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座、多触点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8390发布日期:2019-06-14 23:56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座、多触点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座、多触点接触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接触件通过引出端实现与线缆或端子的固定导通,接触件与插接导电件的连接一般是通过两侧的弹片直接压紧插接导电件的相对两侧板面上实现插接连接,在实际的装配过程中,接触件普遍被用于电流传输和信号控制,而这种接触件与插接导电件之间仅仅有一对接触点,这就限制了信号的通流能力,而且接触导通的可靠性较低,功率损耗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触点接触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接触件与插接导电件接触时接触点较少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多触点接触件的插座;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插座的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多触点接触件的技术方案是:

方案1:一种多触点接触件,包括接触件本体,定义其插接方向为上下方向,所述接触件本体上设有引出端,接触件本体上设有用于弹性顶压在适配的插接导电件上的弹片,所述接触件本体为板状结构,其上设置有用于避让适配的插接导电件的避让孔,所述弹片包括由所述避让孔的对应内沿向上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内弹片,还包括由所述接触件本体的对应外侧端部向上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外弹片,所述内弹片与所述外弹片均具有用于与适配的插接导电件接触导通的接触部。

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有至少两层,沿上下方向分布。

方案3:在方案2的基础上,相邻的两层接触部间隔布置。

方案4:在方案2的基础上,每一层中的接触部具有两个以上,沿垂直于插接方向分布。

方案5:在方案4的基础上,同一层中的各个接触部相对间隔布置。

方案6:在方案2的基础上,适配的插接导电件的相背两侧均布置有所述接触部,相对布置的两个接触部为一组构成接触组,每一层中具有至少一组接触组。

方案7:在方案2~6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有两层,所述内弹片的接触部位于所述外弹片的接触部的下方。

方案8:在方案1~6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内弹片由避让孔的前后两侧边沿向上弯折并相对靠近构成,所述外弹片由接触件本体的前后两端部向上弯折延伸并相对靠近形成。

方案9:在方案8的基础上,所述引出端为由接触件本体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引脚。

方案10:在方案8的基础上,同一组中的两个内弹片和/或同一组中的两个外弹片的顶端具有相背弯折延伸布置的引导段。

方案11:在方案8的基础上,所述外弹片与所述内弹片沿前后方向交错布置。

本发明插座的技术方案是:

方案12: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和设置在插座本体上的多触点接触件,多触点接触件包括接触件本体,定义其插接方向为上下方向,所述接触件本体上设有引出端,接触件本体上设有用于弹性顶压在适配的插接导电件上的弹片,所述接触件本体为板状结构,其上设置有用于避让适配的插接导电件的避让孔,所述弹片包括由所述避让孔的内沿处向上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内弹片,还包括由所述接触件本体的外侧端部向上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外弹片,所述内弹片与所述外弹片均具有用于与适配的插接导电件接触导通的接触部。

方案13:在方案12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有至少两层,沿上下方向分布。

方案14:在方案13的基础上,相邻的两层接触部间隔布置。

方案15:在方案13的基础上,每一层中的接触部具有两个以上,沿垂直于插接方向分布。

方案16:在方案15的基础上,同一层中的各个接触部相对间隔布置。

方案17:在方案13的基础上,适配的插接导电件的相背两侧均布置有所述接触部,相对布置的两个接触部为一组构成接触组,每一层中具有至少一组接触组。

方案18:在方案13~17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有两层,所述内弹片的接触部位于所述外弹片的接触部的下方。

方案19:在方案12~17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内弹片由避让孔的前后两侧边沿向上弯折并相对靠近构成,所述外弹片由接触件本体的前后两端部向上弯折延伸并相对靠近形成。

方案20:在方案19的基础上,所述引出端为由接触件本体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引脚。

方案21:在方案19的基础上,同一组中的两个内弹片和/或同一组中的两个外弹片的顶端具有相背弯折延伸布置的引导段。

方案22:在方案19的基础上,所述外弹片与所述内弹片沿前后方向交错布置。

方案23:在方案12~17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插座为pcb插座,所述插座本体包括绝缘体和与绝缘体固定装配的pcb板。

本发明连接器的技术方案是:

方案24:连接器,包括插头与插座,所述插头包括插接导电件,所述插座包括接触件,接触件包括接触件本体,定义其插接方向为上下方向,所述接触件本体上设有引出端,接触件本体上设有弹性顶压在所述插接导电件上的弹片,所述接触件本体为板状结构,其上设置有用于避让适配的插接导电件的避让孔,所述弹片包括由所述避让孔的内沿向上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内弹片,还包括由所述接触件本体的外侧端部向上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外弹片,所述内弹片与所述外弹片均具有与所述插接导电件接触导通的接触部。

方案25:在方案24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有至少两层,沿上下方向分布。

方案26:在方案25的基础上,相邻的两层接触部间隔布置。

方案27:在方案25的基础上,每一层中的接触部具有两个以上,沿垂直于插接方向分布。

方案28:在方案27的基础上,同一层中的各个接触部相对间隔布置。

方案29:在方案25的基础上,所述插接导电件为片状结构,插接导电件的相背两侧均布置有所述接触部,相对布置的两个接触部为一组构成接触组,每一层中具有至少一组接触组。

方案30:在方案25~29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有两层,所述内弹片的接触部位于所述外弹片的接触部的下方。

方案31:在方案24~29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弹性顶压于插接导电件的前后两侧面上,所述内弹片由避让孔的前后两侧边沿向上弯折并相对靠近构成,所述外弹片由接触件本体的前后两端部向上弯折延伸并相对靠近形成。

