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4702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绝缘体的蓄电装置,该绝缘体配置于蓄电元件和对该蓄电元件进行保持的部件之间。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蓄电模块,该蓄电模块具备:蓄电单元、从宽度方向夹住蓄电单元的一对侧部紧固框架、配置于蓄电单元与侧部紧固框架之间的绝缘体(参照专利文献1)。

具体来说,所述蓄电模块以沿层叠方向层叠有多个所述蓄电单元与端板的状态,将由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构成的所述一对侧部紧固框架的层叠方向两端部紧固于一对所述端板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从而被组装而成。另外,在所述蓄电模块中,多个所述蓄电单元被一对所述绝缘体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夹住、进而被一对所述侧部紧固框架从其宽度方向外侧夹住而固定。

这样,在所述蓄电模块中,所述绝缘体在多个所述蓄电单元和所述侧部紧固框架之间仅仅是被夹住。因此,在使用蓄电模块时,在雨水等(水)附着于所述侧部紧固框架的与所述蓄电单元对置的对置面、或在所述对置面上产生了结露等(水)的情况下,有时该水会从所述绝缘体与所述侧部紧固框架之间漏出而流向蓄电单元侧,蓄电单元间或者蓄电单元与框架之间的电阻因该水而变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96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因在对置部件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上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导致蓄电元件与对置部件之间的电阻变小的蓄电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其具有壳体,该壳体利用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形成有角部;

对置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壁部对置;

绝缘体,其至少将所述对置部件中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区域覆盖,

所述对置部件具有沿着所述第一壁部延伸的主体、从所述主体沿所述第二壁部延伸的延伸设置部,

所述绝缘体具有覆盖部,该覆盖部沿着所述延伸设置部中的与所述第二壁部对置的对置面,从所述延伸设置部与所述主体的交界位置延伸至该延伸设置部的前端,并且在所述前端折回,沿着该延伸设置部的与所述第二壁部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延伸,

所述覆盖部中的与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对置面对置的第一内表面包含朝向所述对置面突出的凸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凸部抵接于延伸设置部,从而易于通过表面张力等将在主体中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等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引入形成于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空间。并且,由于覆盖部在延伸设置部的前端折回,因此即使引入到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水漏出,也难以向延伸设置部的外表面侧漏出而朝向蓄电元件侧。其结果,在蓄电装置中,难以因在对置部件的主体中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等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导致蓄电元件与对置部件之间的电阻变小。

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是,

所述凸部向从所述交界位置朝向所述前端的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从所述交界位置朝向所述前端的方向(即,延伸设置部的延伸的方向)上,利用凸部形成于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空间变大,因此能够积存在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水的量增大。由此,能够将在主体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上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引入的量增大,并且更难从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漏出水,其结果,更难以因在对置部件的主体中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等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导致蓄电元件与对置部件之间的电阻变小。

在该情况下,所述蓄电装置也可以是,

具备多个所述蓄电元件,

各蓄电元件以使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朝向相同的方向的状态排列,

所述第一内表面包含在多个所述蓄电元件所排列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所述凸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蓄电元件排列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向从延伸设置部的交界位置朝向前端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凸部,因此能够抑制引入到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水向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扩散或者移动。即,由于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空间被多个凸部分割成多个区域,因此引入到所述空间的某个区域(某个凸部间)的水难以移动到其他区域(其他凸部间)。由此,抑制了在蓄电装置倾斜等时,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水聚集于一个位置。

另外,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是

所述凸部从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前端侧延伸至所述交界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凸部延伸至交界位置,使得利用该凸部形成于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空间在交界位置成为开口的状态,因此易于将对置部件的主体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等上的交界位置附近的水引入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

另外,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是,

在所述覆盖部中的将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前端覆盖的第二内表面与该前端之间具有间隔。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引入到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水积存在距主体更远的位置即第二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前端之间,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引入到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水从主体侧漏出。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

所述第二内表面包含随着向从所述延伸设置部的所述对置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方向行进而接近该延伸设置部的前端的面。

