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87897发布日期:2019-04-03 03:42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触发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电动工具中使用的触发开关。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触发开关具有:内部组入有开关机构的第1外壳和第2外壳;以及能够供使用者用手指操作且将操作动作传递给开关机构的操作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924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所述触发开关中,使用如下结构的开关机构来实现耐振动性的提高:能够将2个可动触点同时以克服弹簧的作用力的状态压接于所对应的固定触点上而电连接。然而,基于近些年的电动工具的高容量化和大功率化,这样的开关机构无法充分抑制振荡的发生的情况增多。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耐振动性的提高的触发开关。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触发开关具有:

开关外壳,其被固定在电动工具的工具外壳内,并且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操作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开关外壳的外部且以能够接近和离开所述开关外壳的方式与所述开关外壳连结;

固定触点,其被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以及

可动触点,其被设置为在所述收纳部内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并且与所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开关外壳的接近动作和离开动作联动地接触和离开所述固定触点,

在所述开关外壳的外表面一体设置有减振用弹性体。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方面的触发开关,在开关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减振用弹性体,因此能够实现耐振动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发开关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电动工具的工具外壳的一部分卸下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发开关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与图5不同的方向观察图5的触发开关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5的触发开关的复位状态的将开关外壳的一部分卸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5的触发开关的动作状态的将开关外壳的一部分卸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图5的触发开关的第1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5的触发开关的第2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含“上”、“下”、“右”、“左”、“侧”、“端”的用语),而这些用语的使用仅用于便于理解参照附图的发明,并非通过这些用语的意义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此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为示例,其意图并非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品或其用途。而且,附图为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与实际情况一致。

例如,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发开关20被固定在树脂制的工具外壳10内,与工具外壳10一起构成电动工具1。另外,在图1至图4中,省略了触发开关20以外的构成电动工具1的部件。

如图1所示,工具外壳10由右外壳11和与该右外壳11接合的左外壳12构成。右外壳11和左外壳12关于接合面(图2中仅示出右外壳11的接合面111)对称地设置。如图2所示,该工具外壳10具有驱动机构收纳部13、触发开关收纳部14和电池收纳部15。另外,图2示出将左外壳12卸下的状态的电动工具1。

驱动机构收纳部13在其内部收纳有与触发开关20电连接的马达等驱动机构部(未图示)。触发开关收纳部14从驱动机构收纳部13的图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向下方延伸,并且在其内部收纳有触发开关20。该触发开关收纳部14的外表面构成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手部141。电池收纳部15与触发开关收纳部14的下端部连结,在其内部收纳有与触发开关20电连接的电池(未图示)。

在触发开关收纳部14内的靠驱动机构收纳部13侧的端部设置有对触发开关20进行固定的触发开关固定部16。如图3和图4所示,该触发开关固定部16与后述的触发开关20的四方形的箱状的开关外壳21的角部接触而将触发开关20固定于工具外壳10内。

如图5所示,触发开关20具有树脂制的开关外壳21和作为操作部的一例的触发器22。如图7和图8所示,在开关外壳21的内部设置有收纳部25,在该收纳部25内设置有固定触点23和可动触点24。另外,图7和图8示意性地示出将后述的第2外壳212去掉的状态的触发开关20。

如图5和图6所示,开关外壳21由第1外壳211和第2外壳212构成,该第1外壳211在1个面具有开口214(图7和图8中示出),该第2外壳212在第1外壳211的宽度方向(即,图5的y方向)上接合且封闭开口214。此外,第1外壳211和第2外壳212的接合面的一部分被辅助第2外壳213覆盖。

第1外壳211和第2外壳212均具备四方形的箱状,关于彼此的接合面对称地设置。在第1外壳211和第2外壳212的短边方向(即,图5的x方向)的右侧配置有触发器22。如图6所示,辅助第2外壳213具有大致板状,并且被安装于第1外壳211和第2外壳212的短边方向的左侧的面(即,离触发器22较远的面)。

