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位墙壁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2563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位墙壁开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位墙壁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电器,所使用的电器都离不开开关。开关按照其安装位置不同可分为墙壁开关、地面开关和移动开关等,其中,墙壁开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同时,在墙壁开关使用数量逐渐增多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墙面的整洁性,通常将多个开关合成一个,由此形成了多位墙壁开关。

示例的,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多位墙壁开关,参见图1(b),多位墙壁开关包括固定框01,固定框0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连接螺钉的过孔05,此连接螺钉用于将固定框01固定于墙壁上,固定框01内形成有固定口,固定口内配合固定有PCB板02,固定框01上覆盖有前面板03,前面板03的结构参见图1(a),多位墙壁开关还包括多个开关按键,每个开关按键对应设有背光组件04,背光组件04用于向开关按键提供背光,背光组件包括背光光源和背光板041,为了防止背光板041遮挡固定框01上的过孔05,参见图1(b),多个背光板041集中固定于PCB板上。

但是,由于PCB板上用于固定背光板041的区域有限,因此为了在有限区域内同时安装多个背光板041,需减小单个背光板041的体积,并同时缩小相邻两个背光板041之间的间距,相应的,也需减小与背光板041相对的开关按键的体积,并缩小相邻两个开关按键之间的间距,但是,这样就容易导致按键灵敏度降低,且容易在触摸其中一个开关按键时连同触发与此开关按键相邻的另一个开关按键,由此导致误触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位墙壁开关,能够提高开关按键的按键灵敏度,同时降低产生误触发的可能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位墙壁开关,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形成有固定口,所述固定口内配合固定有PCB板,所述固定框上盖设有前面板,所述前面板的面积大于所述固定口的面积,还包括多个开关按键,每个所述开关按键对应设有背光组件,所述背光组件包括背光板,所述背光板固定于所述前面板上,且多个所述背光板在所述前面板上的设置范围大于所述固定口在所述前面板上的投影范围。

可选的,所述开关按键为触摸式开关按键。

可选的,所述开关按键为微动开关按键。

可选的,所述开关按键为由导电材料制作的片状结构,所述前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所述第二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一材料层靠近所述固定框的一侧,所述开关按键夹设于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材料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开关按键为由导电材料制作的片状结构,所述开关按键贴设于所述前面板的背面上。

可选的,所述背光板贴设于所述前面板的背面上。

可选的,所述背光板贴设于所述开关按键远离所述前面板的一侧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靠近所述前面板的一侧表面上、与所述背光板相对的区域开设有避让槽,所述背光板远离所述前面板的一端位于所述避让槽内。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远离所述前面板的一侧表面上、与所述避让槽相对的区域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用于增大所述固定框上开设所述避让槽处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上设有用于安装连接螺钉的过孔,所述连接螺钉用于将所述固定框连接于墙壁上,所述固定框靠近所述前面板的一侧表面上、对应所述过孔的位置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连接螺钉的头部的沉孔。

优选的,所述背光组件为侧入式背光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位墙壁开关,由于背光板固定于前面板上,因此在安装固定框的过程中,背光板不会遮挡用于穿设连接螺钉的过孔,又由于多个背光板在前面板上的设置范围大于固定口在前面板上的投影范围,因此多个背光板不仅设置于前面板上与固定口相对的区域内,还设置于前面板上与固定框相对的区域内,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固定多个背光板的区域面积较大,背光板的体积可以设计得较大,相邻两个背光板之间的间距可以设计较大,相应的,开关按键的体积也可以设计得较大,相邻两个开关按键之间的间距也可以设计得较大,从而提高了开关按键的触发灵敏度,同时降低了误触发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现有技术多位墙壁开关中前面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多位墙壁开关中固定框和PCB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位墙壁开关中前面板处于半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位墙壁开关中前面板处于半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位墙壁开关中前面板处于半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位墙壁开关中前面板处于半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位墙壁开关中前面板处于半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位墙壁开关中前面板处于半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附图标记:

01-固定框;02-PCB板;03-前面板;04-背光组件;041-背光板;05-过孔;1-固定框;2-PCB板;3-前面板;31-第一材料层;32-第二材料层;4-开关按键;5-螺旋弹簧;6-背光组件;61-背光板;62-背光光源;7-避让槽;8-凸台;9-沉孔;10-连接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位墙壁开关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多位墙壁开关包括固定框1,所述固定框1形成有固定口,所述固定口内配合固定有PCB板2,所述固定框1上盖设有前面板3,所述前面板3的面积大于所述固定口的面积,还包括多个开关按键4,每个所述开关按键4对应设有背光组件6,所述背光组件6包括背光板61,所述背光板61固定于所述前面板3上,且多个所述背光板61在所述前面板3上的设置范围大于所述固定口在所述前面板3上的投影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位墙壁开关,由于背光板61固定于前面板3上,因此在安装固定框1的过程中,背光板61不会遮挡用于穿设连接螺钉的过孔,又由于多个背光板61在前面板3上的设置范围大于固定口在前面板3上的投影范围,因此多个背光板61不仅设置于前面板3上与固定口相对的区域内,还设置于前面板3上与固定框1相对的区域内,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固定多个背光板61的区域面积较大,背光板61的体积可以设计得较大,相邻两个背光板61之间的间距可以设计较大,相应的,开关按键4的体积也可以设计得较大,相邻两个开关按键4之间的间距也可以设计得较大,从而提高了开关按键4的触发灵敏度,同时降低了误触发的可能性。

其中,开关按键4可以设置于前面板3上,且开关按键4可以通过导线、弹片或者如图2所示的螺旋弹簧5等等与PCB板2电连接,以使PCB板上的检测单元能够检测到开关按键4的触发状态,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设置于前面板3上开关按键4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如图2所示)、4个(如图4或图5所示)或5个(如图6所示)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且多个开关按键4在前面板3上可以如图2所示并排布置,也可以在前面板3上呈如图4、图5或图6所示的阵列排布,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再者,背光组件6还包括背光光源62,背光光源62的出光面与背光板61的底壁或侧壁相对,背光光源62可以与PCB板固定,也可以与前面板3固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背光光源62可以与PCB板电连接,由此,当PCB板上的检测单元检测到开关按键4的触发状态时,PCB板上的控制单元可根据所检测到的触发状态,控制背光光源62点亮或关闭。示例的,当PCB板上的检测单元检测到开关按键4被触发开启时,PCB板上的控制单元则控制背光光源62关闭;当PCB板上的检测单元检测到开关按键4被触发关闭时,PCB板上的控制单元则控制背光光源62点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背光组件6给开关按键4提供背光,开关按键4以及前面板3上与背光板61相对的部分需制作成透光结构,比如由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制作,又比如开设有透光口,此时,由背光板61出射的光才能够穿过开关按键4和前面板3射入前面板3远离固定框1的一侧,并被人眼观察到。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关按键4可以为触摸式开关按键,也可以为微动开关按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当开关按键4为触摸式开关按键时,开关按键4在前面板3上的固定位置可以包括以下两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开关按键4为由导电材料制作的片状结构,前面板3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材料层31和第二材料层32,第二材料层32位于第一材料层31靠近固定框1的一侧,开关按键4夹设于第一材料层31和第二材料层32之间。由此将开关按键4夹设于构成前面板3的两层材料中,有利于保护开关按键4,避免开关按键4在生产或维修过程中产生损坏。

其中,开关按键4可以为涂设于第一材料层31或第二材料层32上的导电漆,也可以为夹持于第一材料层31和第二材料层32之间的铜片或者氧化铟锡膜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第一材料层31可以由玻璃、塑料等材料制作,第二材料层32可以由塑料、金属、玻璃等材料制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实施例二:开关按键4为由导电材料制作的片状结构,开关按键4贴设于前面板3的背面上。相比于实施例一所述方案,将开关按键4贴设于前面板3的背面,可防止改变前面板3的制作工艺,因此开发成本较低,且在将开关按键4贴设于前面板3的背面时,贴设过程简单,容易实现。