根据该结构,在以延伸设置部的对置面朝上的方式配置了蓄电装置时,第二内表面所含面(随着向从延伸设置部的对置面朝向外表面的方向行进而接近该延伸设置部的前端的面)成为随着接近延伸设置部的前端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因此积存在第二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的前端之间的水容易向延伸设置部的外表面侧移动,即,所述积存的水难以向延伸设置部的对置面侧移动。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所述积存的水通过形成于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空间而从对置部件的主体侧漏出。

另外,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是,

所述覆盖部中的与所述延伸设置部的所述外表面对置的第三内表面在从所述交界位置朝向所述前端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尺寸小的尺寸。

根据该结构,在从所述交界位置朝向所述前端的方向上,第三内表面比延伸设置部短,因此易于从比延伸设置部的整体被覆盖部覆盖的对置面侧(靠近蓄电元件的一侧)靠延伸设置部的外表面侧(远离蓄电元件的一侧)将引入到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水排出。因此,引入到第一内表面与延伸设置部之间的水被从远离蓄电元件的一侧排出,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其从靠近蓄电元件的一侧漏出,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因在对置部件的主体中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等上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导致蓄电元件与对置部件之间的电阻变小。

根据以上,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蓄电元件与对置部件之间的电阻难以因在对置部件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上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变小的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省略了所述蓄电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所述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一对对置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一对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vii-vii位置的被所述绝缘体的第一覆盖部覆盖了的状态下的所述对置部件的第一延伸设置部的剖面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位置的被所述绝缘体的第一覆盖部覆盖了的状态下的所述对置部件的第一延伸设置部的剖面图。

图9是所述绝缘体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装置,2…邻接部件,21…第一邻接部件,211…第一主体部,2111…连结部,2112…凸部,212…第一限制部,213…轴部,215…通风路,216…凸部,22…第二邻接部件,221…第二主体部,222…第二限制部,225…通风路,226…凸部,23…第三邻接部件,231…第三主体部,232…第三限制部,235…通风路,3…保持部件,30…终端部件,300…主体,301…压接部,31…对置部件,32…主体,32a…主体对置面,320…梁部,321…第一连结部,3211,3212…贯通孔,322…第二连结部,323…第三连结部,33…第一延伸设置部,331…对置面,332…前端,333…外表面,34…第二延伸设置部,35…连接片,4…绝缘体,40…主体覆盖部,401…第一主体覆盖部,402…第二主体覆盖部,403…第三主体覆盖部,404…第四主体覆盖部,41…第一覆盖部,411…第一部位,4110…第一内表面,4111…第一部位主体,4112…凸部,412…第二部位,4120…第二内表面,413…第三部位,4130…第三内表面,415…凸部,42…第二覆盖部,5…母线,51…第一母线,52…第二母线,52a…贯通孔,10…蓄电元件,11…电极体,12…壳体,120…壳体主体,121…盖板,123…封堵部,124…主干部,125…长壁部,126…短壁部,13…外部端子,b…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9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部件(各结构要素)的名称是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有时与背景技术中的各结构部件(各结构要素)的名称不同。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0,其分别具有外部端子13,且沿规定的方向排列;多个母线5,其连接于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另外,蓄电装置1具备与蓄电元件10相邻的多个邻接部件2、将多个蓄电元件10与多个邻接部件2汇集地保持的保持部件3、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10与保持部件3之间的绝缘体4。

也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多个蓄电元件10分别具备包含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体11、收容电极体11的壳体12、配置于壳体12的外表面的一对外部端子13。另外,蓄电元件10也具备使电极体11与外部端子13导通的集电体14、配置于电极体11与壳体12之间而使该电极体11与该壳体12绝缘的绝缘罩15等。

壳体12具有有着开口的壳体主体120、封堵壳体主体120的开口的盖板121。

壳体主体120具有长方形的板状的封堵部(第二壁部)123和连接于封堵部123的周缘的筒状的主干部124。在以下的说明中,使封堵部123的短边方向为正交坐标系中的x轴方向,使封堵部123的长边方向为正交坐标系中的y轴方向,使封堵部123的法线方向为正交坐标系中的z轴方向。伴随于此,在各附图中,辅助地图示与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的每一个对应的正交坐标轴。

