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074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数据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子数据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数据线,特别是适于佩戴在身体上的便携式数据线。



背景技术:

目前,数据线是电子设备运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其功能包括一电子设备与另一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充电等。现有的数据线大多为线条式,其线条无规则性且线条设计无特点导致携带不便,在外出时亦容易遗忘携带,造成人们使用时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数据线,随身佩戴,体验性佳。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便携式数据线,包括设置在便携式数据线的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本体部;其中,

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沿连接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口、第一凸起部、第一缺口部以及第一容纳部;

所述第二端部包括沿连接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接口、第二凸起部、第二缺口部以及第二容纳部;

其中,所述第一缺口部设置成便于第二接口被插入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二缺口部设置成便于第一接口被插入第二容纳部,

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设置成能够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并使得便携式数据线成为一个闭环,此时第一接口被容置于第二容纳部,第二接口被容置于第一容纳部。本发明中,容纳部与接口是配合使用的,如第一容纳部与第二接口是配合使用的,第二容纳部与第一接口是配合使用的,容纳部的作用除了给接口一个放置的处所,用于容置接口外,还对接口起到一个约束作用,使得两个端部(第一和第二端部)在连接状态时或者说闭环状态时,接口不容易从容纳部中脱离出来,保持连接或闭环状态。因此,容纳部和接口的形状、大小、厚度、配合卡合状态等都应满足前述目的,由于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时,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缺口部以第一配合方向相互榫卯配合,且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一缺口部以与第一配合方向相反的第二配合方向相互榫卯配合。

本发明中,“配合方向”是指凸起部进入缺口部时的进入方向,假设凸起部从上向下进入缺口部,将该进入方向定义为第一配合方向,那么凸起部从下向上进入缺口部,将该进入方向定义为第二配合方向;假设凸起部从左向右进入缺口部,将该进入方向定义为第一配合方向时,那么凸起部从右向左进入缺口部,将该进入方向定义为第二配合方向;反之亦然,例如,假设凸起部从上向下进入缺口部,将该进入方向定义为第二配合方向,那么凸起部从下向上进入缺口部,将该进入方向定义为第一配合方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缺口部和所述第二缺口部均为沿厚度方向上下贯穿的贯通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沿厚度方向朝内侧开放,且外侧封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时,所述第一凸起部沿厚度方向朝上方凸起进入所述第二缺口部,且所述第二凸起部沿厚度方向朝下方凸起进入所述第一缺口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缺口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二缺口部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部,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时,第一过渡部与第二过渡部上下重叠。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时,所述第一凸起部沿宽度方向朝左侧凸起进入所述第二缺口部,且所述第二凸起部沿宽度方向朝右侧凸起进入所述第一缺口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沿厚度方向内侧和外侧均封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沿厚度方向内侧和外侧均封闭,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时,所述第一缺口部为沿厚度方向朝下方凹陷的有底凹槽,所述第二缺口部为沿厚度方向朝上方凹陷的有底凹槽,所述第一凸起部沿厚度方向朝上方凸起进入所述第二缺口部,且所述第二凸起部沿厚度方向朝下方凸起进入所述第一缺口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缺口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倾斜面,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二缺口部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倾斜面,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时,第一过渡倾斜面与第二过渡倾斜面匹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内部设置有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该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与相应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形状分别适配的框体和与框体电连接的电接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内部均设置有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位于第一端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与第二端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介质为扁平带状导电介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体上贴附有与框体形状对应的补强片。补强片例如为机械强度较大的不锈钢片。补强片可以为闭环的一体式或多个分体式的条状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接口”是指设置在一电子设备上,用于另一独立的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电力传输、数据信息交换的端口或出入口。“本体部”是指便携式数据线除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外的部分。“榫卯”,是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内侧”是指便携式数据线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在厚度方向上更靠近支撑物的一侧,更远离支撑物的一侧称为“外侧”,如当数据线被佩戴在手腕上时,内侧是在厚度方向上更靠近皮肤的一侧,外侧则指在厚度方向上远离皮肤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扁平”是指某物体的厚度远小于该物体的长度或宽度的一种板状外形,例如厚度为长度或宽度的五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左右,或者小于长度或宽度的二十分之一。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柔性印刷电路板”,英文为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简称fpcb,有时也简称fpc,其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等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接头”是指使两个物体连接起来的中间介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数据线,所述第一缺口部设置成便于第二接口被插入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二缺口部设置成便于第一接口被插入第二容纳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设置成能够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并使得便携式数据线成为一个闭环,此时第一接口被容置于第二容纳部,第二接口被容置于第一容纳部,便于携带,体验性佳。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通过榫卯结构连接而形成了闭环,使得连接后的数据线整体简洁、紧凑;由于两个端部通过榫卯结构相互卡合,在厚度方向不是相互“叠加”起来的,因而具有较小的厚度;此外,本发明的数据线在使用中不易脱开,但是又便于在外力作用易于打开或脱离两个端部的连接状态。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佩戴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佩戴状态下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佩戴状态下的中部的剖切示意图;

