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184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尤指传输线材二端处电性连接的连接介面包含连接器本体、电路板及端子组,并在传输线材的连接线缆包含多组连接线组,用于多种传输信号的种类,以满足传输线多元化的应用。



背景技术:

按,现今电子科技快速发展,使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都已普及于社会中的各个角落,而随着科技的愈发达,使电脑、笔记型电脑、智慧型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也朝运算功能强、传输速度快及屏幕的影像画面更加细腻和省电等方向迈进,所以为了满足电子产品进行连接网际网路、多媒体影音和数字资料内容的传输等功能,一般电子产品内部大都会安装有许多规格型式的传输介面,并提供传输线的接头进行对接,且传输线传送的资料越来越多元化,其传输信号的种类与速度,也需随之大幅增加,以因应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

再者,随着电子产品的屏幕解析度日益提升及更高的传输频宽要求,使传统类比视频传输介面演进为数字视频传输介面,并促进了传输线的传输方式为由单一化朝多元化迅速发展,以得到更清晰的影像、更高传输频宽和数字资料内容与视讯音效合一的功能,因此要如何将多种传输信号整合在同一传输线上,以满足多元化的应用,即为从事于此行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故,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的试作与修改,始有此种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新型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包括有传输线材及二连接介面,并由传输线材的连接线缆二端处分别电性连接于连接介面,而连接介面包含连接器本体、设置于连接器本体内部的电路板及端子组,并在连接器本体一侧处都设有对接部,且各对接部内分别穿设有电路板上设置的端子组一侧处接触部,再在电路板上设有经由线路电性连接至端子组上的接点组,其特征在于:

该传输线材的连接线缆包含第一连接线组、第二连接线组、第三连接线组、第四连接线组及第五连接线组,并由连接线缆二端处经由二连接介面在电路板上的接点组分别连接至端子组,其中第一连接线组用于传输数字视频信号;第二连接线组用于传输音频信号;第三连接线组用于传输资料控制信号;第四连接线组用于传输类比视频信号;第五连接线组用于传输电源信号。

所述的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其中:该连接线缆的第一连接线组二端处经由二电路板脚位排序为1-9的接点组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1-9的端子组,并由脚位排序为2、5、8的端子组经由电路板在线路中进行接地;第二连接线组一端处经由电路板脚位排序为10-13的接点组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13-16的端子组,而第二连接线组另一端处则经由另一电路板脚位排序分别为11、10、13、12的接点组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13-16的端子组,并由脚位排序为10-12的端子组经由电路板于线路中进行接地。

所述的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其中:该第三连接线组一端处经由电路板脚位排序为14-21的接点组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23-30的端子组,而第三连接线组另一端处则经由另一电路板脚位排序分别为15、14、17、16、19、18、21、20的接点组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23-30的端子组,并由脚位排序为14、17-22、24、28的端子组经由电路板于线路中进行接地。

所述的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其中:该第四连接线组二端处经由二电路板各具有二组脚位排序分别为22、24、26、28、30、32及23、25、27、29、31、33相反方向配置的接点组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31-60的端子组,而第四连接线组第一组排序为22-27的导线依序则与第二组排序为28-33的导线相互连接,并由脚位排序为31-32的端子组经由电路板在线路中进行接地,且第五连接线组二端处经由二电路板脚位排序为34-37的接点组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61-68的端子组。

所述的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其中:该连接器本体的对接部内形成有凹陷状的插槽,并在插槽二侧壁面处都设有可供端子组的接触部穿出伸入至插槽内的复数端子槽,且电路板二侧表面上设有接点组。

所述的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其中:该连接器本体包含一基座与外盖,并在基座与外盖间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定位有电路板,且连接器本体底面处向下延伸的对接部为一体成型或装设于基座上组构而成。

所述的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其中:该基座位于容置空间底部设有可供对接部向下穿出形成悬空状的开孔,并在对接部上方二侧处都设有凸起的定位柱,而电路板二侧处则设有与定位柱相互嵌卡的接合孔。

所述的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其中:该连接器本体前方二侧处设有定位部,并在定位部所具的穿孔内都穿设有一锁固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连接线组用于传输数字视频信号;第二连接线组用于传输音频信号;第三连接线组用于传输资料控制信号;第四连接线组用于传输类比视频信号;第五连接线组用于传输电源信号,可将多种传输信号整合在同一传输线上以满足多元化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优点在于该传输线材的连接线缆为可集结第一连接线组、第二连接线组、第三连接线组、第四连接线组与第五连接线组,并妥善安排各个连接线组形成平行阵列的方式排列,以构成扁平排线的型式,使整体更为薄型化,且电路板的接点组可设计成对应各个连接线组排序匹配使用,可方便连接线缆与电路板上下排的接点组进行焊接,进而达到自动化焊接及降低成本的效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脚位组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1-传输线材;11-连接线缆;111-第一连接线组;112-第二连接线组;113-第三连接线组;114-第四连接线组;115-第五连接线组;2-连接介面;20-容置空间;201-开孔;21-连接器本体;21a-基座;21b-外盖;210-插槽;211-对接部;212-端子槽;213-定位柱;22-电路板;220-线路;221-接点组;222-接合孔;23-端子组;231-接触部;24-定位部;241-穿孔;242-锁固元件;2421-螺栓;2422-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侧视剖面图、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及脚位组态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线应用的线材结构为包括有传输线材1及二连接介面2,其中:

该传输线材1所具的连接线缆11包含至少有三十七根导线的第一连接线组111、第二连接线组112、第三连接线组113、第四连接线组114及第五连接线组115,第一连接线组111排序为1-9的导线,用于传输数字视频信号;第二连接线组112排序为10-13的导线,用于传输音频信号;第三连接线组113排序为14-21的导线,用于传输资料控制信号;第四连接线组114排序为22-33的二组导线,用于传输类比视频信号;第五连接线组115排序为34-37的导线,用于传输电源信号。

该连接介面2包含连接器本体21、设置于连接器本体21内部的电路板22及端子组23,其连接器本体21一侧处向下延伸的对接部211内形成有凹陷状的插槽210,并在插槽210前后二侧壁面处都设有复数端子槽212,而电路板22前方下表面设置的前后排平板状端子组23一侧处为具有向下穿出端子槽212且伸入至插槽210内的接触部231,并在电路板22后方的上下二侧表面上设有上下排共三十七个接点的接点组221,且接点组221经由线路220电性连接至端子组23上。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21包含基座21a与外盖21b,并在连接器本体21底面处向下延伸的对接部211可为一体成型或装设于基座21a上所分开组构而成,且基座21a与外盖21b之间形成有可供电路板22定位的容置空间20,而基座21a在容置空间20底部设有可供对接部211向下穿出形成悬空状的开孔201,并在对接部211上方二侧处都设有凸起的定位柱213,且电路板22二侧处设有与定位柱213相互嵌卡的接合孔222;另,连接器本体21前方二侧处设有定位部24的穿孔241及穿设于穿孔241内的锁固元件242,该锁固元件242包含但不限于螺栓2421,并在螺栓2421上也可进一步螺接有螺帽2422。

然而,上述的连接线缆11一端处为分别伸入于连接器本体21的容置空间20内,并与电路板22上下排的接点组221利用表面粘着技术(SMT)的方式焊固形成电性连接,使连接线缆11配合焊固后可向后延伸出连接器本体21外部,再由连接线缆11的另一端处依照上述的方式电性连接有另一连接介面2的电路板22,且因传输线材1二端处电性连接的连接介面2结构及组装方式都为大致相同,其第一连接介面2与第二连接介面2二者结构主要仅有连接器本体21形状及其对接部211设置角度不同而已,如对接部211与连接器本体21间所形成的夹角可为90度角、97度角或其他适当的角度,所以在以下说明书中都一起进行说明,合予陈明。

如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线缆11系以第一连接线组111二端处经由二电路板22脚位排序为1-9的接点组221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1-9的端子组23;第二连接线组112一端处经由电路板22脚位排序为10-13的接点组221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13-16的端子组23,而另一端处则经由另一电路板22脚位排序分别为11、10、13、12的接点组221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13-16的端子组23;第三连接线组113一端处经由电路板22脚位排序为14-21的接点组221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23-30的端子组23,而另一端处则经由另一电路板22脚位排序分别为15、14、17、16、19、18、21、20的接点组221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23-30的端子组23。

再者,第四连接线组114二端处经由二电路板22各具有二组脚位排序分别为22、24、26、28、30、32,以及23、25、27、29、31、33相反方向配置的接点组221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31-60的端子组23,使第四连接线组114第一组排序为22-27的导线依序与第二组排序为28-33的导线相互连接;此外,第五连接线组115二端处经由二电路板22脚位排序为34-37的接点组221分别连接至脚位排序为61-68的端子组23,但在本实施例中脚位排序为43、44、59、60的端子组23都是空的,而脚位排序为2、5、8、10-12、14、17-22、24、28、31-32的端子组23则经由电路板22于线路220中进行接地,并与屏蔽壳体形成共同接地的回路。

此外,连接线缆11可集结第一连接线组111、第二连接线组112、第三连接线组113、第四连接线组114与第五连接线组115,并妥善安排各个连接线组形成平行阵列的方式排列,以构成扁平排线的型式,使整体更为薄型化,且电路板22的接点组221可设计成对应各个连接线组排序匹配使用,可方便连接线缆11与电路板22上下排的接点组221进行焊接,进而达到自动化焊接加工、便于量产及降低成本的效用。

是以,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传输线材1二端处所分别电性连接的连接介面2包含连接器本体21、设置于连接器本体21内部的电路板22及端子组23,并在电路板22上都设有经由线路220电性连接至端子组23上的接点组221,传输线材1的连接线缆11包含第一连接线组111、第二连接线组112、第三连接线组113、第四连接线组114及第五连接线组115,并由连接线缆11二端处经由二电路板22上的接点组221分别连接至端子组23,其中第一连接线组111用于传输数字视频信号;第二连接线组112用于传输音频信号;第三连接线组113用于传输资料控制信号;第四连接线组114用于传输类比视频信号;第五连接线组115用于传输电源信号,便可将多种传输信号整合在同一传输线上,以满足传输线多元化的应用。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