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687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脱插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插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脱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标准的升级,插座在设有拔出锁定机构的同时,需在插座内增设保护门以进行防触电保护。

示例的,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防脱插座,防脱插座包括由相互扣接的上盖体011和下盖体012构成的壳体01,在所述壳体01内,对应上盖体011插孔下方插套02上方安装有由斜面套031和位于斜面套031内部两侧对称布置的二个圆柱体032组成的拔出锁定机构03,斜面套031内侧纵向截面具有伞形的锥角,中间允许插销穿过,圆柱体032安装于可上下移动的浮动块04上,圆柱体032能够在浮动块04的带动下沿斜面套031的内侧斜面上下移动。由此,当插头001向上拔出时,圆柱体032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但由于斜面套031的限制作用,圆柱体032在斜面套031内的两个斜面上越卡越紧,由此形成自锁,使插头001不能拔出或不容易拔出;而在通过操作杠杆(图中未示出)将浮动块04下压一定距离后,即可将两个圆柱体032之间的距离打开,此时可轻松地将插销拔出。

但是,由图1可以看出,插套02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夹片,两个夹片由插头插销的相对两侧夹持插头插销,当插头插销插接于插套02内时,插头插销上被拔出锁定机构03锁定的两侧壁与被两个夹片夹持的两侧壁相同,拔出锁定机构03包括的两个圆柱体032与插套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重叠,因此受插套的阻挡,两个圆柱体032不能向下移动至下盖体012内,因此不能减小插座的设置高度,而若在上盖体011内再增设保护门,则会进一步加大防脱插座的高度,从而增加了插座的体积,影响了插座的美观性。因此,受插座高度的限制,现有技术中通常难以在插座上同时设置拔出锁定机构和保护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脱插座,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拔出锁定方式,即从插销上未被夹片夹持的侧壁锁定插销,以利于将拔出锁定机构向下移动至插套的高度范围内,从而能够降低插座的高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脱插座,包括底座、盖设于所述底座上方的盖板,所述底座内设有插套,所述插套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夹片,两个所述夹片之间形成与所述盖板上的插孔对应的插槽,且两个所述夹片分别由插入所述插槽的插销的相对两侧夹持所述插销,所述防脱插座还包括由所述插销的另外两侧中至少一侧锁定所述插销的拔出锁定机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脱插座,由于当插销插设于插槽内时,插套包括的两个夹片分别由插销的相对两侧夹持插销,而拔出锁定机构由插入插槽的插销的另外两侧中至少一侧锁定此插销,因此插销的侧壁上被拔出锁定机构锁定的区域与被夹片夹持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无重叠,由此可将拔出锁定机构向下移动至插套的高度范围内,以减小防脱插座的设置高度。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能够降低防脱插座的高度,以利于在插座上设置防触电保护门,从而可以在插座上同时设置拔出锁定机构和防触电保护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防脱插座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防脱插座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防脱插座去除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防脱插座中浮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防脱插座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防脱插座沿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防脱插座沿B-B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防脱插座沿C-C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所示防脱插座沿D-D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防脱插座在插入插销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1-上盖体;012-下盖体;01-壳体;02-插套;031-斜面套;032-圆柱体;03-拔出锁定机构;04-浮动块;001-插头;1-底座;2-盖板;3-插套;4-拔出锁定机构;41-斜面套;42-浮动架;43-摩擦件;5-插销;6-弹性件;31-E极插套;32-三极N极插套;33-三极L极插套;34-两极N极插套;35-两极L极插套;100-第一避让孔;200-第二避让孔;300-第三避让孔;400-第四避让孔;500-第五避让孔;7-操作杠杆;8-避让槽;421-第一隔筋;422-第二隔筋;423-第一扣位;71-第二扣位;21-前面板;22-隔板;23-两极保护门;24-三极保护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防脱插座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防脱插座包括底座1、盖设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盖板2,所述底座1内设有插套3,所述插套3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夹片,两个所述夹片之间形成与所述盖板2上的插孔对应的插槽,且两个所述夹片分别由插入所述插槽的插销5的相对两侧夹持所述插销5,所述防脱插座还包括由所述插销5的另外两侧中至少一侧锁定所述插销5的拔出锁定机构4。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脱插座,由于当插销5插设于插槽内时,插套3包括的两个夹片分别由插销5的相对两侧夹持插销5,而拔出锁定机构4由插入插槽的插销5的另外两侧中至少一侧锁定此插销5,因此插销5侧壁上被拔出锁定机构4锁定的区域与被夹片夹持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无重叠,由此可将拔出锁定机构4向下移动至插套3的高度范围内,以减小防脱插座的设置高度。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能够降低防脱插座的高度,以利于在插座上设置防触电保护门,从而可以在插座上同时设置拔出锁定机构和防触电保护门。

