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双轴驱动的天线安装用基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3612发布日期:2019-03-02 01:1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可双轴驱动的天线安装用基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以下,公开可双轴驱动的天线安装用基座装置(anpedestalapparatusmountedtoanantennabeingcapableofdrivingbiaxially)。



背景技术:

配备在飞行体、车身或船体等的移动体的天线是用于从卫星接收信号,并将信号发送给卫星的装置。由于所述天线需要与其位置无关地追踪卫星来接收信号,因此设有用于支撑天线的基座装置,避免天线因移动体的晃动而损失信号。即,基座装置将天线支撑并固定起来,以使天线能够随着移动体的移动而旋转,从而能够与卫星之间收发信号。

基座装置的旋转板能够围绕垂直于底面的轴进行旋转,从而能够进行无限旋转驱动,为此而必须安装有滑环(slipring)和旋转接头(rotaryjoint),以避免电源电缆和rf信号电缆绞缠。滑环是在高电压或高电流的状态下与电刷形状的器具接触而进行旋转的,因此部件寿命受限,尤其收发rf信号的旋转接头是相当昂贵的部件。如果为实现基座装置的无限旋转驱动,而增加部件数,则不仅大大增加费用,而且导致轴承和驱动电机的容积变大。

例如,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1-0024441号公开了一种基座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位角无需无限旋转且减小需要驱动的部分的负荷,从而能够减小电机和旋转接头的容积和重量的基座装置。

一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将驱动部固定于下部,从而在结构上能够提升稳定性的基座装置。

一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调节驱动传递部和驱动部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安装各种尺寸的天线的基座装置。

一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支撑卫星追踪天线的基座装置。

一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外部状态变化,也能够随着目标卫星方向来维持天线位置的基座装置。

一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座装置,以使天线围绕两个轴移动以朝向指定方向。

一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天线的追踪速度的基座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实施例的可双轴驱动的天线安装用基座装置可包括:本体部;第一驱动部,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下部,用于传递动力;第二驱动部,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下部,用于传递动力;第一驱动齿轮,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上部,用于从所述第一驱动部接收动力;第二驱动齿轮,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相向配置,用于从所述第二驱动部接收动力;及从动齿轮,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及所述第二驱动齿轮接收动力来进行旋转,且与天线相连结;天线沿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的旋转方向进行双轴运动(biaxialmovement)。

一方面,所述从动齿轮包括: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相咬合;及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向配置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相咬合。

一方面,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沿相同方向进行旋转,以使天线围绕一轴进行旋转;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沿不同方向进行旋转,以使天线围绕交叉于所述一轴的另一轴进行旋转。

一方面,基座装置可包括:第一驱动带,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驱动轴连结,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的旋转方向并向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传递动力;及第二驱动带,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驱动轴连结,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的旋转方向并向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传递动力。

一方面,基座装置可包括:第一支撑件,结合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一侧面,并具有从一侧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件,结合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一侧面,并具有从一侧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杆。

一方面,基座装置可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连结,且带有天线绑定孔,所述天线绑定孔用于安装所述天线。

一实施例的可双轴驱动的天线安装用基座装置可包括:本体部;第一驱动部,与所述本体部相邻配置,用于传递动力;第二驱动部,与所述本体部相邻配置,用于传递动力;驱动传递部,连结于所述本体部,通过从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接收动力来使天线沿双轴运动;及天线结合部,连结于所述驱动传递部且能够沿双轴旋转,并且一端用于安装天线。

一方面,所述驱动传递部可包括:第一旋转连杆,连结于所述第一驱动部;第二旋转连杆,连结于所述第二驱动部;内部调整连杆,绑定于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的一端;外部调整连杆,绑定于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的一端;内部万向节,一侧与所述内部调整连杆连结,且一端安装有天线结合部;及外部万向节,一侧与所述外部调整连杆连结,并与所述内部万向节连结。

一方面,所述第一驱动部使所述第一旋转连杆旋转,以使天线围绕一轴进行旋转;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第二旋转连杆旋转,以使天线围绕交叉于所述一轴的另一轴进行旋转。

