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7524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变压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变压器。



背景技术:

因用人成本的增加和国家战略规划,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在此基础上,传统变压器行业推行出全自动多轴绕线工艺。但此工艺要求在变压器设计中绕线不能使用挡边、套管。

但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在出线挂脚时会出现交叉,存在安全隐患,达不到安规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变压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变压器,包括柱状的绕线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绕线本体两端的初级接线座、次级接线座;

所述初级接线座上横向并排设有若干初级接线脚,两相邻的所述初级接线脚之间均设有第一出线槽,所述第一出线槽一端的开口与所述绕线本体位置对应;

所述绕线本体上绕设有从所述次级接线座一端向所述初级接线座一端逆时针绕设的初级绕线,所述初级绕线绕设到靠近所述初级接线座后,向所述初级接线座弯折,由所述第一出线槽引出后接入到所述初级接线脚上;

所述次级接线座上横向并排设有若干次级接线脚,两相邻的所述次级接线脚之间均设有第二出线槽,所述第二出线槽一端的开口与所述绕线本体位置对应;

所述初级绕线外沿周圈绕设有从所述次级接线座一端向所述初级接线座一端逆时针绕设的次级绕线,所述次级绕线绕设到靠近所述初级接线座后,向所述次级接线座弯折,由所述第二出线槽引出后接入到所述次级接线脚上;

所述初级接线脚、次级接线脚位于所述绕线本体的同一侧面,所述次级绕线向所述次级接线座弯折的位置与所述初级绕线向所述第一出线槽弯折的位置在周向上和/或轴向上错开。

优选地,所述初级绕线包括在所述绕线本体上从所述次级接线座一端向所述初级接线座一端逆时针绕设的第一层初级线,所述第一层初级线由所述初级接线座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二个第一出线槽引出,并从端部两个所述初级接线座的背面反向绕设到最外端的所述初级接线脚上;

所述第二个第一出线槽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层初级线相对所述初级接线脚排列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次级绕线包括在所述第一层初级线外从所述次级接线座一端向所述初级接线座一端逆时针绕设的第一层次级线,所述第一层次级线由所述次级接线座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二个第二出线槽引出,并从对应的端部第二个所述次级接线座的背面反向绕设到对应的所述次级接线座的所述次级接线脚上。

优选地,所述初级绕线还包括绕设在所述第一层次级线外从所述次级接线座一端向所述初级接线座一端逆时针绕设的第二层初级线,且所述第二层初级线由所述初级接线座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二个所述第一出线槽引出,并从端部两个所述初级接线座的背面反向绕设到最外端对应的所述初级接线脚上;或,

所述初级绕线还包括绕设到所述第一层次级线外的第二层初级线,且所述第二层初级线由所述初级接线座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一个所述第一出线槽引出,并从端部的所述初级接线座的背面反向绕设到最外端对应的所述初级接线脚上;所述第二层初级线在所述初级接线脚排列方向的宽度边缘超出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一个所述第一出线槽的开口。

优选地,所述次级绕线还包括在所述第二层初级线外从所述次级接线座一端向所述初级接线座一端逆时针绕设的第二层次级线,且所述第二层次级线由所述次级接线座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一个第二出线槽引出,并从端部的所述次级接线座的背面绕设到最外端对应的所述次级接线脚上。

优选地,所述绕线本体上由内向外绕设的各层初级绕线向所述第一出线槽引出的出线顺序依次为:由靠近所述初级接线座的中部的所述第一出线槽向与绕设方向相反方向对应的所述初级接线座的端部的所述第一出线槽依次出线。

优选地,所述绕线本体上由内向外绕设的各层次级绕线向所述第二出线槽引出的出线顺序依次为:由靠近所述次级接线座的中部的第二出线槽向与绕设方向相反方向对应的所述次级接线座的端部的第二出线槽依次出线。

优选地,所述次级绕线与所述初级接线座之间留有间隙,供所述初级绕线弯折引出到所述第一出线槽。

优选地,所述次级绕线与所述初级接线座之间的间隙为所述次级绕线绕一圈的绕设宽度。

优选地,所述初级绕线与所述次级接线座之间留有间隙,且间隙为所述初级绕线绕设一圈至三圈的绕设宽度。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的初级绕线向初级接线座弯折的位置和次级绕线向次级接线座弯折的位置错开,可有效保证初级绕线、次级绕线之间的间距,避免初级绕线、次级绕线在出线挂脚时出现交叉,防止出现安全隐患,从而满足安规的要求,同时,采用该结构,还能实现全自动化制造工艺,提升了生成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变压器在绕设本体上绕设第一层初级线后向第一出线槽弯折后挂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在图1中绕设的第一层初级线外绕设第一层次级线后向第二出线槽弯折挂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在图2中绕设的第一层次级线外绕设第二层初级线后向第二出线槽弯折挂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其他实施例中在图2中绕设的第一层次级线外绕设第二层初级线后向靠近端部的第一个第二出线槽弯折挂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在图4中绕设的第二层初级线外绕设第二层次级线后向第二出线槽弯折挂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变压器包括柱状的绕线本体1以及设置在绕线本体1两端的初级接线座2、次级接线座3。

初级接线座2上横向并排设有五个初级接线脚21,两相邻的初级接线脚21之间均设有第一出线槽22,第一出线槽22一端的开口与绕线本体1位置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初级接线座2上的初级接线脚21也可为其他的数量。