在上述实施例中,拔出锁定机构4可以为由插销5侧壁抱紧插销5的抱紧机构,也可以为包括相互配合的限位槽和限位凸起的限位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当采用上述第二种方案时,不可避免的会在插销5上设置限位结构,由于插销5体积较小且厚度较薄,因此若在插销5上开设限位槽或限位孔,则会降低插销5的结构强度,另外,由于插销5在插接于插套3内之前,需穿过盖板2上的插孔,因此若在插销5上设置限位凸起,则会导致插销5无法由盖板2上的插孔穿过。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采用上述第一种方案,也即是,如图2所示,拔出锁定机构4包括斜面套41以及可在底座1内上下浮动的浮动架42,斜面套41形成有与插销5的侧壁相对的斜面,斜面与插销5侧壁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逐渐缩小,拔出锁定机构4还包括用于夹紧插销5的摩擦件43,摩擦件43位于斜面与插销5之间,摩擦件43可活动的安装于浮动架42上,并可在浮动架42的带动下沿斜面上下移动以与插销5侧壁抵接或分离,从而抱紧插销5或者与插销5分离,避免了在插销5上设置限位槽或限位凸起等限位结构,从而保证了插销5的结构强度和插接有效性。

其中,摩擦件43可以为圆柱体结构,也可以为棱柱体结构,还可以为立方柱状或球状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斜面套41可以与盖板2固定连接,以便在盖板2开启的同时将斜面套41由底座内拆卸出,由此降低了插座的拆卸难度。而且,为了提高斜面套41的结构强度,优选斜面套41由金属材料制作,相比于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结构稳定,强度较高,在承受频繁的压力作用时不容易产生变形。

再者,拔出锁定机构4可以由插销5上未被夹片夹持的两侧中任意一侧侧壁锁定插销5,也可以由插销5上未被夹片夹持的两侧侧壁锁定插销5,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当采用上述第一种方案时,拔出锁定机构4由插销5的一侧侧壁锁定插销5,插销5单侧受力,插销5容易产生弯曲变形。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采用上述第二种方案,具体的,如图2所示,斜面套41形成的斜面为两个,两个斜面分别与插销5的侧壁相对,摩擦件43为两个,两个摩擦件43分别设置于两个斜面与插销5之间,由此可通过两个摩擦件43分别挤压插销5的相对两侧侧壁,此时,插销5的相对两侧受力,受力更均衡,由此可避免插销5产生弯曲变形,且插销5两侧受到抱紧力,因此用以防止插销5由插槽内脱出的抱紧力更大。

在上述实施例中,斜面套41可以为截面为“Λ”型的斜面套,也可以为如图9所示形状的斜面套,当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斜面套41形成有分别与插销5相对两侧侧壁相对的两个斜面,且两个斜面与插销5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即可。

为了减小防脱插座的高度,具体的,当浮动架42在底座1内向下移动至最低位置时,摩擦件43的下端位置位于其所对应的插套3的上端位置的下方。由此,在浮动架42在上下浮动过程中,摩擦件43可向下移动至插套3的高度范围内,从而减小了防脱插座的高度。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摩擦件43与形成插槽的两个夹片之间产生干涉,优选的,插销5上可被拔出锁定机构4锁定的一侧侧壁沿横向延伸至插槽范围外,由此当插销5插接于插槽内且被拔出锁定机构4锁定之后,摩擦件43与两个夹片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不存在重叠部分,因此摩擦件43在浮动架42带动下上下移动时,将不会与两个夹片之间产生干涉。

