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9386发布日期:2018-06-30 06:3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收纳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收放装置。



背景技术:

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的种类很多,应用范围极广,可用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各种电子仪器仪表等方面。但是每一种类型的线束组成的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其组成部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人对车辆的生产有着极大的需求,而汽车产品中,对线束的生产具备大量的要求。目前市面上,存在许多的线束生产的设备,而在线束生产中,有时候要对不同尺寸的线束进行放置,从而使得线束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被操作人员方便的拿取,这就需要到了线束盛放装置或者其他辅助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现有的设备,存在环境适应能力不强,无法不同尺寸的线束竿进行匹配,并且对一些特殊的线束存放也束手无策。

这就需要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线束夹来解决上述问题,最好能够适应多环境,且制作成本低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放置不同长度线束的线束收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束收放装置,所述线束包括线束本体和设置在线束两端的连接件,包括:

上夹持部,其为水平设置的圆盘形结构,且其边缘周向均匀开有多个第一缺口;

下夹持部,其为水平设置圆盘形结构,且同轴设置在所述上夹持部的下方,所述下夹持部边缘周向均匀开有多个第二缺口;

伸缩件,其竖直设置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之间,所述伸缩件的上端与所述上夹持部的下端连接固定,其下端与所述下夹持部的上端连接固定,所述线束本体缠绕所述伸缩件表面,且其两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部位分别卡接在任意一个所述第一缺口和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缺口中。

优选的是,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均竖向设置,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两侧侧壁为对向凸起的弧形侧壁。

优选的是,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均设置为四个。

优选的是,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所述伸缩件由空心的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组成,所述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均为空心圆杆,所述上连接杆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下连接杆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下连接杆的上端伸入所述上连接杆的下端内部,并与所述上连接杆螺纹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所述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分别与所述上夹持部同轴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下夹持部下方,所述底座与所述下夹持部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支撑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线束收放装置,其结构简单,可适用于多种尺寸的线束的收纳,便于操作工人进行分组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收放装置,所述线束包括线束本体和设置在线束两端的连接件,包括:

上夹持部10,其为水平设置的圆盘形结构,且其边缘周向均匀开有多个第一缺口11;

下夹持部20,其为水平设置圆盘形结构,且同轴设置在所述上夹持部10的下方,所述下夹持部20边缘周向均匀开有多个第二缺口21;

伸缩件30,其竖直设置在所述上夹持部10和下夹持部20之间,所述伸缩件30的上端与所述上夹持部10的下端连接固定,其下端与所述下夹持部20的上端连接固定,所述线束本体缠绕所述伸缩件30表面,且其两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部位分别卡接在任意一个所述第一缺口11和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缺口21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使用本方案中的线束收放装置时,将线束本体缠绕在伸缩件30上,然后将线束本体两端与连接件连接的部分分别卡接在一个第一缺口11和一个第二缺口21,由于上夹持部10的外周上开有多个第一缺口11、下夹持部20的外周上开有多个第二缺口21,可根据线束本体的长度,将伸缩件30调整到所需长度,再跟根线束本体在伸缩件30上的缠绕情况,将线束本体上端与连接件连接的部分卡接在就近的一个第一缺口11中,线束本体下端与连接件连接的部分卡接在就近的一个第二缺口21中,实现线束在线束收放装置中的固定。

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所述第一缺口11和第二缺口21均竖向设置,所述第一缺口11和第二缺口21的两侧侧壁为对向凸起的弧形侧壁。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为了更好的将线束本体与连接件连接的部分卡接在第一缺口11或第二缺口21中,将第一缺口11和第二缺口21的两侧侧壁设置为对向凸起的弧形侧壁,当将线束本体与连接件连接的部分放置到第一缺口11或第二缺口21中时,线束本体与连接件连接的部分挤压第一缺口11或第二缺口21两侧侧壁上相对的凸起,进入到第一缺口11或第二缺口21的尾部,第一缺口11或第二缺口21两侧侧壁上相对的凸起恢复原状,可将线束本体与连接件连接的部分卡在第一缺口11或第二缺口21的尾部,使线束和上夹持部10、下夹持部20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

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所述第一缺口11和第二缺口21均设置为四个。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四个第一缺口11两两间隔90°设置在上夹持部10的外周上,四个第二缺口21两两间隔90°设置在下夹持部20的外周上。

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所述伸缩件30由空心的上连接杆31和下连接杆32组成,所述上连接杆31和下连接杆32均为空心圆杆,所述上连接杆31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下连接杆32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下连接杆32的上端伸入所述上连接杆31的下端内部,并与所述上连接杆31螺纹连接。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上连接杆31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连接杆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并将下连接杆32的上端伸入上连接杆31的下端内部,与上连接杆31螺纹连接,既可实现上连接杆31和下连接杆32之间的连接以及二者间距离的调整,实现伸缩件30长度的调整,从而使本方案中的线束收放装置可应用于更多尺寸的线束的收纳。

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所述上连接杆31和下连接杆32分别与所述上夹持部10同轴设置。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上连接杆31和下连接杆32均为空心的圆杆,圆杆易于购得以及后续加工,同时将下连接杆32设置为空心,也可以减轻线束收发装置的重量,使其便于移动。

所述的线束收放装置中,还包括底座40,所述底座40设置在所述下夹持部20下方,所述底座40与所述下夹持部20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支撑杆41连接。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在下夹持部20下方设置底座40,并通过支撑杆41将下夹持部20设置在底座40上方,使得下夹持部20处于悬空状态,便于下夹持部20与线束本体之间的安装与拆卸。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