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1448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尤指具有方便旋动操控且具防水功能的旋钮开关,是在绝缘外壳内部设置防水垫圈,以供一体成型的操作杆穿过防水垫圈后露出绝缘外壳外部,达到增加旋动触感、良好防水效能的目的。



背景技术:

按,随着科技时代不断进步,许多电子、电气产品的研发问世,也带给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诸多的便捷,近年来更随着网际网路的快速发展,除了桌上型电脑之外,可携式电子产品如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慧型手机、各人数位助理及数位相机等,也提供人们在任何时间及任何地点均可方便应用电子产品,也因此可携式电子产品为提供使用者方便携带使用,均朝向轻、薄、短、小的设计理念,则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各式相关零组件也需朝向轻、薄、短、小的设计模式以符合电子产品的设计理念。

而应用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各式零组件中,开关的种类也相当多元化,一般按压式触碰开关,系通过按钮按压弹性簧片与开关端子形成电性接触,以供传输电子信号,但按压式触碰开关仅能执行开或关的操作,并不能进行旋转调整的操作;另有多向式触压开关,通过底座的凹槽内设置复数接触端子,底座上再堆迭复数弹片、操控盘,并在操控盘上罩覆上盖,以供操控盘露出上盖外部,以供使用者按压操控盘上的不同方向按压角度,则供操控盘下方的各弹片产生凹缩变形、并与相对的接触端子产生电性接触,而供传输按压信号;然而,使用者在按压时,必须针对操控盘上不同凹槽位置作按压,针对不同角度施予不同按压力量,以对操控盘下方的各弹片进行按压,则各弹片容易因反复受力按压导致形变无法恢复、或是造成弹片各位置受力不平均造成偏斜位移,影响与各接触端子间的电性接触不确实,且在各弹片受到操控盘的施力按压时,形成位移以滑入底座的凹槽中,将影响多向触压开关的电性接触不稳定、造成信号输出错误,导致可信赖度降低,即在实际应用操作时,仍存在诸多的缺失有待改善。

是以,如何解决目前电子产品上应用的开关操作不稳定的问题与困扰,且影响开关的电性接触不稳定、传输信号易生错误等的麻烦与不便,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技术实现要素:

故,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可方便旋动、准确卡制定位电接触、确实输电子信号的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的新型专利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外壳、端子组及旋转钮,其中:

该绝缘外壳包括底座及罩覆于底座上的盖体,而底座周边形成阶级状的卡合段,顶部凹设有具有复数隔离凸体的容置槽,再在底座的容置槽上方罩覆盖体,则盖体底部凹设有收纳底座的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周边设有嵌设于底座周边卡合段处的阶级状嵌合段,且由容置空间往盖体顶部依序设置区段操作槽、收纳防水垫圈的收纳槽、贯通至外部的轴孔;

该端子组设置于绝缘外壳的底座处,包括定位于底座的容置槽处的复数端子,各端子分别朝相对内侧交错延伸介于各隔离凸体间的弹臂,各弹臂在悬空侧分别设有露出各隔离凸体上方的抵触段,各弹臂另一侧朝垂直纵向设有穿出底座的底面外部的焊接段;及

该旋转钮组装于绝缘外壳的盖体内部容置空间处,包括弹性抵持于端子组各抵触段上的电路转盘、结合于电路转盘上的操作旋钮,且操作旋钮设有结合于电路转盘上的基部,基部通过模内射出成型在基部二相对外侧成型有延伸弹性臂,二延伸弹性臂一侧设有露出基部另一侧面外部与预设料带断开的二衔接段,并在二延伸弹性臂相对内侧与基部周边形成预定间距的隔离,而供基部与二延伸弹性臂位于上盖的区段操作槽内,且基部上方一体成型有驱动基部与二延伸弹性臂于区段操作槽内分段旋转位移的操作杆,该操作杆包括穿过上盖的收纳槽内防水垫圈的轴部、一体成形于轴部上以穿出上盖的轴孔外部的握持段。

所述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绝缘外壳的底座周边设有至少一阶级段差的卡合段,而盖体底部凹设的容置空间周边设有至少一阶级段差的嵌合段,以供盖体的嵌合段对位嵌设于底座周边卡合段处并形成水平横向限位止挡。

所述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绝缘外壳是在盖体内部收纳槽的侧壁面、设有至少一道贯通至轴孔处的剖槽。

所述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其中:该旋转钮在电路转盘底面设有与各端子的抵触段弹性接触或分离的复数电性接点,且电路转盘顶面设有与操作杆的基部底面相对嵌扣结合的连接部,则连接部是在电路转盘及基部底面设有至少二组相互嵌扣的定位孔、凸柱。