此外,在开关外壳21的外表面上的8个角部分别具有工具外壳固定部261,该工具外壳固定部261在被固定于工具外壳10内时与工具外壳10接触而能够被固定于工具外壳10,在各工具外壳固定部261设置有减振用弹性体26。

各减振用弹性体26例如是厚度1mm的合成橡胶(elastomer),通过双色成型而与开关外壳21一体地设置在构成开关外壳21的各角部的3个面上。此外,各减振用弹性体26相互独立地设置,在被固定于电动工具1的工具外壳10内时介于开关外壳21与工具外壳10之间,被配置为使得开关外壳21与工具外壳10不直接接触。利用该减振用弹性体26,来吸收由于电动工具1的马达的旋转等产生而传递给工具外壳10的振动,从而对从3个方向向触发开关20传播的振动进行抑制。

如图5和图6所示,触发器22具有:操作体221,其供使用者用手指进行操作;以及操作轴222,其从该操作体221的与开关外壳21对置的面朝向开关外壳21延伸至开关外壳21的内部。该触发器22设置在开关外壳21的外部,并且以能够接近和离开开关外壳21的方式与该开关外壳21连结。

操作体221在与设置有操作轴222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图5的x方向右侧的面)具有弯曲面,从而易于由使用者的手指对操作体221进行操作。

如图7和图8所示,操作轴22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即,图7和图8的x方向右侧的端部)位于开关外壳21的外部且与操作体221连结,而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即,图7和图8的x方向左侧的端部)位于开关外壳21的收纳部25内且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与开关外壳21连结。复位弹簧27以能够对操作轴222向长边方向的右侧施力的状态配置在操作轴222的长边方向的左侧。

此外,在操作轴222设置有推杆28,该推杆28在收纳部25内从操作轴222朝向下方(即,图7和图8的z方向下侧)延伸。该推杆28被配置成,其末端(即,图7和图8的z方向下侧的端部)能够与触发器22的移动联动地接触后述的可动接触片241。

如图7和图8所示,固定触点23被安装于固定触点侧端子231,该固定触点侧端子231被固定在开关外壳21的下侧(即,图7和图8的z方向下侧)的壁部215的左端部。此外,可动触点24被安装于可动接触片241,该可动接触片241由设置于收纳部25内的底面的x方向的大致中央处的支承部242支承为能够转动。可动触点24被配置为与固定触点23对置且能够接触和离开固定触点23。可动接触片241在收纳部25内沿开关外壳21的短边方向(即,图7和图8的x方向)延伸,在其短边方向左侧的端部安装有可动触点24。此外,可动接触片241的短边方向右侧的端部与可动触点侧端子243接触,该可动触点侧端子243被固定在开关外壳21的下侧的壁部215的右端部。

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触发开关20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图7示出固定触点23与可动触点24离开的复位状态的触发开关20。此外,图8示出固定触点23与可动触点24接触的动作状态的触发开关20。

在图7所示的复位状态下,可动接触片241的设置有可动触点24的端部比与可动触点侧端子243接触的端部离开关外壳21的下侧的壁部215更远,从而使可动触点24从固定触点23离开。

若用手指对复位状态的触发开关20的触发器22的操作体221进行操作而使触发器22接近开关外壳21,则推杆40与触发器22的移动联动地向x方向左侧移动。由此,推杆28在可动接触片241的比支承部242靠可动触点24侧接触,使可动接触片241绕逆时针转动。其结果是,可动接触片241的设置有可动触点24的端部接近开关外壳21的下侧的壁部215,可动触点24与固定触点23接触而成为图8所示的动作状态。

若使手指从动作状态的触发开关20的触发器22的操作体221离开,则复位弹簧27对操作轴222向x方向右侧施力,触发器22从开关外壳21离开。推杆28与该触发器22的移动联动地向x方向右侧移动,使可动接触片241绕顺时针转动。其结果是,可动接触片241的设置有可动触点24的端部从开关外壳21的下侧的壁部215离开,可动触点24从固定触点23离开而成为图7所示的复位状态。

