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2561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又称为灵敏开关,其特点是在开关内部瞬动机构的作用下,开关触点能快速切换,动作灵敏。但已有的微动开关由于结构原因,即其弓簧片与支撑架的接触形式为面接触,转换不灵敏或灵敏度不够高,在驱动速度较慢时会出现公共端与常闭端、常开端均不接通的“悬空”状态。微动开关一般由机械机构驱动,有的武器装备的驱动速度较慢,这时这种“悬空”会对装备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故障;同时,这种“悬空”也因加剧微动开关拉弧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微动开关,该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微动开关使微动开关在缓慢动作的过程中不存在“悬空”现象,提高开关换向灵敏度和使用寿命,满足用户需求。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微动开关,包括支撑架、短导电组件、长导电件组件、基座、平簧片组件;所述平簧片组件水平固定在基座中部,支撑架、短导电组件、长导电件组件均由基座底部插入固定,支撑架上端位于平簧片组件中部下方,短导电组件和长导电件组件上端垂直相对,短导电组件和长导电件组件的端部与平簧片组件右端在同一垂直线上;支撑架上端和平簧片组件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平簧片组件厚度的三倍,且小于短导电组件上端和长导电件组件上端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

所述基座中部上方插入固定有可上下伸缩移动的按键,按键下端与平簧片组件上表面接触。

按键下端与平簧片组件上表面接触的位置,在支撑架上端于平簧片组件上垂直交点的左边,短导电组件和长导电件组件上端正对平簧片组件右端位置。

所述短导电组件上端和长导电件组件上端正对平簧片组件右端的位置上均为定触点。

所述平簧片组件右端为动触点。

所述平簧片组件上固定有弓簧片,弓簧片另一端固定于支撑架上端。

所述支撑架为l型弯折的金属片。

所述短导电组件和长导电件组件均为l型弯折的金属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斜梯形槽”结构,在整个动作循环过程中的接触形式始终为线接触,使灵敏度达到最高状态,即无“悬空”现象,同时接触点不发生移动,灵敏度就更加稳定,其行程精度等也相应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短导电组件,3-长导电件组件,4-弓簧片,5-按键,6-基座,7-平簧片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微动开关,包括支撑架1、短导电组件2、长导电件组件3、基座6、平簧片组件7;所述平簧片组件7水平固定在基座6中部,支撑架1、短导电组件2、长导电件组件3均由基座6底部插入固定,支撑架1上端位于平簧片组件7中部下方,短导电组件2和长导电件组件3上端垂直相对,短导电组件2和长导电件组件3的端部与平簧片组件7右端在同一垂直线上;支撑架1上端和平簧片组件7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平簧片组件7厚度的三倍,且小于短导电组件2上端和长导电件组件3上端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

所述基座6中部上方插入固定有可上下伸缩移动的按键5,按键5下端与平簧片组件7上表面接触。

按键5下端与平簧片组件7上表面接触的位置,在支撑架1上端于平簧片组件7上垂直交点的左边,短导电组件2和长导电件组件3上端正对平簧片组件7右端位置。

所述短导电组件2上端和长导电件组件3上端正对平簧片组件7右端的位置上均为定触点。

所述平簧片组件7右端为动触点。

所述平簧片组件7上固定有弓簧片4,弓簧片4另一端固定于支撑架1上端。

所述支撑架1为l型弯折的金属片。

所述短导电组件2和长导电件组件3均为l型弯折的金属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斜梯形槽”结构,改进了以往微动开关的支撑架采用“v形槽”结构。该微动开关的支撑架“斜梯形槽”结构,性能方面与现有的微动开关的支撑架“v形槽”结构相比有如下优越性:支撑架采用“斜梯形槽”结构,巧妙地让弓簧片与支撑架的接触形式为线接触,最大限度地提高微动开关的灵敏度且无其它影响;而如采用“v形槽”结构,则须将弓簧片上与支撑架的配合部位二次加工成尖角(即“刀口”形状)才能保证它们的接触形式为线接触,因为弓簧片较小,二次加工很难实施且增加这一道工序,在实践中难以实现。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微动开关,包括支撑架、短导电组件、长导电件组件、基座、平簧片组件;所述平簧片组件水平固定在基座中部,支撑架、短导电组件、长导电件组件均由基座底部插入固定,支撑架上端位于平簧片组件中部下方,短导电组件和长导电件组件上端垂直相对,短导电组件和长导电件组件的端部与平簧片组件右端在同一垂直线上。本发明采用“斜梯形槽”结构,在整个动作循环过程中的接触形式始终为线接触,使灵敏度达到最高状态,即无“悬空”现象,同时接触点不发生移动,灵敏度就更加稳定,其行程精度等也相应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杨胜利;蒋天诗;侯星舟;陆文平;曹莉娟;何淑英;龙怀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9.26
技术公布日:2018.04.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