主干部124是沿着封堵部123的轮廓的方筒状,即扁平的方筒状。具体地说,主干部124具有从封堵部123的周缘上的长边延伸的一对长壁部125、从封堵部123的周缘上的短边延伸的一对短壁部(第一壁部)126。即,一对长壁部125沿x轴方向隔开间隔(详细地说是相当于封堵部123的周缘上的短边的间隔)地对置,一对短壁部126沿y轴方向隔开间隔(详细地说是相当于封堵部123的周缘上的长边的间隔)地对置。短壁部126将一对长壁部125的对应(详细地说是与x轴方向对置)的端部彼此分别进行连接,由此形成方筒状的主干部124。该主干部124的一端被封堵部123封堵,另一端开口。即,壳体主体120具有扁平的有底方筒形状。

盖板121是将壳体主体120的开口封堵的板状的部件。具体地说,盖板121从法线方向观察时具有与壳体主体120的开口周缘部对应的轮廓。在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21以经由集电体14电连接于电极体11的各极(正极,负极)的状态安装一对外部端子13。在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21中,一对外部端子13沿矩形的盖板121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将电极体11收容于内部的状态下,使盖板121的周缘部重叠于壳体主体120的开口周缘部而封堵该壳体主体120的开口,并将该状态的盖板121与壳体主体120的交界部焊接,从而构成以上的壳体12。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2为立方体形状。即,短壁部126与封堵部123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形成的壳体12的两个角部(图3中的下侧的角部),并且,短壁部126与盖板121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形成的壳体12的其他的两个角部(图3中的上侧的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配置有多个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蓄电元件10。具体而言,多个蓄电元件10以使主干部124的较宽的壁部(长壁部125)彼此对置的方式排列。由此,各蓄电元件10的短壁部126朝向y轴方向,各蓄电元件10的封堵部123(或者盖板121)朝向z轴方向。

邻接部件2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或者蓄电元件10与沿x轴方向相对于该蓄电元件10排列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是保持部件3的一部分)之间。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邻接部件2包含多种邻接部件。本实施方式的邻接部件2具有与配置于蓄电装置1的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一邻接部件(邻接部件)21、与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中的位于最远端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二邻接部件22、与位于第一邻接部件21与第二邻接部件22之间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23。

第一邻接部件21配置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由此,在隔着第一邻接部件21沿x轴方向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确保了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另外,第一邻接部件21连结(固定)于保持部件3。

具体地说,第一邻接部件21具有与蓄电元件10(壳体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作“第一主体部”)211、限制与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一主体部211的移动的限制部(以下,称作“第一限制部”)212。另外,第一邻接部件21具备与保持部件3卡合的轴部213。

第一主体部211从x轴方向观察时具有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对应的长方形的轮廓,并具有用于将第一主体部211固定(连结)于保持部件3的连结部2111。另外,第一主体部211在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供温度调整用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是空气)通过的通风路215。详细地说,在第一主体部211中,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朝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沿x轴方向)突出、并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部216。这多个凸部216的前端(突出方向的前端)的每一个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由此在第一邻接部件21与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1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邻接部件21中,第一主体部211的x轴方向的尺寸比第二邻接部件22以及第三邻接部件23中的相当于第一主体部211的部位的x轴方向的尺寸大。

另外,第一主体部211具有凸部2112。该凸部2112设于z轴方向上的第一主体部211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是与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对应的一侧)的端部。该凸部2112是从第一主体部211中的所述一侧的端面局部突出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凸部2112是设于在z轴方向上与使配置于第一邻接部件21的两侧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的母线5重叠的位置的立方体形状的部位。

连结部2111设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111分别设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该连结部2111是供螺栓b以贯通保持部件3的状态螺入的部位。在蓄电装置1中,通过该螺栓b向连结部2111的螺入,使得第一主体部211(第一邻接部件21)与保持部件3连结。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111由埋入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螺母构成。