图1d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展开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

图1e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展开状态下的仰视示意图;

图1f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示范性佩戴过程(连接过程)的第一步骤的图形;

图1g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示范性佩戴过程(连接过程)的第二步骤的图形;

图1h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示范性佩戴过程(连接过程)的第三步骤的图形;

图1i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示范性佩戴过程(连接过程)的第三步骤的另一角度的图形;

图1j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示范性佩戴过程(连接过程)的第四步骤的图形;

图1k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内部设置的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形状的图;

图1l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内部设置的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框体上贴附的补强片形状的图;

图1m是图1l中a处放大图;

图2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一部分的部分剖切示意图,其用于显示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内部设置的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形状,尤其是用于显示位于第一端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与第二端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介质的形状;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另一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4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中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的中部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连接方向”是指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互连接时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形成的方向,其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长度方向一致。术语“厚度方向”是指垂直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上下相对两面的方向,其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高度方向一致。术语“宽度方向”是指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宽度所在方向。在附图中,“连接方向”的附图标记为x,“厚度方向”的附图标记为y,“宽度方向”的附图标记为z。连接方向x、厚度方向y、宽度方向z两两之间相互垂直。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1a至图1m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进行说明。

如图1a至图1l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100包括第一端部110,第二端部12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110与所述第二端部120之间的本体部130。如图1d至图1e所示,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分别位于便携式数据线100的两端。

在第一实施例中,便携式数据线100设计成可以佩戴在手腕上的手环,兼具充电数据线的实用功能和佩戴的装饰功能。

所述第一端部11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口111、第一凸起部112、第一缺口部114以及第一容纳部115。

所述第二端部12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二接口121、第二凸起部122、第二缺口部124以及第二容纳部125。

当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相互连接时,便携式数据线100形成一个闭环,可以作为手环佩戴在手上。当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分开时,便携式数据线100形成一条线路,可以用于两个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充电头、电脑等电子数码产品或配件)之间的连接,进行数据信号及电力传输。

便携式数据线100内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接口111与所述接口121电连接的导电传输介质190。导电传输介质190隐藏分布在第一端部110,第二端部120以及本体部130的内部,形成保持畅通的电连接的数据线。

如图1a至图1j所示,所述第一端部11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口111、第一凸起部112、第一缺口部114以及第一容纳部115。第一接口111位于第一端部110的自由端。

其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第一接口111可以为usbc型接口、usba型接口、usbb型接口(micro/mini)、苹果公司的lightning接口、或者前述接口的混合接口(例如usbbmicro型与lightning二合一接口、usba型与usbbmicro型二合一接口、usba型与usbc型二合一接口)等。第一接口111可以是母座,也可以是公头,主要作用是用于与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充电头、电脑等电子数码产品或配件)连接进行信号及电力传输。

如图1a至图1j所示,所述第二端部12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二接口121、第二凸起部122、第二缺口部124以及第二容纳部125。第二接口121位于第二端部120的自由端。

其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第二接口121同样可以为usbc型接口、usba型接口、usbb型接口(micro/mini)、苹果公司的lightning接口、或者前述接口的混合接口(如:usbbmicro型与lightning二合一接口、usba型与usbbmicro型二合一接口、usba型与usbc型二合一接口)等。第二接口121可以是母座,也可以是公头,主要作用是用于与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充电头、电脑等电子数码产品或配件)连接进行信号及电力传输。