一方面,所述驱动传递部可包括:第一驱动齿轮,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上部,用于从所述第一驱动部接收动力;及第二驱动齿轮,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交叉配置,用于从所述第二驱动部接收动力。所述天线结合部包括:第一结合部,配置于所述天线结合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连结;及第二结合部,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相邻配置,且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连结。

一方面,基座装置可包括:第一旋转部件,贴附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且能够围绕一轴进行旋转;及第二旋转部件,贴附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且能够围绕另一轴进行旋转。

一方面,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的旋转轴对准且与所述第一结合部连结的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的旋转轴对准且与所述第二结合部连结的第二支撑轴。

一方面,所述驱动传递部可包括:第一驱动齿轮,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侧面,用于从所述第一驱动部接收动力;第二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隔开间隔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面,用于从所述第二驱动部接收动力;外部万向节,连结于所述本体部内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沿一轴方向进行旋转,并在一侧面设有天线第一路径;及内部万向节,连结于所述本体部内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沿另一轴方向进行旋转,并在在内部设有天线第二路径。所述天线结合部配置于所述天线第一路径和所述天线第二路径,并与所述内部万向节连结。

一方面,所述第一驱动部使所述第一驱动齿轮旋转,以使所述天线结合部沿所述天线第一路径进行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第二驱动齿轮旋转,以使所述天线结合部沿所述天线第二路径进行移动;天线基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的旋转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的旋转,能够实现双轴运动(biaxialmovement)。

一方面,所述外部万向节沿所述本体部的外侧方向形成为曲线形状,所述天线第一路径沿所述外部万向节的周长形成。

发明效果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无需使方位角无限旋转且减小需要驱动的部分的负荷,从而能够减小电机及旋转接头的容积和重量。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将驱动部固定于下部,从而在结构上能够提升稳定性。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能够调节驱动传递部和驱动部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安装各种尺寸的天线。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能够稳定地支撑卫星追踪天线。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即使外部状态变化,也能够随着目标卫星方向来维持天线位置。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能够使天线围绕两个轴移动以朝向指定方向。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能够提升天线的追踪速度。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的效果并非限定于以上提及的,未提及的其它效果通过以下的记载能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确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基座装置的驱动传递部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基座装置围绕一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4是示出基座装置围绕另一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5是概略地示出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变形例的驱动传递部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变形例围绕一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8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变形例围绕另一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9是概略地示出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的又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又另一变形例的驱动传递部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11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又另一变形例围绕一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12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又另一变形例围绕另一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13是概略地示出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的又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又另一变形例的驱动传递部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15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又另一变形例围绕一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16是示出所述基座装置的又另一变形例围绕另一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例示性的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例。对各附图的构件标注附图标记时,对于相同的构件,即使显示在不同的附图中,也尽可能地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说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判断对相关的公知结构或功能的具体的说明妨碍对实施例的理解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另外,说明实施例的构件时,可使用第1、第2、a、b、(a)、(b)等的术语。这样的术语仅用于将该构件区别于另一构件,该术语并不限定相应构件的本质、次序或顺序等。当记载为某一构件“连结”、“结合”或“连接”于另一构件时,应理解为,该构件虽可直接地连结或连接于另一构件,但也可以为各构件之间“连结”、“结合”或“连接”有其他构件。

对与某一实施例中包括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即使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同样使用相同的名称来进行说明。除非有相反的记载,其中一实施例记载的说明可适用于另一实施例,对重复的范围省略具体的说明。

对于一实施例的可双轴驱动的天线安装用基座装置10,虽然以搭载于船舶等移动体且能够安装卫星追踪天线的基座装置10的形式进行举例说明,但所述基座装置10,不仅可安装天线,也可安装各种需要移动的可动体等。

参照图1,一实施例的可双轴驱动的天线安装用基座装置10可包括:本体部100;第一驱动部110,配置于所述本体部100的下部,用于传递动力;第二驱动部120,配置于所述本体部100的下部,用于传递动力;驱动传递部200,连结于所述本体部100,通过从所述第一驱动部110和所述第二驱动部120接收动力来使天线双轴(biaxially)运动;天线结合部300,连结于所述驱动传递部200且能够沿双轴旋转,并且一端用于安装天线。