所述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其中:该旋转钮的操作旋钮于基部通过模内射出成型一体成型有二所述延伸弹性臂,二延伸弹性臂与基部二相对外侧形成预定间距的分隔,而供二延伸弹性臂设有沿基部二外侧连续转折至大于或等于基部宽度1/2距离处的弹性臂段,再在二弹性臂段悬空侧分别设有卡制部,且二卡制部相对内侧与基部间形成大于或等于预定间距的弹性伸缩间距;则该二延伸弹性臂与基部二相对外侧所形成的预定间距是0.5mm~2.0mm。

所述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其中:该二延伸弹性臂与基部二相对外侧所形成的预定间距是1.38mm。

所述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其中:该旋转钮的操作旋钮在操作杆顶部设有预设手工具操控的驱动部,则驱动部是供预设手工具的扳手夹持的多边形杆体、供预设手工具的一字形起子嵌设的一字形嵌槽、供预设手工具的十字形起子嵌设的十字形嵌槽或供多边形扳手嵌设的多边形嵌槽。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乃在于该旋钮开关的绝缘外壳于底座顶部容置槽具有复数隔离凸体、上方罩覆盖体,而盖体底部的容置空间内依序设置区段操作槽、具防水垫圈的收纳槽及轴孔,再在底座的容置槽设置端子组的复数端子、各端子的弹臂交错延伸介于各隔离凸体间、另一侧焊接段穿出底座的底面,则于盖体的容置空间组装旋转钮的电路转盘及操作旋钮,操作旋钮的基部二外侧与延伸弹性臂形成预定间距的隔离,以供基部与二延伸弹性臂位于上盖的区段操作槽内,且位于基部上连设的操作杆并穿过收纳槽的防水垫圈、露出轴孔外部,达到旋钮开关具有良好防水功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优点乃在于该绝缘外壳的底座周边设有至少一阶级段差的卡合段,而盖体底部凹设的容置空间周边设有至少一阶级段差的嵌合段,以供盖体的嵌合段对位嵌设于底座周边卡合段处、并形成水平横向限位止挡,可防止盖体于底座上方发生横向偏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乃在于该旋转钮于电路转盘底面设有复数电性接点可与各端子的抵触段弹性接触或分离,达到电性导通或断开的作用,且电路转盘顶面设有与操作杆的基部底面相对嵌扣结合的连接部,则连接部是在电路转盘及基部底面设有至少二组相互嵌扣的定位孔、凸柱。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优点乃在于该旋转钮的操作旋钮于基部通过模内射出成型(Insert Molding)一体成型二延伸弹性臂,二延伸弹性臂与基部二相对外侧呈预定间距分隔,而供二延伸弹性臂设有弹性臂段,以供各弹性臂段分别沿基部二外侧连续转折至大于或等于基部宽度1/2距离处,再在二弹性臂段悬空侧分别设有卡制部,且二卡制部相对内侧与基部间形成大于或等于预定间距的弹性伸缩间距;则二延伸弹性臂与基部二相对外侧所形成的预定间距,可为0.5mm~2.0mm,较佳的预定间距即可为1.38m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旋钮的俯视平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侧视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8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外壳;11-底座;110-容置槽;111-隔离凸体;112-卡合段;12-盖体;120-容置空间;121-嵌合段;122-区段操作槽;1220-卡制槽;1221-限位凸体;123-收纳槽;1231-防水垫圈;1232-剖槽;124-轴孔;2-端子组;21-端子;211-弹臂;212-抵触段;213-焊接段;3-旋转钮;31-电路转盘;311-电性接点;32-操作旋钮;321-基部;3211-延伸弹性臂;3212-衔接段;3213-弹性臂段;3214-卡制部;3215-限位嵌槽;3216-限位卡槽;322-操作杆;3221-轴部;3222-握持部;3223-驱动部;323-转动杆;3231-卡扣;3232-限位杆;33-连接部;330-定位孔;331-凸柱;4-手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实施的方法等,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侧视剖面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包括绝缘外壳1、端子组2及旋转钮3,其中:

该绝缘外壳1包括底座11、罩覆于底座11上的盖体12,且底座11顶面凹设有容置槽110,并在容置槽110内凸设有复数隔离凸体111,再在底座11周边设有阶级状的卡合段112,则卡合段112系形成至少一阶级段差的阶级状,而底座11上方罩覆的盖体12是在底部朝内凹设有容置空间120,即于容置空间120底部周缘设有阶级状的嵌合段121,且嵌合段121也呈至少一阶级段差的阶级状,另于容置空间120内部系依序设有区段操作槽122、收纳槽123及轴孔124,该区段操作槽122周边设有呈齿状凹凸相邻的复数卡制槽1220、限位凸体1221,位于区段操作槽122内部的收纳槽123系收纳防水垫圈1231,且位于收纳槽123内部即设有轴孔124,以供轴孔124贯通至盖体12顶面外部。

该端子组2包括复数端子21,各端子21分别设有向上倾斜延伸的弹臂211,各弹臂211于悬空侧分别设有弯弧隆起的抵触段212,而相对各抵触段212的各弹臂211另一侧朝垂直方向弯折延伸有焊接段213。

该旋转钮3包括电路转盘31、结合于电路转盘31上的操作旋钮32,并在电路转盘31与操作旋钮32相对表面设有连接部33,连接部33是在电路转盘31、操作旋钮32相对表面分别设有至少二组相对的定位孔330、凸柱331,以供各定位孔330与凸柱331相对嵌扣定位,且电路转盘31底面设有复数电性接点311、顶面为组装操作旋钮32的基部321,该基部321系通过模内射出一体成型(Insert Molding)二相对的延伸弹性臂3211,二延伸弹性臂3211一侧具有衔接段3212露出基部321侧面外部,且二延伸弹性臂3211分别设有延伸至基部321二外侧的弹性臂段3213,再在二弹性臂段3213的悬空侧分别设有弯弧隆起的卡制部3214,而基部321上为连设有操作杆322,操作杆322包括连接于基部321上的轴部3221、连接于轴部3221上的握持部3222,且握持部3222设有具止滑作用的复数凸肋、槽道。

上述各构件于组装时,是在绝缘外壳1的底座11上容置槽110处设置端子组2的复数端子21,而供各端子21的弹臂211分别延相对交错伸至介于容置槽110内各隔离凸体111间,并供各弹臂211悬空侧的抵触段212、分别呈相邻交错露出各隔离凸体111上方,并在底座11的容置槽110、各端子21上方组装旋转钮3的电路转盘31,以供各端子21及电路转盘31位于盖体12的容置空间120内,而供电路转盘31底面各电性接点311可与各端子21的抵触段212呈接触或分离,再利用电路转盘31上的操作旋钮32的基部321穿入盖体12的区段操作槽122内,则基部321二外侧的延伸弹性臂3211分别利用二悬空侧的卡制部3214、对位卡持于区段操作槽122的各卡制槽1220处,则位于基部321上的操作杆322的轴部3221即穿入收纳槽123处的防水垫圈1231,并供轴部3221上的握持部3222穿过轴孔124露出盖体12顶面外部,而凭借绝缘外壳1、端子组2及旋转钮3组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旋钮开关。

而上述该绝缘外壳1,是在且底座11周边的卡合段112及盖体12的容置空间120底部的嵌合段121,为分别形成至少一阶段差的阶级状,可供盖体12罩覆于底座11上,不致形成横向位移情形,可供盖体12与底座11形成稳定组装结合。

又,上述旋转钮3于操作旋钮32的基部321,为一体成型二相对的延伸弹性臂3211,而二延伸弹性臂3211系利用一侧衔接段3212露出基部321外、并与预设金属料带(图中未示出)连结,待二延伸弹性臂3211与基部321一体成型后,再由衔接段3212处切段二延伸弹性臂3211与预设金属料带的连结,且二延伸弹性臂3211的弹性臂段3213、分别连续转折延伸至基部321二相对外侧,供各弹性臂段3213的延伸长度为大于或等于基部321的宽度1/2,而二延伸弹性臂3211与基部321二相对外侧(W1)之间形成预定间距(F)〔请同时参阅图5所示〕,可供二延伸弹性臂3211于基部321相对外侧呈弹性伸缩位移,且二延伸弹性臂3211的各弹性臂段3213,分别于悬空侧分别所设的卡制部3214,各卡制部3214相对内侧与基部321间形成大于或等于预定间距(F)的弹性伸缩间距。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侧视剖面图、操作旋钮的俯视平面图、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上述旋转钮3的操作旋钮32,是在基部321二相对外侧(W1),分别一体成型二相对的延伸弹性臂3211,另二相对外侧(W2)至基部321的中心的距离(L)可为2.8mm~3.5mm,较佳的距离(L)则可为3.21mm,则位于基部321二相对外侧的弹性臂段3213的延伸长度(L1),可为大于或等于基部321的宽度(2L)的1/2或其他长度等;至于二延伸弹性臂3211与基部321二相对外侧(W1)间所形成的预定间距(F)可为0.5mm~2.0mm,而较佳的预定间距(F)即可为1.38mm。

