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0565发布日期:2019-04-17 04:4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多个电池单元隔着隔板层叠而成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源装置应用于车辆的驱动用电源等用途。这样的电源装置包括多个电池单元、多个隔板、一对束紧条以及一对端板。各个隔板配设于相邻的电池单元之间而将相邻的电池单元配置为绝缘状态。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和多个隔板交替地层叠在一起而形成电池层叠体。在电池层叠体的在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面配置有端板。利用配置于两端面的端板进行连结而将电池单元固定为层叠状态。在电池单元的金属制的外装罐中封入有正负的电极板和电解液,因此外装罐具有电位。因此,为了防止相邻的电池单元的因结露水而导致的漏电,需要使外装罐的表面绝缘。例如,电池单元的底面是结露的水滴所流入的部分,因此需要实现外装罐的底面彼此之间的绝缘。另外,为了将由电池单元彼此层叠而成的电池层叠体维持为紧固状态,利用金属板的束紧条进行连结,金属制的束紧条与电池单元之间也需要绝缘。

作为这样的绝缘构造,例如已知在外装罐的表面覆盖pet等树脂制的绝缘片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具体而言,采用能够通过热收缩而以密合状态覆盖外装罐的表面的收缩管作为这样的绝缘片。然而,在利用这样的绝缘片包覆外装罐的结构中,必须预先使绝缘片包覆各电池单元。因此,这样的结构存在作业性较低、制造成本较高等问题。并且,在利用绝缘片使外装罐的表面绝缘的电池单元中,有时也会发生绝缘片的破损,因此在仅利用绝缘片进行绝缘的情况下,有时也无法确保足够的安全性。

为了改善电池单元的底面的绝缘性,开发了一种在塑料制的隔板一体地成形而设置用于覆盖电池单元的底面的绝缘肋部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336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661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875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图9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在专利文献3的电源装置中,沿着隔板92的底缘向两侧突出地设有用于覆盖电池单元91的底面的绝缘肋部93。将该隔板92配置于电池单元91之间并进行层叠而成的电池层叠体能够利用绝缘肋部93改善底面的绝缘性。然而,在该电池层叠体的电池单元91的底面,在配置于两侧的隔板的绝缘肋部93之间形成有接缝,结露水进入该接缝,因此存在如下缺点:电池单元底面的爬电距离缩短而无法有效地阻止漏电。在电源装置中,在设于隔板的绝缘肋部的下方配置有金属制的束紧条、外装壳、冷却板等,因此存在如下弊端:若结露水进入接缝的间隙则爬电距离缩短而无法有效地阻止漏电。特别是,在向电池单元的表面强制输送冷却空气而进行冷却的电源装置中,产生如下弊端:冷却空气所包含的水分易于在低温的电池单元的外装罐的表面结露而导致漏电。另外,产生如下弊端:在表面未被绝缘片覆盖的电池单元中,表面的结露水成为漏电的原因,并且,在表面的绝缘片局部地破损时,附着于表面的结露水成为漏电的原因。

本发明是为了进一步解决以上的缺点而开发的。本发明的重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的构造极为简单,并且能够增长电池单元底面的爬电距离而有效地防止因结露水等而导致的漏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发明的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电源装置具备以下的结构。电源装置包括:电池单元1,其为多个且外形为厚度比主面1x的宽度小的方形;隔板2,其是配设于电池单元1之间的绝缘材料的成形体;端板4,其为一对且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两端,该电池层叠体9由多个利用隔板2绝缘的电池单元1以主面1x彼此相对的姿态层叠而成;以及束紧条5,其用于紧固一对所述端板4,在隔板2的两面突出地设有绝缘肋部21,该绝缘肋部21配置于在隔板2的两侧层叠的电池单元1的底面1t,层叠于电池单元1的两面的隔板2的绝缘肋部21在电池单元1的底面1t层叠在一起。层叠在一起的绝缘肋部21中的一个绝缘肋部21具有插入槽22而另一个绝缘肋部21具有用于插入至插入槽22的插入肋23,通过将插入肋23插入至插入槽22而使绝缘肋部21层叠在一起,从而在电池单元1的底面1t配置爬电距离为u型弯曲状的绝缘肋部21。

