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888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微处理器控制,用于电网系统中网电与网电或网电与发电机电源启动切换的装置,可使电源连续源供电。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当常用电突然故障或停电时,通过双电源切换开关,自动投入到备用电源上,使设备仍能正常运行,也因着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这种特性,使其被广泛的应用在诸如电梯、消防、监控、照明等领域。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现有市场上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塑壳断路器类和负荷隔离开关类两种,其区别在于:塑壳断路器类的双电源是以塑壳式断路器为切换执行部件,而负荷隔离类的双电源则是以隔离开关为切换执行部件;本实用新型中主要涉及负荷隔离开关类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这种双电源由于隔离开关上具有的触刀与外接的导电板进行电连接后,在使用中常常因为用电负荷的震动等因素,极容易使外接的导电板在触刀上偏移(因市场上的双电源与导电板之间的连接普遍采用螺栓固定安装,故此,使用中常发生导电板以螺栓安装位置为中心而形成周向偏转),影响导电板与触刀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影响触刀与导电板之间电载流量的顺稳传递,极大的影响了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使用可靠性,并降低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使用性能稳定可靠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操控机构以及与所述操控机构联动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包括两个隔离开关,所述隔离开关上设置有用于外接导电板的触刀,所述触刀上、靠近两端端部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并且所述触刀端部位置设置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具有安装底板以及从所述安装底板的两侧边沿纵向延伸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触刀的侧端面形成贴邻设置,所述安装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长圆孔,所述安装底板搭接在所述触刀上并形成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侧板上、与所述触刀的侧端面相对应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轴向延伸的插接条,所述触刀上、与所述插接条相对应的两侧端面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插接条适配的插接槽。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进一步保证加固板与触刀之间的稳定可靠性,将所述插接条的横截面设置成梯形结构,尤其优选为等腰梯形结构。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改进,显而易见的,当外接的导电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触刀上时,由于触刀上的加固板设置有用于限位的侧板,使得导电板无法在触刀上产生偏转,进而保证了触刀与导电板之间的有效电接触面积,并保证了电载流量传递的平稳性;同时,由于侧板上设置有用于适配到触刀两侧面上插接槽的插接条,更进一步的保证了加固板与触刀之间的安装稳固性和提升了侧板的抗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隔离开关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仰视图。

图4是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加固板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采用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图1中显示,本实施例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操控机构1以及与所述操控机构1联动的执行机构2,所述执行机构2包括呈上下分布的两个隔离开关20,结合图2可知,所述隔离开关20上设置有用于外接导电板的触刀200,所述触刀200上、靠近两端端部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2000,进一步结合图3和图4明显可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刀200端部位置设置有加固板21,再进一步结合图5和图6可知,所述加固板21具有安装底板210以及从所述安装底板210的两侧边沿纵向延伸的侧板211,图2、图3和图4中显示,所述侧板211与所述触刀200的侧端面形成贴邻设置,所述安装底板210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2000相对应的长圆孔2100,所述安装底板210搭接在所述触刀200上并形成螺纹连接(附图中未予以标识螺纹连接结构,但不影响该位置用于螺纹固定连接的理解)。

图3和图5以及图6中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板211上、与所述触刀200的侧端面相对应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轴向延伸的插接条2110,并且从图3还明显可知,所述触刀200上、与所述插接条2110相对应的两侧端面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插接条2110适配的插接槽(附图中未予以标识)。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进一步保证加固板21与触刀200之间的稳定可靠性,将所述插接条2110的横截面设置成梯形结构,尤其优选为等腰梯形结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依据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