第一限制部212从第一主体部211沿x轴方向延伸,从y-z面(包含y轴与z轴的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是壳体12)抵接,由此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211向y-z面方向的相对移动。该第一限制部212从第一主体部211的至少各角部沿x轴方向延伸,并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的角部。

轴部213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朝向外侧延伸,与保持部件3卡合。本实施方式的轴部213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两端朝向外侧分别延伸。具体地说,轴部213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中的z轴方向的中途位置向y轴方向呈圆柱状延伸,并插通到在保持部件3中设于与该轴部213对应的部位的贯通孔3212。本实施方式的轴部213在蓄电装置1的制造时等,使用于将第一邻接部件21连结(固定)于保持部件3时第一邻接部件21相对于保持部件3的定位等。

第二邻接部件22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10与保持部件3之间。由此,在隔着第二邻接部件22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蓄电元件10与保持部件3之间确保了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

具体地说,第二邻接部件22在蓄电元件10与保持部件3之间具有与该蓄电元件10(壳体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作“第二主体部”)221、对与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二主体部221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以下,称作“第二限制部”)222。

第二主体部221从x轴方向观察时具有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对应的矩形的轮廓。另外,第二主体部221在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供温度调整用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是空气)通过的通风路225。详细地说,在第二主体部221中,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有朝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x轴方向)突出并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部226。由此,凸部226的前端(突出方向的前端)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由此在第二邻接部件22与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25。

第二限制部222从第二主体部221沿x轴方向延伸,并从y-z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是壳体12)抵接,由此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二主体部221向y-z面方向的相对移动。该第二限制部222从第二主体部221的至少各角部向x轴方向延伸,并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的角部。

第三邻接部件23在第一邻接部件21与第二邻接部件22之间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由此,在隔着第三邻接部件23沿x轴方向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确保了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

具体地说,第三邻接部件23具有与蓄电元件10(壳体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作“第三主体部”)231、对与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三主体部231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以下,称作“第三限制部”)232。

第三主体部231从x轴方向观察时具有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对应的矩形的轮廓。另外,第三主体部231在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供温度调整用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是空气)通过的通风路235。详细地说,第三主体部231具有矩形波形的剖面形状。由此,通过第三主体部231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从而在与该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35。

第三限制部232从第三主体部231沿x轴方向延伸,并从y-z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是壳体12)抵接,由此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三主体部231向y-z面方向的相对移动。该第三限制部232从第三主体部231的至少各角部向x轴方向延伸,并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的角部。

如图1所示,保持部件3将多个蓄电元件10与多个邻接部件2的周围包围,由此将这多个蓄电元件10与多个邻接部件2汇集为一地进行保持。该保持部件3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具体地说,也如图2所示,保持部件3具备在x轴方向以使多个蓄电元件10位于之间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终端部件30、以在y轴方向上与多个蓄电元件10对置的状态将一对终端部件30彼此连接的对置部件31。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一对终端部件30以在与配置于x轴方向的端部的蓄电元件10之间夹住第二邻接部件22的状态配置,一对对置部件31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y轴方向的两侧。

一对终端部件30分别沿y-z面方向扩展。具体地说,一对终端部件30分别具有有着与蓄电元件10对应的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矩形状的轮廓)的主体300、从主体300朝向第二邻接部件22的第二主体部221突出且抵接于该第二邻接部件22的压接部301。

一对对置部件31分别与构成壳体12的一个面的短壁部126对置。也如图5所示,该对置部件31具有沿着短壁部126的主体32、从主体32沿壳体12的封堵部123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3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对置部件31具有从主体32沿壳体12的盖板121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34、将主体32连接于终端部件30的一对连接片35。

主体32是沿着x-z面(包含x轴以及y轴的面)方向的板状的部位。具体地说,主体32具有:一对梁部320,其沿x轴方向延伸,且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21,其在x轴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是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邻接部件21重叠的位置)将一对梁部320彼此连结;一对第二连结部322,其将一对梁部320的端部彼此连结。本实施方式的主体32在第一连结部321与第二连结部322之间具备将一对梁部320连结的至少一个第三连结部323。

