。而且,图9(b)是表示在图9(a)中以一点划线m所示的部位进行切断时的剖面图。对于前壁部13,作为用于形成支持片18的切割弯曲加工,同时进行图9(a)的左侧所示的线l2处的切断处理与线l1处的弯折处理。

由此,从线l1直至前壁部13下侧的边缘13a为止的部分朝向后方倾斜。另外,设为支持片18的部分(由各线l2所夹着的部分)是考虑到支持片18可左右地平衡性良好地支持板弹簧部2等,而设定为前壁部13的靠下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固定区域。

进行所述切割弯曲加工的结果为,如图9的右侧所示,较之原本的状态朝向后方倾斜的部分形成为支持片18。如根据本图可明确那样,前壁部13下侧的边缘13a的一部分通过所述加工而成为支持片18的前端部分18a。而且,由于进行了切割弯曲加工,因此,在弯折的根部附近,支持片18的左右侧部容易与前壁部13接触,两者间容易产生摩擦,相应地,可抑制支持片18受板弹簧部2按压而移动。

但是,作为在前壁部13形成支持片18的方式,例如也可如图10所示那样采用下述方式,即,预先在前壁部13设置沿着支持片18的左右侧部的切口,沿预定弯折的线l1进行通常的弯折处理。此时,可省略线l2处的切断处理,相应地,用于形成支持片18的步骤自身得以简化。

另外,在形成支持片18时而进行弯折的线l1相对于前壁部13下侧的边缘13a所延伸的方向(左右方向)而平行。进而,线l1相对于板弹簧部2的前侧直进部24所延伸的方向(下方向)而正交。因此,支持片的前端部分18a无论弯折深度如何,均维持朝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而,所述前端部分18a的延伸方向无论弯折深度如何,均与前侧直进部24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一致。

由此,前端部分18a无论弯折深度如何,均沿宽度方向均匀地接触至前侧直进部24并予以支持。其结果,前端部分18a可稳定地支持前侧直进部24。

此外,接触器中的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的规格(容许范围)例如有时根据接触器的制品规格或用途、连接对象的配置程序、或者用户的要求等而不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器x,即使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的规格不同,也只要以适合于各个规格的方式而通过弯折深度来调节初始突出量或初始负荷即可。

因此,无须为了与各个规格一致而准备不同种类的板材,通过对同种板材实施弯曲加工,可制造适合于各个规格的制品。而且,只要改变弯折深度,便可与各规格一致,因此,若使用使弯折深度可变的接触器x的制造装置,则只要利用所述制造装置便可分别制造适合于各规格的制品。

另外,例如当对于连接对象ob1的配置采用图7所示的程序时,重要的是将初始突出量调节至容许范围内,以免连接对象ob1从横向碰撞至突出部3。即使在此种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通过弯折深度来调节初始突出量,因此也容易进行适当的应对。

而且,初始负荷会对突出部3的位置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尤其在重视此点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将初始负荷调节至容许范围内。若初始负荷过小,则突出部3会因微弱的冲击等而振动,其位置容易变得不稳定。当暂时使用接触器x来使突出部3大幅后退时,板弹簧部2的变形会超过弹性变形而达到塑性变形,即使去除接触对象ob1,板弹簧部2也仍保持延伸(应力-形变关系产生迟滞(hysteresis)),因此,有时无法获得适当的初始负荷。

为了防止此种现象,重要的是预先将初始负荷调高,以使得即便板弹簧部2延伸后,初始负荷也控制在容许范围内。即使在此种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通过弯折深度来调节初始负荷,因此也容易进行适当的应对。

[进行适当调节的接触器的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支持片18的弯折深度,可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初始突出量与初始负荷中的任意一者称作“调节对象”。对于适当进行调节对象的调节的接触器x的制造方法,以下一边参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一边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调节对象的目标值va(通常,相当于容许范围的大致中央值),来决定弯折深度的设定值vb(弯折加工时的目标值)(步骤s1)。即,通过计算或至此为止的经验等,来预测将弯折深度设为何种程度的值才可使调节对象成为目标值va。因此,对于所述预测的值,首先决定为设定值vb。

接下来,基于当前的设定值vb(即,将弯折深度的目标设为设定值vb),来制造规定数的接触器x(步骤s2)。然后,对于所述制造的接触器x,对调节对象进行测定(步骤s3)。在调节对象为“初始突出量”的情况下,例如对从前壁部13表面直至突出部3的前侧前端为止的距离进行测定,在调节对象为“初始负荷”的情况下,例如对从前方按压而使突出部3移动所需的力进行测定。

若如此那样获得的测定值处于容许范围内(步骤s4的是(yes)),则当前的设定值vb无问题,因此,以后基于所述当前的设定值vb来制造接触器x(步骤s5)。另一方面,若测定值处于容许范围外(步骤s4的否(no)),则以测定值接近目标值va的方式来修正设定值vb(步骤s6)。

具体而言,在调节对象为“初始突出量”的情况下,若测定值超过容许范围,则为了消除此问题,只要加大弯折深度即可,因此上调设定值vb。相反,若测定值低于容许范围,则为了消除此问题,只要减小弯折深度即可,因此下调设定值vb。

而且,在调节对象为“初始负荷”的情况下,若测定值超过容许范围,则为了消除此问题,只要减小弯折深度即可,因此下调设定值vb。相反,若测定值低于容许范围,则为了消除此问题,只要加大弯折深度即可,因此上调设定值vb。

