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配合端子及使用了该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97250发布日期:2018-12-25 19:5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压配合端子及使用了该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电子设备和基板的压配合端子及使用了该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与电路基板(以下,称为基板)连接的连接器使用能够无焊锡连接的压配合端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压配合端子具备形成为宽度比形成于基板的通孔径稍宽的压入部,通过将该压入部压入通孔,从而与基板连接。

如图10所示,该压配合端子7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材在板厚方向上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在脚部71的前端部一体形成有压入部72。

压入部72例如形成为具有中空部721的中空菱形,在被压入至通孔等连接孔11时,在板宽方向上弹性变形。

另外,在压配合端子中,已知通过弯曲加工导电性金属板材而形成压入部,提高对通孔的接触可靠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例如,如图11所示,该基于弯曲加工的压配合端子8将导电性金属板材81的前端侧82折回并重合,在该重合的部分的板材81、82具备向外突出的形状的弹性接触片83、83,弹性接触片83、83接触连接孔11的内侧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09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1884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的图10所示的现有的技术中,压入部为在板宽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构造,因此,压入部的弹簧压力高,在向通孔压入时,不能适当地弹性变形,存在磨基板的问题。

另一方面,上述的图11所示的基于弯曲加工的现有的技术中,虽然能够通过在板厚方向上弹性变形来得到良好的接触压,但是,形状复杂,制造工序也多,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另外,需要将板材折回并重合,因此存在厚度变大该程度,阻碍小型化的问题。

因此,鉴于这样的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得到适当的弹簧负载的压配合端子及使用了该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问题的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脚部的前端侧具备压入连接孔的压入部的压配合端子中,上述压入部具备由使构成上述脚部的导电性金属板材在板厚方向上分裂而成的劈裂部构成的弹性接触片,该弹性接触片与上述连接孔的内周面接触。

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弹性接触片具备使上述劈裂部向板厚方向外侧屈曲而成的圆弧状或山形状的弯曲部,该弯曲部接触上述连接孔的内周面。

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弹性接触片具备从上述劈裂部切起而成的切起部,该切起部接触上述连接孔的内周面。

第四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弹性接触片具备将上述劈裂部的前端侧向外侧折回而成的折回部,该折回部接触上述连接孔的内周面。

第五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个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弹性接触片在前端侧具备卡合于上述连接孔的背侧开口缘部的防脱落弯曲部。

第六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各上述弹性接触片具备从上述弯曲部的前端侧伸出且相互交叉的防脱落用交叉片,该防脱落用交叉片抵接于上述连接孔的背侧开口缘部。

第七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个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弹性接触片具备将上述劈裂部的前端侧折回而成的卡合片,该卡合片的前端部卡合于上述连接孔的背侧开口缘部。

第八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第七方面中任一个所记载的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压配合端子具备第一方面所记载的结构,由此通过由构成脚部的导电性金属板材在板厚方向上分裂而成的劈裂部构成弹性接触片,从而能够抑制弹簧负载,防止磨基板,并且能够以适当的接触压与连接孔的内周面接触。另外,该压配合端子不需要将导电性金属板材重合,因此,能够抑制该程度的厚度,并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通过具备第二~第四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从而能够形成具有适当的弹簧压力的压入部。

而且,本发明通过具备第五~第七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从而能够防止压配合端子从连接孔脱离,维持稳定的连接状态。

而且,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能够小型化,而且相对于基板能够实现适当的接触状态。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压配合端子的一例的主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上图的压配合端子的制造工序中的劈裂部成形过程的剖视图。

图3(a)~(b)是用于说明上图的压配合端子的压入基板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压配合端子的另外一例的主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5(a)~(c)是用于说明上图的压配合端子的压入基板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压配合端子的再另外一例的主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7(a)~(c)是用于说明上图的压配合端子的压入基板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压配合端子的再另外一例的主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压配合端子的再另外一例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压配合端子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现有的其它压配合端子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b)是该压配合端子的侧视图。

图中:

1—电路基板,11—连接孔,2—压配合端子,3—对象方固体,4—导电性金属板材,41—劈裂部,42—冲压挡块,5—脚部,6—弹性接触片,61—弯曲部,62—防脱落弯曲部,621—卡合部,622—引导部,63—防脱落用交叉片,631—导入部,64—切起部,65—折回部,66—卡合片。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压配合端子的实施方式。此外,图中符号1是电路基板(以下,称为基板),符号2是压配合端子,符号3是经由压配合端子2与基板1连接的连接器、电子设备等对象方固体。

如图2所示,基板1具备由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通孔构成的连接孔11,通过向连接孔11压入压配合端子2的压入部,从而使基板1和具备压配合端子2的连接器、电子设备等对象方固体3电连接。

连接孔11的内周面及表背侧开口缘部由导电层12形成被膜,压入的压配合端子2的压入部与导电层12接触。

如图1所示,压配合端子2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金属板材4形成,在单板状的脚部5的前端侧具备由一对弹性接触片6、6构成的压入部,弹性接触片6、6与连接孔11的内周面接触。

