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馈源阵列安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2879发布日期:2018-07-07 10:1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通信、星地动中通领域中的一种支架,尤其涉及一种馈源阵列安装架。



背景技术:

由金属反射面和馈源为主要部件组成的天线,主要包括单反射面天线和双反射面天线两大类,这是基于光学原理导出的天线形式,广泛用于微波和波长更短的波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多种单反射面天线开始大量使用,到60年代出现了以卡塞格伦天线为代表的双反射面天线。它们已成为最常用的一类微波和毫米波高增益天线,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无线电导航、电子对抗、遥测、射电天文和气象等技术领域。以卫星通信为例,由于增益高和结构简单,反射面天线是通信卫星地球站的主要天线形式;由于能制成可展开的折伞形结构,它又是宇宙飞船和卫星天线的基本形式。至今不但已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反射面形式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时也出现了性能优良的多种馈源结构。

动中通是“移动中的卫星地面站通信系统”的简称。星地“动中通”是为了满足用户通过卫星在动态移动中传输宽带视频信息的需求产生的新应用,使用固定轨道卫星的Ku频段进行移动通信传输宽带信息,是一种新兴业务应用。通过动中通系统,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的载体在运动过程中可实时跟踪卫星等平台,不间断地传递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可满足各种军民用应急通信和移动条件下的多媒体通信的需要。

目前,“动中通”系统主要使用Ku波段与固定轨道卫星进行通信。根据国家2014年发布的《Ku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Ku频段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等文件要求,Ku波段“动中通”系统需由应用分系统、电源分系统、信道分系统、天线及其控制系统等组成。天线系统需同时覆盖上行/下行频段,其中上行频段为13.75~14.5GHz,下行频段10.95~11.75GHz、12.25~12.75GHz,上行和下行频段的极化为两正交的线极化。为保证卫星与地面移动设备间流畅的通信,系统天线需实时指向通信卫星。为了避免天线发射时对邻近卫星的干扰,通常需要移动设备在运动中天线的跟踪误差小于0.1°,并且馈源也要进行旋转跟踪,接收和发射间的极化隔离度要大于30dB。此外,文件中对天线的发射功率、副瓣电平等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单位推出了“动中通”相关的产品,如以色列RaySat公司推出的多组片天线、美国TracStar推出的IMVS450M产品、以色列Starling公司推出的Mijet系列产品以及国内中电集团54所研发的0.5m与1.2m车载环焦天线等。为满足天线对卫星的高精度实时跟踪对准的要求,上述“动中通”产品中均包含有自动跟踪系统。“动中通”自动跟踪系统是在初始静态情况下,由GPS、经纬仪、捷联惯导系统测量出航向角、载体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及相对水平面的初始角,然后根据其姿态及地理位置、卫星经度自动确定以水平面为基准的天线仰角,在保持仰角对水平面不变的前提下转动方位,并以信号极大值方式自动对准卫星。在载体运动过程中,测量出载体姿态的变化,通过数学平台的运算,变换为天线的误差角,通过伺服机构调整天线方位角、俯仰角、极化角,保证载体在变化过程中天线对星在规定范围内,使卫星发射天线在载体运动中实时跟踪地球同步卫星。该系统跟踪方式有自跟踪和惯导跟踪两种。自跟踪是依靠卫星信标进行天线闭环伺服跟踪;惯导跟踪是利用陀螺惯导组合敏感载体的变化进行天线跟踪。这两种跟踪可根据现场情况自动切换。当系统对星完毕转入自动跟踪后,以自跟踪方式工作;与此同时,惯导系统也进入工作状态,并不断输出天线极化、方位和俯仰等数据。当由于遮挡或其它原因引起天线信标信号中断时,系统自动切换到惯导跟踪方式。

无论天线采用何种跟踪方式,高精度的伺服系统始终是传统“动中通”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通常情况下,高精度伺服系统需具有约0.1°的高跟踪精度,同时由于“动中通”天线具有较大的口径(目前满足入网要求的天线口径超过1米)及重量,从而造成了高精度伺服系统的较高成本。目前,应用于“动中通”的高精度伺服系统成本动辄数万、甚至超过十万,占整个“动中通”系统成本的一大部分,限制了“动中通”通信系统在民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在目前卫星通信天线中,副反射件是根据环境需要而是否考虑增设,增设副反射件时,其需要保证副反射件的副反射面背对着馈源阵列,而面向馈源阵列的上空领域。因此,需要用到副反射件安装支架,副反射件安装支架用于将副反射件安装在馈源阵列的插槽上,并且需要:副反射件的副反射面平行于馈源阵列,且副反射面的中心和馈源阵列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馈源阵列位于主反射面的焦点处。否则容易出现比较大通信数据误差,因此需要降低组装时的工装误差,并且保证副反射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相对馈源阵列的平稳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降低副反射件组装在馈源阵列上空时的工装误差,并且保证副反射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相对馈源阵列的平稳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馈源阵列安装架。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馈源阵列安装架,其用于将馈源阵列安装在主反射件的主反射面上,且还将副反射件安装在馈源阵列的上空,使副反射件的副反射面平行于馈源阵列,且副反射面的中心和馈源阵列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馈源阵列位于主反射面的焦点处;

所述馈源阵列安装架包括:立柱,其一端竖立固定在主反射面的圆心处;插槽,固定在立柱的另一端上且位于主反射面的焦点处,馈源阵列安装在插槽上;多个定位部一,其均焊接在副反射面上,且以副反射面的中心为圆心而环形布局;多个定位部二,其均焊接在插槽的底面上,且以馈源阵列的中心为圆心而环形布局,多个定位部二分别与多个定位部一一一对应,定位部二与相应的定位部一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在平面垂直于副反射面;多个支撑杆,每个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定位部一上,每个支撑杆的相对另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定位部二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支撑杆为多次弯折的片状结构,每个支撑杆的两端上下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每个支撑杆固定定位部一的一端沿副反射面的边沿平行延伸,延伸出副反射面后向下弯折并延伸至定位部二后弯折并沿底面平行延伸至相应的定位部二。

