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杆机构及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69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杆机构及断路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杆机构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能接通、承载以及分断正常电路条件下的电流,也能在规定的非正常电路条件下接通、承载一定时间和分断电流的一种机械开关电器。

微型断路器,简称MCB(Micro Circuit Breaker),是建筑电气终端配电装置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终端保护电器。用于125A以下的单相、三相的短路、过载、过压等保护,包括单极1P,二极2P、三极3P、四极4P等四种。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断路器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触头处容易产生电弧,且难以熄灭;

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触杆机构,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其能够通过抵接件和触杆件的联动配合关系,当脱扣装置转动时,带动抵接件转动,使得触杆件的第二触点能够接触第一触点,由于该第二抵接部是位于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触点之间的,分断后,大大增加了该第二触点与第一触点之间的间距,减少了电弧的产生率,或者产生的电弧能够快速熄灭,大大提高了其分断能力。其设计合理,机构紧凑,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其包括上述提到的触杆机构,其具有该触杆机构的全部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杆机构,用于断路器,断路器具有壳体和脱扣装置,脱扣装置可转动的连接于壳体,壳体具有第一触点,触杆机构包括触杆件和抵接件,触杆件具有用于接触第一触点的第二触点,触杆件绕转动轴心线可转动的连接于壳体且第二触点能够靠近或远离第一触点,抵接件与脱扣装置连接,抵接件包括第一抵接部,触杆件包括用于抵接第一抵接部的第二抵接部,第二抵接部位于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触点之间。

具体的,该触杆机构能够通过抵接件和触杆件的联动配合关系,当脱扣装置转动时,带动抵接件转动,使得触杆件的第二触点能够接触第一触点,由于该第二抵接部是位于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触点之间的,分断后,大大增加了该第二触点与第一触点之间的间距,减少了电弧的产生率,或者产生的电弧能够快速熄灭,大大提高了其分断能力。其设计合理,机构紧凑,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可选的,第二抵接部相对于第二触点靠近转动轴心线。

可选的,触杆件还包括延长部,延长部与第二抵接部连接,延长部与第二抵接部呈钝角。

可选的,触杆件还包括夹持部,夹持部用于夹持触头,第二触点位于触头上,夹持部与延长部连接且位于延长部的远离第二抵接部的一端。

可选的,夹持部与延长部呈钝角且触头位于夹持部的远离第二抵接部的一侧。

可选的,触杆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第一复位件与壳体连接,第一复位件令第二触点具有靠近第一触点的运动趋势,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触点与第二抵接部之间。

可选的,触杆件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抵接部分别位于转动轴心线的两侧,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壳体连接,第一复位件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可选的,触杆机构还包括第二复位件,第二复位件与壳体连接,第二复位件令第二触点具有远离第一触点的运动趋势,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二抵接部的远离第一触点的一侧。

可选的,触杆件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抵接部的远离第一触点的一侧,第二复位件的一端与壳体连接,第二复位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其包括上述提到的触杆机构,其具有该触杆机构的全部功能。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综上所述,该触杆机构能够通过抵接件和触杆件的联动配合关系,当脱扣装置转动时,带动抵接件转动,使得触杆件的第二触点能够接触第一触点,由于该第二抵接部是位于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触点之间的,分断后,大大增加了该第二触点与第一触点之间的间距,减少了电弧的产生率,或者产生的电弧能够快速熄灭,大大提高了其分断能力。其设计合理,机构紧凑,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断路器的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断路器的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触杆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种触杆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第二种触杆机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第三种触杆机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第四种触杆机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断路器的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断路器的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断路器的第三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标:100-断路器;101-壳体;10-扳手;20-传动件;30-脱扣装置;31-本体;32-脱扣件;33-微动件;40-触杆机构;41-抵接件;411-第一抵接部;42-触杆件;420-转轴;421-第二触点;422-第二抵接部;423-延长部;424-夹持部;425-触头;426-第一连接部;427-第二连接部;431-第一复位件;432-第二复位件;50-第一触点;60-传感器;70-电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杆机构40,用于断路器100,断路器100具有壳体101和脱扣装置30,脱扣装置30可转动的连接于壳体101,壳体101具有第一触点50,触杆机构40包括触杆件42和抵接件41,触杆件42具有用于接触第一触点50的第二触点421,触杆件42绕转动轴心线可转动的连接于壳体101且第二触点421能够靠近或远离第一触点50,抵接件41与脱扣装置30连接,抵接件41包括第一抵接部411,触杆件42包括用于抵接第一抵接部411的第二抵接部422,第二抵接部422位于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触点421之间。

