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SD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1283发布日期:2018-06-05 20:55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ESD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ESD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静电保护(ESD)是集成电路(IC)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工艺越来越先进,尤其是在新型的SOI(Silicon-On-Insulator,绝缘体硅片)工艺中,由于埋氧层(BOX)的存在,顶层硅(Si)厚度相比传统CMOS工艺要薄很多,而ESD电流通常又非常大,这就使得ESD电流更加难以泄放,同时电流趋于集中使得散热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器件更容易被烧毁,导致其ESD保护能力成为一大瓶颈。

如图1所示,为常用Gate-Ground NMOS(简称GGNMOS)的静电保护电路,通常GGNMOS由于需要较大尺寸,常采用多指并联结构(图中以两指并联为例)。其中,图2为PD-SOI(部分耗尽SOI)工艺下的GGNMOS剖示图,其包括埋氧层1'、P阱区2'、源极3'、漏极'4和栅极5',且栅极5'和源极3'短接到地GND,漏极4'接到焊盘PAD(即输入端)上。当有正的ESD脉冲加到PAD时,漏极(N+)-P阱-源级(N+)形成的寄生三极管NPN导通放电。

众所周知,在同一工艺中通常存在两种器件,分别是低压器件(LV device)和高压器件(HV device)。其中,低压NMOS和高压NMOS的漏/源级都是N型重掺杂区,两者通常采用完全相同工艺条件(离子注入浓度相同、深度相同),换句话说,低压NMOS与高压NMOS的漏/源极通常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低压NMOS的栅、P阱、NLDD、PHALO都是低压的,而高压NMOS的栅、P阱、NLDD、PHALO都是高压的。以0.13umSOI工艺为例,有低压1.2V器件(LV)和高压3.3V器件(HV)两种,通常会用低压器件作为ESD保护结构去保护对应的低压电路,而用高压器件作为ESD保护结构去保护对应的高压电路。例如,对于一个正常工作在3.3V的PAD,则采用3.3V的NMOS做ESD保护。

图3为低压NMOS和高压NMOS的ESD性能对比图,其中虚线对应低压NMOS(低压例如是范围为1V~1.8V的电压),实线对应高压NMOS(,高压例如是范围为2.5V~5V的电压)。A(A’)、B(B’)、C(C’)分别是触发点、保持点、二次击穿点。可见,高压NMOS的触发电压(A点电压)比较高(因为触发电压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方面由漏极-P阱的反向击穿电压决定,而低压NMOS与高压NMOS的漏极通常是一样的,但是P阱不一样,低压P阱掺杂更浓。反向击穿电压越低,相同ESD电压下的漏极-P阱的漏电流越大,则ESDNMOS越容易被触发。另一方面,ESD现象发生时,由于栅极与漏极之间存在耦合电容,栅极会被耦合到一定的电压使得NMOS沟道弱导通,从而加大漏极-P阱的漏电流,使得ESD NMOS更容易被触发)。高压NMOS的二次击穿电流(C点电流)小、二次击穿电压(C点电压)也低于触发电压(A点电压)。因而,在使用多指并联结构(multi-finger)的高压NMOS实现ESD保护时,很容易发生部分NMOS的寄生BJT先行导通泄放ESD电流,而一旦发生部分导通,电压就会迅速降低(如图A点到B点所示),然后随着电流增加,电压重新增大,不过直到C点发生二次击穿,电压也不足以让其余未导通的寄生BJT导通放电,所以高压NMOS的ESD保护能力比低压NMOS差很多。因此,对于图1所示的ESD保护电路,当NMOS为低压NMOS用于低压电路时能实现较好的ESD保护,当NMOS为高压NMOS用于高压电路时则ESD保护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ESD保护结构,以使其在用于高压电路时也能实现较好的ESD保护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ESD保护结构,包括:第一NMOS管,其栅极接一低压电源端;第二NMOS管,其栅极和源极接地,漏极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以及至少一个二极管,串联在一高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和至少一个二极管设置在一埋氧层上。

进一步地,各所述二极管分别包括一第一P阱区,所述第一P阱区内注有相互隔开的第一P+区和第一N+区,所述第一P+区与第一N+区之间的P阱上方设有伪栅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共同包括一第二P阱区,所述第二P阱区的中间注有第二N+区,两端注有第四N+区,所述第二N+区与第四N+区之间注有第三N+区,其中,所述第二N+区构成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N+区同时构成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和第二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N+区构成所述第二NMOS的源极,所述第二N+区与第三N+区之间的P阱上方设有所述第一NMOS的栅极,所述第三N+区与第四N+区之间的P阱上方设有所述第二NMOS的栅极。