一对梁部320分别沿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壳体12)的短壁部126中的z轴方向的端部延伸。第一连结部321沿z轴方向延伸,在与第一邻接部件21的连结部2111以及轴部213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是与y轴方向重叠的位置)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211、3212。在贯通孔3211中插通螺栓b,该螺栓b被螺入第一邻接部件21的连结部2111。由此,对置部件31(主体32)与第一邻接部件21被连结。另外,在贯通孔3212中插通第一邻接部件21的轴部213。第二连结部322在沿y轴方向与终端部件30重叠的位置沿z轴方向延伸。第三连结部323在沿y轴方向与蓄电元件10重叠的位置沿z轴方向延伸。

第一延伸设置部33是从主体32的封堵部123侧的端缘(梁部320的端缘)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板状,即,沿着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封堵部123的每一个的板状的部位。该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x轴方向的尺寸与梁部320(主体32)的x轴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延伸设置部33从z轴方向观察时在x轴方向上是纵长的长方形。该第一延伸设置部33与该第一延伸设置部33所连接的梁部320具有l字状的剖面(y-z面方向的剖面)形状,即中央部弯曲的剖面形状,从y-z面方向的外侧约束各蓄电元件10的封堵部123侧的角部(由各蓄电元件10中的封堵部123与短壁部126构成的角部)。

第二延伸设置部34是从主体32的盖板121侧的端缘(梁部320的端缘)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板状,即,沿着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的每一个的板状的部位。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相同,该第二延伸设置部34的x轴方向的尺寸与梁部320(主体32)的x轴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延伸设置部34从z轴方向观察时在x轴方向上是纵长的长方形。另外,第二延伸设置部34的y轴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y轴方向的尺寸小。该第二延伸设置部34与该第二延伸设置部34所连接的梁部320具有l字状的剖面(y-z面方向的剖面)形状,即中央部弯曲的剖面形状,从y-z面方向的外侧约束各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侧的角部(由各蓄电元件10中的盖板121与短壁部126构成的角部)。

一对连接片35分别是从主体32的x轴方向的端缘(第二连结部322的端缘)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沿z轴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位。连接片35的z轴方向的尺寸与第二连结部322(主体32)的z轴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该连接片35连结于终端部件30,使得终端部件30与对置部件31连接(连结)。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3中,通过螺栓等的紧固部件,使得连接片35与终端部件30中的y轴方向的端部连结(紧固)。

绝缘体4具有绝缘性,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配置于对置部件31和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该绝缘体4将保持部件3中的至少与多个蓄电元件10对置的区域覆盖。由此,绝缘体4使保持部件3和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绝缘。具体地说,也如图6所示,绝缘体4具有将主体32覆盖的主体覆盖部40、将第一延伸设置部33覆盖的第一覆盖部(覆盖部)41、将第二延伸设置部34覆盖的第二覆盖部42。

主体覆盖部40将主体32中的与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是短壁部126)对置的对置面(以下,也称为主体对置面)32a(参照图5)覆盖。该主体覆盖部40具有与主体32对应的形状。即,主体覆盖部40具有将梁部320中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对置面覆盖的一对第一主体覆盖部401、将第一连结部321中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对置面覆盖的第二主体覆盖部402、将第二连结部322中的与终端部件30对置的对置面覆的盖一对第三主体覆盖部403、将第三连结部323中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对置面覆盖的至少一个第四主体覆盖部404。

也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一覆盖部41沿着第一延伸设置部33中的与蓄电元件10(封堵部123)对置的对置面331,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与主体32的交界位置延伸至该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y轴方向的前端)332,并且在前端332折回,沿着该第一延伸设置部33中的与蓄电元件10相反的一侧的面333(以下,称作“外表面”)延伸。即,第一覆盖部41具有将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覆盖的第一部位411、将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覆盖的第二部位412、将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外表面333覆盖的第三部位413。

