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迷你点烟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5838发布日期:2018-07-18 02:2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迷你点烟插头。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大量普及,与汽车配套使用的各种车载电器亦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例如,车载吸尘器、车载充气泵、行车记录仪、胎压监测仪等车载电器,车载电器大都使用汽车的车载点烟接口进行供电,实际使用时,车载电器均设置有插入车载点烟接口内的点烟插头,市面上现有点烟插头(带保险丝款)的内部结构设计陈旧,导致点烟插头本体长度较长,占用空间较大,用户体验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迷你点烟插头,改良点烟插头的内部结构,缩短点烟插头的长度,降低点烟插头的占用空间,提高用于体验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迷你点烟插头,包括壳体、电极端子、电极弹片、保险丝管及电极头;所述电极弹片呈弯曲S状,电极弹片装设于壳体内,保险丝管位于壳体内,电极头滑动设置于壳体,电极头帽端突伸出壳体,保险丝管的两端分别接触于电极弹片及电极头尾端,电极端子装设于壳体。

优选地,所述迷你点烟插头还包括电连接器,壳体包括柱体部及与柱体部连接的锥体部,自锥体部连接柱体部的一端至锥体部的自由端,锥体部的横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电极头帽端突伸出锥体部的自由端,电连接器显露出柱体部远离锥体部一端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电极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自第一固定板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部及与第一弹性部连接的限位部,第一固定部装设于壳体内,第一弹性部突伸出壳体,限位部位于壳体内,壳体设有让位槽,限位部活动容设于限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片体及自第一片体弯折而成的第二片体,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均装设于壳体内,第一弹性部自第二片体弯折而成,壳体设有贯穿壳体的透孔,第一弹性部设有弧形部,弧形部经由透孔突伸出壳体。

优选地,所述电极弹片还包括装设于壳体内的第二固定部、连接于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弹性部及连接于第二弹性部远离第二固定部一端的容置部,第二弹性部呈弯曲S状,容置部设有第一容槽,保险丝管的一端容设于第一容槽内。

优选地,所述容置部包括连接于第二弹性部的弧形片,弧形片的两端之间具有间隙,弧形片与第二弹性部围设形成第一容槽。

优选地,所述容置部还包括两个导引片,两个导引片分别连接于弧形片远离第二弹性部的一端,两个导引片分别位于保险丝管的两侧,两个导引片自导引片连接弧形片的一端朝远离弧形片的方向并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而成。

优选地,所述壳体设有贯穿壳体的第一导孔,电极头包括本体部及与本体部连接的接触部,接触部滑动容设于第一导孔内,本体部的外径大于第一导孔的孔径,保险丝管用于抵触本体部远离接触部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电极头设有第二容槽,第二容槽自本体部远离接触部的一端凹设而成,保险丝管远离第二弹性部的一端容设于第二容槽内。

优选地,所述壳体设有与第一导孔连通的第二导孔,第二导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导孔的孔径,本体部滑动容设于第二导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电极弹片设置成弯曲S状,改良点烟插头的内部结构,缩短点烟插头的长度,降低点烟插头的占用空间,提高用于体验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隐藏部分壳体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壳体 2—电极端子 3—电极弹片

4—保险丝管 5—电极头 6—第一固定部

7—第一弹性部 8—第二固定部 9—第二弹性部

11—电连接器 12—柱体部 13—锥体部

14—限位部 15—弧形部 16—容置部

17—第一容槽 18—弧形片 19—导引片

21—本体部 22—接触部 23—第二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迷你点烟插头,包括壳体1、电极端子2、电极弹片3、保险丝管4及电极头5,壳体1采用绝缘塑料制成;所述电极弹片3呈弯曲S状,电极弹片3装设在壳体1内,保险丝管4位于壳体1内,电极头5滑动设置在壳体1上,电极头5帽端突伸出壳体1,电极头5帽端用于导通车载点烟接口内的正极,保险丝管4的两端分别接触在电极弹片3上及电极头5尾端上,电极头5、电极弹片3经由保险丝管4导通,电极端子2装设在壳体1上,电极端子2用于导通车载点烟接口内的负极。

本实用新型的迷你点烟插头通过将电极弹片3设置成弯曲S状,改良点烟插头的内部结构,缩短点烟插头的长度,降低点烟插头的占用空间,提高用于体验度。

所述迷你点烟插头还包括电连接器11,根据实际需要,电连接器11可以为DC接头、USB接头等,壳体1包括柱体部12及与柱体部12连接的锥体部13,柱体部1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自锥体部13连接柱体部12的一端至锥体部13的自由端,锥体部13的横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电极头5帽端突伸出锥体部13的自由端,电连接器11显露出柱体部12远离锥体部13一端的端面。