方案32:在方案31的基础上,所述引出端为由接触件本体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引脚。

方案33:在方案31的基础上,同一组中的两个内弹片和/或同一组中的两个外弹片的顶端具有相背弯折延伸布置的引导段。

方案34:在方案31的基础上,所述外弹片与所述内弹片沿前后方向交错布置。

方案35:在方案24~29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插座为pcb插座,所述插座本体包括绝缘体和与绝缘体固定装配的pcb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触点接触件,通过将弹片设置由接触件本体的避让孔向上弯折延伸的内弹片以及由接触件本体的外端部向上弯折延伸的外弹片,从而能够实现插接导电件与接触件插接配合时,多个弹片布置在同一个端子实体上,从而实现接触件的多重触点设计,能够减少传输功率的损耗,提高接触导通的可靠性,结构比较简单,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接触件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图1中接触件与插接导电片插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连接器主要包括插头和插座,其中插头包括插接导电片2,插座包括接触件1,定义插头与插座的插接方向为上下方向。

对于插接导电片2来说,其为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且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插接导电片2向上与接触件1插接配合实现导通。

对于接触件1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其包括水平延伸的底板16,底板16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弯折延伸有引脚13,底板16上设置有两层弹片,其中位于上层的弹片为由底板16的前后两端部向上弯折延伸以与插接导向片的前后侧面弹性顶压接触实现导通的外弹片11,两侧的外弹片11的顶端在前后方向相互靠近以用于夹持插接导电片2;同时,底板16上设置有矩形孔14,该矩形孔14构成供插接导电片2插接的避让孔,位于下层的弹片为由矩形孔14的前后两侧边沿处向上弯折延伸以与插接导向片的前后侧面弹性顶压接触实现导通的内弹片12,外弹片11与内弹片12间隔布置,两侧的内弹片12的顶端在前后方向相互靠近以用于夹持插接导电片2,上述的内弹片12的顶端和外弹片11的顶端构成了用于与插接导电片接触导通的接触部,且外弹片11的接触部位于上述的内弹片12的接触部的上方,从而能够实现接触件1与插接导电片2之间的多点接触。

同时,为了进一步的实现接触件1与插接导电片2之间的多点接触,定义上述的相对布置的两个弹片构成一个弹片组,则同一层的弹片组有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各个外弹片11均由底板16的前后端部的一部分向上弯折成形,各个内弹片12均由矩形孔14的前后边沿的一部分向上弯折成形,对应的外弹片11的接触部沿左右间隔布置,各个内弹片12的接触部沿左右方向间隔。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外弹片11和内弹片12来说,其沿左右方向交错布置,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多重接触点的布置,保证插接导通的稳定性。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矩形孔14中的前后两侧边沿处除了内弹片12的部分外均具有向上倾斜延伸的引导面15,通过引导面15实现插接导电片2的插接引导,保证插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插座为pcb插座,其包括pcb板和设置在pcb板上的绝缘体,上述的接触件固定在绝缘体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的弹片的层数可以有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多层,可根据实际的情况相应的增加,如可将一部分外弹片的顶端向下弯折延伸,这样就可以构成三层弹片结构;可仅仅在插接导电片2的一侧设置弹片;每一层的弹片组可以有多组,根据实际的矩形孔14尺寸和需要增加或减少;当然,也可以仅将外弹片设置为相对布置的成组结构,此时内弹片为单侧顶压在插接导电片的结构;或者是仅将内弹片设置为相对布置的成组结构,此时外弹片为单侧顶压在弹性顶压在插接导电片的结构;上述的接触部可以由外弹片和内弹片的接触部的弯折程度和弯折角度的变化实现分层变化,也可将接触部仅设置为一层,此时内弹片的接触部与外弹片的接触部位于同一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外弹片11与内弹片12均为由底板16的部分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与底板16由一个导电件弯折加工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的外弹片11和内弹片12可设置为与底板16分体设置,并相对固定的结构;避让孔可以设置为避让槽的结构;引脚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如设置在底板16的前后两侧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弹片为顶端向背弯折而构成舌头孔结构,方便插接导电片2的插接,弹片与插接导电片2的接触为线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片的结构可以由斜向上延伸的斜边构成,这样能够实现弹片与插接导电片2的接触为面接触,可也以将弹片的结构设置为顶端为球面结构,这样能够实现弹片与插接导电片2的接触为点接触。

在其他实施例中,矩形孔14可不设置引导面,直接将内弹片12的与底板16连接的弯折部形成的狐面构成引导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弹片12也可以由底板16的前后两端部向上弯折形成,内弹片12与外弹片11间隔交错布置,仅仅需要将各个弹片的厚度减小即可实现。

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导电片可以设置为圆筒形结构,此时避让孔设置为圆形孔,对应的可以将内弹片的接触部和外弹片的接触部设置为朝向中心靠拢以弹性顶压在插接导电片上的结构;也可以将插接导电片设为多边形结构,对应的将避让孔设置为与插接导电片结构一致或具有与避让孔的至少一侧平行的侧壁的结构孔,此时将内弹片的接触部和外弹片的接触部设置为朝向插接导电片延伸靠拢的结构,也能实现多重触点接触。

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触点接触件的实施例,其结构与上述的连接器的实施例中的接触件的结构一致,不再详细展开。

本发明所涉及的插座的实施例,其结构与上述的连接器的实施例中的插座的结构一致,不再详细展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