绕线本体1上绕设有从次级接线座3一端向初级接线座2一端逆时针绕设的初级绕线,初级绕线绕设到靠近初级接线座2后,向初级接线座2弯折,由第一出线槽22引出后接入到初级接线脚21上。

结合图2所示,次级接线座3上横向并排设有四个次级接线脚31,两相邻的次级接线脚31之间均设有第二出线槽32,第二出线槽32一端的开口与绕线本体1位置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次级接线座3上的次级接线脚31也可为其他的数量。

初级绕线外沿周圈绕设有从次级接线座3一端向初级接线座2一端逆时针绕设的次级绕线,次级绕线绕设到靠近初级接线座2后,向次级接线座3弯折,由第二出线槽32引出后接入到次级接线脚31上。

进一步地,初级接线脚21、次级接线脚31位于绕线本体1的同一侧面,次级绕线向次级接线座3弯折的位置与初级绕线向第一出线槽22弯折的位置在周向上和/或轴向上错开。由于弯折位置错开,可有效保证初级绕线、次级绕线之间的间距,避免初级绕线、次级绕线在出线挂脚时出现交叉,防止出现安全隐患,从而满足安规的要求,同时,采用该结构,还能实现全自动化制造工艺,提升了生成效率。

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初级绕线包括第一层初级线4、第二层初级线5,次级绕线包括第一层次级线6、第二层次级线7。

如图1所示,第一层初级线4在绕线本体1上从次级接线座3一端向初级接线座2一端逆时针绕设,在绕设到靠近初级接线座2后,由初级接线座2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二个第一出线槽22引出,并从端部两个初级接线座2的背面反向绕设到最外端的初级接线脚21上。

优选地,第二个第一出线槽22的开口位于第一层初级线4相对初级接线脚21排列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内,让第一层初级线4在弯折到初级接线座2上时,弯折位置在第一层初级线4与初级接线脚21排列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内,避免在绕设第一层次级线6后向次级接线座3弯折时时与第一层次级线6产生交叉。

如图2所示,在第一层初级线4外包覆有绝缘胶带,第一层次级线6绕设在第一层初级线4外从次级接线座3一端向初级接线座2一端逆时针绕设,绝缘胶带将第一层初级线4、第一层次级线6之间绝缘隔离。第一层次级线6由次级接线座3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二个第二出线槽32引出,并从对应的端部第二个次级接线座3的背面反向绕设到对应的次级接线座3的次级接线脚31上。

如图3所示,第二层初级线5绕设在第一层次级线6外从次级接线座3一端向初级接线座2一端逆时针绕设,第一层次级线6外也包覆有绝缘胶带与第二层初级线5绝缘隔离。第二层初级线5由初级接线座2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二个第一出线槽22引出,并从端部两个初级接线座2的背面反向绕设到最外端对应的初级接线脚21上。由于第二层次级线7绕设在第二层初级线5外,第二层次级线7的外形尺寸会相对第二层初级线5的外形增加,第二层初级线5的引出位置也可保证与第二层次级线7之间不会交叉干涉。

如图4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层初级线5绕设在第一层次级线6外从次级接线座3一端向初级接线座2一端逆时针绕设,第二层初级线5也可由初级接线座2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一个第二出线槽32引出,并从端部的初级接线座2的背面反向绕设到最外端对应的初级接线脚21上。对应地,为了避免与第二层初级线5、第二层次级线7不会交叉干涉,第二层初级线5在初级接线脚21排列方向上的宽度边缘超出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一个第一出线槽22的开口,让第二层次级线7在向次级接线座3引出时在周向上与初级绕线错开,保持与初级绕线的间距。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次级绕线还包括在第二层初级线5外从次级接线座3一端向初级接线座2一端逆时针绕设的第二层次级线7,第二层初级线5外包覆有绝缘胶带将第二层初级线5与第二层次级线7绝缘隔离,且第二层次级线7由次级接线座3对应的端部沿绕设方向向内的第一个第二出线槽32引出,并从端部的次级接线座3的背面绕设到最外端对应的次级接线脚31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初级绕线包括其他数量的多层时,绕线本体1上由内向外绕设的各层初级绕线向第一出线槽22引出的出线顺序依次为:由靠近初级接线座2的中部的第一出线槽22向与绕设方向相反方向对应的初级接线座2的端部的第一出线槽22依次出线。

对应地,当次级绕线包括其他数量的多层时,绕线本体1上由内向外绕设的各层次级绕线向第二出线槽32引出的出线顺序依次为:由靠近次级接线座3的中部的第二出线槽32向与绕设方向相反方向对应的次级接线座3的端部的第二出线槽32依次出线。

在以上引出弯折过程中能避免引出的初级绕线与次级绕线之间不会交叉,保持一定的间距即可。

如图2、图5所示,次级绕线与初级接线座2之间留有间隙,供初级绕线弯折引出到第一出线槽22。由于次级绕线的直径比初级绕线的大,且次级绕线的直径会比较大,次级绕线与初级接线座2之间的间隙为次级绕线绕一圈的绕设宽度,可以保证初级绕线与次级绕线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

如图1、图3所示,初级绕线与次级接线座3之间留有间隙,由于初级绕线的直径较小,因此,初级绕线与次级接线座3之间的间隙为初级绕线绕设一圈至三圈的绕设宽度,也可为两圈或多于三圈的绕设宽度。初级绕线与次级接线座3之间有间隙,可保证次级绕线在次级接线座一端向次级接线座弯折引出时,与初级绕线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