为了驱动浮动架42在底座1内上下移动,可以通过直线马达驱动,也可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并辅助人手的压力驱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当采用上述第一种方案时,由于直线马达内部零部件较多,体积和质量通常较大,因此不利于在底座1内进行安装。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上述第二种方案,具体地,浮动架42与底座1底壁之间或者浮动架42与盖板2之间设有弹性件6,弹性件6可向浮动架42作用一个向上的弹性力,以使安装于浮动架42上的摩擦件43与插销5的侧壁抵靠,此时,若向上拔出插销5,摩擦件43则在摩擦力和弹性力的作用下有向上移动的趋势,但由于斜面套的作用,摩擦件43在斜面上越卡越紧,并形成自锁,使插销5不能拔出或不容易拔出,而在需要将插销5拔出时,可通过人手下压浮动架42,从而使安装于浮动架42上的两个摩擦件43与插销5相脱离(如图9所示),此时插销5可正常拔出。此结构仅在底座1内安装一个或多个弹性件6,弹性件6的体积小,质量轻,便于安装在底座1内。

其中,弹性件6可以为弹簧或弹片等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由于弹簧为常用的弹性件且能够产生较大的弹力,因此优选弹性件6为弹簧。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防脱插座可以为两孔插座,也可以为三孔插座,还可以为五孔插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由于五孔插座上既可插接三极插头又可插接两极插头,应用范围较广,因此五孔插座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插座。由此,为了方便描述,下文仅以五孔插座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五孔插座的盖板2上设有由三极插插孔和两极插插孔组成的五孔插插孔,插座内的插套3包括与三极插插孔对应的三极插套和与两极插插孔对应的两极插套,三极插套和两极插套的组成及排布方位可以为如图3所示,即,三极插套包括E极插套31、三极N极插套32和三极L极插套33,两极插套包括设置于E极插套31相对两侧的两极N极插套34和两极L极插套35,且两极N极插套34至三极N极插套32的距离小于两极L极插套35至三极N极插套32的距离。

为了减少防脱插座内拔出锁定机构4的设置数量,同时为了对插座内的拔出锁定机构4进行合理布局,拔出锁定机构4的设置数量及设置位置可以包括以下两种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拔出锁定机构4为两个,两个拔出锁定机构4分别用于拔出锁定插设于三极L极插套33和两极N极插套34上的插销5。由此三极插套仅通过三极L极插套33上的拔出锁定机构4即可拔出锁定插接于此三极插套上的整个三极插头,二极插套仅通过两极N极插套34上的拔出锁定机构4即可拔出锁定插接于此两极插套上的整个两极插头,相比于三极插套和两极插套中每个插套上均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方案,本实施例可减少插座内拔出锁定机构4的设置数量,从而节省了成本,降低了防脱插座的结构复杂度。同时,由于三极L极插套33和两极N极插套34在底座1内的五个插套中呈对角设置,且三极L极插套33和两极N极插套34与相邻插套之间的距离较远,三极L极插套33和两极N极插套34的周围存在较多的空隙来安装拔出锁定机构4,因此拔出锁定机构4在插座内的布局较合理。

实施例二:拔出锁定机构4为两个,两个拔出锁定机构4分别用于拔出锁定插设于两极L极插套35和三极N极插套32上的插销5。由此三极插套仅通过三极N极插套32上的拔出锁定机构4即可拔出锁定插接于此三极插套上的整个三极插头,二极插套仅通过两极L极插套35上的拔出锁定机构4即可拔出锁定插接于此两极插套上的整个两极插头,相比于三极插套和两极插套中每个插套上均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方案,本实施例可减少插座内拔出锁定机构4的设置数量,从而节省了成本,降低了结构复杂度。同时,由于两极L极插套35和三极N极插套32在底座1内的五个插套中呈对角设置,且两极L极插套35和三极N极插套32与相邻插套之间的距离较远,因此两极L极插套35和三极N极插套32的周围存在较多的空隙来安装拔出锁定机构4,因此拔出锁定机构4在插座内的布局较合理。

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两个拔出锁定机构4中的浮动架42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也可以为一个整体。当采用上述第一种方案时,底座1内同时需要安装两个浮动架,安装难度大,且制作两个浮动架的制作成本高。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采用上述第二种方案,也即是,两个拔出锁定机构4中的浮动架为一个整体,避免制作多个浮动架,因此成本较低,且仅需在底座1内安装一个浮动架即可,因此安装难度较小。