本体部100形成为其一侧面从所述本体部100的下部向所述本体部100的上部逐渐变窄,以稳定支撑天线。

第一驱动部110及第二驱动部120可配置于本体部100的下部。具体地,第一驱动部110及第二驱动部120可相邻地配置于本体部100的下部的一侧面,并且可彼此相向配置。另外,尽管第一驱动部110及第二驱动部120也可与本体部100直接接触,但为了减小从第一驱动部110及第二驱动部120产生的振动,可分别在第一驱动部110与本体部100之间和第二驱动部120与本体部100之间插入连接部件。

第一驱动部110及第二驱动部120可以是旋转电机。分别连结于后述的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从而分别能够控制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的旋转。另外,第一驱动部110及第二驱动部120可以是线性执行器。即,第一驱动部110和第二驱动部120可以是利用液压或气动压力等的直动气缸和利用旋转体的驱动部。

参照图2,驱动传递部200可包括:第一驱动齿轮210a,配置于本体部100的上部,用于从第一驱动部110接收动力;第二驱动齿轮210b,配置在所述本体部100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0a相向配置,用于从第二驱动部120接收动力;从动齿轮220,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0a及所述第二驱动齿轮210b咬合,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210b接收动力而旋转,并且连结有天线。

第一驱动齿轮210a可从第一驱动部110接收动力。具体地,第一驱动齿轮210a可通过第一驱动带130a与第一驱动部110的驱动轴连结,第一驱动带130a能够控制第一驱动齿轮210a的旋转方向,并向第一驱动齿轮210a传递动力。第一驱动齿轮210a的方向可由第一驱动部110的驱动轴的旋转方向决定。同样地,第二驱动齿轮210b可从第二驱动部120接收动力。具体地,第二驱动齿轮210b可通过第二驱动带130b与第二驱动部120的驱动轴连结,第二驱动带130b能够控制第二驱动齿轮210b的旋转方向,并向第二驱动齿轮210b传递动力。第二驱动齿轮210b的方向可由第二驱动部120的驱动轴的旋转方向决定。

另外,尽管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可通过第一驱动带130a和第二驱动带130b连结于第一驱动部110和第二驱动部120,但也可利用齿轮、电线或凸轮等能够适用的所有方法单独或组合连结。

如上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可与第一驱动部110和第二驱动部120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本体部100,由于可以以能够调节第一驱动齿轮210a与第一驱动部110之间的距离及第二驱动齿轮210b与第二驱动部120的距离的方式配置于本体部100,因此能够将各种尺寸的天线安装在基座装置10。

从动齿轮220可从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接收动力。另外,天线可连结于从动齿轮220。因此,天线能够随着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的旋转方向,进行双轴运动(biaxialmovement)。

从动齿轮220可包括:第一从动齿轮220a,与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相咬合;第二从动齿轮220b,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20a相向配置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210b相咬合。第一从动齿轮220a和第二从动齿轮220b可从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接收动力。另外,第一从动齿轮220a和第二从动齿轮220b可连结有天线。

如上所述,基座装置10可同时包括第一从动齿轮220a和第二从动齿轮220b,或仅包括与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相咬合的第一从动齿轮220a或第二从动齿轮220b中的一个。

驱动传递部200可包括:第一支撑件310a,结合于第一从动齿轮220a的一侧面,并具有从一侧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件310b,结合于第二从动齿轮220b的一侧面,并具有从一侧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杆。

第一支撑件310a可结合于第一从动齿轮220a的一侧面。由此,若第一从动齿轮220a旋转,则第一支撑件310a可与第一从动齿轮220a一起旋转。另外,第一支撑件310a可具有从一侧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同样地,第二支撑件310b可结合于第二从动齿轮220b的一侧面。由此,若第二从动齿轮220b旋转,则第二支撑件310b可与第二从动齿轮220b一起旋转。另外,第二支撑件310b可具有从一侧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杆。