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特征:构造极为简单,并且能够增长电池单元底面的爬电距离而有效地防止因结露水等而导致的漏电。其原因在于,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在电池单元的底面层叠有设于在电池单元的两侧层叠的隔板的绝缘肋部,利用层叠为多层的绝缘肋部增长电池单元的底面的爬电距离。特别是,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在层叠在一起的绝缘肋部中的一个绝缘肋部设有插入槽而在另一个绝缘肋部设有用于插入至插入槽的插入肋,通过将插入肋插入至插入槽而将绝缘肋部层叠为多层,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阻止因结露水而导致的漏电而实现极高的安全性。其原因在于,通过将插入肋插入至插入槽,能够将爬电距离设为u型弯曲状而进一步增长爬电距离。另外,通过将插入肋插入至插入槽,能够缩窄插入槽与插入肋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维持较窄的间隙,因此也能够实现如下特征:能够减薄进入插入槽与插入肋之间的结露水的水膜而进一步增大漏电电阻。

在以往的电源装置中,为了使电池单元的外装罐绝缘,利用热收缩管覆盖外装罐的表面而使底面绝缘,但本发明的由层叠构造的绝缘肋部形成的绝缘构造能够比热收缩管厚,并且能够利用层叠构造大幅度地增长爬电距离,并且还能够利用设于隔板的绝缘肋部实现强韧的绝缘构造。因而,与热收缩管相比,能够大幅度地改善因结露水附着于外装罐的表面并流落至底面而产生的因结露水而导致的绝缘特性的降低。特别是,能够利用将绝缘肋部层叠为多层的独特的构造显著地增长爬电距离,因此具有如下特征:即使结露水流落而进入层叠在一起的绝缘肋部之间的间隙,也能够利用较长的爬电距离减少绝缘电阻的降低。对于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而言,根据以上的优异的绝缘特性,能够使用未利用热收缩管使外装罐的表面绝缘的电池单元来实现优异的绝缘特性,能够有效地抑制因结露水而导致的绝缘电阻的降低。因此,实现如下特征:即使在易于产生结露水的恶劣的外部条件下,也能够安全地使用具备未使用热收缩管的电池单元的电源装置。另外,未使用热收缩管的电池单元能够减少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这两者而廉价地大量生产,因此使用该电池单元制造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特征:能够降低整体的成本并且实现优异的绝缘特性。其原因在于,能够将塑料一体成形而廉价地大量生产在两侧设有绝缘肋部的隔板。

具备由许多个电池单元层叠而成的电池层叠体的电源装置大多用作搭载于车辆并向行驶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源。该用途的电源装置在极广的温度范围内被使用,也在外部条件极为恶劣的环境下被使用,并且,也在因漏电而产生的使用限制关乎生命的严酷环境下被使用,因此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因漏电而产生的使用限制,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下也能够安全地使用。并且,为了将该用途的电源装置的电池的温度保持恒定,在电池的表面设有冷却用的空隙,因此电池表面接触空气,无法完全消除空气中的水分的结露。附着于表面的结露水具有导电性而成为漏电的原因。特别是,附着于外装罐的表面的结露水流至底面而成为在底部发生漏电的原因。

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在电池单元的底面层叠绝缘肋部而有效地防止在该部分发生的漏电。特别是,通过将插入肋插入至插入槽,从而将爬电距离设为u型弯曲状而增长爬电距离,从而防止漏电,因此即使在结露水流落至电池的底面而接触配置于电池的下方的金属制的束紧条、壳体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绝缘电阻较大,其原因在于,结露水经由较长的爬电距离地接触金属制的束紧条等。因此,具有如下特征:即使发生了因结露水而导致的漏电,也能够极大地减少因漏电而导致的危害。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束紧条5为金属板,金属制的束紧条5具有水平板部5a,该水平板部5a配置于绝缘肋部21的下表面,在水平板部5a与绝缘肋部21之间配置有绝缘片7,利用绝缘片7使金属制的水平板部5a与绝缘肋部21之间绝缘。