断路器100的结构可以参考图1和图2,断路器100包括扳手10、传动件20、脱扣装置30、触杆机构40、传感器60、电磁机构70。

脱扣装置30包括本体31、脱扣件32和微动件33。本体31和扳手10之间通过传动件20连接,扳手10、传动件20、本体31和壳体101构成四杆机构,当扳手10转动时,带动传动件20,使得本体31转动。脱扣件32和本体3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微动件33可转动的连接于本体31,合闸的过程中,微动件33始终与脱扣件32抵接扣合。需要分断时,微动件33脱落,本体31由于与壳体101之间还连接有复位弹簧,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实现分闸。

具体的原理在于,扳手10合闸后,第一触点50与第二触点421接触且电连接,微动件33抵接电磁机构70,传感器60检测通过电流,当达到需要分断时,电磁机构70推动微动件33,使微动件33相对于脱扣件32脱离,扳手10复位,第一触点50与第二触点421远离,实现分断功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抵接件41与本体31连接,可以采用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转动连接,该抵接件41还可以是本体31延伸出的部分,也就是说该抵接件41也可以是和本体31一体成型。

具体的,该触杆机构40能够通过抵接件41和触杆件42的联动配合关系,当脱扣装置30转动时,带动抵接件41转动,使得触杆件42的第二触点421能够接触第一触点50,由于该第二抵接部422是位于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触点421之间的,分断后,大大增加了该第二触点421与第一触点50之间的间距,减少了电弧的产生率,或者产生的电弧能够快速熄灭,大大提高了其分断能力。其设计合理,机构紧凑,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请参考图3,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清楚的理解本实施例,下面对触杆件42进行详细说明。

触杆件42上设置有转轴420,触杆件42通过转轴420与壳体101实现可转动,触杆件42的转动轴心线在该转轴420上。

可选的,第二抵接部422相对于第二触点421靠近转动轴心线。

通过杠杆原理,当第二抵接部422相对于靠近转轴420时,抵接件41转动较小的范围,可以使触杆件42上远离转轴420的一端转动较大的范围。也就是说,可以实现第一触点50和第二触点421之间具有较大的分断间距。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分断间距只有5mm,该触杆机构40可以实现第一触点50与第二触点421之间的分断间距>20mm。该机构避免了电弧的产生,或者使得产生的电弧立即熄灭,大大提高了其分断能力。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可选的,触杆件42还包括延长部423,延长部423与第二抵接部422连接,延长部423与第二抵接部422呈钝角。

也就是说,该延长部423能够帮助第二触点421远离第二抵接部422。

可选的,触杆件42还包括夹持部424,夹持部424用于夹持触头425,第二触点421位于触头425上,夹持部424与延长部423连接且位于延长部423的远离第二抵接部422的一端。

触头425卡设于夹持部424,便于拆卸维修等。

可选的,夹持部424与延长部423呈钝角且触头425位于夹持部424的远离第二抵接部422的一侧。

也就是说,整个触杆件42呈“Z”形,采用弯折的设计,能够实现在合闸的过程中,触头425可以对准第一触点50,实现有效的接触。且分闸的过程中,触头425并不是对准第一触点50的,能够大大提高其分断能力。

请参考图4,可选的,触杆机构40还包括第一复位件431,第一复位件431与壳体101连接,第一复位件431令第二触点421具有靠近第一触点50的运动趋势,第一抵接部411位于第一触点50与第二抵接部422之间。

通过第一复位件431的作用,实现第二触点421具有靠近第一触点50的运动趋势。图中展示的是合闸之间的状态,也就是分闸之后的状态,在抵接件41的抵接作用下,实现第二触点421远离第一触点50。

复位件包括弹簧、弹性拉绳、弹片。

可选的,触杆件42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26,第一连接部426与第二抵接部422分别位于转动轴心线的两侧,第一复位件431的一端与壳体101连接,第一复位件431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426连接。

以图中的相对位置作介绍,该第一复位件431位于第一连接部426的右侧,图中的状态中,该第一复位件431处于拉伸状态。也可以将第一复位件431设置于第一连接部426的左侧,则该第一复位件431处于压缩状态。

