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5834发布日期:2018-07-18 02:2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动电连接器,尤指具有多各不同方向连接部可供插接的电气连接器,是在绝缘座体内部复数第一端子槽二侧分别设有第一、第三对接部、垂直方向设有第二对接部,而供端子组的复数端子的第一、第二、第三对接侧分别穿设于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部,达到绝缘座体的各对接部可与相对型式电连接器插接的目的。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科技技术快速发展,则有许多从事物品的制造、生产、加工等业者,都朝向自动化机器生产的制造模式,除了可以减少人事成本,更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加工品质、提升产量、降低品不量率等优势,则有许多业者都采用一贯化连续制造、加工作业的各式机器,可以由原料、半成品、组装到成品等达到自动化制造、加工的制程,则各种制造加工生产机器之间,都会设置控制单元,必须将各机器的控制单元通过连贯的操控模式,以达到进行自动化加工的制程,则于各种制造加工生产机器的控制单元之间,要利用电连接器、传输线等进行连接,以供传输控制信号,传输自动化制程的相关讯息。

而一般应用电连接器,都仅具有一个对接侧可供与相对型式的电连接器进行相对插接,以进行电子信号或电源信号等传输,其是在电连接器的绝缘座体内部穿设复数端子,通常会利用一个公端连接器及一个母端连接器进行配合对接,并将信号或电源通过电路板来传送至控制电路中,请参阅如图9所示,是现有连接器模块的立体分解图,其中该母座X的基座X1内部为具有嵌合空间X0,并在基座X1的二侧壁X11内侧处设有相对的扣槽X12,且基座X1前方处定位有复数第一端子X2,而公头Y的本体Y1二侧处为设有凸扣Y11,则于本体Y1内部定位有复数第二端子Y2及连接于第二端子Y2上而延伸至本体Y1外部的缆线Y3,当公头Y与母座X对接时,为了降低整体结构高度大都采用嵌合的方式进行组装,即可将公头Y的本体Y1嵌插于母座X的嵌合空间X0内,并使本体Y1的凸扣Y11扣持于基座X1的扣槽X12内,且本体Y1的复数第二端子Y2抵持接触于基座X1上对应的第一端子X2后形成电性连接,但不论是母座X或公头Y型式的电连接器,都只具有单一方向进行信号传输用的第一端子X2、第二端子Y2,对于许多机器的控制单元之间,必须设置更多的母座X、公头Y型式电连接器,以及许多电路板、传输线等接续、延展,才能进行相对插接、转接、电性连接、传输信号等,因应用零件、构件等增加不仅会造成经费提高,且也增加电连接器与传输线、电路板之间的电路设计、布局等的难度提高,在实际应用实施时,造成诸多的缺失与不便,有待改善。

是以,如何解决目前电连接器仅具有单一方向电性连接、传输信号的问题与困扰,且对于许多控制单元之间的连接、延续等必须使用许多电连接器、传输线、电路板等,导致电路布局、设计难度提高等的麻烦与不便,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可于绝缘座体内部设有复数贯通的第一端子槽、一侧垂直方向设有复数第二端子槽,以供端子组的复数端子分别穿设于各第一端子槽各第二端子槽内,而供绝缘座体二侧第一、第三对接部及垂直方向第二对接部可与相对型式电连接器插接的电气连接器的新型专利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气连接器,其特征是包括绝缘座体及端子组,其中:

该绝缘座体内部具有贯通至外部的复数第一端子槽,且复数第一端子槽二侧分别设有具有复数隔板的第一对接部、第三对接部,并在靠近第一对接部的第一端子槽垂直方向设有具有复数第二端子槽的第二对接部,复数第二端子槽分别贯通至第一对接部;及

该端子组组装于绝缘座体的第一端子槽、第二端子槽内部,包括具有第一对接侧、第二对接侧及第三对接侧的复数端子,以供各第一对接侧分别穿出复数第一端子槽的第一对接部外侧,且各第二对接侧分别位于第二对接部的各第二端子槽处,而各第三对接侧分别延伸至位于复数第一端子槽另一侧第三对接部处。

所述电气连接器,其中:该绝缘座体包括基座及组装于基座一侧垂直方向的侧盖座,该基座内部具有复数第一端子槽,并在基座二侧设有具有复数隔板呈梳状的第一、第三对接部,而靠近第一对接部的基座一侧垂直方向组装有侧盖座,且侧盖座内部设有贯通至第一对接部的复数第二端子槽,在侧盖座的复数第二端子槽处形成第二对接部。

