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连接器和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97963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导电端子、连接器和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包括该导电端子的连接器以及包括该导电端子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CN203787578U公开了一种弹力夹持端子。该弹力夹持端子具有向前延伸的叉式弹性接触件,该叉式弹性接触件的一对弹性臂适于侧向弹性变形,以便与第一导体弹性电接触。此外,该弹力夹持端子还具有适于在竖直方向上弹性变形的腿式弹性接触件,以便与第二导体弹性电接触。
[0003]对于前述专利文献CN203787578U中公开的弹力夹持端子,只适用于电连接沿相互平行的方向插入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但是,在一些应用情况中,需要电连接沿相互垂直的方向插入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例如,需要电连接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插入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
[0004]此外,前述专利文献CN203787578U中公开的弹力夹持端子的结构比较复杂,导致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其适于电连接沿相互垂直的方向插入的两个导体,并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个底板;一对侧板,从所述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和一对第一弹性臂,从所述一对侧板向前延伸。在所述一对第一弹性臂的端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有适于与插入到一对第一弹性臂之间的第一导体电接触的一对第一电触点。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个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从所述底板向后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向上且向后弯折的第二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的顶面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二导体电接触的第二电触点。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底板朝上倾斜延伸。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部分的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其它部分向上翘起。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一对第一电触点呈圆弧形或半球形。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板具有适于以表面贴装的方式焊接在电路板上的平坦底面。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等于或小于Imm0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二弹性臂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移动距离等于或大于0.45mm。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前述导电端子,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中。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一对第一弹性臂适于与沿水平方向插入的第一导体电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弹性臂适于与沿竖直方向插入的第二导体电接触。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包括底部壳体和顶部壳体;和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电路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的第一电路板和设置在所述顶部壳体上的第二电路板;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前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底板焊接在所述底部壳体上的第一电路板上;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二弹性臂适于与所述顶部壳体上的第二电路板电接触;并且所述导电端子的一对第一弹性臂适于与从所述壳体的侧部插入的第一导体电接触。
[0017]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0018]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和
[0020]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0022]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00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导电端子,包括:一个底板;一对侧板,从所述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和一对第一弹性臂,从所述一对侧板向前延伸。在所述一对第一弹性臂的端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有适于与插入到一对第一弹性臂之间的第一导体电接触的一对第一电触点。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个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从所述底板向后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向上且向后弯折的第二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的顶面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二导体电接触的第二电触点。
[0024]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导电端子100的立体示意图。
[002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导电端子,其适于电连接沿相互垂直的方向插入的两个导体。
[0026]如图1所不,在图不的实施例中,该导电端子主要包括一个底板101、一对侧板102a、102b、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I 1b和一个第二弹性臂120。
[002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对侧板102a、102b从底板101的左右两侧竖直向上延伸。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IlOb从一对侧板102a、102b向前延伸。在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I 1b的端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有适于与插入到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IlOb之间的第一导体10(参见图2)电接触的一对第一电触点111a、111b。因此,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IlOb构成了与第一导体10电接触的第一弹性接触件110。
[0028]请继续参见图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臂120包括从底板101的后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一部分121和从第一部分121向上且向后弯折的第二部分122。在第二部分122的端部的顶面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二导体20(参见图2)电接触的第二电触点123。因此,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臂120构成了与第二导体20电接触的第二弹性接触件。
[00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臂120的第二部分122的端部相对于第二部分122的其它部分向上翘起。这样可以增加第二弹性臂120的柔性和在竖直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
[00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臂12O的第一部分121可以相对于底板101朝上稍微倾斜延伸,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二弹性臂120的柔性和在竖直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
[003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对第一电触点111 a、111 b呈圆弧形或半球形。这样,第一导体10能够方便地插入到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110b之间。
[00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导电端子100可以以表面贴装的方式焊接在电路板上。例如,该导电端子100的底板101具有适于以表面贴装的方式焊接在电路板上的平坦底面。