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的数量为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现有单个NMOS改成串联NMOS,同时集成二极管,从而对于高压PAD可以得到和普通低压NMOS相近的ESD保护性能,大大提高了其ESD保护能力,同时低压NMOS的栅极又不会因为一直工作在高压下而发生失效。

附图说明

图1为常用的GGNMOS静电保护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传统基于PD-SOI工艺的静电保护器件的结构剖示图;

图3为低压NMOS器件和高压NMOS器件的ESD性能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ESD保护结构的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ESD保护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加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的ESD保护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第一、第二NMOS管M1、M2和第一、第二二极管D1、D2,其中,第一NMOS管M1的栅极接一低压电源端LV,第二NMOS管M2的栅极和源极接地(GND),漏极接第一NMOS管M1的源极,第一、第二二极管D1、D2串联在一高压输入端(PAD)与第一NMOS管M1的漏极之间。

在本发明中,前述ESD保护结构可以集在一个基于SOI工艺制成的半导体器件中,例如,图5示出了采用PD-SOI工艺制成的保护结构。在图5中,第一NMOS管M1、第二NMOS管M2和二极管D1、D2设置在一埋氧层1上。各二极管D1、D2分别包括一第一P阱区21,第一P阱区21内注有相互隔开的第一P+区22和第一N+区23,第一P+区22与第一N+区23之间的P阱上方设有伪栅极24。第一NMOS管M1和第二NMOS共同包括一第二P阱区31,第二P阱区31的中间注有第二N+区32,两端注有第四N+区33,第二N+区32与第四N+区33之间注有第三N+区34,其中,第二N+区32构成第一NMOS管M1的漏极,第三N+区34同时构成第一NMOS管M1的源极和第二NMOS管M2的漏极(即第一NMOS管M1的源极和第二NMOS管M2的漏极共用一个N+区),第四N+区33构成第二NMOS的源极,第二N+区32与第三N+区34之间的P阱上方设有第一NMOS的栅极35,第三N+区34与第四N+区33之间的P阱上方设有第二NMOS的栅极36。

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P+区接高压输入端PAD,第一二极管D1的N+区接第二二极管D2的P+区,第一二极管D1的N+区接第一NMOS管M1的漏极,第一NMOS管M1的栅极接一低压电源端(如1.2V),第二NMOS管M2的栅极和源极接地(GND),漏极接第一NMOS管M1的源极。此外,第一二极管D1与第二二极管D2之间、第二二极管D2与第二NMOS管M2之间、以及整个半导体器件的两端均设有浅槽隔离区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以采用两个低压NMOS(如1.2V)管实现高压ESD保护。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PAD输入高压(如3.3V)时,经过两级串联二极管降压(单级压降0.7V,两级为1.4V)后,加到第一NMOS管M1漏极的电压为3.3V-1.4V=1.9V,而第一NMOS管M1的栅极电压为1.2V,则其漏极-栅极之间的压差为0.7V(小于第一NMOS管M1的正常工作电压1.2V),因此第一NMOS的栅极没有被高压击穿的风险;同时第一NMOS管M1的源级电压低于其栅极电压(即低于1.2V),由于第一NMOS管M1的源极即为第二NMOS管M2的漏极,因此,第二NMOS管M2的漏极-栅极之间的压差也小于1.2V,确保第二NMOS管M2的栅极也没有被高压击穿的风险。

当PAD上有正向ESD脉冲时,二极管会迅速正向导通,第一NMOS管M1的漏极电压迅速升高,进而引发第一NMOS管M1的漏极-P阱-第二NMOS管M2的源极所形成的寄生NPN管开启放电。

采用这一新型结构后,对于高压PAD可以得到和普通低压NMOS相近的ESD保护性能,大大提高了其ESD保护能力,同时低压NMOS的栅极又不会因为一直工作在高压下而发生失效。

需要说明的是串联二极管的数目是可以根据所用工艺和PAD上的电压值进行更改的,并不限定为2个。具体来说,二极管的数目由高压输入端的电压和NMOS管的工作电压值决定,目的是确保第一NMOS管M1的漏极和栅极之间的压差小于其栅极耐压值。例如,前面举例的,输入高压3.3V,NMOS管栅极工作电压1.2V,则要确保第一NMOS管M1的漏极和栅极之间的压差小于1.2V,从而需确保其漏极电压小于1.2+1.2=2.4V,所以二极管需降压3.3V-2.4V=0.9V,由于一级二极管只有0.7V的压差,所以要产生0.9V以上的压差,就需要两级二极管。应该理解,在其它应用下,二极管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例如,本发明也可采用FD-SOI工艺制造保护结构,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