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退护壳及接插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8171发布日期:2018-07-13 19:49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退护壳及接插组件。



背景技术:

车辆线束大多采用接插件连接,接插件连接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车辆的供电和信号传输,甚至影响车辆的运行和动力输出,所以对接插件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车辆所用的接插件结构,如图1-4所示,多条信号线的一端汇聚成线束,另一端与接插件连接。车辆移动过程中当车体发生晃动时,信号线和线束跟着晃动,此时,接插件中的连接端子由于与信号线相连接而受到来自多条信号线的方向不一致的拉力,当车辆长期运行时则可能导致接插件内部连接端子防退针结构发生形变从而导致退针,影响车辆供电及信号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车辆晃动时导致接插件内部连接端子退针的防退护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接插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防退护壳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一种防退护壳,包括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对接后中部形成用于供线束穿过的腔体,腔体的一端形成用于与接插件卡接的接插件卡接口,另一端形成用于对线束进行固定的线束卡接口,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可拆连接。当车体发生晃动时,信号线和线束晃动的力量被防退护壳阻断而不能传递到接插件中的连接端子上,从而有效避免了接插件出现退针的情况,为车辆供电及信号传输提供了有力保证。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卡接连接。连接紧凑,便于拆分。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的对接面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扣,另一个上设有卡块,第一、第二对接壳通过卡扣和卡块卡接连接。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结构相同。只需要一种对接壳成型模具,降低模具成本。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的内壁上在靠近接插件卡接口的位置处设有用于与接插件卡接的卡槽。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所述腔体包括矩形内腔段和圆形内腔段,矩形内腔段的开口构成所述接插件卡接口,圆形内腔段的开口构成所述线束卡接口,矩形内腔段与圆形内腔段之间通过喇叭过渡段过渡连接。喇叭过渡段从接插件卡接口向线束卡接口逐渐变窄,逐渐减小信号线的晃动范围,从而逐渐减弱信号线晃动产生的拉扯。

本实用新型的接插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一种接插组件,包括接插件以及连接在接插件尾端的防退护壳,所述防退护壳包括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对接后中部形成用于供线束穿过的腔体,腔体的一端形成用于与接插件卡接的接插件卡接口,另一端形成用于对线束进行卡接固定的线束卡接口,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可拆连接。当车体发生晃动时,信号线和线束晃动的力量被防退护壳阻断而不能传递到接插件中的连接端子上,从而有效避免了接插件出现退针的情况,为车辆供电及信号传输提供了有力保证。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卡接连接。连接紧凑,便于拆分。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的对接面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扣,另一个上设有卡块,第一、第二对接壳通过卡扣和卡块卡接连接。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结构相同。只需要一种对接壳成型模具,降低模具成本。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的内壁上在靠近接插件卡接口的位置处设有用于与接插件卡接的卡槽。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接插件的尾端为矩形,所述腔体包括矩形内腔段和圆形内腔段,矩形内腔段的开口构成所述接插件卡接口,圆形内腔段的开口构成所述线束卡接口,矩形内腔段与圆形内腔段之间通过喇叭过渡段过渡连接。喇叭过渡段从接插件卡接口向线束卡接口逐渐变窄,逐渐减小信号线的晃动范围,从而逐渐减弱信号线晃动产生的拉扯。

附图说明

图1为目前车辆使用的接插件在使用状态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目前车辆使用的接插件在使用状态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目前车辆使用的接插件在使用状态下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目前车辆使用的接插件在使用状态下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插组件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插组件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防退护壳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的防退护壳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的防退护壳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左视图;

图11为图5中的防退护壳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接插件;2、连接端子;3、信号线;4、线束;5、线束卡接口;6、接插件卡接口;7、卡槽;8、卡钩;9、喇叭过渡段;10、电工胶带;11、防退护壳;12、卡块;13、第一对接壳;14、第二对接壳;15、矩形内腔段;16、圆形内腔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接插组件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5至图6所示,包括接插件1以及连接在接插件1的尾端的防退护壳11。接插件1的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接插件1的尾端为矩形,尾端连接有连接端子2,连接端子2上连接有多条信号线3,多条信号线3的另一头汇聚成线束4。防退护壳11的结构如图7至图10所示,由第一对接壳13和第二对接壳14两部分构成,第一对接壳13和第二对接壳14结构相同,在第一对接壳13和第二对接壳14对接的部分一边设卡钩8,另一边设卡块12,使第一对接壳13上的卡钩8、卡块12与第二对接壳14上的卡块12、卡钩8对应配合实现卡接,连接紧凑,便于拆分。第一对接壳13和第二对接壳14对接后中部形成用于供线束4穿过的腔体,腔体包括矩形内腔段15和圆形内腔段16,矩形内腔段15的开口构成用于与接插件1卡接的接插件卡接口6,圆形内腔段16的开口构成用于对线束4进行固定的线束卡接口5,矩形内腔段15与圆形内腔段16之间通过喇叭过渡段9过渡连接,喇叭过渡段9从接插件卡接口6向线束卡接口5逐渐变窄,逐渐减小信号线3的晃动范围,从而逐渐减弱信号线3晃动产生的拉扯。第一对接壳13和第二对接壳14的内壁上、靠近接插件卡接口6处设有用于与接插件1卡接的卡槽7。

安装时,如图11所示,将第一对接壳13和第二对接壳14按照箭头方向卡接,当听到“啪”的一声时,说明防退护壳11与接插件1之间卡接到位,此时用力往两侧拉第一对接壳13和第二对接壳14,拉不开,同时,防退护壳11的另一端与线束4也正好卡接到位,在线束卡接口5与线束4接触位置用电工胶带10缠绕,确保连接牢固。需要检修接插件1时,用手拨开卡钩8和卡块12,手持第一对接壳13和第二对接壳14向两侧拉开即可。

使用过程中,当车体发生晃动时,信号线和线束晃动的力量被防退护壳阻断而不能传递到接插件中的连接端子上,从而有效避免了接插件出现退针的情况,为车辆供电及信号传输提供了有力保证。

上述实施例一中,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通过卡扣卡接,在实施例二中,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

上述实施例一中,第一对接壳与第二对接壳对接的部分一边上设有卡钩,另一边上设有卡块,第二对接壳对应第一对接壳上的卡钩和卡块分别设有卡块和卡钩,第一对接壳与第二对接壳通过两对卡钩卡块实现卡接,在实施例三中,也可以使第一对接壳与第二对接壳的一端铰接,另一端通过卡钩卡块卡接。

上述实施例一中,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结构相同,在实施例四中,也可以结构不同,只要保证两部分可拆连接即可,当两部分结构不同时,缺点是需要不同的模具来分别加工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

上述实施例一中,接插件卡接口与线束卡接口之间通过喇叭过渡段过渡连接,在实施例五中,也可以不设喇叭过渡段,将接插件卡接口与线束卡接口直接连接,这样的缺点是不能很好的限制信号线的晃动范围,因而不能很好的阻断信号线晃动产生的力量。

本实用新型的防退护壳的具体实施例与上述接插组件中的防退护壳的具体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