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圆环压方的定位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3090发布日期:2018-06-08 19:2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圆环压方的定位治具。



背景技术:

在通信线缆的制作过程中,根据线缆自身对微型B形(SMB)或外壳(HSG)仿形的要求,在仿形时需要定位治具完成圆环压方成型。由于线束的类型繁多,每种类型均需要一个圆环压方治具,因此在生产工艺中,生产线需要频繁切换治具。若使用的治具不符合相应的线缆规格,易造成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与定位治具配合的感应器也就无法触发。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用于圆环压方的定位治具,可对任意类型的线缆进行定位,并具有与感应器极高的感应敏感度,提高治具的定位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圆环压方的定位治具,在线缆的生产过程中,压方工站无需切换治具,且对线缆的定位方便准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圆环压方的定位治具,包括治具块及与所述治具块连接的感应器,所述治具块外接有一线缆,所述治具块面向所述线缆设有一接触面,所述线缆面向所述治具块设有一压方端;所述压方端与接触面接触并挤压所述接触面,使所述线缆推动所述治具块至一触发位置,于所述触发位置处,所述治具块触发所述感应器,以向外发送一压方指令。

优选地,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一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治具块及感应器;当所述线缆推动所述治具块时,所述治具块驱动所述弹性元件形变,由所述弹性元件触发所述感应器。

优选地,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治具本体;所述治具块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面为所述接触部面向所述线缆的端面;滑动部,与所述接触部连接,并于所述治具本体上滑动;固定部,与所述滑动部连接,并固定连接有所述弹性元件,其中所述治具本体的安装面上设有引导筋;所述滑动部的两侧设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卡入所述引导筋内并沿所述引导筋滑动。

优选地,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固定板,卡入所述引导筋内并同样沿所述引导筋滑动,其中,所述感应器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相对于所述治具块的同侧;第一定位元件,穿入所述治具本体并抵住所述固定板的端面,以限制所述固定板及感应器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第二定位元件,穿入所述治具本体并贯穿所述固定板以抵住所述治具块,其中,所述第二定位元件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治具本体拉出或伸入以调节所述治具块的所述触发位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自所述滑动部上延伸而出的夹持端;所述弹性元件夹持在所述夹持端内。

优选地,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线缆定位元件,设于所述治具块上相对于所述感应器的一侧;所述线缆贯穿所述线缆定位元件与所述治具块接触。

优选地,所述线缆定位元件包括:第一定位板及第二定位板,沿所述治具块的径向方向平行设置;底板及背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板及第二定位板连接;紧固件,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外侧,并延伸而出一勾夹,夹持所述线缆。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板及第二定位板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线缆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且部分所述治具块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内。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任何类型的线缆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定位治具,适用性广;

2.定位治具对线缆的移动敏感度高,其定位的精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定位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定位治具、110-治具块、111-接触部、112-滑动部、113-固定部、120-感应器、130-弹性元件、140-治具本体、150-固定板、160-第一定位元件、170-第二定位元件、180-线缆定位元件、181-第一定位板、182-第二定位板、183-紧固件、184-第一通孔、185-第二通孔、200-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参阅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的结构示意图。该定位治具100用于对线缆200的圆形压方成型,其包括有对线缆200的位置固定的治具块110及与治具块110配合的感应器120。通常,治具块110检测一外接的线缆200的位置,当线缆200的位置处于期望位置时,便触发感应器120,由感应器120向外发出信号,通知用户线缆200的位置正确。为了进一步提高治具块110对感应器120的触发,以及扩展治具块110与线缆200的配合度,在定位治具100的内部,还包括有一弹性元件130,其两端分别连接了治具块110及感应器120,作为两者间的连接部件,且弹性元件130本身所具有的弹性性质,当治具块110与感应器120间具有相对位移时,可以理解的是,将会引起弹性元件130的伸缩,由此,便可利用弹性元件130的形变来改变治具块110对感应器120的触发方式。具体地,在治具块110面向线缆200的部分设有一接触面,当线缆200向治具块110移动时,移动至某些位置时可与接触面接触,因此,其需要圆环压方成型的压方端与接触面接触后,进一步移动,将挤压接触面,治具块110受到线缆200的挤压力后,随着线缆200共同运动,直至运动至触发位置,进而带动弹性元件130发生形变,当弹性元件130的形变超过阈值时,便可由弹性元件130触发感应器120,从而完成对线缆200的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元件130是否触发感应器120时作为比较对象的阈值,可由用户根据自身要求设定。此外,触发感应器120的条件也可选地由其他要素配置,例如,弹性元件130与感应器120的感应单元连接,弹性元件130形变至某一程度时,拉动感应单元以触发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此外,弹性元件130的配置,使得当线缆200从定位治具100中脱出时,利用弹性元件130本身的范性力,将治具块110拉回至初始位置,节省了成型工艺中替换或重定位治具100块的工序。因此,弹性元件130可采用如簧片、弹片、弹簧等实施元件。