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能够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并使得便携式数据线成为一个闭环,如图1a至图1c所示,此时第一接口111被容置于第二容纳部125,第二接口121被容置于第一容纳部115。

其中,专用术语“榫卯结构”是指两个相向的榫卯配合结构,即,在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连接时,所述第一凸起部112与所述第二缺口部124以第一配合方向相互榫卯配合,且所述第二凸起部122与所述第一缺口部114以与第一配合方向相反的第二配合方向相互榫卯配合。其中,“第一配合方向”是指所述第一凸起部112进入所述第二缺口部124的方向;“第二配合方向”是指所述第二凸起部122进入所述第一缺口部114的方向。

如图1c、图1g、图1j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配合方向为沿厚度方向y向上,第二配合方向为沿厚度方向y向下,第二配合方向与第一配合方向相反。

如图1d、图1e、图1f所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缺口部114和所述第二缺口部124均为沿厚度方向y上下贯穿的贯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缺口部114设置成便于第二接口121被容置于第一容纳部115,所述第二缺口部124设置成便于第一接口111被容置于第二容纳部125。换言之,在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连接时,第二接口121经过第一缺口部114插入第一容纳部115;第一接口111经过第二缺口部124进入第二容纳部125。第一缺口部114与第一容纳部115连通;第二缺口部124与第二容纳部125连通。第一缺口部114和第二缺口部124不但发挥插接引入通道的作用,而且用作容纳第二凸起部122和第一凸起部112的榫眼。虽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缺口部114和所述第二缺口部124均为沿厚度方向y上下贯穿的贯通孔,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所述第一缺口部114和所述第二缺口部124能够实现便于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经过和能够与第二凸起部122和第一凸起部112咬合即可,如第三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所述,所述第一缺口部和所述第二缺口部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

如图1a至图1j所示,所述第一容纳部115设置成适于容纳所述第二接口121;所述第二容纳部125设置成适于容纳所述第一接口111。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部115和所述第二容纳部125沿厚度方向y朝内侧开放,且外侧封闭。在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连接时,所述第一接口111刚好卡入第二容纳部125;第二接口121刚好卡入第一容纳部115。如图1i所示,所述第一容纳部115的外侧封闭,内侧开放,便于第二接口121的向下便捷脱离。如图1i所示,所述第二容纳部215的外侧封闭,内侧开放,便于第一接口111的向下便捷脱离。

如图1a至图1j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112与所述第一缺口部114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部113,所述第二凸起部122与所述第二缺口部124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部123,在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连接时,第一过渡部113与第二过渡部123上下重叠。第一过渡部113和第二过渡部123可以增加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的强度,可以延长便携式数据线的使用寿命。

便携式数据线100内设置的导电传输介质190可以是电子线缆、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电子线缆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组合等,形式不限,只要能实现畅通的电连接即可。

导电传输介质190主要是负责所述第一端部110与所述第二端部120的电性连接,从而起到数据信号和电力的传输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例如可以采用焊锡工艺将本体部130内部的导电传输介质的两个端部的导电部位(电子线缆的线头或者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铜箔焊盘)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端部110与所述第二端部120的导电部位(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的引脚)上。当便携式数据线100需要使用ic芯片时(例如lightning接口需要的身份信息信号ic芯片、usbc型接口需要的ic芯片)。此外,导电传输介质(例如上述两种有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方式)还可以负责承载连接电路板芯片部分的元器件。

其中,在导电传输介质是电子线缆的情况下,电子线缆不限定于是裸芯金属线,也可以是包裹了绝缘层的金属线、漆包线等导电介质。本体部可以是电子线缆的外被部分,也可以是另外注塑和或编织制成。

其中,在导电传输介质是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情况下,柔性印刷电路板(有无补强片均可)也可以是刚性印刷电路板(pcb)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组合成的软硬结合电路板。刚性印刷电路板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组合方式例如是通过焊锡将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焊盘焊接在刚性印刷电路板的焊盘上面,或者是通过粘着剂(例如热固性胶黏剂)的方式将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在刚性印刷电路板上,再采用过孔沉铜进行电连接等,由于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在导电传输介质是电子线缆和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组合的情况下,通常柔性印刷电路板主要设置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内,电子线缆主要设置于本体部内。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柔性印刷电路板(有无补强片均可)也可以是刚性印刷电路板(pcb)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组合成的软硬结合电路板。

