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84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式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请参考2016年5月11日公开的CN105826742A号中国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USB Type C电连接器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在这一专利设计中USB Type C电连接器无法从电子设备直接拆卸下来。

随着USB Type C接口的运用越来越被行业所认知,其运用从之前的PC电脑端,到现在的移动端,对USB Type C电连接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整机运用上的各种问题,例如烧机、跪PIN、进水等异常,当出现这类问题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金费去维修我们的电脑或者手机。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可拆卸式的USB Type C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卸式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外壳和固定安装于金属外壳的端子模组,所述金属外壳设有用于外部插头插入配合的插槽,其中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自外壳主体相反两侧各自凸伸出的翼部,所述翼部用于可拆卸式地安装至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设备本体和安装在设备本体上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作为设备本体的充电接口和数据传输接口,所述设备本体包括框架体和设置在框架体中间的显示屏幕,所述框架体包括两相对长边和两相对短边,其中所述电连接器可拆卸式地安装在一短边上,以便于电连接器的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如下: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金属屏蔽片、一排上端子以及一排下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台阶部以及自台阶部继续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舌板收容在插槽内,所述台阶部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舌板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所述基部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台阶部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所述金属屏蔽片包露出在绝缘本体两侧边缘的锁扣部,所述锁扣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锁扣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绝缘体、下绝缘体以及包覆体,所述上绝缘块通过注塑成型在一排上端子外从而形成上端子模组,所述下绝缘块通过注塑成型在一排下端子外从而形成下端子模组,所述上端子模组、金属屏蔽片及下端子模组组装在一起从而形成端子模组半成品,所述包覆体注塑成型在端子模组半成品外从而形成端子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屏蔽片还包括设置在其两侧边缘上的卡持孔,所述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分别设有卡持至相应卡持孔的卡持脚,所述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分别包括位于两侧的接地端子和位于接地端子中间的信号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延伸有所述卡持脚。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外壳由金属粉末冶金技术制造而成,所述一排上端子包括埋设在台阶部和基部内的上镶埋部、自上镶埋部向前延伸且暴露在舌板上表面的上接触部以及自上镶埋部向后延伸超出基部的上焊接部,所述一排下端子包括设在台阶部和基部内的下镶埋部、自下镶埋部向前延伸且暴露在舌板下表面的下接触部以及自下镶埋部向后延伸超出基部的下焊接部,所述金属屏蔽片夹持于绝缘本体内且设置在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体上设有向外贯通的安装孔和位于安装孔两侧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向外贯穿框架体。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外壳和固定安装于金属外壳的端子模组,所述金属外壳设有用于外部插头插入配合的插槽,所述端子模组具有向前延伸至插槽内的舌板和向后延伸超出金属外壳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用于连接至电子设备内部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自外壳主体相反两侧各自凸伸出的翼部,所述外壳主体插入至安装孔内,所述翼部设有沿插入方向贯穿的第二固定孔,通过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以及旋转至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的螺钉实现电连接器与框架体的固定配合或者将电连接器从框架体上拆卸下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电连接器为可拆卸式结构,所以电子设备充电烧机时,只需要更换电连接器就好,不需要拆机,消费者自己就能完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如图2所示端子模组半成品的立体图。

图4是如图3所示端子模组半成品的分解图。

图5是如图4所示端子模组半成品中上下排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安装有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电子设备之立体图。

图7是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的分解图。

图8是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9是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沿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至5所示,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金属外壳1和固定安装于金属外壳1的端子模组2。

金属外壳1设有用于外部插头插入配合的插槽11,所述插槽11呈圆角矩形状,以便于与对接连接器沿正反两个方向插入配合。所述金属外壳1由金属粉末冶金技术制造而成,所述金属外壳1包括外壳主体12和自外壳主体12相反两侧各自凸伸出的翼部13,所述翼部13用于可拆卸式地安装至电子设备300。

