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3393发布日期:2018-12-19 05:48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具体适用于增强降温效果,以确保动力电池周边环境的恒温性。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的发展,动力电池系统作为直接影响电动汽车工作性能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常用的动力电池系统是锂电子电池,其具备高能量密度、优异的功率输出特性与寿命长的优点,但其对周边环境的温度要求较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使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影响。现有技术中存在对动力电池进行降温的设计,但降温效果都较弱,难以满足现有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降温效果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降温效果较强的新能源电池集合体。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包括电池箱、动力电池与冷却装置,所述动力电池位于电池箱的正中部位,且在电池箱上设置有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水冷系统与风冷系统,所述风冷系统包括通风扇与温度控制器,且通风扇通过温度控制器与电源相连接;

所述温度控制器包括金属外壳、左电源线、右电源线、左导电片、右导电片、左导电折条、右导电折条、左蜡条、右蜡条与中导电部,所述左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左电源线的另一端穿经金属外壳的左壁后与左导电片的背面相连接,左导电片的正面与右导电片的正面正对设置,右导电片的背面与右电源线的一端相连接,右电源线的另一端穿经金属外壳的右壁后与通风扇相连接,左导电片、右导电片的顶端间距大于其底端间距,左导电片、右导电片之间空隙的正上方设置有中导电部,该中导电部的宽度大于左导电片、右导电片之间的底端间距,但小于左导电片、右导电片之间的顶端间距,中导电部的两端分别经左导电折条、右导电折条后与左蜡条、右蜡条的一端对应连接,左蜡条、右蜡条的另一端与金属外壳的内壁相连接。

所述电池箱的侧壁上位于通风扇背部的位置开设有进风口,电池箱的侧壁上与通风扇正对的位置开设有出风口,且进风口、出风口正对设置。

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水泵与水流回路,水泵与水流回路的一端相通,水流回路的另一端蜿蜒穿经动力电池的底部之后,再与水泵相通。

所述水流回路的蜿蜒方式为回字型、蛇形或折返z字型。

所述动力电池的顶部均匀设置有多条散热片,且相邻的散热片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电池箱的侧壁和底壁上覆盖有隔热降噪保护层,该隔热降噪保护层与电池箱的连接方式为粘接。

所述左导电折条的底端与中导电部的左端相连接,左导电折条的顶端与左蜡条相连接,左导电折条的中部位于左导电片的正上方;所述右导电折条的底端与中导电部的右端相连接,右导电折条的顶端与右蜡条相连接,右导电折条的中部位于右导电片的正上方。

所述中导电部的底面与导电线团相连接,且导电线团的体积大于中导电部的体积。所述左导电片、右导电片的底部经绝缘块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接。

所述左电源线、右电源线的外部分别套设有左绝缘管、右绝缘管,左绝缘管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外壳的左壁、左导电片的背面相连接,右绝缘管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外壳的右壁、右导电片的背面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中,电池箱内的冷却装置包括水冷系统与风冷系统,使用时,既可以单独采用风冷系统或水冷系统进行降温,也可以同时采用风冷系统、水冷系统一并降温,降温效果显著。因此,本发明的降温效果较强。

2、本发明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中,风冷系统包括通风扇与温度控制器,通风扇通过温度控制器与电源相连接,使用时,动力电池运行散发的热量会使得箱内产生高温,该高温会启动温度控制器以导通电源、通风扇,从而对电池箱内进行风力降温,整个过程全自动运行,降温效率较高。因此,本发明不仅降温效果较强,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

3、本发明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中,在电池箱的侧壁和底壁上覆盖有隔热降噪保护层,该隔热降噪保护层与电池箱的连接方式为粘接,该隔热降噪保护层可以避免电池箱外的环境对箱内温度产生影响,确保箱内风冷系统、水冷系统作用的正常发挥,提高降温效果。因此,本发明的降温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温度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电池箱1、隔热降噪保护层11、动力电池2、散热片21、进风口3、出风口4、水泵5、水流回路51、温度控制器6、金属外壳61、绝缘块611、左电源线62、左绝缘管621、右电源线63、右绝缘管631、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左导电折条66、左蜡条661、右导电折条67、右蜡条671、中导电部68、导电线团681、通风扇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2,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包括电池箱1、动力电池2与冷却装置,所述动力电池2位于电池箱1的正中部位,且在电池箱1上设置有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水冷系统与风冷系统,所述风冷系统包括通风扇7与温度控制器6,且通风扇7通过温度控制器6与电源相连接;