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补强片可以设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局部表/侧面或全部表/侧面,补强片的材质通常是金属片(例如不锈钢片、铜片、铁片)、塑胶片(例如pc片、abs片、pvc片)、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例如fr4)等材料,补强片通常是使用胶黏剂(例如热固胶、双面胶等)与柔性印刷电路板进行连接,由于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以是单层、双层或双层以上。如图1k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便携式数据线100内设置的导电传输介质190为柔性印刷电路板。

本体部130内部设置有实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电连接的扁平带状导电介质129。该扁平带状导电介质129为柔性印刷电路板。

第二端部120内部设置有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126。该柔性印刷电路板126包括与相应的第二端部120形状分别适配的框体127和与框体127电连接的电接头128。虽未特别图示,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第一端部内部也设置有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该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与相应的第一端部形状分别适配的框体和与框体电连接的电接头。

在第一实施例中,扁平带状导电介质129与柔性印刷电路板126一体形成。同样的,第一端部内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与扁平带状导电介质129也是一体形成。换句话说,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端部120内部设置的柔性印刷电路板126、扁平带状导电介质129、第一端部110内部设置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为一体形成,形成一个整体。第二端部120内部设置的柔性印刷电路板126、扁平带状导电介质129、第一端部110内部设置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三者共同形成导电传输介质190。

在第一实施例中,导电传输介质采用柔性印刷电路板。采用该方案的原因是,由于第一端部110、第二端部120的外形较为复杂,当第一端部110、第二端部120采用模具注塑方式制作时,如果导电传输介质采用电子线缆,则当电子线缆放置在模具内时,需要增加固定电子线缆的机构,会使得模具很复杂,而且需要费人工按位置摆放,如果固定不当,则可能使模具合模时压坏电子线缆导致成品不良,或者注塑时塑胶进去模穴会有极大的冲击力,使得电子线缆移位导致成品不良(例如电子线缆露出外壳)。因为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外形很灵活并且是扁平状的,所以柔性印刷电路板在模具内很容易摆放也很容易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体部130的外形很简单,但是因为本体部130比较长如果使用电子线缆的话,会面临电子线缆长短偏差、费人工摆放、电子线缆容易被塑胶冲动等问题。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厚度很薄(通常是0.1毫米至0.25毫米),所以还可以使本体部130的厚度做到非常薄。

如图1l和图1m所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27上贴附有与框体127形状对应的补强片180。如图1m所示,补强片180包括在长度方向x上相向布置的“п”形状的两个补强片。需要说明的是,当导电传输介质190是柔性印刷电路板时,柔性印刷电路板不是必须要有补强片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增加补强片。例如,当第一端部110、第二端部120、本体部130使用注塑工艺制作时,如果注塑模具是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侧面进胶,因为流动的塑胶速度极其快,而且会先接触到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侧面,所以柔性印刷电路板容易被冲击变形。此时我们可以增加补强片(例如不锈钢片),因为补强片比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硬度更硬,增加了补强片后,柔性印刷电路板不易被冲击变形,从而降低了不良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补强片可以进一步加强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强度,例如,在长度或宽度方向上施加外力拉扯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时,避免内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断裂。当采用的是硫化硅胶制作工艺或者是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主要表面(垂直于厚度方向的平面)处进胶时,则无需增加补强片。总而言之,是否增加补强片和补强片的形状、样态视工艺情况而定。

第一端部110、第二端部120、本体部130优选采用具备柔软度的材料,特别是廉价易得的塑胶材料(例如tpe、tpu、硅胶、硅橡胶、pc、abs、pvc等)注塑而成。第一端部110的外壳、第二端部120的外壳、本体部130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由多个部分构成。本体部130例如可以是由具备一定柔软度的塑胶材料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一体制作成型。

接着,结合图1f至图1j对便携式数据线100的佩戴过程(即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的连接过程)进行示范性说明。