在所述触发开关20中,在开关外壳21的外表面设置有减振用弹性体26。因此,由于电动工具1的马达的旋转等而产生的振动被配置于工具外壳10与开关外壳21之间的减振用弹性体26吸收,从而对通过工具外壳10传播给触发开关20的振动进行抑制,因此可实现耐振动性的提高。由此,即使不提高可动触点24对固定触点23的接触压力,也能够抑制振荡的发生。即,能够同时达成对振荡发生的抑制以及对固定触点23和可动触点24之间的磨损的抑制。

此外,开关外壳21在其外表面具有能够固定于工具外壳10上的多个工具外壳固定部261,在该工具外壳固定部261设置有减振用弹性体26。由此,工具外壳10和开关外壳21通过减振用弹性体26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耐振动性。

此外,开关外壳21具有多个工具外壳固定部261,在多个工具外壳固定部261分别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减振用弹性体26。由此,能够将减振用弹性体26在开关外壳21上的设置面积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能够降低触发开关20的制造成本。此外,即使在利用散热性较低的材料形成减振用弹性体26的情况下,通过将减振用弹性体26在开关外壳21上的设置面积抑制在最小限度,也能够确保触发开关20的散热性。

此外,开关外壳21具有四方形的箱状,多个减振用弹性体26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21的各角部。由此,容易破损的触发开关20的角部受到保护,因此例如在制造工序等中误使触发开关20从高处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触发开关20的破损。

此外,减振用弹性体26是合成橡胶,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具有符合设计的弹性的减振用弹性体26。

另外,减振用弹性体26不限于设置在工具外壳固定部261上,例如图9所示那样,还可以在第1外壳211与第2外壳212的接合部分262以及第1外壳211和第2外壳212与辅助第2外壳213的接合部分263设置减振用弹性体26,并覆盖第1外壳211和第2外壳212的接合部分。由此,能够提高触发开关20的耐水性。

此外,减振用弹性体26不限于仅设置在开关外壳21的工具外壳固定部261上的情况。例如图10所示那样,还可以遍及开关外壳21的与宽度方向(即,y方向)对置的面的缘部的整周设置减振用弹性体26。

此外,减振用弹性体26既可以具备由1个弹性层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具备由多个弹性层构成的层叠构造。即,减振用弹性体26不限于通过双色成型来设置,还可以通过单层成型或3色以上的多层成型来设置。构成层叠构造的多个弹性层既可以具备相同的刚性,也可以包含具备不同刚性的结构。例如,通过将减振用弹性体26形成为将不同刚性的弹性层组合而成的层叠构造,能够应对频率或振幅等不同的振动,可实现减振用弹性体26的减振力的提高。

此外,减振用弹性体26也可以设置为,使得沿与可动触点24接触和离开固定触点23的接触/离开方向(即,图7和图8的z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平面观察(即,从图7和图8的z方向观察的平面观察)时的面积大于沿接触/离开方向进行平面观察(即,从图7和图8的x方向观察的平面观察)时的面积。由此,与和接触/离开方向交叉的方向相比,能够大幅度地衰减接触/离开方向的振动,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振荡的产生。

另外,可以根据电动工具1的工具外壳10的设计等来设置任意数量的工具外壳固定部261,并且,还能够将工具外壳固定部261设置在任意位置上。

此外,在以防止触发开关20的破损为目的的情况下,只要在开关外壳21的至少相邻的2个角部设置有减振用弹性体26即可。

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所述触发开关20中的情况,还能够应用于任意的触发开关,只要该触发开关具有:开关外壳,其被固定在电动工具的工具外壳内,并且在内部具有收纳部;触发器,其设置在开关外壳的外部,并且以能够接近和离开开关外壳的方式与该开关外壳连结;设置于收纳部内的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点,其被设置为在收纳部内与固定触点对置,并且与触发器相对于开关外壳的接近动作和离开动作联动地接触和离开固定触点。