在迷你点烟插头插入车载点烟接口内时,锥体部13的自由端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车载点烟接口的孔径,便于使用者轻松将迷你点烟插头插入车载点烟接口内,提升迷你点烟插头的使用性能。当迷你点烟插头插入车载点烟接口内之后,柱体部12的外表面与车载点烟接口的内壁相互抵触,防止迷你点烟插头在车载点烟接口内来回晃动。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电极端子2包括第一固定部6、自第一固定板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部7及与第一弹性部7连接的限位部14,第一固定部6装设在壳体1内,第一弹性部7突伸出壳体1,限位部14位于壳体1内,壳体1设置有让位槽(图中未示出),限位部14活动容设在限位槽内。

在迷你点烟插头插入车载点烟接口内时,车载点烟接口的内壁挤压第一弹性部7,使得第一弹性部7缩入壳体1内,第一弹性部7缩入壳体1内时连带限位部14在限位槽内移动;当迷你点烟插头插入车载点烟接口内之后,限位部14抵触在限位槽的侧壁上,第一弹性部7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利用第一弹性部7的弹性回复力使得第一弹性部7紧紧抵触在车载点烟接口的内壁上,进而使得迷你点烟插头稳稳卡持在车载点烟接口内。

所述第一固定部6包括第一片体(图中未标号)及自第一片体弯折而成的第二片体(图中未标号),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均装设在壳体1上,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有多个卡持槽(图中未标号),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分别容设在不同的卡持槽中,片体的外表面与卡持槽的内壁相互干涉;第一弹性部7自第二片体弯折而成,壳体1设置有贯穿壳体1的侧壁的透孔(图中未标号),第一弹性部7设置有弧形部15,弧形部15经由透孔突伸出壳体1。

当迷你点烟插头插入车载点烟接口内之后,弧形部15抵触在车载点烟接口的内壁上,相较于第一弹性部7的端部抵触在车载点烟的接口的内壁上,避免第一弹性部7的端部刮伤车载点烟接口,延长车载点烟接口的使用寿命。

所述电极弹片3还包括装设在壳体1内的第二固定部8、连接在第二固定部8上的第二弹性部9及连接在第二弹性部9远离第二固定部8一端上的容置部16,第二弹性部9呈弯曲S状,第二弹性部9由多个平板依次连接而成,任一平板两端连接的平板彼此平行设置,容置部16设置有第一容槽17,保险丝管4的一端容设在第一容槽17内;利用第一容槽17与保险丝管4的配合,确保第二弹性部9与保险丝管4可以轻松地组装到一起。

通过第二弹性部9的特殊构造设计,当迷你点烟插头插入车载点烟接口内之后,第二弹性部9处于压缩状态,利用第二弹性部9自身的弹性回复力,确保电极头5稳稳抵触在车载点烟接口内的正极端子上,同时确保电极头5、保险丝管4、第二弹性部9三者之间稳定导通。

所述容置部16包括连接在第二弹性部9上的弧形片18,弧形片18大致呈C型,弧形片18的两个端部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弧形片18具有一定的弹性,保证第一容槽17的孔径可以适当改变,弧形片18与第二弹性部9围设形成第一容槽17。优选地,保险丝管4的管径略大于第一容槽17的孔径,当保险丝管4装入第一容槽17内后,弧形片18紧紧夹持住保险丝管4,防止保险丝管4从第一容槽17内脱落。

所述容置部16还包括两个导引片19,两个导引片19分别连接在弧形片18远离第二弹性部9的一端上,两个导引片19分别位于保险丝管4的左右两侧,两个导引片19自导引片19连接弧形片18的一端朝远离弧形片18的方向并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而成。在保险丝管4装入第一容槽17内的过程中,两个导引片19对保险丝管4进行导引,确保保险丝管4快速、准确地装入第一容槽17内,提升保险丝管4与容置部16的装配效率。

所述壳体1设置有贯穿壳体1的顶壁的第一导孔(图中未标号),电极头5包括本体部21及与本体部21连接的接触部22,接触部22滑动容设在第一导孔内,接触部22用于突伸出壳体1,接触部22用于导通车载点烟接口内的正极,本体部21的外径大于第一导孔的孔径,当电极头5设置在壳体1上之后,壳体1的内壁抵触本体部21,从而将本体部21封装在壳体1内,防止接触部22从壳体1上脱落,保险丝管4用于抵触在本体部21远离接触部22的一端上。

所述电极头5上设置有第二容槽23,第二容槽23自本体部21远离接触部22的一端凹设而成,保险丝管4远离第二弹性部9的一端容设在第二容槽23内;在迷你点烟插头的组装过程中,将保险丝管4的另一端装入到第二容槽23内,实现保险丝管4与电极头5的快速对位安装,辅助提升迷你点烟插头的组装效率。

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孔连通的第二导孔(图中未标号),第二导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导孔的孔径,第一导孔贯穿第二导孔的底壁,本体部21滑动容设在第二导孔内;在电极头5相对壳体1的滑动过程中,第二导孔的底壁用于抵触本体部21靠近接触部22一端的端面,防止电极头5经由第一导孔从壳体1上脱落。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