首先,在第一步骤中,如图1f所示,将便携式数据线100进行卷绕,使得第二端部120的第二接口121与第一端部110的第一接口111相对。

接着,在第二步骤中,如图1g所示,抬升第二端部120,使得第二端部120在厚度方向y上略高于第一端部110。

接着,在第三步骤中,如图1h和图1i所示,倾斜第二端部120的第二接口121,使得第二接口121对准第一缺口114。

然后,在第四步骤中,如图1j所示,沿连接方向x朝图面左下方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二接口121进入第一容纳部115,再沿厚度方向y分别按压第一凸起部112和第二凸起部122,使得所述第一凸起部112沿厚度方向y朝上方凸起进入所述第二缺口部124,且所述第二凸起部122沿厚度方向y朝下方凸起进入所述第一缺口部114,第一接口111进入第二容纳部125。最终,进入如图1a至图1c所示的连接状态。

在需要将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进行拆卸的情况下,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操作。首先,分别按压第一凸起部112和第二凸起部122,或者,拉扯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框体相应的部分,使得所述第一凸起部112脱离所述第二缺口部124,且所述第二凸起部122脱离所述第一缺口部114。然后,沿连接方向x,朝后方斜向上拉第二端部120,使得第二接口121经第一缺口部114与第一容纳部115分离。最终,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完全分开。

根据第一实施例,在厚度方向y上,第二接口121位于第一容纳部115内,第一接口111位于第二容纳部125内,利用两个相向的榫卯配合结构实现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在连接方向x上的可拆卸连接,最大限度地减少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连接处的厚度,轻薄美观,体验性佳。

此外,利用两个相向的榫卯配合结构实现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在连接方向x上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可靠,不易松开。

第二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2a至图2b,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进行说明。此外,除非特别说明,第二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1j说明的构成相同。以下,主要对第二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的构成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相同的结构进行简略说明。

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数据线200为适于佩戴在脖子上的胸牌挂绳数据线。便携式数据线200同样包括第一端部210,第二端部220及本体部230。第一端部210与第二端部22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0与第二端部12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其中,为了方便放置胸牌,本体部230上设置有卡箍233和连接环234。胸牌可以连接在连接环234上,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例如尼龙绳、钥匙圈等)连接,卡箍233可以限制连接环234的位置。上述中的胸牌,也可以是手机、手机壳、钥匙等常见的可佩带的生活用品。

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端部、第二端部、本体部内设置的导电传输介质290为电子线缆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组合。

本体部内部设置有实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电连接的连接介质229,该连接介质229为电子线缆。

第二端部内部设置有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226。该柔性印刷电路板226包括与相应的第二端部形状分别适配的框体227和与框体227电连接的电接头228。虽未特别图示,但第一端部内部也设置有实现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板,该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与相应的第一端部形状分别适配的框体和与框体电连接的电接头。

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端部210、第二端部220、本体部230是分体设计制作的,而非一体注塑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本体部内设置的导电传输介质为电子线缆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组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第二端部、本体部内设置的导电传输介质为电子线缆和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组合。其原因是,由于本体部130内部的导电传输介质部分即连接介质229需要很长(一般是1米左右,具体长度因人而异)才能正常佩戴在脖子上,如此长的柔性印刷电路板成本过高,比电子线缆要贵数倍甚至十几倍。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内的导电传输介质部分采用柔性印刷电路板。与采用电子线缆的情况相比较,在注塑成型的工序过程中,柔性印刷电路板便于固定,不容易发生移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良率。本体部230是电子线缆的外被层,通常是通过使用押出机注塑成型和/或者编织机编织缠绕而成。由于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便携式数据线不限于具体化为手环、胸牌挂绳,例如还可以具体化为项圈等首饰。

第三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3a至图3b,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进行说明。此外,除非特别说明,第三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1j说明的构成相同。以下,主要对第三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的构成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相同的结构进行简略说明。

如图3a至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300包括第一端部310,第二端部32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310与所述第二端部320之间的本体部330。第一端部310和第二端部320分别位于便携式数据线300的两端。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端部310、第二端部320和本体部330内藏的导电传输介质340为电子线缆。换言之,第一端部310内的导电传输介质为电子线缆;第二端部320内的导电传输介质同样为电子线缆;本体部330内的导电传输介质同样为电子线缆。第一端部310、第二端部320和本体部330内藏的导电传输介质340的多根电子线缆的每根电子线缆为一体整条的。所述第一端部31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口311、第一凸起部312、第一缺口部314以及第一容纳部(未示出)。