端子模组2包括绝缘本体20、金属屏蔽片21、一排上端子22以及一排下端子23。绝缘本体20包括基部201、自基部201向前延伸的台阶部202以及自台阶部202继续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203。所述舌板203收容在插槽11内,所述台阶部202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舌板203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所述基部201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台阶部202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

一排上端子22包括埋设在台阶部202和基部201内的上镶埋部221、自上镶埋部221向前延伸且暴露在舌板203上表面的上接触部222以及自上镶埋部222向后延伸超出基部201的上焊接部223。一排下端子23包括设在台阶部202和基部201内的下镶埋部231、自下镶埋部231向前延伸且暴露在舌板203下表面的下接触部232以及自下镶埋部231向后延伸超出基部的下焊接部233。上焊接部223分别向上翘曲,所述下焊接部233分别向下翘曲,从而方便端子模组2连接至电子设备300内的电路板301。所述上接触部222和下接触部232均呈平板状。

金属屏蔽片21夹持于绝缘本体20内且设置在一排上端子22和一排下端子23之间。金属屏蔽片21包露出在绝缘本体20两侧边缘的锁扣部211,所述锁扣部211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锁扣配合。两锁扣部211之间形成一凹槽213,每一锁扣部211上形成有一竖直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214。

绝缘本体20包括上绝缘体205、下绝缘体206以及包覆体207,所述上绝缘块205通过注塑成型在一排上端子21外从而形成上端子模组24,所述下绝缘块206通过注塑成型在一排下端子22外从而形成下端子模组25。所述上端子模组24、金属屏蔽片21及下端子模组25组装在一起从而形成端子模组半成品26,所述包覆体207注塑成型在端子模组半成品26外从而形成端子模组2。

金属屏蔽片21还包括设置在其两侧边缘上的卡持孔212,所述上端子模组24和下端子模组25分别设有卡持至相应卡持孔的卡持脚27。一排上端子21和一排下端子22分别包括位于两侧的接地端子28和位于接地端子28中间的信号端子29,所述接地端子28延伸有所述卡持脚27。

如图1至9所示,一种电子设备300,其包括设备本体30和安装在设备本体30上的电连接器100。电连接器100作为设备本体30的充电接口和数据传输接口,所述设备本体30包括框架体31和设置在框架体31中间的显示屏幕32,所述框架体31包括两相对长边311和两相对短边312,所述电连接器100可拆卸式地安装在一短边312上,以便于电连接器100的更换。电子设备300还包括指纹识别模组33、话筒34以及前置摄像头35,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3位于靠近电连接器100的屏幕32与电连接器100之间,所述话筒34和前置摄像头35设置在屏幕32的另一侧。

框架体31上设有向外贯通的安装孔313和位于安装孔313两侧的第一固定孔314,所述第一固定孔314向外贯穿框架体31。电连接器100包括金属外壳1和固定安装于金属外壳1的端子模组2,所述金属外壳1设有用于外部插头插入配合的插槽11,所述端子模组2具有向前延伸至插槽11内的舌板203和向后延伸超出金属外壳的焊接部223、233,所述焊接部223、233用于连接至电子设备内部电路板301。焊接部223、233通过转接模组36转接至内部电路板301。

金属外壳1由金属粉末冶金技术制造而成,所述金属外壳1包括外壳主体12和自外壳主体12相反两侧各自凸伸出的翼部13,所述外壳主体12插入至安装孔314内,所述翼部13设有沿插入方向贯穿的第二固定孔131,通过第一固定孔314、第二固定孔131以及旋转至第一固定孔314和第二固定孔131内的螺钉实现电连接器100与框架体31的固定配合或者将电连接器100从框架体31上拆卸下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电连接器100为可拆卸式结构,所以电子设备300充电烧机时,我们只需要更换电连接器100就好,不需要拆机,消费者自己就能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为符合USB Type C规范的插座连接器,电子设备300为手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也可以为USB的其他类型电连接器,例如Micro USB电连接器或者Lightning电连接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为平台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等计算机设备。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