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端连接器及其端子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1837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板端连接器及其端子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产品进行电连接的板端连接器及其端子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小型化及高密度化,亦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兴起,如在手机或平板有限内部空间内,如何应用有限空间并适应小型化通过改变需求。

具体而言,板端连接器与其对接预设线缆连接器而言,其可分为电源连接用端子与信号连接用端子,其分别对应相对应电源连接用线缆与信号连接用线缆,其端子于传统技术多为相同大小设置而该连接器的端子槽大小也配合端子为相对应设置。以此种方式设置进行传输,于连接器的有效空间利用上,以相同大小的端子设置局限了传输效率的设计及空间的有效利用,更直接影响导电传输的利用率,并间接可能会造成过热之影响。

而传统连接器的端子组采用将其悬空弹臂处的导引部以局部冲剪成型使朝上壁缘破坏形成朝外渐开的导引面,但以冲剪方式于端子的微型化造成生产良品率不佳及制造上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如何解决前述缺陷,即为业界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间利用更合理、能提高电连接器的传输效率、可靠性更高、制造良品率更高、端子强度更高的板端连接器及其端子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端连接器,包含一板端绝缘体、一端子组及二定位件,其特征在于:该板端绝缘体于前侧形成有与一预设对接连接器对接的一板端对接部,而相对后侧设有一板端端子安装部,而板端绝缘体所设一端子槽组包含一左侧端子槽、一中间端子槽及一右侧端子槽,且端子槽组由板端端子安装部贯穿至板端对接部,而该端子组的左侧端子组、中间端子组及右侧端子组对应收纳于左侧端子槽、中间端子槽及右侧端子槽内;所述左侧端子组、中间端子组及右侧端子组的基部处二侧各弯折有一侧板,并由二侧板朝前再朝内斜伸出一悬空弹臂用以夹持一预设对接端子,并于基部后部设有焊接部,该板端绝缘体的二侧壁处分别设有一定位部,二定位件设于该定位部处,该定位件设有一锁扣部供该预设对接连接器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组的二侧板上缘设有一卡刺部。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组的左侧端子组与右侧端子组分别于各二侧板间设有一较佳的第一间距X,而且中间端子组设有一较佳的第二间距Y,其中左侧端子组与右侧端子组的第一间距X大于中间端子组的第二间距Y。

进一步地,端子组的左侧端子组、中间端子组与右侧端子组的二悬空弹臂前端处朝内折弯的夹持部,该夹持部之间可夹持一预设对接端子。

进一步地,板端绝缘体的后侧外表面处朝外凸伸有挡止部。

进一步地,所述板端连接器二侧壁所设的定位件由一插固部、一侧固部及一主体部所组成,其中:插固部插设于板端绝缘体的挡止部,而侧固部朝内再朝下固定于板端绝缘体的挡止部处,主体部与插固部、侧固部相连,该主体部上设有锁扣部,而主体部下方凸伸有二焊接脚。

优选地,主体部上所设的锁扣部为朝内凹设或朝外凸设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组的左侧端子组、中间端子组及右侧端子组的端子,各端子的侧板间设有一较佳间隔间距W,而板端连接器的左侧端子槽、中间端子槽及右侧端子槽的端子之间分别设有一间隔壁宽度T,该间隔间距W大于或等于该间隔壁宽度T。

优选地,左侧端子组、中间端子组及右侧端子组的端子,各端子的侧板间设有一较佳间隔间距W,各该端子之间的隔间距W相等。

一种应用于前述板端连接器的端子组,采用金属片冲制形成,并收容于板端连接器的板端绝缘体的端子槽组内,该端子组的端子具有一基部、一连接该基部的悬空弹臂及一连接该基部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该基部的二侧分别设有侧板,该侧板朝前所延伸的悬空弹臂前端处朝内折弯有夹持部,该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一预设对接端子的结构。

进一步地,该端子组的端子的侧板上缘设有一卡刺部。

进一步地,侧板朝前延伸有二悬空弹臂,悬空弹臂前端朝彼此冲压无破坏一体弯折形成朝内变形的一夹持部及朝上再朝外延伸的一导引部,而该导引部板的厚度G小于悬空弹臂板厚度M。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数组大小相异端子组的电源用及传输用的端子及相对应粗细的线缆,将信号用端子组与电源用端子组区分开,使各传输效率及端子组于板端连接器的绝缘体内的设计摆放能做更为有效利用;而板端连接器内设有端子组,端子组的侧板朝前延伸有二悬空弹臂,悬空弹臂前端朝彼此冲压无破坏一体弯折形成朝内变形的夹持部及朝上再朝外延伸的导引部,以无破坏方式成形夹持部与引导部的端子,提升了制造良品率及端子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板端连接器后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端子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端子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6沿A-A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沿B-B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沿C-C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端子与预设对接端子插侧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板端连接器