为了使浮动架42能够在底座1内上下浮动,浮动架42上需设置避让结构来避让底座1内的插套以及斜面套41,具体的,参见如图3和图4,浮动架42上、与两极插套中设置有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避让孔100,第一避让孔100用于避让此第一避让孔100对应的插套以及斜面套41;浮动架42上、与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避让孔200,第二避让孔200仅用于避让此第二避让孔200对应的插套;浮动架42上、与E极插套3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三避让孔300,第三避让孔300用于避让E极插套31;浮动架42上、与三极N极插套32和三极L极插套33中设置有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四避让孔400,第四避让孔400用于避让第四避让孔400对应的插套以及斜面套41;浮动架42上、与三极N极插套32和三极L极插套33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五避让孔500,第五避让孔500仅用于避让此第五避让孔500对应的插套。由此,通过在浮动架42上设置五个避让孔,有效避让了底座1内的插套和拔出锁定机构4,从而可使浮动架42能够在底座1内上下移动。

其中,为了减少浮动架42上避让孔的开设数量,降低制作难度,提高制作效率,优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避让孔200与第三避让孔300相互贯通形成贯通孔,此时只需在浮动架42上设置四个避让孔即可,从而减少了浮动架42上避让孔的开设数量,同时避免了在较窄的空间范围内开设多个避让孔的操作,由此降低了浮动架42的制作难度,提高了制作效率。

其中,上述实施例可以具体表述为:当两极N极插套34上设有拔出锁定结构时,则浮动架42上、与两极L极插套35和E极插套31分别对应的两个避让孔相互贯通;当两极L极插套35上设有拔出锁定结构时,则,浮动架42上、与两极N极插套34和E极插套31分别对应的两个避让孔相互贯通。

为了对三极N极插套32和三极L极插套33之间进行电气间隙隔离,如图5和图6所示,三极N极插套32和三极L极插套33之间设有第一竖直绝缘隔板a,第一竖直绝缘隔板a用于对三极N极插套与三极L极插套之间进行电气间隙隔离。

为了通过第一竖直绝缘隔板a对三极N极插套和三极L极插套进行有效的电气间隙隔离,优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浮动架42上、第四避让孔400和第五避让孔500之间设有第一隔筋421,第四避让孔400和第五避让孔500由第一隔筋421隔开,第一隔筋421由绝缘材料制作,第一竖直绝缘隔板a的下端固定于底座1的底壁上,上端高于第一隔筋421的下端位置。由此通过第一竖直绝缘隔板a和第一隔筋421配合对三极N极插套32和三极L极插套33之间进行了有效的电气间隙隔离。

为了防止第一竖直绝缘隔板a与拔出锁定机构4之间产生干涉,优选的,第一竖直绝缘隔板a的上端位于第五避让孔500内,第五避让孔500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由此避免了第一竖直绝缘隔板a与拔出锁定机构4之间产生干涉。

同理的,为了对两极插套中设置有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和E极插套31之间进行电气间隙隔离,优选的,如图5和图7所示,两极插套中设置有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与E极插套31之间设有第二竖直绝缘隔板b,第二竖直绝缘隔板b用于对两极插套中设置有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与E极插套31之间进行电气间隙隔离。

为了通过第二竖直绝缘隔板b对两极插套中设置有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与E极插套31之间进行有效的电气间隙隔离,优选的,如图7所示,浮动架42上、第一避让孔100和第三避让孔200之间设有第二隔筋422,第一避让孔100和第三避让孔200由第二隔筋422隔开,第二隔筋422由绝缘材料制作,第二竖直绝缘隔板b的下端固定于底座1的底壁上,上端高于第二隔筋422的下端位置。由此通过第二竖直绝缘隔板b和第二隔筋422配合,对两极插套中设置有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与E极插套31之间进行了有效的电气间隙隔离。

为了防止第二竖直绝缘隔板b与拔出锁定机构4之间产生干涉,优选的,如图7所示,第二竖直绝缘隔板的上端位于贯通孔内。由于贯通孔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由此避免了第二竖直绝缘隔板b与拔出锁定机构4之间产生干涉。

又同理的,为了对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和E极插套31之间进行电气间隙隔离,优选的,如图7所示,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与E极插套31之间设有第三竖直绝缘隔板c,第三竖直绝缘隔板c用于对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与E极插套31之间进行电气间隙隔离。