第一部位411是在第一覆盖部41中沿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扩展的板状的部位,具有与对置面331对置的内表面(以下,称作“第一内表面”)4110。该第一内表面4110包含朝向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突出的凸部4112。具体而言,如以下所述。

第一部位411具有有着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对应的轮廓形状的矩形板状的部位即第一部位主体4111、从第一部位主体4111朝向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突出的多个凸部4112。利用该第一部位主体4111的对置面331侧的面和多个凸部4112的表面,构成第一内表面4110。即,第一内表面4110包含第一部位主体4111的对置面331侧的面和多个凸部4112的表面。

多个凸部4112分别向从主体32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交界位置朝向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的方向(即,y轴方向)延伸。这多个凸部4112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详细地说,多个凸部4112分别遍及第一部位主体4111的朝向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面(与对置面331对置的面)上的y轴方向的整个区域笔直地延伸,并沿x轴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即,多个凸部4112的么一个从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延伸至所述交界位置(主体32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交界位置)。另外,多个凸部4112的各自距第一部位主体4111的z轴方向的高度(突出量)相同。

第二部位412是在第一覆盖部41中从第一部位411的前端(y轴方向的端缘)覆盖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地折回的部位,具有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对置的内表面(以下,称作“第二内表面”)4120。该第二内表面4120在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之间具有间隔(参照图7)。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内表面4120包含随着向从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朝向外表面333的方向行进而接近该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的面。该面是在以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朝上的方式配置了蓄电装置1时,随着接近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

第三部位413是在第一覆盖部41中沿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外表面333扩展的板状的部位,具有与外表面333对置的内表面(以下,称作“第三内表面”)4130。该第三部位413在z轴方向上,在与第一部位411之间具有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厚度对应的间隔。本实施方式的第三部位413是矩形板状的部位。该第三部位413的y轴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y轴方向的尺寸小。即,第三内表面4130的y轴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y轴方向的尺寸小。

也如图9所示,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二部位412与第三部位413在外表面(面向与朝向蓄电元件10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且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凸部415。这多个凸部415分别在y轴方向上以横截第二部位412与第三部位413的大致整体的方式连续地延伸。

另外,在第一覆盖部41中,x轴方向的两端的第一部位411与第三部位413的间隙(间隔)被关闭(堵住),由此,第一覆盖部41的前端部(y轴方向的前端部)成为供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部插入的袋状。

第二覆盖部42至少将第二延伸设置部34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区域覆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覆盖部42将第二延伸设置部34中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对置面、与蓄电元件10相反的一侧的面覆盖。

返回图1以及图2,母线5由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板状的部件构成。母线5将蓄电装置1所包含的多个蓄电元件10全部以串联的方式连接(导通)。该母线5包含多种母线。本实施方式的母线5具有使隔着第一邻接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即,跨越第一邻接部件21而连接)的第一母线51、使隔着第三邻接部件23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即,跨越第三邻接部件23而连接)的第二母线52。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有一个第一母线51和多个第二母线52。

第一母线51在从电连接的一方的外部端子13至另一个外部端子13之间,具有在与第一邻接部件21设有间隔的状态下向远离z轴方向上的第一邻接部件21的方向(图1中的朝上方向)呈凸状延伸的部位。该第一母线51的呈凸状延伸的部位具有沿着第一邻接部件21的凸部2112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母线51通过对矩形的板状的部件进行弯折加工等而形成。