另外,驱动传递部200可包括连结于第一支撑件310a和第二支撑件310b且带有天线绑定孔的支撑板320,所述天线绑定孔用于安装天线。因此,天线可牢牢固定在支撑板320。另外,支撑板320可连结于第一支撑件310a和第二支撑件310b。具体地,支撑板320被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绑定。由此,支撑板320被稳定支撑,从而天线也被稳定支撑。另外,由于支撑板320与第一支撑件310a和第二支撑件310b连结,因此支撑板320能够沿着第一从动齿轮220a及第二从动齿轮220b的旋转方向旋转。

参照图3,若第一驱动部110和第二驱动部120使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20b沿不同的方向旋转,以使天线围绕一轴旋转,则第一从动齿轮220a和第二从动齿轮220b沿其咬合的方向旋转,从而天线能够围绕一轴旋转。

参照图4,若第一驱动部110和第二驱动部120使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20b沿相同的方向旋转,以使天线围绕交叉于所述一轴的另一轴旋转,则第一从动齿轮220a和第二从动齿轮220b固定而不进行旋转,因此天线能够围绕所述另一轴旋转。

通过在基座装置10配置彼此相向的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第二驱动齿轮210b,并在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0a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210b分别配置作为独立驱动部的第一驱动部110和第二驱动部120,从而若第一驱动部110的驱动轴和第二驱动部120的驱动轴沿不同的方向旋转,则能够在从动齿轮220的轴固定的状态下围绕一轴进行旋转,若第一驱动部110的驱动轴和第二驱动部120的驱动轴沿相同的方向旋转,则能够在从动齿轮220的轮齿固定的状态下围绕另一轴进行旋转。由此,在排除连结天线的电缆的干扰的同时,天线能够围绕两个轴进行旋转,从而能够指向半球形范围。

参照图5至图16来说明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10的变形例。

参照图5和图6,驱动传递部200可包括:第一旋转连杆212a,连结于第一驱动部110;第二旋转连杆212b,连结于第二驱动部120;内部调整连杆222a,绑定于第一旋转连杆212a的一端;外部调整连杆222b,绑定于第二旋转连杆212b的一端;内部万向节232,一侧与内部调整连杆222a连结,且一端安装有天线结合部300;外部万向节242,一侧与外部调整连杆222b连结,并与内部万向节232连结。

第一旋转连杆212a可旋转地连结于第一驱动部110。若从第一驱动部110产生动力,则第一旋转连杆212a从第一驱动部110接收动力,从而能够围绕第一驱动部110的驱动轴进行旋转。同样地,第二旋转连杆212b可旋转地连结于第二驱动部120。若从第二驱动部120产生动力,则第二旋转连杆212b从第二驱动部120接收动力,从而能够围绕第二驱动部120的驱动轴进行旋转。

内部调整连杆222a和外部调整连杆222b可绑定于第一旋转连杆212a或第二旋转连杆212b的其中一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内部调整连杆222a绑定于第一旋转连杆212a的一端,外部调整连杆222b绑定于第二旋转连杆212b的一端的结构进行说明。内部调整连杆222a和外部调整连杆222b分别绑定于第一旋转连杆212a和第二旋转连杆212b的一端,从而能够将第一旋转连杆212a和第二旋转连杆212b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

内部万向节232可连结于内部调整连杆222a。具体地,内部万向节232可一侧与内部调整连杆222a连结,因内部调整连杆222a进行直线运动,因此内部万向节232能够围绕一轴进行旋转。另外,内部万向节232的一端可安装有天线结合部300。

外部万向节242可连结于外部调整连杆222b。具体地,外部万向节242可在一侧与外部调整连杆222b连结,因外部调整连杆222b进行直线运动,因此外部万向节242能够围绕交叉于所述一轴的另一轴进行旋转。另外,外部万向节242可在一端安装有天线结合部300。

连结有内部调整连杆222a的内部万向节232的一侧与连结有外部调整连杆222b的外部万向节242的一侧可相互交叉。由此,内部万向节232的旋转方向和外部万向节242的旋转方向可相互交叉,由此连结于内部万向节232的一端的天线能够沿双轴进行运动。