为了便于插销5插入插套3内,现有技术通常将插套3的上端两侧均向外弯折以形成插接扩口,而当相互之间紧密排布的E极插套31、两极N极插套34以及两极L极插套35的上端均设置插接扩口时,每相邻两个插套上端的弯折部位之间容易产生干涉,为了避免此问题,优选的,如图7所示,E极插套31的上端位置低于两极N极插套34和两极L极插套35的上端位置,由此通过改变E极插套31的高度位置,即可使E极插套31、两极N极插套34以及两极L极插套35高低交错布置,避免了相邻两个插套上端的弯折部位之间产生干涉。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形成插接扩口,插套上端两侧向外弯折的角度θ应大于0°并小于90°,若弯折角度θ大于或等于90°,则不能形成插接扩口,不利于插销5的插入。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对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和E极插套31之间进行有效的电气间隙隔离,同时为了避免第三竖直绝缘隔板c与插套上端的弯折部位之间产生干涉,优选的,如图7所示,第三竖直绝缘隔板c的下端固定于底座1上,上端位置低于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的上端位置,并高于E极插套的上端位置。由于第三竖直绝缘隔板c的上端位置高于E极插套的上端位置,因此E极插套31沿横向不能与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进行电气连接,从而对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和E极插套31之间进行了有效的电气间隙隔离,另外,由于第三竖直绝缘隔板c的上端位置低于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的上端位置,由此可避免第三竖直绝缘隔板c与两极插套中未设置拔出锁定机构4的插套上端的弯折部位之间产生干涉。

进一步的,为了对插入E极插套内的插销5与两极插套之间进行电气间隙隔离,优选的,如图7所示,盖板2上与E极插套31相对的插孔为E极插孔,盖板2的背面、对应E极插孔的位置连接有与E极插孔贯通的插销套d,插销套d由绝缘材料制作,插销套d分别与第二绝缘隔板和第三绝缘隔板配合作用,以对插入E极插套内的插销与两极插套之间进行了电气间隙隔离。由此通过插销套d阻隔了E极插销和两极N极插套34,同时通过插销套d阻隔了E极插销和两极L极插套35。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浮动架42上、第一避让孔100和第三避让孔200之间设有第二隔筋422,第一避让孔100和第三避让孔200由第二隔筋422隔开,当插套3的上端两侧均向外弯折形成插接扩口时,若插销5插接于此插套3上,则插销5容易将插套3向外撑开,使插套3上端的弯折部位与第二隔筋422之间产生干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两个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解决:

第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第二隔筋422上对应插接扩口边沿的位置开设有避让槽8,当插销5插接于插套3内时,如图10所示,插销5可向外挤压此插套3包括的两个夹片,以使夹片上端的弯折部分移动至避让槽8内,由此通过设置避让槽8防止了在插销5插入插套3的过程中插套3上端弯折部分与第二隔筋422之间产生干涉。

第二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插接扩口靠近第二隔筋422的一侧的弯折角度θ为2-60°。由此使插接扩口处的弯折角度θ小于60°以使插套即使在被插销5撑开后,其上的弯折部分也不会与第二隔筋422之间产生干涉,而若插接扩口边沿部分的弯折角度θ小于2°,则弯折角度θ过小,插销5插入插套3时的难度增加。

当通过拔出锁定机构4拔出锁定插接于插套3上的插销5时,为了将插套3内的插销5拔出,防脱插座可以制作为如图8所示结构,即,底座1外设有操作杠杆7,浮动架42上设有第一扣位423,操作杠杆7上设有第二扣位71,底座1上开设有避让缺口(图中未示出),第一扣位423穿过避让缺口与第二扣位71相互扣接。由此可通过手动下压操作杠杆7,即可带动浮动架42向下移动,从而使安装于浮动架42上的两个摩擦件43脱离斜面和插销5(如图9所示),此时插头可正常拔出。

为了对五孔插座进行防触电保护,防脱插座可以制作为如图2所示结构,即,盖板2包括层叠设置的前面板21和隔板22,隔板22位于前面板21靠近底座1的一侧,且前面板21与隔板22之间、对应两极插孔设有两极保护门23,前面板21与隔板22之间、对应三极插孔设有三极保护门24。由此,通过两极保护门23和三极保护门24对五孔插座进行了防触电保护。

其中,对两极保护门23和三极保护门24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分别对两极插孔和三极插孔进行防触电保护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