上述实施例中,前面板3可以由一层材料制作,也可以由多层材料制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开关按键4可以为涂设于前面板3背面上的导电漆,也可以为贴设于前面板3背面上的铜片或者氧化铟锡膜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板61可以嵌设于前面板3内,也可以贴设于前面板3的背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背光板61位于开关按键4的背侧且与前面板3相对固定即可。但是,由于背光板61在固定于前面板3的背面时,操作过程简单,容易实现,因此,优选背光板61贴设于前面板3的背面上,以方便背光板61的贴设。

在上述实施例二中,开关按键4贴设于前面板3的背面上,为了采用由背光光源62和背光板61组成的背光组件6给开关按键4提供背光,同时为了使背光板61与前面板3相对固定,背光板61可以设置于如图2所示位置,即,背光板61贴设于开关按键4远离前面板3的一侧表面上,由此背光板61位于开关按键4的背侧,从而给开关按键4提供了背光,同时通过开关按键4固定了背光板61与前面板3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的,当背光板61设置于前面板3靠近固定框1的一侧且与前面板3相对固定时,为了避免背光板61与固定框1之间产生干涉,优选的,如图2所示,固定框1靠近前面板3的一侧表面上、与背光板61相对的区域开设有避让槽7,背光板61远离前面板3的一端位于避让槽7内,由此通过避让槽7避免了背光板61与固定框1之间产生干涉。

在固定框1靠近前面板3的一侧表面开设避让槽7之后,为了避免避让槽7处的固定框1的厚度变薄,以保证固定框1在避让槽7处的结构强度,同时为了保证避让槽7处用于穿设螺钉的过孔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实现。

第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固定框1远离前面板3的一侧表面上、与避让槽7相对的区域设有凸台8,凸台8用于增大固定框6上开设避让槽7处的厚度。由此通过在固定框1远离前面板3的一侧表面上、与避让槽7相对的区域设置凸台8,防止了避让槽7处的固定框1的厚度变薄,从而保证了固定框1的结构强度。

第二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固定框1远离前面板3的整个表面均设有凸台8,此凸台8用于增大固定框6的整体厚度。由此通过在固定框1远离前面板3的整个表面均设置凸台8,有效防止了避让槽7处的固定框1的厚度变薄,从而保证了固定框1的结构强度。

相比于上述第二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在采用上述第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时,固定框的用料省,质量轻,因此优选采用上述第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连接螺钉将固定框1固定于墙壁上,相应的,在固定框上设有用于安装连接螺钉的过孔,此时为了防止穿设于此过孔上的连接螺钉的头部凸出固定框1的表面,优选的,如图2所示,固定框1靠近前面板3的一侧表面上、对应过孔的位置设有用于容纳连接螺钉10的头部的沉孔9。由此通过将连接螺钉10的头部容纳于沉孔9内,防止了连接螺钉10的头部凸出固定框1的表面。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组件6可以为直下式结构,也可以为侧入式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背光组件6为直下式结构时,背光光源位于背光板远离前面板3的一侧,且背光光源与背光板之间需具有一定的混光间隙,以使背光光源发出的光能够在此混光间隙内扩散后再进入背光板内,当采用直下式背光组件时,由于存在混光间隙,同时背光光源位于背光板远离前面板3的一侧,因此背光组件6的整体厚度较大,墙壁开关的厚度较大,从而使墙壁开关的厚度不能满足标准要求。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的,如图2所示,背光组件6为侧入式背光组件,具体的,背光光源与背光板并排设置,且背光光源与背光板的侧壁相对,由此背光光源发出的光可由背光板的侧壁射入背光板,并被背光板均匀化后由背光板朝向开关按键的一侧射出,以给开关按键提供背光。此时,由于背光光源与背光板并排布置,且为了使背光板具有匀光作用,背光板应为导光板,导光板能够实现快速匀光,无需设置混光间隙,因此背光组件的厚度较小,有利于减小墙壁开关的厚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