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9597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自动转换开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自动转换开关需具有承载一定的短时耐受电流的能力。

现有自动转换开关,其静触头大多采用倒U型结构,导致动/静触头之间导电时,因电流走向原因造成较大的电动斥力,不利于触头承载较大的短时耐受电流或短时耐受电流指标较低。

而且,现有静触头组件上未设置用于吸收和缓冲动/静触头闭合瞬间撞击能量的装置,易造成动触头合闸后弹跳,引起带载合闸时动/静触头触点之间拉弧烧蚀,加速动静触头磨损,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短时耐受电流承载能力好、性能稳定且使用寿命长的自动转换开关。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动触头组件以及与动触头组件配合使用的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10,动触头110包括设置动触点150的第一端以及用于接线的第二端;

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接线板1以及设置在接线板1一端的静触头组200,静触头组200包括静触头2,静触头2设有静触点24的上部通过压簧4与接线板1相连,下部与接线板1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接线板1包括限位凸台5,压簧4套在限位凸台5上,限位凸台5的上端与静触头2存在间隙。

优选的,所述接线板1的限位凸台5上端的端面为平面,与静触头2的下侧面平行且存在间隙,限位凸台5的上端与静触头2的下侧面之间的间隙小于限位凸台5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2为Z型结构,其包括与压簧4的一端相连的触点支板21、与触点支板21弯折相连的连接板22,以及与连接板22弯折相连且与接线板1固定相连的固定板23。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2从触点支板21到固定板23的延伸方向与动触头110从第二端到第一端的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10、与动触头110相连的第一传动臂120、与所述第一传动臂120相连的第二传动臂130以及与第二传动臂130相连的转轴140。

优选的,包括两个动触头组件,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接线板1以及设置在接线板1一端的静触头组200,静触头组20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静触头2,两个动触头组件的动触头110分别与两个静触头2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限位凸台5为螺杆,接线板1上对应设有螺杆孔。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2下侧设置用于固定压簧4的第一圆槽,所述接线板上侧设置用于固定压簧4的第二圆槽。

优选的,还包括自动转换开关壳体,其上部设置用于支撑动触头组件的第一支撑结构,下部设置用于支撑静触头组件的第二支撑结构;所述接线板1一端设置第一接线结构,所述动触头110的第二端与动触头接线板相连,动触头接线板一端设置第二接线结构;所述压簧4包括设置在其两端分别与静触头2和接线板1相连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所述静触头上部通过压簧与接线板相连,下部与接线板固定连接,避免了自动转换开关合闸时,因动/静触头闭合时的刚性碰撞造成动触头弹跳,带载合闸时将因弹跳产生拉弧烧蚀触头,减损自动转换开关的使用寿命的问题。所述静触头从触点支板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与动触头从第二端到第一端的延伸方向相同,使得有电流在静触头和动触头之间通过时,静触头中的电流方向与动触头中的电流方向相同,静触头和动触头触头相互吸引,可减少动触头结构受力以及提高自动转换开关承载短时耐受电流的能力。此外,所述接线板包括设置在压簧中部的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与静触头之间存在间隙,一则对压簧起到限位作用,再者,其上端与触点支板的下表面存在间隙,既允许静触头发生一定的形变,又防止因静触头形变过大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和静触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静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限位凸台和压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标记为:1 接线板、2 静触头、21 触点支板、22 连接板、23 固定板、24 静触点、4 压簧、5 限位凸台、110 动触头、120 第一传动臂、130 第二传动臂、140 转轴、150 动触点、200 静触头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4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动触头组件以及与动触头组件配合使用的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10,动触头110包括设置动触点150的第一端以及用于接线的第二端;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接线板1以及设置在接线板1一端的静触头组200,静触头组200包括静触头2,静触头2设有静触点24的上部通过压簧4与接线板1相连,下部与接线板1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2,其上部通过压簧4与接线板1相连,其下部与接线板1固定连接,设置在静触头2下方的压簧4为能量吸收和缓冲装置,使动/静触头合闸碰撞时,压簧4被压缩产生缓冲,产生的能量被压簧4所吸收,避免在动/静触头合闸发生刚性碰撞,动触头发生弹跳,在带载合闸时因动触头弹跳产生拉弧的烧蚀触头,延长触头使用寿命。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优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包括两个动触头组件以及设置在动触头组件下方与其配合使用的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10、与动触头110铰接的传动结构,动触头110包括设置动触点150的第一端以及用于接线的第二端,第二端与第二接线结构相连;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接线板1以及设置在接线板1一端的静触头组200,静触头组20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静触头2,两个动触头组件的动触头110分别与两个静触头2相对设置,动触头2的上部设置与动触点150配合使用的静触点24,静触头2设有静触点24的上部通过压簧4与接线板1相连,下部与接线板1固定连接;所述静触头2从触点支板21到固定板23的延伸方向与动触头110从第二端到第一端的延伸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所述所述静触头组20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静触头2,静触头2上部通过压簧4与接线板1相连,静触头2的下部与接线板1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合闸时,同一时刻流过动/静触头的电流方向相同,动/静触头之间因电流同向走向产生相互吸引的力,部分抵消电动斥力从而提高触头承载短时耐受电流能力,同时,动/静触头合闸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被压簧4所吸收,避免在动/静触头合闸碰撞时,动触头发生弹跳,减少带载合闸时因动/静触头发生刚性碰撞,动触头弹跳产生拉弧的烧蚀触头,延长触头使用寿命和自动转换开光的使用寿命。

