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3011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屏幕的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率更是越来越高,如计算机、平板或手机等等。上述的电子产品已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为一种高色度、高对比度、宽视角、自发光与可柔性显示等等优点,其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当前的amoled的电路布局中,由于显示屏幕的显示区域不断的增大,而非显示区域的空间则不断被挤压缩小,进而导致非显示区域内能留给线路通过的空间狭小,如此情况下,能够使用的线路通常不大,其会导致线路的电阻过大,而导致整体显示屏幕的亮度不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无法通过习知技术解决。习知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的显示区域大,相对地,其非显示区域被压缩,导致用于设置线路的空间变小,线路的使用也受限制,仅能使用截面积较小的线路,如此线路能通过的电流量不多。上述问题会导致靠近信号端一侧的显示屏幕的信号强度好,所以显示屏幕能呈现的亮度高,而远离信号端一侧的显示屏幕的信号强度差,所以显示屏幕能呈现的亮度低,使显示屏幕产生显示不均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含显示基板与至少一辅助电源线。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在非显示区域布设有与显示区域电连接的电源线,以及至少一辅助电源线通过显示区域,并且至少一辅助电源线两端与所述电源线的两点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至少一辅助电源线通过所述显示区域内的多个像素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电源线与至少一辅助电源线互为并联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显示区域的区域范围内,其更包含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所述至少一辅助电源线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于所述至少一辅助电源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为栅绝缘层、间绝缘层、钝化层或平坦化层中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第二绝缘层为栅绝缘层、间绝缘层、钝化层或平坦化层中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至少一辅助电源线为金属层或阳极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显示区域具有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与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相对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两端相邻边为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所述电源线沿着所述第三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延伸布置走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至少一辅助电源线的一端连接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三侧边的所述电源线,其另一端延伸通过所述显示区域,并连接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四侧边的所述电源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通过此种显示面板改良习知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是采用增加阴极(vss)的走线,即阴极(vss)的走线上再增加辅助线路,如此增加线路能有效提升通过的电流量,换言之,通过增加线路与阴极(vss)走线并联电连接,其可减小阴极(vss)走线的电阻,进而能降低电阻压降(irdrop),如此改善显示屏幕的亮度显示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其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其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3其为本发明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以及

图4其为本发明的显示面板的另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的。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线路结构1,其藉由增加内部的线路,降低内部的ir压降(irdrop),使显示屏幕的显示亮度平均。显示面板1包含显示基板11、电源线15与至少一辅助电源线17。

承上所述,显示基板11具有显示区域111与非显示区域113。非显示区域113环设于显示区域111。显示区域111具有第一侧边112、第二侧边114、第三侧边116与第四侧边118。第一侧边112相对于第二侧边114,第一侧边112的两端相邻边为第三侧边116与第四侧边118,第二侧边114两端的相邻边也为第三侧边116与第四侧边118。柔性基板13设置于显示基板11,并位于显示区域111的第一侧边112的一侧。电源线15的一端连接于柔性基板13,电源线15设置于非显区域113,且电源线15沿着显示区域111的第三侧边116、第二侧边114与第四侧边118设置,而电源线15的另一端连接于ic端。至少一辅助电源线17的两端连接显示区域111的相对二个侧边(即左、右侧边),使至少一辅助电源线17穿过显示区域111。于本实施方式中,仅设置一条辅助电源线17,辅助电源线17的一端连接靠近显示区域111的第三侧边116的电源线15,辅助电源线17的另一端延伸通过显示区域111,并连接靠近显示区域111的第四侧边118的电源线15。其中显示区域111内具有多个像素115,至少一辅助电源线17的线路通过多个像素115间的间隙。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二条辅助电源线17,而二条辅助电源线17的两端分别连接位于显示区域111的相对左、右的二个侧边的电源线15,并穿过显示区域111,于穿过显示区域111时,二条辅助电源线17从多个像素115的间隙穿过。本实施方式为揭示辅助电源线17的数量可为多条,辅助电源线17的数量提升,有助于降低电阻压降,以改善显示屏幕的亮度显示不均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采用增加至少一辅助电源线17,即于电源线15(即阴极(vss)的走线)上再增加辅助电流导通的线路,且至少一辅助电源线17通过显示区域111内,以上述方式增加线路可走线的空间,如此能有效提升通过的电流量,当电流量上升后,则相对来说阴极(vss)线路的电阻降低,进而能改善电阻压降(irdrop)以有效降低显示屏幕的显示不均的问题。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是更进一步说明前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辅助电源线17通过显示区域111的走线方式,于上述图示中所表示的至少一辅助电源线17仅作为部分示意图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辅助电源线17的走线方式为直接的连接方式,于显示区域的区域范围内,其包含第一绝缘层191与第二绝缘层193,辅助电源线17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91,而第二绝缘层193直接覆盖于辅助电源线17,即辅助电源线17位于第一绝缘层191与第二绝缘层193之间,如此辅助电源线17以直接的连接方式作为线路的走线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191与第二绝缘层193可作为栅绝缘层、间绝缘层、钝化层或平坦化层中之一,上述是依据使用者需求与实际的结构层布置进行线路设置的调整,而辅助电源线17依据电路需求而设置于各层之中。

再者,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辅助电源线17的走线方式为段落式的连接方式,于显示区域111的区域范围内,其包含第一绝缘层191、第二绝缘层193与第三绝缘层195。至少一辅助电源线17包含至少一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与至少一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于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具有二条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至少一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具有二条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二条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分别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91,并二条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间彼此不连接,第二绝缘层193直接覆盖于二条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其中第二绝缘层193具有多个穿孔194,而多个穿孔194分别位于每一个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的上方,以使部分的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从多个穿孔194露出。二条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93,并二条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间彼此不连接。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的两端分别对应于二条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一端的上方,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的两端也对应于的对应的穿孔194,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的两端的连接部1731,每一个连接部1731穿过穿孔194而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的一端。换言之,二条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间透过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进行两者的电性连接。如此第一辅助电源线段171与第二辅助电源线段173间的连接方式为互相交替的电性连接方式,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具有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终端,显示面板包含显示基板、柔性基板、电源线与至少一辅助电源线。显示面板是采用于电源线(即阴极(vss)走线)上增加至少一辅助电源线,且辅助电源线的线路是通过显示区域的多个像素与驱动电路间的间隙。又,辅助电源线的线路可以透过直接或是段落式的连接方式,上述方式使至少一辅助电源线的走线方式多样化,透过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最理想的走线方式,进而能增加电源线通过的电流量,换言之,可减小阴极(vss)走线的电阻,进而能降低电阻压降(irdrop),如此提升显示屏幕的亮度均一性。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方式,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方式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