所述电气连接器,其中:该基座在靠近第一对接部二外侧、侧盖座一侧二边分别设有结合部,则该结合部是在基座二外侧分别设有具有扣体的扣槽,而侧盖座一侧二边分别设有能够嵌扣于各扣槽的扣体处的悬臂式扣勾,供侧盖座与基座呈相互垂直方式组装结合。

所述电气连接器,其中:该基座二侧分别设有复数相邻间隔排列的隔板,且任意两个相邻的隔板内侧分别设有贯通基座的复数第一端子槽。

所述电气连接器,其中:该端子组包括穿设于绝缘座体的复数第一端子槽内部的复数第一端子、复数第二端子,复数第一端子具有穿设于各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基部,各第一基部一侧设有露出绝缘座体外侧的第一对接侧,则复数第一对接侧形成第一对接部,并在各第一基部另一侧分别设有延伸入各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衔接侧,再在复数第一对接侧、复数第一衔接侧之间的各第一基部侧边垂直方向分别朝外凸设有呈音叉状的复数第二对接侧,而复数第二端子设有穿置于各第一端子槽内部的第二基部,复数第二基部一侧面设有分别与各第一衔接侧呈电性抵触的复数悬臂式第二衔接侧,再在复数第二基部一侧边分别设有呈悬臂式延伸至复数第一端子槽一侧的第三对接部内的第三对接侧。

所述电气连接器,其中:该复数第一端子呈L形状,而各第一基部二侧的第一对接侧、第一衔接侧分别呈刀锋式的片体,且靠近各第一衔接侧的各第一基部侧边分别朝垂直方向凸设有呈音叉状的第二对接侧。

所述电气连接器,其中:该复数第二端子具有矩形片状的第二基部,且各第二基部的一侧面分别向外延伸呈悬臂式的第二衔接侧,并由各第二基部的一侧边向外延伸有悬臂式的第三对接侧。

所述电气连接器,其中:该矩形片状的第二基部二侧边分别设有嵌固于绝缘座体各第一端子槽内的至少一个凸刺。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该电连接器的绝缘座体内部复数第一端子槽二侧分别设有具有复数隔板的第一对接部、第三对接部,并在近第一端子槽的垂直方向设有第二对接部,且第二对接部具有复数第二端子槽分别贯通至第一对接部,可供端子组的复数端子组装于第一、第二端子槽内部,复数端子的第一对接侧分别穿出复数第一端子槽的第一对接部外侧,且各第二对接侧分别位于第二对接部的各第二端子槽处,而各第三对接侧分别延伸至位于复数第一端子槽另一侧第三对接部处,以供电连接器具有多个方向与相对型式电连接器进行插接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优点在于该绝缘座体包括基座及组装于基座一侧垂直方向的侧盖座,该基座内部具有复数第一端子槽,并在基座二侧设有具有复数隔板呈梳状的第一、第三对接部,而近第一对接部的基座一侧垂直方向组装侧盖座,且侧盖座内部设有贯通至第一对接部的复数第二端子槽,则于侧盖座的复数第二端子槽处形成第二对接部;基座于近第一对接部二外侧、侧盖座一侧二边分别设有结合部,则该结合部是在基座二外侧分别设有具有扣体的扣槽,而侧盖座一侧二边分别设有可嵌扣于各扣槽的扣体处的悬臂式扣勾,即供侧盖座与基座呈相互垂直方式组装结合;基座二侧分别设有复数相邻间隔排列的隔板,且任二相邻的隔板内侧分别设有贯通基座的复数第一端子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在于该端子组包括穿设于绝缘座体的复数第一端子槽内部的复数第一端子、复数第二端子,复数第一端子具有穿设于各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基部,各第一基部一侧设有露出绝缘座体外侧的第一对接侧,则复数第一对接侧形成第一对接部,并在各第一基部另一侧分别设有延伸入各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衔接侧,再于复数第一对接侧、复数第一衔接侧之间的各第一基部侧边垂直方向分别朝外凸设有呈音叉状的复数第二对接侧,而复数第二端子设有穿置于各第一端子槽内部的第二基部,复数第二基部一侧面设有分别与各第一衔接侧呈电性抵触的复数悬臂式第二衔接侧,再于复数第二基部一侧边分别设有呈悬臂式延伸至复数第一端子槽一侧的第三对接部内的第三对接侧;复数第一端子呈L形状,而各第一基部二侧的第一对接侧、第一衔接侧分别呈刀锋式的片体,且近各第一衔接侧的各第一基部侧边分别朝垂直方向凸设有呈音叉状的第二对接侧;复数第二端子具有矩形片状的第二基部,且各第二基部的一侧面分别向外延伸呈悬臂式的第二衔接侧,并由各第二基部的一侧边向外延伸有悬臂式的第三对接侧;复数矩形片状的第二基部二侧边分别设有嵌固于绝缘座体各第一端子槽内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凸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9是现有连接器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座体;10-第一端子槽;101-基座;102-侧盖座;103-结合部;1031-扣体;1032-扣槽;1033-扣勾;11-第一对接部;111-第一隔板;12-第二对接部;120-第二端子槽;13-第三对接部;131-第三隔板;2-端子组;21-第一端子;211-第一基部;212-第一对接侧;213-第一衔接侧;214-第二对接侧;22-第二端子;221-第二基部;2211-凸刺;222-第二衔接侧;223-第三对接侧;A1-电连接器;A2-第四对接部;A3-第四端子;A31-第四对接侧;B1-电连接器;B2-第五对接部;B21-第五对接侧;C1-电子卡;C2-第六对接部;C21-对接接点;X-母座;X0-嵌合空间;X1-基座;X11-侧壁;X12-扣槽;X2-第一端子;Y-公头;Y1-本体;Y11-凸扣;Y2-第二端子;Y3-缆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实施的方法等,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俯视剖面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电气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1及端子组2,其中:

该绝缘座体1内部复数第一端子槽10,各第一端子槽10二侧分别贯通至外部,且复数第一端子槽10二侧分别设有第一对接部11、第三对接部13,则第一、第三对接部11、13分别具有呈梳状的复数第一、第三隔板111、131,并在近第一对接部11的第一端子槽10垂直方向设有第二对接部12,而于第二对接部12内设有复数第二端子槽120,以供复数第二端子槽120分别贯通至第一对接部11。

该端子组2包括复数第一端子21、复数第二端子22,且复数第一端子21于第一基部211的二侧分别设有第一对接侧212、第一衔接侧213,并在近第一衔接侧213的各第一基部211一侧边垂直方向凸设有第二对接侧214,各第二对接侧分别呈音叉状,而复数第二端子22是在第二基部221的一侧面向外凸设有悬臂式第二衔接侧222,再于各第二基部221的一侧边向外凸设有呈悬臂式的第三对接侧223。

上述各构件于组装时,是在绝缘座体1的复数第一端子槽10内分别穿设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复数第二端子22,且供复数第一基部211一侧各第一对接侧212分别由各第一对接部11的任二相邻第一隔板111之间穿出并延伸出绝缘座体1外部,复数第二对接侧214分别延伸至第二对接部12的各第二端子槽120内部,各第一基部211另一侧第一衔接侧213系供各第二基部221侧面的各第二衔接侧222电性抵触,而各第二基部221另一侧各第三对接侧223即分别延伸至绝缘座体1另一侧第三对接部13的任二相邻第三隔板131内侧,即可凭借绝缘座体1及端子组2组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连接器。

而上述绝缘座体1包括基座101及组装于基座101一侧垂直方向的侧盖座102,该基座101内部具有复数第一端子槽10贯通至二侧外部,并在各第一端子槽10二侧分别形成第一、第三对接部11、13,且第一对接部11具有复数间隔排列的第一隔板111,第三对接部13具有复数间隔排列的第三隔板131,任二相邻第一、第三隔板111、131内侧即分别为贯通的第一端子槽10,以供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复数第二端子22横向穿设于各第一端子槽10内部,各第一端子21一侧第一对接侧212分别延伸出第一对接部11的任二相邻第一隔板111外侧,且各第一端子21的侧边垂直方向的复数第二对接侧214、分别朝第一对接部11的任二相邻第一隔板111的垂直方向穿出,以供复数第二对接侧214垂直延伸出基座101外侧,再于近第一对接部11的基座101垂直方向的复数第二对接侧214外部组装侧盖座102,而于基座101二外侧及侧盖座102底部二侧分别利用结合部103予以组装、固定,则该结合部103是在基座101二外侧、侧盖座102底部二侧分别设有具有扣体1031的扣槽1032、悬臂式的扣勾1033,可供侧盖座102稳固定位于基座101一侧垂直方向位置,则侧盖座102内部形成中空状的第二对接部12、是在内部设有复数第二端子槽120,可供各第一端子21垂直方向的各第二对接侧214分别延伸至各第二端子槽120内,利用基座101及垂直方向的侧盖座102组构成绝缘座体1,同时限位复数第一端子21定位于基座101及侧盖座102内部、不致偏移,而复数第一端子21另一侧各第一衔接侧213位于各第一端子槽10内,可供复数第二端子22侧面悬臂式的第二衔接侧222,分别电性抵触于各第一衔接侧213表面,各第二端子22的第二基部221二相对侧边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凸刺2211,以供复数第二基部221通过二侧各凸刺2211嵌设于各第一端子槽10内,并供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复数第二端子22稳固定位于基座101、侧盖座102内部。

