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螺纹头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5196发布日期:2018-07-27 22:28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带有螺纹头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作为电路中的“自动开关”,已经是诸多电子设备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元件之一;继电器均包括突伸出绝缘本体的至少两个端子,实际使用时,外界导体(外界端子或外界线缆等)与端子突伸出绝缘本体的一端插接在一起,实现电性导通,但是插接的连接不牢固,极易导致端子与外界导体断开,致使继电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现有技术中也有直接将端子突伸出绝缘本体的一端与外界导体焊接在一起的,但是采用焊接的方式安装或拆卸均费时费力,不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螺纹头的继电器,利用螺纹柱连接的方式实现端子与外界导体的固定,提升端子与外界导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无需端子与外界导体焊接,便于安装或拆卸;螺纹头与基座之间间隔设置,在螺纹头的组装过程中,避免因基座抵触螺纹头导致螺纹头发生变形,提升螺纹头的组装良率,进而提升继电器的制造良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螺纹头的继电器,包括基座、装设于基座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的一端、第二端子的一端均突伸入基座内,第一端子的另一端、第二端子的另一端均突伸出基座;还包括位于基座之外的两个螺纹头,两个螺纹头分别设置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基座与两个螺纹头之间间隔设置,螺纹头设有螺纹孔。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包括两个固定柱,两个固定柱用于分别将两个螺纹头固定至第一端子、第二端子。

优选地,所述螺纹头设有用于容设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的容置盲槽,容置盲槽自螺纹头的底面凹设而成,螺纹孔自螺纹头的顶面凹设而成。

优选地,所述螺纹头设有突伸入容置盲槽内的两个限位块,螺纹孔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两个限位块平行设置;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均设有容设于容置盲槽内的两个限位臂,两个限位臂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两个限位块均位于两个限位臂之间,两个限位块彼此远离的一侧分别用于抵触两个限位臂彼此靠近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均设有两个顶持部,两个顶持部分别自两个限位臂彼此靠近的一侧突设而成,两个顶持部的顶面分别用于抵触两个限位块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包括两个螺纹柱,两个螺纹柱分别螺接于两个螺纹孔内,螺纹柱设有与螺纹头配合的压帽部。

优选地,所述固定柱贯穿螺纹头与第一端子或者固定柱贯穿螺纹头与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均设有用于容设固定柱的穿孔,两个限位臂之间的间隙与穿孔连通,两个限位臂之间的间隙靠近穿孔一端的宽度小于穿孔的孔径。

优选地,所述螺纹孔与容置盲槽连通,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均设有与螺纹孔的底面共面的阻挡面。

优选地,所述基座设有基准面,基准面为平面,第一端子的另一端、第二端子的另一端均突伸出基准面,两个螺纹头均与基准面平行设置,螺纹头与基准面之间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位于基座内的电磁铁、轭铁、动簧片及衔铁,轭铁的一端与电磁铁的铁芯的一端接触导通,动簧片的一端装设于轭铁的另一端,衔铁装设于动簧片,电磁铁用于吸引衔铁,衔铁用于接触导通轭铁的另一端与电磁铁的铁芯的另一端,第一端子与轭铁为一体式构造,动簧片的另一端用于导通或断开第二端子突伸入基座内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利用外界的螺纹柱与螺纹头之间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端子与外界导体的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端子与外界导体之间的插接固定,提升端子与外界导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螺纹头与基座之间间隔,避免螺纹头与基座接触,在螺纹头的组装过程中,避免因基座抵触螺纹头导致螺纹头发生变形,提升螺纹头的组装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螺纹头及轭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螺纹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基座 2—第一端子 3—第二端子

4—螺纹头 5—螺纹孔 6—固定柱

7—容置盲槽 8—限位块 9—限位臂

11—顶持部 12—螺纹柱 13—压帽部

14—穿孔 15—阻挡面 16—基准面

17—电磁铁 18—轭铁 19—动簧片

21—衔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螺纹头的继电器,包括基座1、装设在基座1上的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3,基座1采用绝缘塑料制成,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为继电器的输出端,第一端子2的一端、第二端子3的一端均突伸入基座1内,第一端子2的另一端、第二端子3的另一端均突伸至基座1之外;还包括位于基座1之外的两个螺纹头4,两个螺纹头4分别设置在第一端子2上及第二端子3上,优选地,螺纹头4与第一端子2或第二端子3可拆卸地连接,当螺纹头4或端子损坏后,便于对螺纹头4或端子进行拆装维护,相较于端子与螺纹头4为一体式构造设计,降低工艺加工的复杂性,进而降低制造成本;基座1与两个螺纹头4之间间隔设置,即基座1与螺纹头4之间具有间隙,避免基座1与螺纹头4接触,螺纹头4设置有螺纹孔5,螺纹孔5用于容置外界的螺纹柱12。

实际使用时,将外界的螺纹柱12螺接在螺纹孔5内,利用螺纹柱12将外界导体压持在螺纹头4上,利用螺纹柱12与螺纹头4之间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端子与外界导体的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端子与外界导体之间的插接固定,提升端子与外界导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螺纹头4与基座1之间间隔,避免螺纹头4与基座1接触,在螺纹头4的组装过程中,避免因基座1抵触螺纹头4导致螺纹头4发生变形,提升螺纹头4的组装良率,进而提升继电器的组装良率。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两个固定柱6,两个固定柱6用于分别将两个螺纹头4固定在第一端子2突伸出基座1的一端上、第二端子3突伸出基座1的一端上;当螺纹头4损坏后或碰伤后,拔出固定柱6,移除旧的螺纹头4,更换新的螺纹头4即可重新使用,无需更换整个继电器,降低继电器的维护及使用成本。

