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和插座的接线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901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插头和插座的接线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头和插座的接线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设备和家电产品的普及,线缆作为电力传输的部件,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线缆一般与插头或接口配合使用。线缆内部通常具有火线、零线和地线,在线缆与插头或接口接合时,相应的电线需要与插头或接口中相应的电极连接。

中国专利cn205509066公开了一种插座接线装置,该插座接线装置简单易操作,接线头紧固,导电良好,可降低产品成本,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好。

然而,上述插座接线装置每次只能完成电线一端的接线操作,而目前大多的电线两端都需要进行接线,如排插的电线通常是一端与排插连接,另一端接插头,对于这种电线则需要进行两次的接线操作,而且期间需要人工调整电线的朝向,生产效率低,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插头和插座的接线设备,所述接线设备包括:入线机构、旋转机构、第一冲床、抓取机构、传输机构和第二冲床,所述平移机构位于所述入线机构与所述旋转机构之间,所述第一冲床与所述旋转机构正对,所述传输机构位于所述抓取机构正对,所述第二冲床位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路线上。

优选地,所述接线设备还包括:除屑机构,所述除屑机构也位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路线上,且所述除屑机构和所述第二冲床沿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依次排列。

优选地,所述入线机构包括:限位轮组、线管、传输带和第一切线器,所述限位轮组、所述传输带和所述第一切线器依次排列,所述限位轮组与所述传输带之间以及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一切线器之间分别具有一个线管。

优选地,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线夹、承接台和旋转盘,所述第一线夹和所述承接台固定在所述旋转盘上,所述第一线夹与所述承接台沿竖直方向相互对齐。

优选地,所述第一冲床包括:第一送料通道、第一冲压件、第一基座、两个侧定位块、后定位块和第一分线头,所述第一冲压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形成一个第一冲压区域,两个侧定位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冲压区域的两侧,所述后定位块位于第一冲压区域的后端,所述第一分线头位于所述第一冲压区域的前端,所述第一送料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冲压区域连通。

优选地,所述抓取机构包括:抓取杆、滑动块和滑动轨道,所述抓取杆上具有爪部,所述抓取杆固定在达到滑动块上,所述滑动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动轨道上。

优选地,所述传输机构包括:闭环传输器、除屑固定块、分线器和感应器,所述闭环传输器具有多个传输夹具,多个传输夹具形成闭环,所述除屑固定块、所述分线器和所述感应器沿所述闭环传输器的传输方向依次排列,所述除屑固定块与所述除屑机构正对,所述第二切线器位于所述抽吸管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冲床包括:第二送料通道、第二冲压件、第二基座和摆正臂,所述第二冲压件与所述第二基座之间形成与一个第二冲压区域,所述摆正臂位于所述第二冲压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二送料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冲压区域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接线设备,可以实现线缆、插座和插头的传输,自动完成线缆两端的接线操作,接线期间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接线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涉及的接线设备的内部视图;

图3为本发明涉及的入线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涉及的旋转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涉及第一冲床的示意图的;

图6为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冲床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涉及的抓取机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涉及的传输机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涉及的分线器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涉及的除屑机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冲床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冲床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头和插座的接线设备,该接线设备可自动完成电缆两端的接线操作,中间过程不需要人手进行操作,避免人力浪费、操作复杂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接线设备1000包括:入线机构1、旋转机构2、第一冲床3、抓取机构4、传输机构5、除屑机构6、第二冲床7和机箱8。入线机构1、旋转机构2、第一冲床3、平移机构4、传输机构5、除屑机构6和第二冲床7都位于机箱8内部,平移机构4位于入线机构1与旋转机构2之间,第一冲床3与旋转机构2正对,传输机构5与抓取机构4正对,除屑机构6和第二冲床7位于传输机构5的传输路线上且沿传输机构5的传输方向依次排列。

入线机构1用于输入线缆,线缆传输至旋转机构2后,旋转机构2将线缆的一端旋转至与第一冲床3正对的位置,线缆进入第一冲床3,第一冲床3完成线缆的一端与插座接合。接着,旋转机构2复位,插座和线缆的一端从第一冲床3移出,同时,入线机构1将线缆切断,形成线缆的另一端,抓取机构4抓取线缆的另一端并放置在传输机构5上,当线缆移动至与除屑机构6正对的位置时,除屑机构6将切断时产生的碎屑去除;当线缆移动至与第二冲床7正对的位置时,线缆进入第二冲床7,第二冲床7完成线缆的另一端与插头的接合。线缆继续在传输机构5移动,直至到达传输机构5的末端,工人将其取出。

如图3所示,入线机构1包括:限位轮组11、线管12、传输带13和第一切线器14。限位轮组11、传输带13和第一切线器14依次排列,限位轮组11与传输带13之间以及传输带13与第一切线器14之间分别具有一个线管12。限位轮组11用于调整线缆的传输路线,线管12用于防止线缆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偏离,传输带13用于提供传输线缆的动力,第一切线器14用于切断线缆。