第二母线52为沿x轴方向延伸(详细地说是在x-y面方向上扩展)的大致矩形的板状。

根据以上的蓄电装置1,由于凸部4112抵接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从而容易通过表面张力等将在主体32中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对置面(主体对置面32a)等上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引入形成于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空间(参照图7以及图8)。并且,由于第一覆盖部41在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折回,因此被引入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水即使漏出,也难以向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外表面333侧漏出而朝向蓄电元件10侧。其结果,在蓄电装置1中,难以因在对置部件31的主体32中的主体对置面32a等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导致蓄电元件10与对置部件31之间的电阻变小,即,难以产生因在对置部件31的主体32中的主体对置面32a等附着或者产生的水所引起的短路(例如,蓄电元件10彼此的短路、蓄电元件10与保持部件3的短路)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凸部4112沿y轴方向延伸。因此,在y轴方向上,通过凸部4112在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形成的空间变大,由此,能够积存在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水的量增大。因此,能够将在主体32的主体对置面32a上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引入的量增大,并且更难从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漏出水。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在对置部件31的主体32中的主体对置面32a等上附着或者产生的水导致蓄电元件10与对置部件31之间的电阻变小。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内表面4110包含沿x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凸部4112(详细地说是凸部4112的表面)。因此,能够抑制引入到第一内表面4110与延伸设置部33(对置面331)之间的水向x轴方向的扩散或者移动。具体而言,由于第一内表面4110与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空间被多个凸部4112分割成多个区域(换言之,形成于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空间成为被凸部4112在x轴方向上划分(分割)了的状态(参照图8)),因此引入到所述空间的某个区域(某个凸部4112间)中的水难以移动到其他区域(其他凸部4112间)。由此,防止了在因设置的蓄电装置1倾斜等导致x轴方向的一个端部比另一个端部低时,积存在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水聚集于所述一个端部(一个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所述聚集而导致从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溢出水的情况。

在蓄电装置1中,优选的是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凸部4112彼此的间隔比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0彼此的间隔小的结构。这是因为,第一内表面4110与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分割出的空间的大小比蓄电元件10彼此的间隔小,在x轴方向上,能够抑制引入到所述空间中水由蓄电元件10彼此的间隔扩散。这里,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0彼此的间隔指的是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的长壁部125的间隔,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凸部4112彼此的间隔指的是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的凸部4112的侧面的间隔(参照图8的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覆盖部41中的将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覆盖的第二内表面4120在与该前端332之间具有间隔(参照图7)。因此,能够将引入到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水积存在作为距主体32较远的位置的第二内表面412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之间。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引入到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水从主体32侧漏出。

另外,第二内表面4120包含随着向从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朝向外表面333的方向行进而接近该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的面。因此,在以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朝上的方式配置了蓄电装置1时,第二内表面4120所包含的面(随着向从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朝向外表面333的方向行进而接近该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的面)成为随着接近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由此,积存在第二内表面4120与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之间的水易于向延伸设置部33的外表面333侧移动,即,所述积存的水难以向延伸设置部33的对置面331侧移动。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所述积存的水通过形成于第一内表面4110与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空间而从对置部件31的主体32侧漏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覆盖部41中的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外表面333对置的第三内表面4130在y轴方向上具有比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尺寸小的尺寸。这样,在蓄电装置1中,在y轴方向上,第三内表面4130比第一延伸设置部33短,因此,易于从比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整体被第一覆盖部41覆盖的对置面331侧(靠近蓄电元件10的一侧)靠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外表面333侧(远离蓄电元件10的一侧)将引入到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水排出。由此,引入到第一内表面4110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之间的水被从远离蓄电元件10的一侧排出,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其从靠近蓄电元件10的一侧漏出。其结果,在蓄电装置1中,更难产生因在对置部件31的主体32中的主体对置面32a等上附着或者产生水引起的短路。

另外,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而是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加入各种变更。例如,能够在某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能够将某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也能够删除某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

第一内表面4110所包含的凸部4112的具体的形状不被限定。例如,所述实施方式的凸部4112从第一延伸设置部33与主体32的交界位置沿y轴方向连续而笔直地延伸至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凸部4112也可以弯曲、弯折等,还可以是不连续的结构(即,在y轴方向上断续地延伸的结构)。另外,凸部4112的x轴方向的尺寸也可以比y轴方向的尺寸大。

第一覆盖部41的第三部位413在y轴方向上从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前端332的位置延伸至第一延伸设置部33的中途位置,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第三部位413也可以在y轴方向上延伸至第一延伸设置部33与主体32的交界位置。另外,第一覆盖部41也可以是不具有第三部位413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