进一步地,每个支撑杆固定定位部一的一端沿副反射面的边沿平行延伸,延伸出副反射面后向下弯折并垂直延伸,再朝定位部二方向弯折并延伸,延伸至定位部二后弯折并沿底面平行延伸至相应的定位部二。

进一步地,所述馈源阵列安装架还包括多个紧固件,每个支撑杆通过至少一个紧固件固定在相应定位部一上,还通过至少另一个紧固件固定在相应定位部二上。

优选地,支撑杆位于相应定位部一与相应定位部二的同一侧,且支撑杆的其中一个侧边和相应定位部一、相应定位部二均相贴。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馈源阵列安装架还包括底座,底座固定在主反射面的圆心处,立柱竖立固定在底座上。

进一步地,底座通过若干紧固件固定在主反射面的圆心处。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插槽和立柱均呈圆柱形,且立柱的直径小于插槽的直径。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多个定位部二一体成型在底面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馈源阵列安装架,定位部一在副反射面上的固定方式,定位部二在底面上的固定方式,保证了馈源阵列与副反射件之间的稳固连接;馈源阵列通过插槽安装于主反射面的焦点处,保证了馈源阵列位于主反射面的焦点处;定位部一以副反射面的中心为圆心而环形布局,定位部二以馈源阵列的中心为圆心而环形布局,且定位部二与相应的定位部一所在平面垂直于副反射面,能够保证副反射的副反射面平行于馈源阵列,且保证副反射面的中心和馈源阵列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本实用新型能降低副反射件组装在馈源阵列上空时的工装误差,并且保证副反射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相对馈源阵列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馈源阵列安装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馈源阵列安装架用于将馈源阵列2安装在主反射件3的主反射面710上,且还将副反射件1安装在馈源阵列2的上空,从而保证副反射件1的副反射面75平行于馈源阵列2,且保证副反射面75的中心和馈源阵列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保证馈源阵列2位于主反射面710的焦点处。

馈源阵列安装架包括底座711、立柱712、插槽73、多个定位部一74、多个定位部二76、多个支撑杆78、多个紧固件79。立柱712一端竖立固定在主反射面710的圆心处,插槽73固定在立柱712的另一端上且位于主反射面710的焦点处,馈源阵列2安装在插槽73上。在本实施例中,底座711固定在主反射面710的圆心处,立柱712竖立固定在底座711上,底座711通过若干紧固件固定在主反射面710的圆心处。插槽73和立柱712均可呈圆柱形,且立柱712的直径小于插槽73的直径。

定位部一74、定位部二76、支撑杆78这三者之间的数量一般是对应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部一74和定位部二76的数量分别可以多于支撑杆78的数量。至于紧固件79的数量没有特别要求,只要能将需要固定的器件固定即可,每个器件在固定的时候,可以根据时间安装环境酌情增加紧固件。

这些定位部一74均焊接在副反射面75上,且以副反射面75的中心为圆心而环形布局,这些定位部二76均焊接在插槽73的底面77上,且以馈源阵列2的中心为圆心而环形布局,多个定位部二76分别与多个定位部一74一一对应,定位部二76与相应的定位部一74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在平面垂直于副反射面75。多个定位部二76尽量一体成型在底面77上。

每个支撑杆78的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定位部一74上,每个支撑杆78的相对另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定位部二76上,每个支撑杆78为多次弯折的片状结构,每个支撑杆78的两端上下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支撑杆78的结构设计降低了本实用新型馈源阵列安装架对副反射件1的反射性能和馈源阵列2的回馈性能的影响,也降低了对天线的主反射面的影响。因此,多个定位部一74尽量均匀环布在副反射面75上,多个定位部二76也尽量均匀环布在底面77上。

支撑杆78通过定位部一74在副反射面75上的固定方式,支撑杆78通过定位部二76在底面77上的固定方式,保证了馈源阵列2与副反射件1之间的稳固连接。定位部一74以副反射面75的中心为圆心而环形布局,定位部二76以馈源阵列2的中心为圆心而环形布局,且定位部二76与相应的定位部一74所在平面垂直于副反射面75,能够保证副反射件1的副反射面75平行于馈源阵列2,且保证副反射面75的中心和馈源阵列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每个支撑杆78固定定位部一74的一端可沿副反射面75的边沿平行延伸,延伸出副反射面75后向下弯折并延伸至定位部二76后弯折并沿底面77平行延伸至相应的定位部二76。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撑杆78固定定位部一74的一端沿副反射面75的边沿平行延伸,延伸出副反射面75后向下弯折并垂直延伸,再朝定位部二76方向弯折并延伸,延伸至定位部二76后弯折并沿底面77平行延伸至相应的定位部二76。

每个支撑杆78通过至少一个紧固件79固定在相应定位部一74上。每个支撑杆78通过至少另一个紧固件固定在相应定位部二76上。紧固件79可以采用螺钉、螺栓、销钉之类的用于固定的器件。

支撑杆78为片状结构的好处在于,支撑杆78的两端可以与定位部一74、定位部二76更好的稳定连接。支撑杆78位于相应定位部一74与相应定位部二76的同一侧,且支撑杆78的其中一个侧边和相应定位部一74、相应定位部二76均相贴。相贴的固定方式增大支撑杆78的两端与定位部一74、定位部二76之间的接触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