具体地,限位轮组11包括:两个纵向限位轮和两个横向限位轮,两个纵向限位轮沿竖直方向相互分离且相互对齐,两个横向限位轮沿水平方向相互分离且相互对齐,两个纵向限位轮之间的区域和两个横向限位轮之间的区域分别与线管12正对。限位轮组11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上对输入的线路进行调整,使其进入预定的传输路径,即进入线管12和传输带13。

具体地,传输带13包括:上皮带和下皮带,上皮带与下皮带压竖直方向相互分离且相互对齐,上皮带和下皮带分别环绕多个皮带轮,下皮带的一个皮带轮与一个传输电机130形成转动连接。通过传输电机130驱动下皮带转动,从而为线缆的传输提供动力,上皮带随着线缆的移动而转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线缆的张紧程度,保证后面的工序的流畅性。

具体地,第一切线器14包括:第一上切刀和第一下切刀,第一上切刀与第一下切刀沿竖直方向相互对齐。第一下切刀固定设置,第一上切刀通过一个丝杆和一个螺母与一个第一切线电机140形成平移连接,其中,丝杆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切线电机140形成转动连接,第一上切刀固定在螺母上,丝杆的螺纹与螺母的螺纹接合,通过第一切线电机可控制第一上切刀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上切刀靠近或远离第一下切刀,实现线缆的切割操作。

如图4所示,旋转机构2包括:第一线夹21、承接台22、旋转盘23和两个角度限定器24。第一线夹21、承接台22和两个角度限定器24固定在旋转盘23上,第一线夹21与承接台22沿竖直方向相互对齐,两个角度限定器24之间的夹角范围为60°-120°。通过第一线夹21与承接台22的配合可将线缆固定,旋转盘23转动并带动承接台22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线缆一端的转动。接线设备1000中具有一个感应器(未显示),当角度限定器24旋转至与感应器正对的位置时,旋转盘23停止旋转,从而实现旋转盘23旋转角度的控制。

具体地,第一线夹21与一个第一夹线气缸210形成平移连接,第一夹线气缸210可控制线夹21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完成夹线操作。旋转盘23与一个旋转电机230形成转动连接,从而完成旋转盘23的旋转操作。

如图5所示,第一冲床3包括:第一送料通道31、第一冲压件32、第一基座33、两个侧定位块34、后定位块35和第一分线头36。第一冲压件32与第一基座33之间形成一个第一冲压区域,两个侧定位块34分别位于第一冲压区域的两侧,后定位块35位于第一冲压区域的后端,第一分线头36位于第一冲压区域的前端,第一送料通道31的一端与第一冲压区域连通。

插座开始处于松弛状态,待连接的插座通过两个侧定位块34和后定位块35固定在第一冲压区域中,旋转机构2可将第一线夹21旋转至与第一冲压区域正对的位置,线缆的一端通过第一分线头36将各电线分离开来,各电线进入第一冲压区域的插座内部,线缆的各电线分别与插座的各电极连接后,通过第一冲压件32压紧插座。

具体地,第一送料通道31的另一端与一个振动盘310连通,振动盘310可通过第一送料通道31向第一冲压区域供应待连接的插座。

具体地,两个侧定位块34分别与一个侧压气缸340形成平移连接,通过侧压气缸340控制侧定位块34的移动;后定位块35与一个后压气缸350形成平移连接,通过后压气缸350控制后定位块35的移动。

具体地,第一冲压件32与一个第一冲压电机320形成平移连接。如图6所示,第一冲压电机320通过一个齿轮箱321与一个冲压转轴322形成转动连接,冲压转轴322的端面上具有异轴凸轮3220,异轴凸轮3220贯穿第一冲压件32,第一冲压件32嵌在两个冲压轨道323之间。通过第一冲压电机320控制冲压转轴322转动,异轴凸轮3220绕冲压转轴322的轴线旋转,从而实现第一冲压件32沿冲压轨道323上下移动的操作。

如图7所示,抓取机构4包括:抓取杆41、滑动块42和滑动轨道43。抓取杆41上具有爪部,抓取杆41固定在滑动块42上,滑动块42可移动地设置在滑动轨道43上。

具体地,抓取杆41与一个抓取气缸410形成平移连接,通过抓取气缸410可控制抓取杆41沿竖直方向移动。滑动块42通过一个皮带和两个皮带轮与一个滑动电机420形成平移连接,滑动块42固定在上述皮带上,其中一个皮带轮与滑动电机420形成转动连接,通过滑动电机420可控制皮带的转动,从而控制滑动块42沿水平方向滑动。