合闸过程中,抵接件41在本体31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触杆件42在第一复位件431的作用下,也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触点50靠近第二触点421,实现最终合闸。分闸过程中,抵接件41在本体31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第一抵接部411抵接第二抵接部422,使第二触点421远离第一触点50,最终实现分闸。由于触杆件42的特殊结构,再加上第二抵接部422靠近转轴420,分断后的两个触点之间的间距较大,整个机构大大提高了其分断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杆机构40,触杆机构40的工作原理是:

触杆件42单独与壳体101连接,通过抵接件41的联动作用,实现触杆件42靠近或远离第一触点50,根据杠杆原理,第二抵接部422靠近转轴420,当抵接件41转动较小范围时,第二触点421能够相对于转轴420转动较大的范围。

这一点也可以从圆弧计算公式得知:L=α(弧度)×r(半径)。当抵接件41相对于壳体101转动一定角度时,触杆件42在抵接件41的作用下,也会转动相应的角度,由于第二触点421远离转轴420,即半径增大,在转动相同角度的情况下,其转过的圆弧弧长增大。大大增加了分闸后两触点之间的间距。提高了其分断能力。

实施例2

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触杆机构40,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触杆件42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27,第二连接部427位于第二抵接部422的远离第一触点50的一侧。也就是说该第一连接部426与第二连接部427分别位于转轴420的两侧。该第一复位件431与第二连接部427连接。

以图5中的相对位置作介绍,该第一复位件431处于压缩的状态,使第二触点421具有靠近第一触点50的运动趋势。

图中展示的是第一复位件431位于触杆件42的右侧,也可以设置在其左侧,这时该第一复位件431处于拉伸状态。

实施例3

请参考图6,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触杆机构40,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触杆机构40还包括第二复位件432,第二复位件432与壳体101连接,第二复位件432令第二触点421具有远离第一触点50的运动趋势,第一抵接部411位于第二抵接部422的远离第一触点50的一侧。

该第二复位件432的一端与壳体101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426连接,该第二复位件432处于拉伸状态,由于第一连接部426与第二触点421分别位于转轴420的两端,故第二复位件432令第二触点421具有远离第一触点50的运动趋势。

图中展示的该第二复位件432位于触杆件42的左侧,同理,也可以将其设置在右侧,即该第二复位件432处于压缩状态。

该触杆机构40的原理在于,合闸过程中,抵接件41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触点421靠近第一触点50,实现接触。分闸过程中,抵接件41逆时针转动,触杆件42在第二复位件432的作用下,远离第一触点50。

实施例4

请参考图7,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触杆机构40,实施例3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3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触杆件42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27,第二连接部427位于第二抵接部422的远离第一触点50的一侧,第二复位件432的一端与壳体101连接,第二复位件43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27连接。

以图7中的相对位置作介绍,第二复位件432位于触杆件42的左侧,且处于压缩状态,也可以处于触杆件42的右侧,即处于拉伸状态。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断路器100,其包括上述提到的触杆机构40,触杆机构40的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4,该断路器100具有触杆机构40的所有功能。

图8中展示的是断路器100准备合闸的状态,图9中展示的是断路器100合闸过程中的状态,图10中展示的是断路器100合闸结束后的状态。

整个断路器100的工作过程是:

合闸过程,转动扳手10,在传动件20的带动下,本体31转动,本体31上的抵接件41与微动件33转动,这时,触杆件42随即转动,使得第二触点421靠近第一触点50,当第二触点421接触第一触点50时,微动件33并未接触电磁机构70;扳手10继续转动,使微动件33接触电磁机构70。

分闸过程,传感器60检测到电流过大,需要分断时,电磁机构70推动微动件33转动,微动件33相对于脱扣件32脱落,扳手10、本体31复位,整个触杆机构40远离第一触点50。

由于该触杆件42特殊的结构,再加上触杆件42与抵接件41的联动配合作用,使得分断后的两个触点间距较大,且触头425并未朝向第一触点50。大大提高了断路器100的分断能力。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杆机构40,该触杆机构40能够通过抵接件41和触杆件42的联动配合关系,当脱扣装置30转动时,带动抵接件41转动,使得触杆件42的第二触点421能够接触第一触点50,由于该第二抵接部422是位于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触点421之间的,分断后,大大增加了该第二触点421与第一触点50之间的间距,减少了电弧的产生率,或者产生的电弧能够快速熄灭,大大提高了其分断能力。其设计合理,机构紧凑,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