所述第二端部32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二接口321、第二凸起部322、第二缺口部324以及第二容纳部(未示出)。

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如图3a至图3b所示,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300中,所述第一凸起部312和所述第二凸起部322沿宽度方向z分别朝相对的方向凸起,相对应地,所述第一缺口部314和所述第二缺口部324沿宽度方向z分别朝相对的方向凹陷。换言之,如图3b所示,在第一端部310和第二端部320连接时,所述第一凸起部312沿宽度方向z朝左侧(图面上侧)凸起进入所述第二缺口部324,且所述第二凸起部322沿宽度方向z朝右侧(图面下侧)凸起进入所述第一缺口部314。在与连接方向x和宽度方向z垂直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缺口部314和所述第二缺口部324是向下贯穿的。

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300中,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沿厚度方向内侧和外侧均封闭。所述第一容纳部仅在靠近第一缺口部314的一侧开口,以便容纳第二接口321。所述第二容纳部仅在靠近第二缺口部324的一侧开口,以便容纳第一接口311。通过这种结构,第一接口311和第二接口321不容易误脱出,可以更加可靠地实现第一端部310与第二端部320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310与第二端部320是完全一致的。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第一端部310与第二端部320也可以是不完全一致的,例如第一接口311和第二接口321不一致,或者,内部的导电传输介质的形态不一致。

第四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4a至图4b,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进行说明。此外,除非特别说明,第四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1j说明的构成相同。以下,主要对第四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的构成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相同的结构进行简略说明。

如图4a至图4b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400包括第一端部410,第二端部420,以及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410与所述第二端部420之间的本体部430。第一端部410和第二端部420分别位于便携式数据线400的两端。

如图4b所示,所述第一端部41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从图面右侧到图面左侧设置的第一接口411、第一凸起部412、第一缺口部414以及第一容纳部415。

如图4b所示,所述第二端部42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从图面左侧到图面右侧设置的第二接口421、第二凸起部422、第二缺口部424以及第二容纳部425。

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如图4a至图4b所示,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400中,所述第一容纳部415和所述第二容纳部425沿厚度方向内侧和外侧均封闭,而且,在第一端部410和第二端部420连接时,所述第一缺口部414为沿厚度方向y朝下方凹陷的有底凹槽,所述第二缺口部424为沿厚度方向y朝上方凹陷的有底凹槽,所述第一凸起部412沿厚度方向y朝上方凸起进入所述第二缺口部424,且所述第二凸起部422沿厚度方向y朝下方凸起进入所述第一缺口部41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缺口部414和第二缺口部424为有底凹槽,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具有足够的机械抗拉强度,第一凸起部412与第一缺口部414之间没有设置过渡部,第二凸起部422与第二缺口部424之间没有设置过渡部,结构更加美观简洁。

第五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进行说明。此外,除非特别说明,第五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的构成,与第四实施例中参照图4a至图4b说明的构成相同。以下,主要对第五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的构成中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四实施例涉及的便携式数据线相同的结构进行简略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500包括第一端部510,第二端部520,以及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510与所述第二端部520之间的本体部530。第一端部510和第二端部520分别位于便携式数据线500的两端。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部51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从图面右侧到图面左侧设置的第一接口511、第一凸起部512、第一缺口部514以及第一容纳部515。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端部520包括沿连接方向x依次从图面左侧到图面右侧设置的第二接口521、第二凸起部522、第二缺口部524以及第二容纳部525。

如图5所示,与第四实施例中不同,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数据线中,所述第一凸起部512与所述第一缺口部514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倾斜面513,所述第二凸起部522与所述第二缺口部524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倾斜面523,在第一端部510和第二端部520连接时,第一过渡倾斜面513与第二过渡倾斜面523匹配。

在第一端部510与第二端部520的连接过程中,第一过渡倾斜面513与第二过渡倾斜面523更加有利于第二接口521进入第一容纳部515,以及第一接口511进入第二容纳部525,操作更加顺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