对设定值vb进行修正后,将所述已修正的设定值vb视为当前的设定值vb,并反复进行步骤s2以后的步骤。如此,本制造方法中,进行下述步骤:预先决定弯折深度的设定值vb,并基于设定值vb来形成接触器x;对于所述形成的接触器来测定调节对象;基于所述测定结果来修正设定值vb;以及基于已修正的设定值vb来制造接触器x(但是,在测定结果一开始便无问题的情况下,不需要修正)。本制造方法中,应用反馈(feedback)的方法来修正设定值vb,直至调节对象的测定值控制在容许范围内为止。其结果,可制造调节对象已控制在容许范围内的接触器x。

[总括]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器x包括:壳体部1,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而形成;延伸部(形成有朝前方突出的突出部3、及朝前方对突出部3施力的板弹簧部2的部分),一端连接于壳体部1;以及支持片18,以在前端部分18a克服所述施力来支持所述延伸部的方式,且以朝向后方倾斜的方式,将壳体部1的规定部位弯折而形成,将与突出部3接触的连接对象ob1电性连接至被连接对象ob2。

因此,接触器x尽管为附壳体的板弹簧型,但无须准备形状等不同的板材,而容易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来制造。即,对于接触器x,即便使用相同的板材,只要改变支持片18的弯折深度,便可调节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来制造接触器x。

其结果,即使在与初始突出量或者初始负荷相关的制品规格的变化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也无须另行准备与各变化一致的板材,从而在制造成本或管理负担等方面有利。而且,即使在必须在短交货期内完成新规格制品的情况下,也不需要与所述规格一致的板材的准备期间,通过改变支持片18的弯折深度便可应对,因此有利。

而且,在接触器x中,壳体部1具有前表面朝向前方的前壁部13,所述延伸部中,在至少一部分沿着前壁部13的后表面而朝下方向延伸的板弹簧部2,在较前壁部13朝下方向前进的位置,连接有较所述前表面而朝前方突出的突出部3。并且,支持片18是以前壁部13的面向突出部3的边缘13a成为前端部分18a的方式,将前壁部13的线l1弯折而形成。

如此,接触器x具有前壁部13,所述前壁部13保护板弹簧部2不受来自前方的物体碰撞等影响,并且也可用作吸附接触器x来移动时的吸附面。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前壁部13的一部分弯折而形成支持片18,前壁部13更有效地得到活用。尤其,前壁部13的面向突出部3的边缘13a成为支持片的前端部分18,因此可在极靠近突出部3的位置支持板弹簧部2,从而容易使突出部3的位置稳定。

但是,对于设置支持片的位置或支持片的形状等,也可采用本实施方式以外的方式。例如,也可使前壁部13右侧的边缘附近朝向后方弯折,由所述部分取代支持片18。而且,例如也可使左壁部11或右壁部14前侧的边缘附近以超过90度的方式朝向壳体部1内弯折,由所述部分取代支持片18。此时,即使省略前壁部13的形成,也可设置支持片。

而且,也可在突出部3下侧(未连接板弹簧部2的一侧)的端部,预先设置朝向下方伸出的伸出部分,由支持片来支持所述伸出部分。此时,只要使左壁部11、右壁部14或下壁部(15l、15r)前侧的边缘附近以超过90度的方式朝向壳体部1内弯折,使所述部分成为支持片即可。

另外,以往的接触器中,作为针对突出部的负荷片,有时利用形成壳体的外廓的一部分,但若为所述结构,则在进行突出部的调整时,存在壳体的外廓形状会发生变形的问题。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还能提供既可维持壳体的外廓形状,又可调整突出部的突出量的接触器、及其调节方法与制造方法。

即,接触器x包括:壳体部1,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而至少形成筒状的侧壁;以及延伸部,一端连接于壳体部1,在壳体部1内沿筒方向延伸,并通过弹性力来使形成于自由端侧的接触部较位于壳体部1前侧的所述侧壁(前壁部13)而突出至前方,在前壁部13的一部分,形成一调整片(支持片18),所述调整片(支持片18)抵接于所述延伸部来调整所述接触部的突出量,且可相对于前壁部13而相对地弯折。

因此,无须使壳体外廓发生变形便可调整突出量,既可维持规定的外廓形状,又可使突出部的突出量带有变化,因此可制成对应于多用途的通用性高的接触器。而且,前壁部13与突出部3处于同方向,平面上的面积也可变大,且无论突出部3的突出量如何,所述平面的形状、位置皆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使移动所述接触器时的真空吸引吸附部分等具备搬送部的作用,甚至还大大有助于制造的简便化、操作的简化。

本发明的结构除了所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添加各种变更。即,所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不应认为是进行限制者。应理解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是由权利要求而非所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示,包含属于与权利要求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可利用于便携式通信机器等中所设的接触器。

[符号的说明]

1:壳体部

11:左壁部

12:后壁部

12a:扩张部

13:前壁部

13a:前壁部的边缘

13b:凸部

14:右壁部

14a:凹部

15l:左侧下壁部

15r:右侧下壁部

17:开口部

18:支持片

18a:支持片的前端部分

2:板弹簧部

21:下侧转弯部

22:后侧直进部

23:上侧转弯部

24:前侧直进部

3:突出部

ob1:连接对象

ob2:被连接对象

x:接触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