具体地,抓取机构4还包括:升降轨道44、摆杆45和引导弧面46。抓取气缸410固定在升降轨道44上,摆杆45呈倒v形,中部通过转轴固定在滑动块42上,摆杆45的一端与抓取气缸410的底部抵触,另一端与引导弧面46抵触,引导弧面46的中部凸起。

通过抓取气缸410调整抓取杆41的高度,抓取杆41的爪部抓取线缆的另一端,通过滑动电机420控制滑动块42移动,从而带动抓取杆41将线缆的另一端从入线机构1移动至传输机构5上。滑动块42移动过程中,在摆杆45与引导弧面46的配合,使抓取杆41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即实现从下往上的抓取动作以及从上往下的放置动作,避免与入线机构1或传输机构5的部件造成干涉。

如图8所示,传输机构5包括:闭环传输器51、除屑固定块52、分线器53和感应器54。闭环传输器51具有多个传输夹具,传输夹具形成闭环,除屑固定块52、分线器53和感应器54沿闭环传输器51的传输方向依次排列,除屑固定块52与除屑机构6正对。

感应器54用于感应与其正对的夹具中是否有线缆。具体地,感应器54为两个,第二冲床7位于两个感应器54之间,用于确认第二冲床7加工前后的夹具上是否具有线缆,一方面避免第二冲床7进行空加工操作,另一方面检测第二冲床7是否加工成功。

具体地,闭环传输器51与一个传输电机510形成转动连接,通过传输电机510控制闭环传输器51转动,从而带动闭环传输器51上面的传输夹具移动。线缆的另一端可放置在夹具中并固定,夹具带动线缆的另一端移动,并进行后续工序。

具体地,除屑固定块52与一个除屑气缸520形成平移连接,通过除屑气缸520可控制除屑固定块52沿竖直方向移动,实现线缆的固定和释放。

具体地,如图9所示,分线器53包括:第二线夹531和第二分线头532。第二线夹531与一个第二夹线气缸5310形成平移连接,通过第二夹线气缸5310可控制第二线夹531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二分线头532与一个分线气缸5320形成平移连接,通过分线气缸5320可控制第二分线头532沿竖直方向移动。线缆的另一端传输至与分线器53对齐的位置时,第二线夹531往下移动将线缆的另一端固定,然后通过第二分线头532往下移动将线缆的各电线分离开来。

如图10所示,除屑机构6与包括:支架61、抽吸管62和第二切线器63。抽吸管62和第二切线器63固定在支架61,抽吸管62与除屑固定块52正对,第二切线器63位于抽吸管62的一端。抽吸管62用于抽掉线缆另一端的碎屑,第二切线器63用于完成第二次切线操作。

具体地,支架61通过一个丝杆和一个螺母与一个除屑电机61形成平移连接。通过除屑电机61可控制支架61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调整抽吸管62和第二切线器63的位置,以适应不同长度的线缆。

具体地,抽吸管62的另一端与一个抽吸泵(未显示)连通,用于实现对碎屑的抽吸操作。与插座不同,由于插头中与电线连接的电极通常为片状(插座的电极通常为孔状),接触面积较小,如果电线上的碎屑太多,则可能造成电连接失败,因此线缆的另一端优选地需要进行除屑操作。

具体地,第二切线器63包括:第二上切刀和第二下切刀,第二上切刀和第二下切刀沿竖直方向相互对齐,第二上切刀和第二下切刀位于抽吸管62的一端。第二下切刀固定设置,第二上切刀通过一个丝杆和一个螺母与一个第二切线电机630形成平移连接,通过第二切线电机630可控制第二上切刀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线缆的第二次切线操作。线缆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通过第二次切线,可保证线缆的长度一致。

如图11所示,第二冲床7包括:第二送料通道71、第二冲压件72、第二基座74和摆正臂75。第二冲压件72与第二基座73之间形成一个第二冲压区域,摆正臂75位于第二冲压区域的一侧,第二送料通道71的一端与第二冲压区域连通。第二送料通道71将插头输送至第二冲压区域中,摆正臂75将插头摆正,线缆的电线进入插头后,第二冲压件72对插头进行冲压操作。

具体地,第二冲压件72通过一个丝杆和一个螺母与一个第二冲压电机720形成平移连接,通过第二冲压电机720可控制第二冲压件72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完成对插头的冲压操作。

具体地,如图12所示,摆正臂75通过两个摆臂751和一个摆正轴752与一个摆正气缸750形成摆动连接,摆正轴752贯穿两个摆臂751,一个摆臂751的一端与摆正气缸750形成转动连接,另一个摆臂751的一端与摆正臂75形成转动连接。通过摆正气缸750可控制两个摆臂751转动,从而实现摆正臂75的摆动。

具有上述结构的接线设备,可以实现线缆、插座和插头的传输,自动完成线缆两端的接线操作,接线期间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