参照图7,第一驱动部110可使第一旋转连杆212a旋转,以使天线能够围绕一轴进行旋转。若从第一驱动部110向第一旋转连杆212a传递动力,则第一旋转连杆212a可围绕第一驱动部110的驱动轴进行旋转,从而连结于第一旋转连杆212a的一端的内部调整连杆222a进行直线运动,进而连结于一侧的内部万向节232可围绕一轴进行旋转。由此,天线能够围绕一轴进行旋转。

参照图8,第二驱动部120可使第二旋转连杆212b旋转,以使天线能够围绕交叉于所述一轴的另一轴进行旋转。若从第二驱动部120向第二旋转连杆212b传递动力,则第二旋转连杆212b可围绕第二驱动部120的驱动轴进行旋转,从而连结于第二旋转连杆212b的一端的外部调整连杆222b进行直线运动,进而连结于一侧的外部万向节242可围绕所述另一轴进行旋转。由此,天线能够围绕所述另一轴进行旋转。

参照图9及图10,驱动传递部200可包括:第一驱动齿轮210a,配置于本体部100的上部,并从第一驱动部110接收动力;第二驱动齿轮214b,配置于本体部100的上部且与第一驱动齿轮214a交叉配置,并从第二驱动部120接收动力。

第一驱动齿轮214a配置于本体部100的上部,能够从第一驱动部110接收动力。具体地,第一驱动齿轮214a可通过第一驱动带与第一驱动部110的驱动轴连结,所述第一驱动带能够将从第一驱动部110产生的动力向第一驱动齿轮214a传递。

第二驱动齿轮214b配置于本体部100的上部,能够从第二驱动部120接收动力。另外,第二驱动齿轮214b可与第一驱动齿轮214a交叉配置。具体地,第二驱动齿轮214b可通过第二驱动带与第二驱动部120的驱动轴连结,所述第二驱动带能够将从第二驱动部120产生的动力向第二驱动齿轮214b传递。

天线结合部300可包括:第一结合部234a,配置于天线结合部300的一侧,且与第一驱动齿轮214a连结;第二结合部234b,与第一结合部234a相邻配置,且与第二驱动齿轮214b连结。

第一结合部234a可配置于天线结合部300的一侧。第一结合部234a可与第一驱动齿轮214a连结。由此,从第一驱动齿轮214a传递的动力向第一结合部234a传递,具有第一结合部234a的天线结合部300能够沿第一驱动齿轮214a的旋转方向与第一驱动齿轮214a一起旋转。

第二结合部234b可与第一结合部234a相邻配置且配置于天线结合部300的一侧。第二结合部234b可与第二驱动齿轮214b连结。由此,向第二驱动齿轮214b传递的动力向第二结合部234b传递,具有第二结合部234b的天线结合部300能够沿第二驱动齿轮214b的旋转方向与第二驱动齿轮214b一起旋转。

基座装置10可包括:第一旋转部件224a,贴附于第一驱动齿轮214a,且能够围绕一轴进行旋转;第二旋转部件224b,贴附于第二驱动齿轮214b,且能够围绕另一轴进行旋转。

若与图11一起参照,第二旋转部件224b贴附于第二驱动齿轮214b,从而能够沿第二驱动齿轮214b的旋转方向与第二驱动齿轮214b一起旋转。另外,第二旋转部件224b可与第二结合部234b连结。具体地,可包括与第一驱动齿轮214a的旋转轴对准并与第二结合部234b连结的第二支撑轴。第二旋转部件224b可沿着天线结合部300的周长延伸,延伸的一侧可形成有第二支撑轴。由此,从第二驱动部120传递的动力向第二驱动齿轮214b传递,随着第二驱动齿轮214b旋转,第二旋转部件224b沿第二驱动齿轮214b的旋转方向一起旋转,从而介由第二支撑轴连结的天线结合部300能够沿第二驱动齿轮214b的旋转方向一起旋转。

若与图12一起参照,第一旋转部件224a贴附于第一驱动齿轮214a,从而能够沿第一驱动齿轮214a的旋转方向与第一驱动齿轮214a一起旋转。另外,第一旋转部件224a可与第一结合部234a连结。具体地,可包括与第二驱动齿轮214b的旋转轴对准并与第一结合部234a连结的第一支撑轴。第一旋转部件224a可沿着天线结合部300的周长延伸,延伸的一侧可形成有第一支撑轴。由此,从第一驱动部110传递的动力向第一驱动齿轮214a传递,随着第一驱动齿轮214a旋转,第一旋转部件224a沿第一驱动齿轮214a的旋转方向一起旋转,从而介由第一支撑轴连结的天线结合部300能够沿第一驱动齿轮214a的旋转方向一起旋转。