11、板端绝缘体

111、板端对接部

112、板端端子安装部

113、端子槽组

1131、左侧端子槽

1132、中间端子槽

1133、右侧端子槽

114、剖槽

115、侧壁

116、定位部

117、挡止部

12、端子组

121、左侧端子组

1211、端子

122、中间端子组

1221、端子

123、右侧端子组

1231、端子

124、侧板

1241、卡刺部

125、悬空弹臂

1251、夹持部

1252、导引部

126、焊接部

127、基部

13、定位件

131、插固部

132、侧固部

133、主体部

1331、锁扣部

1332、焊接脚

2、预设对接连接器

21、预设对接端子

M、悬空弹臂板厚度

G、导引部厚度

T、间隔壁宽度

W、间隔间距

X、第一间距

Y、第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该板端连接器1包含:

一板端绝缘体11,该板端绝缘体11于前侧形成有与该预设对接连接器(图面未示)对接的一板端对接部111,而相对后侧设有一板端端子安装部112,而端子槽组113的左侧端子槽1131、中间端子槽1132及右侧端子槽1133由该板端对接部111贯穿该板端端子安装部112,板端绝缘体11的板端对接部111设有复数个剖槽114贯穿至相对应的左侧端子槽1131、中间端子槽1132及右侧端子槽1133,板端绝缘体11的二侧壁115处分别设有一定位部116供定位件13定位,而板端绝缘体11的后侧外表面处朝外凸伸有一挡止部117。

一端子组12,其对应收纳于端子槽组113,其中左侧端子组121的端子1211、中间端子组122的端子1221、右侧端子组123的端子组1231的各基部127前方二侧弯折有侧板124,并由二侧板124前部相对朝内斜伸出一悬空弹臂125,于基部127后部设有焊接部126,侧板124上缘设有卡刺部1241。

二定位件13定位于该定位部116,该定位件13由一插固部131、一侧固部132及一主体部133所组成,其中:插固部131插设于板端绝缘体11的挡止部117,而侧固部132朝内再朝下固定板端绝缘体11的定位部116,该主体部133与插固部131、侧固部132相连,主体部133上设有锁扣部1331,该锁扣部1331为朝内凹设的结构,而主体部133下方凸伸有二焊接脚1332。

参照图1至图6及图10,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板端连接器1于组设前,板端连接器1的端子组113由板端端子安装部112置入板端端子槽113内,端子组12的端子1211、1221、1231的侧板124上所设卡刺部1241进入端子槽组113上侧内壁干涉固定形成定位,端子1211、1221、1231的侧板124的悬空弹臂125分别位于端子槽组113的左侧端子槽1131、中间端子槽1132及左侧端子槽1133的前段邻近剖槽114处,定位件13由板端绝缘体11前方朝后组设,侧固部132沿侧壁115位移至定位部116后停止,插固部131插设于档止部119限位。

上述端子组12的左侧端子组121与右侧端子组123分别于各二侧板124间设有一较佳的第一间距X,而且中间端子组122设有一较佳的第二间距Y,其中所述左侧端子组121与右侧端子组123的第一间距X大于中间端子组122的第二间距Y,透过上述端子组12的左侧、中间及右侧端子组121、122、123的不同侧板124间距的端子1211、1221、1231所组成,透过调整宽度变更各该端子1211、1221、1231的侧板124的间距,使得该板端连接器1得以将电源用端子及传讯用端子区分,使端子1211、1221、1231侧板间的宽度有所区别,惟该端子组12的左侧端子组121、中间端子组122与右侧端子组123的各该端子1211、1221、1231的二悬空弹臂125间设有一较佳的夹持部1251,与预设对接连接器2的预设对接端子21并穿透板端对接部111的剖槽114导通,以使将传导效率以及空间设置取得较佳的结构及利用,也避免电源用端子因空间配置设计,导致空间过小无法采用适合的端子传输电流,发生过热之问题。

而端子组的左侧端子组121、中间端子组122及右侧端子组123的端子1211、1221、1231,各端子1211、1221、1231的侧板124与端子1211、1221、1231的侧板124间设有一较佳间隔间距W,而板端连接器1的左侧端子槽1131、中间端子槽1132及右侧端子槽1133的设有一间隔壁宽度T,间隔间距W大于或等于间隔壁宽度T,各端子1211、1221、1231之间的隔间距W为实质相等。

参照图3、图5至图10,由图中可清楚看出,端子组12由一金属片冲制形成,并收容于板端连接器1的板端绝缘体11的端子槽组113内,该端子组12的端子1211、1221、1231具有一基部127、一连接该基部127的悬空弹臂125的夹持部1251及一连接该基部127的焊接部126;该基部127的二侧分别设有侧板124,侧板124朝前延伸有悬空弹臂125,且该悬空弹臂125前端处朝内折弯的夹持部1251,该夹持部1251夹持一预设对接端子21。

而该侧板124上缘设有一卡刺部1241,该侧板124朝前延伸有二悬空弹臂125,该悬空弹臂125前端为朝彼此冲压无破坏地一体弯折形成朝内变形的一夹持部1251及朝上再朝外延伸的一导引部1252,该导引部1252为呈漏斗状用以导引预设对接端子21,当导引部1252受预设对接端子21推挤使二悬空弹臂125弹性变形张开夹挤预设对接端子21形成导通,而该导引部厚度G小于悬空弹臂板厚度M,导引部1252因冲压无破坏一体弯折形成,及与悬空弹臂125相连形成较强的结构,提升整体强度。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