一优选实施例中,为保证治具块110与感应器120间对线缆200的微小位移的感知,定位治具100还包括了治具本体140,治具块110和感应器120均固定在治具本体140上,且其中对治具块110配置为,可沿治具本体140的一安装面滑动,由此通过固定感应器120的位置,改变治具块110的位置来产生感应器120与治具块110间的相对位移。更优选地,治具块110包括三部分,分别为接触部111、滑动部112及固定部113,其中接触部111为治具块110上最靠近线缆200的部分,其上面向线缆200的端面即为接触面,滑动部112与接触部111连接,或是接触部111设置为从滑动部112的一端面上向外凸起形成,可于治具本体140上滑动,且滑动的方向和路径为某一预定的方向和路径,不作变化;固定部113与滑动部112连接或是固定部113设置为从滑动部112的另一端面上向外凸起形成,弹性元件130则固定在固定部113上。这样配置的好处在于,弹性元件130设置在最靠近于感应器120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其发生形变后对感应器120的触发感应影响最大,即可配置为从弹性元件130的自然状态形成为拉伸状态,不经过收缩状态,感应间隙更为短暂。

固定部113上可选地设有一夹持端,其自滑动部112上延伸而出,具体可以是公母端的设置,将弹性元件130夹持在夹持端内,或是突出一突出部,弹性元件130缠绕在突出部上并固定等。通过上述方便安装和拆卸的方式,稳固安装弹性元件130。

同时,在治具本体140的安装面上,为方便滑动部112滑动,且限定滑动部112的滑动方向,安装面上设有引导筋,对应于引导筋的配置,在滑动部112的两侧设有限位筋,限位筋伸入引导筋内并卡入,使得限位筋仅可在引导筋内,并沿着引导筋所形成的路径滑动。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引导筋的方向也需将其配置为与线缆200挤压治具块110的方向相同,以保证挤压力形成后,较易推动该治具块110。

进一步地,定位治具100包括了有固定板150,其固定在治具本体140内,其上部固定有感应器120,即感应器120与固定板150为同步运动。固定板150与治具块110的滑动部112相同,部分卡入引导筋内沿引导筋滑动,由此,可将感应器120配置为可固定可滑动的状态。但考虑到在治具块110移动时,需限定感应器120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定位治具100还包括了第一定位元件160,其穿入治具本体140内并与固定板150的端面接触,接触的同时对固定板150的位置进行抵顶,限制固定板150及感应器120的位置。第一定位元件160可以是螺栓与螺母的组合,螺栓为长条状,可延伸至治具本体140的内部,螺母放置在治具本体140内部,拧松螺母后,可调整螺栓伸入的长度,从而调节固定板150的位置。对固定板150的滑动配置,可进一步扩大对线缆200的类型的感应。

鉴于固定板150可滑动,治具块110滑动后也需保持与固定板150的相对位置不变,因此,定位治具100还包括第二定位元件170,与第一定位元件160在同一位置处穿入治具本体140,但与第一定位元件160不同的是,第二定位元件170贯穿固定板150,以抵顶治具块110。当第二定位元件170从治具本体140内部分拉出时,则可将治具块110向外滑动,当第二定位元件170向治具本体140内进一步插入时,则可将治具块110向治具本体140的深处压去。通过第一定位元件160、第二定位元件170及引导筋的设置,治具块110与感应器120的位置可随用户的要求变化,调节治具块110的触发位置,进一步提高了定位治具100的通用性。

进一步参阅图1,在治具块110上相对于感应器120的另一侧,设有一线缆定位元件180,线缆200与治具块110接触前,将先行贯穿线缆定位元件180。通过线缆定位元件180对线缆200的定位,保证线缆200仅可在其贯穿的方向上移动并挤压治具块110,而不会在贯穿方向的径向方向上移动,提高圆环压方的效率。

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线缆定位元件180包括:第一定位板181及第二定位板182,沿治具块110的径向方向平行设置,且第一定位板181和第二定位板182间具有一间距;底板及背板,分别与第一定位板181及第二定位板182连接,将整个线缆定位元件180形成一半封闭的结构;紧固件183,设于第二定位板182的外侧,并延伸而出一勾夹,夹持线缆200。半封闭状态下的线缆定位元件180,用户可在未封闭处观察线缆200的行进情况。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紧固件183可与第二定位板182一体成型,其自第二定位板182的外表面向外凸起形成,而勾夹的延伸方向朝向线缆200,在勾夹的自由端处,勾形的设计可使得一方面保证线缆200的移动方向唯一,另一方面也方便用户拿取线缆200。

同时,在第一定位板181和第二定位板182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84和第二通孔185,供线缆200贯穿。且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84及第二通孔185给的大小设置不同,第一通孔184略大于第二通孔185,第二通孔185仅用作线缆200贯穿,因此,其大小可设置为与线缆200的宽度相近,保持两者的间隙配合,而第一通孔184还用于供治具块110的部分穿入,如接触部111的全部或部分,以减小定位治具100的整体尺寸。

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