参照图13及图14,驱动传递部200可包括:第一驱动齿轮216a,配置于本体部100的一侧面,并从第一驱动部110接收动力;第二驱动齿轮216b,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6a隔开间隔配置于所述本体部100的另一侧面,并从第二驱动部120接收动力;外部万向节236,连结于所述本体部100的内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6a沿一轴方向进行旋转,并在一侧面设有天线第一路径;内部万向节226,连结于所述本体部100的内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216b沿另一轴方向进行旋转,并内部设有天线第二路径。

第一驱动齿轮216a可介由第一驱动带与第一驱动部110的驱动轴连结,所述第一驱动带能够将从第一驱动部110产生的动力向第一驱动齿轮216a传递。

第二驱动齿轮216b可介由第二驱动带与第二驱动部120的驱动轴连结,所述第二驱动带能够将从第二驱动部120产生的动力向第二驱动齿轮216b传递。另外,第二驱动齿轮216b可配置于本体部100的另一侧面且与第一驱动齿轮216a交叉并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6a隔开间隔配置。

外部万向节236连结于本体部100内部且能够与第一驱动齿轮216a沿一轴方向进行旋转。具体地,外部万向节236可在一侧面设有天线第一路径。由此,天线结合部300沿天线第一路径向外部万向节236的长度方向即一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围绕与所述一轴方向交叉的另一轴方向进行旋转。

另外,外部万向节236可沿本体部100的外侧方向形成为曲线形状。在曲线形状的外部万向节236的内侧方向可配置有内部万向节226。天线第一路径可沿外部万向节236的周长形成。具体地,天线第一路径可以为沿外部万向节236的曲线形状形成的曲线形状路径。

同样地,内部万向节226连结于本体部100内部且能够与第二驱动齿轮216b沿交叉于所述一轴方向的另一轴方向进行旋转。具体地,内部万向节226可在一侧面设有天线第二路径。由此,天线结合部300沿天线第二路径向内部万向节226的长度方向即交叉于所述一轴方向的另一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围绕所述一轴方向进行旋转。

天线结合部300可配置于天线第一路径和天线第二路径,并连结于内部万向节226。

参照图15,第一驱动部110使第一驱动齿轮216a旋转,以使天线结合部300能够沿天线第一路径进行移动。由此,连结于第一驱动齿轮216a的内部万向节226能够围绕一轴方向进行旋转,连结于内部万向节226的天线结合部300能够沿第一驱动齿轮216a的旋转方向围绕一轴方向与第一驱动齿轮216a一起沿天线第一路径进行旋转。

参照图16,第二驱动部120使第二驱动齿轮216b旋转,以使天线结合部300能够沿天线第二路径进行移动。由此,连结于第二驱动齿轮216b的外部万向节236能够围绕交叉于所述一轴方向的另一轴方向进行旋转,配置于外部万向节236的天线第一路径的天线结合部300沿第二驱动齿轮216b的旋转方向围绕所述另一轴方向与第二驱动齿轮216b一起沿天线第二路径进行旋转。

一实施例的基座装置具有能够减小电机和旋转接头的容积和重量的优点,在结构上具有能够提升稳定性的优点,具有能够安装多种尺寸的天线的优点,具有能够稳定地支撑卫星追踪天线的优点,具有即使外部状态变化,也能够随着目标卫星方向维持天线的位置的优点或能够提升天线的追踪速度的优点。

如上的实施例尽管通过限定的实施例和附图来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从所述说明中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形。例如,将上述说明的技术以不同于上述说明的方法的顺序来实行及/或上述说明的系统、结构、装置、回路等的构成要素以不同于上述说明的方法的方式结合或组合,或者通过另一构件或等同物代替或置换,也可达到适当的结果。

因此,其他实现方式、其他实施例及等同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均属于后述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