如图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静触头组件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接线板1以及设置在接线板1一端的静触头组200,另一端设置第一接线结构,静触头200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静触头2,静触头2为Z型结构,其包括触点支板21、与触点支板21直角连接的连接板22以及与连接板22直角相连且与接线板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的固定板23,固定板23通过两个并排设置的螺钉与接线板1固定连接,触点支板21上部设置静触点24;

所述静触头2的触点支板21的下表面通过两个并排设置的压簧4与接线板1相连,接线板1包括设置在压簧4中部的限位凸台5,压簧4套在限位凸台5上,限位凸台5上端与静触头2的触点支板21的下表面存在间隙;所述限位凸台5,一则对限位压簧4起到限位作用,再者,其上端与触点支板21的下表面存在间隙,所述的间隙小于限位凸台5的高度,其目的在于既允许静触头2发生一定的形变,又防止因静触头2形变过大而损坏,而非仅仅对限位压簧4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压簧4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弹性钢丝、弹性铍青铜等。

优选的,所述压簧4,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静触头2的触点支板21的下表面相连,第二平面与接线板1的上表面相连,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使得压簧4与触点支板21、接线板1的接触更紧密,使得压簧4的缓冲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限位凸台5为螺杆,接线板1上对应设有螺杆孔,通过螺纹与接线板1连接,便于安装以及更换;所述限位凸台5上端的端面为平面,与触头2的触点支板21的下表面平行且存在间隙。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2的触点支板21下表面设置用于固定压簧4的第一圆槽,所述接线板1上表面设置用于固定压簧4的第二圆槽,以更好的固定压簧4;第一圆槽和第二圆槽可任选其一设置,也可以同时存在。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2的固定板23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接线板固定连接,例如铆接。

如图1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10以及与动触头110铰接的传动结构,所述动触头110包括设置与静触头2的静触点24配合使用的动触点150的第一端以及用于接线的第二端,第二端与动触头接线板相连,动触头接线板与第二接线结构相连;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与动触头110铰接的第一传动臂120、与第一传动臂120铰接的第二传动臂130以及与第二传动臂130相连的转轴140。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110的第二端通过软导线与动触头接线板相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只需满足动触头110自如转动以及良好的导电性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还包括自动转换开关壳体,其上部设置用于支撑动触头组件的第一支撑结构,其下部设置用于支撑静触头组件的第二支撑结构。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