脚部5形成为与板厚t相比具有充分的宽度w的板状,在其前端侧具备由构成脚部5的导电性金属板材4在板厚t方向上分裂而成的劈裂部41、41构成的一对弹性接触片6、6。

就劈裂部41、41而言,如图2所示,通过使冲压挡块42从部件轴向(部件长度方向)按压导电性金属板材4的前端缘而进行冲压,从而导电性金属板材4的前端侧在板厚t方向上分裂成两股,在分裂的状态下,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期望的形状的弹性接触片6、6。

弹性接触片6、6具备劈裂部41、41向板厚t方向外侧屈曲而成的圆弧状或山形状的弯曲部61,弯曲部61接触连接孔11的内周面。

弯曲部61形成为,至少前端外侧倾斜面611的压入方向成分距离l1比顶部高度h1长,且顶部成为接触连接孔11的内周面的接点。

另外,两弯曲部61、61的顶部接点间距离d1比连接孔径(宽度)d大,两弯曲部61、61以互相向接点靠近的方向挠曲的状态与连接孔11的内周面接触。

就该压配合端子2的压入而言,首先,如图3(a)所示,弯曲部61的前端外侧倾斜面611抵接于连接孔11的表侧开口缘部111,引导两弹性接触片6、6,以使彼此的顶部向接近的方向挠曲,且当插入至规定的位置时,如图3(b)所示,压入成两弯曲部61的顶部接点与连接孔11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

此外,弹性接触片6、6的形态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例如,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在前端侧具备卡合于连接孔11的背侧开口缘部112的防脱落弯曲部62的压配合端子2。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各弹性接触片6、6通过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在弯曲部61的前端侧具备向外侧屈曲的防脱落弯曲部62,弯曲部61及防脱落弯曲部62形成连续的波形状。

防脱落弯曲部62具备从弯曲部61的前端侧倾斜向外伸出的卡合部621、和从卡合部621的前端倾斜向内伸出的引导部622,且至少形成为引导部622的压入方向成分距离l2比顶部高度d2长,且形成为两顶部间距离d2比连接孔径(宽度)d充分大。

就该压配合端子2的压入而言,如图5(a)所示,首先,引导部622抵接于连接孔11的表侧开口缘部111,引导两弹性接触片6、6,以使彼此的顶部向接近的方向挠曲,当进一步插入时,如图5(b)所示,防脱落弯曲部62的顶部与连接孔11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与之相伴,构成压入部的各弯曲部61也成为互相向顶部接点接近的方向挠曲的状态。

然后,当将该压配合端子2压入至规定的位置时,如图5(c)所示,防脱落弯曲部62从连接孔11的背侧开口突出,防脱落弯曲部62被撤去从连接孔11内周面承受的反作用力,弹性接触片6、6弹性恢复。

由此,各弹性接触片6、6的构成压入部的各弯曲部61的顶部接点接触连接孔11内周面,并且各防脱落弯曲部62的卡合部621卡合于背侧开口缘部112。

另外,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压配合端子2也可以在各弹性接触片6、6具备从弯曲部61的前端侧伸出且相互交叉的防脱落用交叉片63,且防脱落用交叉片63抵接于连接孔11的背侧开口缘部112。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各防脱落用交叉片63形成为从弯曲部61的前端侧倾斜部611的前端缘伸出的细长带状,通过相互偏于板宽w方向的一方地配置,从而能够不干涉地交叉。

此外,各防脱落用交叉片63在未压入时形成为两前端间距离d3比连接孔径(宽度)d小,且在其前端侧一体形成有将顶部朝向外侧而成的圆弧状的导入部631。

就该压配合端子2的压入而言,首先,如图7(a)~(b)所示,各防脱落用交叉片63的外侧面抵接于连接孔11的表侧开口缘部111,引导两弹性接触片6、6,以使彼此的弯曲部61顶部向接近的方向挠曲。

然后,当进一步插入时,如图7(c)所示,成为各防脱落用交叉片63从背侧开口突出,并且弯曲部61的顶部与连接孔11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

此时,弯曲部61按压连接孔11的内周面,且向两顶部接点接近的方向挠曲,从而两防脱落用交叉片63、63的前端侧在其延长方向上被推出,并且根据力矩,被基板1侧挤压,与连接孔11的背侧开口缘部112卡合。

这样构成的压配合端子2通过由构成脚部5的导电性金属板材4在板厚t方向上分裂而成的劈裂部41、41构成弹性接触片6、6,从而能够抑制弹簧负载,防止磨基板1,并且能够以适当的接触压与连接孔11的内周面接触。

另外,该压配合端子2与图11所示的现有例不同,不需要将导电性金属板材4重合,因此,能够抑制该程度的厚度,能够实现小型化。

此外,上述的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弹性接触片6、6具备圆弧状或山形状的弯曲部61的情况,但弹性接触片6、6的形态不限定于此,弹性接触片6、6也可以如图8所示地具备从劈裂部41、41切起的切起部64,使切起部64接触连接孔11的内周面,也可以如图9所示,具备将劈裂部41、41的前端侧向外侧折回而成的折回部65,使折回部65接触于连接孔11的内周面。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中,对在弹性接触片6、6具备防脱落弯曲部62、防脱落用交叉片63而防止从连接孔11脱离的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8所示地,弹性接触片6、6具备将劈裂部41、41的前端侧折回而成的卡合片66,使卡合片66、66的前端部卡合于连接孔11的背侧开口缘部1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