所述温度控制器6包括金属外壳61、左电源线62、右电源线63、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左导电折条66、右导电折条67、左蜡条661、右蜡条671与中导电部68,所述左电源线62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左电源线62的另一端穿经金属外壳61的左壁后与左导电片64的背面相连接,左导电片64的正面与右导电片65的正面正对设置,右导电片65的背面与右电源线63的一端相连接,右电源线63的另一端穿经金属外壳61的右壁后与通风扇7相连接,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的顶端间距大于其底端间距,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之间空隙的正上方设置有中导电部68,该中导电部68的宽度大于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之间的底端间距,但小于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之间的顶端间距,中导电部68的两端分别经左导电折条66、右导电折条67后与左蜡条661、右蜡条671的一端对应连接,左蜡条661、右蜡条671的另一端与金属外壳61的内壁相连接。

所述电池箱1的侧壁上位于通风扇7背部的位置开设有进风口3,电池箱1的侧壁上与通风扇7正对的位置开设有出风口4,且进风口3、出风口4正对设置。

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水泵5与水流回路51,水泵5与水流回路51的一端相通,水流回路51的另一端蜿蜒穿经动力电池2的底部之后,再与水泵5相通。

所述水流回路51的蜿蜒方式为回字型、蛇形或折返z字型。

所述动力电池2的顶部均匀设置有多条散热片21,且相邻的散热片21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电池箱1的侧壁和底壁上覆盖有隔热降噪保护层11,该隔热降噪保护层11与电池箱1的连接方式为粘接。

所述左导电折条66的底端与中导电部68的左端相连接,左导电折条66的顶端与左蜡条661相连接,左导电折条66的中部位于左导电片64的正上方;所述右导电折条67的底端与中导电部68的右端相连接,右导电折条67的顶端与右蜡条671相连接,右导电折条67的中部位于右导电片65的正上方。

所述中导电部68的底面与导电线团681相连接,且导电线团681的体积大于中导电部68的体积。所述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的底部经绝缘块611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相连接。

所述左电源线62、右电源线63的外部分别套设有左绝缘管621、右绝缘管631,左绝缘管621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外壳61的左壁、左导电片64的背面相连接,右绝缘管631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外壳61的右壁、右导电片65的背面相连接。

使用时,动力电池2运行产生的高温会升高电池箱1内的温度,若温度过高,则左蜡条661、右蜡条671融化,左导电折条66、右导电折条67、中导电部68一并落下,直至中导电部68卡在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之间或左导电折条66、右导电折条67分别搭接在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的顶端,从而导通左电源线62、右电源线63,从而导通电源、通风扇7,实现通风扇7的通风降温,从而对箱内的温度进行降低,确保动力电池2的正常使用。同时,水冷系统中的水泵5、水流回路51也能对动力电池2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最后,电池箱1的侧壁和底壁上覆盖的隔热降噪保护层11能将电池箱1内的设备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确保箱内风冷系统、水冷系统作用的正常发挥,提高降温效果。

实施例1:

一种新能源电池集合体,包括电池箱1、动力电池2与冷却装置,所述动力电池2位于电池箱1的正中部位,且在电池箱1上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水冷系统与风冷系统,所述风冷系统包括通风扇7与温度控制器6,且通风扇7通过温度控制器6与电源相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6包括金属外壳61、左电源线62、右电源线63、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左导电折条66、右导电折条67、左蜡条661、右蜡条671与中导电部68,所述左电源线62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左电源线62的另一端穿经金属外壳61的左壁后与左导电片64的背面相连接,左导电片64的正面与右导电片65的正面正对设置,右导电片65的背面与右电源线63的一端相连接,右电源线63的另一端穿经金属外壳61的右壁后与通风扇7相连接,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的顶端间距大于其底端间距,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之间空隙的正上方设置有中导电部68,该中导电部68的宽度大于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之间的底端间距,但小于左导电片64、右导电片65之间的顶端间距,中导电部68的两端分别经左导电折条66、右导电折条67后与左蜡条661、右蜡条671的一端对应连接,左蜡条661、右蜡条671的另一端与金属外壳61的内壁相连接。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电池箱1的侧壁上位于通风扇7背部的位置开设有进风口3,电池箱1的侧壁上与通风扇7正对的位置开设有出风口4,且进风口3、出风口4正对设置。所述动力电池2的顶部均匀设置有多条散热片21,且相邻的散热片21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电池箱1的侧壁和底壁上覆盖有隔热降噪保护层11,该隔热降噪保护层11与电池箱1的连接方式为粘接。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水泵5与水流回路51,水泵5与水流回路51的一端相通,水流回路51的另一端蜿蜒穿经动力电池2的底部之后,再与水泵5相通。所述水流回路51的蜿蜒方式为回字型、蛇形或折返z字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