例如,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如下的触发开关:该触发开关构成为,在收纳部25内具有微计算机和印刷基板,该印刷基板上安装有电阻值与触发器的移动联动地发生变动(例如越是动作状态则电阻值越小)的电阻体,该触发开关根据通过在电阻体中流动的电流而检测出的触发器的位置由微计算机来控制马达的旋转。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对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触发开关具有:

开关外壳,其被固定在电动工具的工具外壳内,并且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开关外壳的外部,且以能够接近和离开所述开关外壳的方式与所述开关外壳连结;

固定触点,其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以及

可动触点,其被设置为在所述收纳部内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并且与所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开关外壳的接近动作和离开动作联动地接触和离开所述固定触点,

在所述开关外壳的外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减振用弹性体。

根据第1方面的触发开关,在开关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减振用弹性体。因此,由于电动工具的马达的旋转等而产生的振动由配置在工具外壳与开关外壳之间的减振用弹性体吸收,从而抑制了通过工具外壳传播给触发开关的振动,因此能够实现耐振动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触发开关中,

所述开关外壳在其外表面具有能够固定于所述工具外壳的工具外壳固定部,

所述减振用弹性体设置于所述工具外壳固定部。

根据第2方面的触发开关,工具外壳和开关外壳通过减振用弹性体而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耐振动性。

在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触发开关中,

所述开关外壳具有多个所述工具外壳固定部,在多个所述工具外壳固定部分别设置有相互独立的所述减振用弹性体。

根据第3方面的触发开关,能够将减振用弹性体在开关外壳上的设置面积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能够降低触发开关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触发开关中,

所述开关外壳具备四方形的箱状,

多个所述减振用弹性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开关外壳的各角部。

根据第4方面的触发开关,容易破损的触发开关的角部受到保护,因此例如在制造工序等中误使触发开关20从高处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触发开关20的破损。

在本发明的第5方面的触发开关中,

所述开关外壳由第1外壳和第2外壳构成,该第1外壳在1个面上具有开口,该第2外壳与该第1外壳的所述面接合而封闭所述开口,

所述减振用弹性体设置在所述第1外壳与所述第2外壳的接合部分且覆盖所述接合部分。

根据第5方面的触发开关,能够提高触发开关的耐水性。

在本发明的第6方面的触发开关中,

所述减振用弹性体具备包含多个弹性层的层叠构造。

根据第6方面的触发开关,例如通过将减振用弹性体构成为将不同刚性的弹性层组合而成的层叠构造,能够应对频率或振幅等不同的振动,可实现减振用弹性体的减振力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触发开关中,

所述减振用弹性体是合成橡胶。

根据第7方面的触发开关,能够容易地得到具有符合设计的弹性的减振用弹性体。

在本发明的第8方面的触发开关中,

所述减振用弹性体的沿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和离开所述固定触点的接触/离开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平面观察时的面积大于所述减振用弹性体的沿所述接触/离开方向进行平面观察时的面积。

根据第8方面的触发开关,与和接触/离开方向交叉的方向相比,能够大幅度地衰减接触/离开方向的振动,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振荡的发生。

另外,通过将所述各个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适当组合,能够获得各自所具备的效果。此外,能够进行实施方式间的组合或实施例间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还能够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间的组合。

已在参照附图的同时与优选实施方式关联起来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描述,而对于熟练运用本技术的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和变更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变形和变更只要不脱离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范围,则应被理解为包含于本发明之中。

产业上的可使用性

本发明的触发开关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还能够应用于其他结构的触发开关。

标号说明

1电动工具

10工具外壳

11右外壳

12左外壳

13驱动机构收纳部

14触发开关收纳部

141把手部

15电池收纳部

16触发开关固定部

20触发开关

21开关外壳

211第1外壳

212第2外壳

213辅助第2外壳

214开口

215壁部

22触发器

221操作体

222操作轴

23固定触点

231固定触点侧端子

24可动触点

241可动接触片

242支承部

243可动触点侧端子

25收纳部

26减振用弹性体

261工具外壳固定部

262,263接合部分

27复位弹簧

28推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