再者,操作旋钮32的基部321与操作杆322也为一体成型,可增加操作杆322带动基部321旋转的准确性,不致发生操作杆322与基部321松动或分离等缺失,可供旋转钮3的操作杆322确实带动基部321与电路转盘31转动,以供电路转盘31底面的各电性接点311分别与端子组2的各端子21形成稳定电性接触、传输电子信号(图式中仅示意较佳实施例的电性接点311位置,实际应用实施时必须视设计而变更电性接点311的数量及位置)。

再者,上述该旋转钮3的操作旋钮32,是在操作杆322的握持部3222顶部设有的驱动部3223,可供预设手工具4配合驱动部3223操控操作旋钮32旋转作动,则驱动部3223可为一字形嵌槽、十字形嵌槽、多边形嵌槽(如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凹槽)或多边形杆体,是供预设手工具4配合操控,而预设手工具4可为一字形起子、十字形起子、多边形扳手(如内六角扳手或棘轮扳手等)或梅花扳手、开口扳手或活动扳手等,各式可与预设手工具4配合的驱动部3223。

请参阅图8、图9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侧视剖面图、图8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绝缘外壳1的盖体12,是在内部的收纳槽123的侧壁面,设有至少一道的倒L形剖槽1232贯通至轴孔124处,可供电路转盘31的各电性接点311与各端子21的抵触段212间因旋转接触所产生的摩擦热能,通过剖槽1232传至轴孔124处、再由轴孔124处向外排散至盖体12外部,以降低盖体12内部容置空间120、区段操作槽122、收纳槽123内的温度,可避免热温囤积在盖体12内部,辅助旋钮开关达到良好散热功能的目的。

请参阅图2、图3、图10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钮3是在电路转盘31顶面组装操作旋钮32的基部321,则该基部321可于顶面设有二相对的限位嵌槽3215、相邻二限位嵌槽3215一侧设有限位卡槽3216,即可于基部321的二限位嵌槽3215及限位卡槽3216处组装转动杆323,该转动杆323底部凸设有二相对的卡扣3231,相邻二卡扣3231一侧凸设有限位杆3232,可利用二卡扣3231分别嵌扣入基部321的顶面二限位嵌槽3215,再凭借限位杆3232穿入限位卡槽3216内,以供转动杆323结合定位于基部321上,即可利用转动杆323可供驱动基部321与电路转盘31转动,以带动旋转钮3的电路转盘31底面各电性接点311分别与端子组2的各端子21形成稳定电性接触、传输电子信号(图式中仅示意较佳实施例的电性接点311位置,实际应用实施时必须视设计而变更电性接点311的数量及位置)。

是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是在绝缘外壳1的底座11上容置槽110处、供设置端子组2的复数端子21,而供各端子21的抵触段212露出复数隔离凸体111上方,并在底座11及端子组2上设置旋转钮3、再罩覆盖体12,则利用旋转钮3的电路转盘31组装于各端子21上,且电路转盘31上组装操作旋钮32的基部321,以供端子组2、电路转盘31位于盖体12底部容置空间120内,位于基部321上方连设操作杆322,即利用轴部3221穿入盖体12的收纳槽123的防水垫圈1231,轴部3221上的握持杆3222为穿过轴孔124露出盖体12外部,俾可达到旋钮开关具有良好防水效能的目的,且操作旋钮32的基部321与操作杆322为一体成型,并供操作旋钮32于旋转操作时,确保基部321与操作杆322不易发生松动或脱离的实用功效,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目的、功效等以及相关的设备、装置,都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故,本实用新型为主要针对旋钮开关的改良结构进行设计,为利用绝缘外壳的底座供设置端子组的复数端子、旋转钮及盖体,再在各端子上方组装旋转钮的电路转盘并穿入盖体的容置空间内,且电路转盘上设置操作旋钮的基部,基部上方操作杆的轴部系穿入收纳槽的防水垫圈,轴部上的握持段则穿过轴孔露出盖体外部,而供旋钮开关具有良好防水效能为主要保护重点,且旋转钮的操作旋钮的基部与操作杆系一体成型,以供旋转钮在旋动时,可确保基部与操作杆不致松动、脱离的优势,以供旋钮开关的操作确实、稳定传输电子信号的实用功效,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替换及等效结构、原理等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