所述螺纹头4设置有用于容设第一端子2或第二端子3的容置盲槽7,容置盲槽7自螺纹头4的底面凹设而成,螺纹孔5自螺纹头4的顶面凹设而成。实际组装时,将螺纹头4套设在端子的外侧,使得端子插入到螺纹头4的容置盲槽7,直至端子的自由端抵触在容置盲槽7的底面上,确保螺纹头4可以快速准确地安装在端子上的正确位置,提升继电器的组装效率。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螺纹头4设置有突伸入容置盲槽7内的两个限位块8,螺纹孔5位于两个限位块8之间,两个限位块8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均设有容设在容置盲槽7内的两个限位臂9,两个限位臂9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两个限位块8均位于两个限位臂9之间,两个限位块8彼此远离的一侧分别用于抵触在两个限位臂9彼此靠近的一侧上。当螺纹头4套设在端子上之后,利用限位臂9挡止限位块8,利用端子挡止容置盲槽7的内壁,进而防止螺纹头4沿水平方向来回移动。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均设置有两个顶持部11,两个顶持部11分别自两个限位臂9彼此靠近的一侧突设而成,两个顶持部11的顶面分别用于抵触在两个限位块8的底面上。当螺纹头4套设在端子上之后,利用顶持部11顶住限位块8,进而防止螺纹头4沿竖直方向来回移动。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两个螺纹柱12,两个螺纹柱12分别螺接在两个螺纹孔5内,螺纹柱12设有与螺纹头4配合使用的压帽部13。实际使用时,外界导体放置在螺纹头4上,将螺纹头4螺接在螺纹孔5内,利用压帽部13将外界导体压持在螺纹头4上,利用压帽部13与螺纹头4夹持住外界导体,进而使得外界导体经由螺纹头4与端子导通。

所述固定柱6贯穿螺纹头4与第一端子2或者固定柱6贯穿螺纹头4与第二端子3,实际制造时,固定柱6可以为铆钉,利用固定柱6将螺纹头4与端子铆接在一起,第一端子2上、第二端子3上均设置有用于容设固定柱6的穿孔14,两个限位臂9之间的间隙与穿孔14连通,两个限位臂9之间的间隙靠近穿孔14一端的宽度小于穿孔14的孔径。相较于两个限位臂9之间的间隙不与穿孔14连通,在固定柱6贯穿端子的过程中,防止固定柱6撑破端子;相较于两个限位臂9之间的间隙靠近穿孔14一端的宽度大于穿孔14的孔径,防止固定柱6经由两个限位臂9之间的间隙脱出。

所述螺纹孔5与容置盲槽7连通,螺纹孔5为盲孔,即螺纹孔5未贯穿螺纹头4,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均设有与螺纹孔5的底面共面的阻挡面15,即第一端子2设有与一个螺纹头4的螺纹孔5的底面共面的阻挡面15,第二端子3设有与另一个螺纹头4的螺纹孔5的底面共面的阻挡面15。当螺纹柱12螺接于螺纹孔5内之后,利用阻挡面15阻挡螺纹柱12的头部,防止因螺纹柱12过度螺接到两个限位臂9之间而导致两个限位臂9之间的距离被撑大,进而避免两个限位臂9不能正常卡持住螺纹头4的现象发生。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基座1设置有基准面16,基准面16为平面,本实施例中,基准面16即为基座1的顶面,第一端子2的另一端、第二端子3的另一端均突伸出基准面16,两个螺纹头4均与基准面16平行设置,优选地,两个螺纹头4之间的连线与基准面16平行设置,也就是说两个螺纹头4位于基准面16之上的同一高度,螺纹头4与基准面16之间间隔设置,即螺纹头4不与基准面16接触,在螺纹头4的组装过程中,避免因基准面16抵触螺纹头4致使螺纹头4变形。相较于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分别突伸出基座1上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便于螺纹头4与端子之间的组装,提升继电器的制造效率。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位于基座1内的电磁铁17、轭铁18、动簧片19及衔铁21,轭铁18大致呈L型,轭铁18的一端与电磁铁17的铁芯的一端接触导通,动簧片19同样为L型,动簧片19的一端装设在轭铁18的另一端上,衔铁21装设在动簧片19上,电磁铁17用于吸引衔铁21,衔铁21用于接触导通轭铁18的另一端与电磁铁17的铁芯的另一端,第一端子2与轭铁18为一体式构造,动簧片19的另一端用于导通或断开第二端子3突伸入基座1内的一端。

当电磁铁17通电后,电磁铁17的铁芯产生磁性,电磁铁17的铁芯吸引衔铁21使得衔铁21朝靠近电磁铁17的铁芯的方向移动,直至衔铁21导通轭铁18的另一端与电磁铁17的铁芯的另一端,衔铁21移动时连带动簧片19一起移动,移动后的动簧片19发生弹性变形,动簧片19移动后,动簧片19的另一端即可导通第二端子3突伸入基座1内的一端,由于动簧片19的一端与轭铁18的另一端连接导通,从而实现第一端子2与第二端子3的导通;当电磁铁17失电后,电磁铁17的铁芯失去磁性不再吸引衔铁21,动簧片19在自身弹性力作用下连带衔铁21复位,使得动簧片19的另一端与第二端子3断开,进而实现第一端子2与第二端子3之间的断开。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