[003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电端子100的第一弹性臂11Oa、11Ob和第二弹性臂120在导电端子10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因此,整个导电端子10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可以较小,例如,整个导电端子10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可以等于或小于1mm。尽管整个导电端子10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较小,但是,导电端子100的第二弹性臂120在上下方向上依然具有足够的弹性变形量,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00的第二弹性臂120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移动距离可以等于或大于0.45mm。
[0034]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35]如图2所示,该连接器主要包括绝缘本体200和前述导电端子100。该导电端子100保持在绝缘本体200中。
[0036]如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110b适于与沿水平方向Fl插入的第一导体10电接触;并且第二弹性臂120适于与沿竖直方向F2插入的第二导体20电接触。
[0037]请继续参见图2,当第一导体10沿水平方向Fl插入到连接器中时,第一导体10驱动导电端子100的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I 1b朝向左右两侧移动,以产生足够的弹性接触力。当第二导体20沿竖直方向F2插入到连接器中时,第二导体20驱动导电端子100的第二弹性臂120朝下移动,以产生足够的弹性接触力。这样,就能够保证导电端子100同时可靠地电连接沿相互垂直的方向插入的两个导体10、20。
[0038]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0039]如图3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为但不局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厚度较薄的电子设备。
[004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电子设备主要包括壳体1000、2000、3000,设置在壳体中的电路板1、2和设置在壳体中的、前述导电端子100。
[004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路板1、2包括设置在底部壳体1000上的第一电路板I和设置在顶部壳体2000上的第二电路板2,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内部空间,达到进一步减小电子设备的厚度的目的。
[0042]请继续参见图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00的底板101焊接在底部壳体1000上的第一电路板I上。导电端子100的第二弹性臂120适于与顶部壳体2000上的第二电路板2电接触,例如,与第二电路板2上的第二导体20电接触。导电端子100的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110b(参见图1)适于与从壳体的侧部3000插入的第一导体10电接触。
[00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顶部壳体2000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底部壳体1000上。当顶部壳体2000安装到底部壳体1000上之后,顶部壳体2000上的第二电路板2就与导电端子100的第二弹性臂120电接触。
[004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0045]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0046]虽然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0047]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夕卜,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导电端子,包括: 一个底板(101); 一对侧板(102a、102b),从所述底板(101)的两侧向上延伸;和 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I 1b),从所述一对侧板(102a、102b)向前延伸, 其中,在所述一对第一弹性臂(IlOaUlOb)的端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有适于与插入到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110b)之间的第一导体(10)电接触的一对第一电触点(llla、lllb),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端子(100)还包括一个第二弹性臂(120),所述第二弹性臂(120)包括从所述底板(101)向后延伸的第一部分(121)和从所述第一部分(121)向上且向后弯折的第二部分(122);并且 在所述第二部分(122)的端部的顶面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二导体(20)电接触的第二电触点(1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臂(120)的第一部分(121)相对于所述底板(101)朝上倾斜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臂(120)的第二部分(122)的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122)的其它部分向上翘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一电触点(llla、lllb)呈圆弧形或半球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1)具有适于以表面贴装的方式焊接在电路板(I)上的平坦底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10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等于或小于1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100)的第二弹性臂(120)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移动距离等于或大于0.45mmο8.—种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200);和 导电端子(100),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200)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端子(100)由前述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限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臂(IlOaUlOb)适于与沿水平方向(Fl)插入的第一导体(10)电接触;并且 所述第二弹性臂(120)适于与沿竖直方向(F2)插入的第二导体(20)电接触。10.—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包括底部壳体(1000)和顶部壳体(2000);和 电路板(1、2),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1、2)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1000)上的第一电路板(I)和设置在所述顶部壳体(2000)上的第二电路板(2);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前述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电端子(100); 所述导电端子(100)的底板(101)焊接在所述底部壳体(1000)上的第一电路板(I)上; 所述导电端子(100)的第二弹性臂(120)适于与所述顶部壳体(2000)上的第二电路板(2)电接触;并且 所述导电端子(100)的一对第一弹性臂(110a、IlOb)适于与从所述壳体的侧部(3000)插入的第一导体(10)电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导电端子、包括该导电端子的连接器以及包括该导电端子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个底板;一对侧板,从所述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和一对第一弹性臂,从所述一对侧板向前延伸。在所述一对第一弹性臂的端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有适于与插入到一对第一弹性臂之间的第一导体电接触的一对第一电触点。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个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从所述底板向后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向上且向后弯折的第二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的顶面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二导体电接触的第二电触点。在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适于电连接沿相互垂直的方向插入的两个导体,并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IPC分类】H01R12/57, H01R13/24
【公开号】CN205385130
【申请号】CN201521100946
【发明人】田扬进, 何家勇, 吴生玉, 何文科
【申请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