且上述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其各第一基部211二侧的第一对接侧212、第一衔接侧213分别呈刀锋式片体,再于近各第一衔接侧213的各第一基部211垂直侧边设有呈音叉状的第二对接侧214;至于复数第二端子22,其各第二基部221分别呈长矩形状,且各第二基部221于一侧面向外凸设有呈悬臂状的第二衔接侧222,再由长矩形状的第二基部221一侧边向外延伸设有悬臂式的第三对接侧223。

请参阅图2、图5、图6、图7、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较佳实施的俯视剖面图、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连接器于实际应用实施时,系利用绝缘座体1一侧第一对接部11处所露出复数第一端子21的第一对接侧212,可供与相同型式的预设电连接器A1的第四对接部A2相互插接,通过第一对接部11的各第一对接侧212与第四对接部A2内侧各第四端子A3的第四对接侧A31呈电性接触,且绝缘座体1另一侧的第三对接部13、则可再与另一预设电连接器B1的第五对接部B2相对插接,通过第三对接部13的复数第二端子22的各第三对接侧223与第五对接部B2的各第五对接侧B21呈电性接触,利用绝缘座体1与相互电性插接的预设电连接器A1、B1同步进行电子信号或电源信号等的传输,不必通过电路板或传输线的延伸传输,也可降低电子信号或电源信号等传输时的损耗现象。

而绝缘座体1的垂直方向第二对接部12位置,则可供预设电子卡C1(可为电路板、介面卡或记忆卡等)进行电性插接,以将预设电子卡C1一侧的第六对接部C2沿着第二对接部12插入后,利用第六对接部C2二侧表面的复数对接接点C21插入各第一端子21的音叉状第二对接侧214内部,则通过预设电子卡C1二侧复数对接接点C21分别受到音叉状的第二对接侧214夹持、呈电性导通,再凭借绝缘座体1二侧第一对接部11、第三对接部13分别与预设电连接器A1、B1电性插接,则可供绝缘座体1具有多个方向同步传输电子信号或电源信号等,可增加电子电源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且能有效提升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实用功效。

又,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连接器的绝缘座体1所形成的第一对接部11、第二对接部12及第三对接部13等,均可支援电子产品的随插即用(Plugan d Play)或热插拔(Hot Plugging)等应用模式,则电气连接器所电性连接的电子机具在正常运作情形下,电连接器的各第一对接部11、第二对接部12及第三对接部13等,均可进行随插即用或热插拔的电性插接或移除等,即可提升电气连接器实际应用时的方便性及实用性等功效。

是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系利用绝缘座体1内部复数第一端子槽10供组装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复数第二端子22,且复数第一端子21一侧各第一对接侧212、分别穿过各第一端子槽10一侧第一对接部11露出绝缘座体1外部,位于绝缘座体1一侧垂直方向的第二对接部12,其内侧复数第二端子槽120则供复数第一端子21垂直方向的各音叉状第二对接侧214分别延伸穿入,且复数第一端子21另一侧各第一衔接侧213分别穿入各第一端子槽10内部,以供复数第二端子22一侧面的第二衔接侧222、分别与各第一衔接侧213电性抵触,各第二端子22的一侧边各第三对接侧223分别延伸至位于第三对接部13的二相邻第三隔板131内侧,俾可达到绝缘座体1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部11、12、13可同步与多个预设电连接器A1、B1或电子卡C1等分别电性插接的目的,且通过相同性式电连接器稳定传输电子或电源信号等,也可提升电子或电源信号等传输稳定性的效果,并提升电连接器的实用功效,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结构、装置都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因此,本实用新型为主要针对电气连接器进行设计,系利用绝缘座体内部复数第一端子槽供端子组的复数第一端子、复数第二端子分别穿设,复数第一端子一侧各第一对接侧分别穿出基座一侧第一对接部而露出绝缘座体外部,绝缘座体的垂直方向侧盖座于第二对接部内的复数第二端子槽,则可供复数第一端子的垂直方向的各音叉状第二对接侧分别延伸至第二对接部内,复数第一端子另一侧各第一衔接侧穿入各第一端子槽内、并分别与各第二端子的第二衔接侧电性抵触,各第二端子的第三对接侧分别延伸至露出基座另一侧的第三对接部的任二相邻隔板内,而可达到绝缘座体的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部可同时与多个相同型式预设电连接器或预设电子卡等分别进行电性插接为主要保护重点,凭借绝缘座体的多各对接部的设计,不必通过电路板或传输线等连接,可达到多方向同步传输电或电源信号的优势,并增加传输电子或电源信号等的稳定性的目的,且增加电器连接器的实用功效。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