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特征:能够更有效地使电池单元的底面绝缘,进一步减少因结露水而导致的绝缘电阻的降低。其原因在于,利用层叠在一起的绝缘肋部改善绝缘特性,并且,利用绝缘片使绝缘肋部与金属制束紧条的水平板部之间绝缘。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束紧条5具有侧面板部5x,该侧面板部5x连结于水平板部5a并配置于电池单元1的侧面1s,在侧面板部5x的至少底部的表面和水平板部5a的表面配置有连续的绝缘片7。

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特征:能够利用绝缘片更有效地使电池单元侧面与金属制束紧条之间绝缘。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在隔板2的表面突出地设有定位肋24,该定位肋24接触电池单元1的侧面1s而将电池单元1配置于固定位置,该定位肋24形成为上表面自电池单元1的外周朝向中心部以向下的坡度倾斜的形状。

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特征:结露水不会滞留于定位肋的上表面,能够使结露水顺畅地流落而排出。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束紧条5为金属板并具有水平板部5a,该水平板部5a配置于绝缘肋部21的下表面,绝缘肋部21配置于束紧条5的水平板部5a与电池单元1的底面1t之间并配置于隔板2的下部的两端部,并且,隔板2在设于底缘的两端部的两侧的绝缘肋部21之间的表面突出地设有定位肋24,该定位肋24接触电池单元1的底面1t而将电池单元1配置于固定位置,在绝缘肋部21与定位肋24之间设有排水间隙29。

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能够利用设于绝缘肋部与定位肋之间的排水间隙使流落至电池单元的底部的结露水快速地排出。因此,具有如下特征:结露水不会滞留于底部而使绝缘特性降低,能够更可靠地阻止因结露水而导致的绝缘特性的降低。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隔板2在配设于底部的两端部的绝缘肋部21之间设有多个定位肋24,在定位肋24之间设有排水间隙29。

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能够利用多个定位肋将电池单元准确地配置于固定位置,并且能够利用设于多个定位肋之间的排水间隙使流落至电池单元的底部的结露水快速地排出。因此,具有如下特征:结露水不会滞留于底部而使绝缘特性降低,能够更可靠地阻止因结露水而导致的绝缘特性的降低。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隔板2具有定位肋24,该定位肋24接触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1r而将电池单元1配置于固定位置,在定位肋24的与电池单元外周面1r接触的接触面设有变形肋25,该变形肋25被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1r按压而变形。

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特征:能够使各个定位肋接触存在尺寸误差的电池单元的外周面而将电池单元无游隙且准确地配置于固定位置。能够将电池单元准确地配置于固定位置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特征:能够将较厚的金属板的汇流条不费力地固定于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另外,在将金属板的汇流条激光焊接于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的构造中,具有如下特征:能够减少电极端子与汇流条之间的相对的错位而稳定地以激光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在隔板2与电池单元1之间具备风路6。

并且,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电池单元1具有金属制的外装罐11,在外装罐11的表面金属暴露的电池单元1之间配置有隔板2。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沿着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沿着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隔板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隔板的后视立体图。

图6是表示隔板的绝缘肋部的层叠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隔板的变形肋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8是束紧条的立体图。

图9是以往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3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源装置。上述的图中的电源装置100包括:电池单元1,其为多个且外形为方形;隔板2,其夹在多个电池单元1之间而使电池单元1绝缘;电池层叠体9,其由多个利用隔板2绝缘的电池单元1以主面1x彼此相对的姿态层叠而成;端板4,其配置于该电池层叠体9的两端;以及束紧条5,其连结两端的端板4。

(电池单元1)

电池单元1是作为宽面的主面1x的外形为四边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厚度比主面1x的宽度薄。不过,在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中,并未将电池单元1特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原因在于,作为电池单元1,也能够使用当前使用的、今后开发的所有的二次电池,例如除了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的非水系电解液二次电池、镍氢电池单元等。

电池单元1是通过将由正负的电极板层叠而成的电极体(未图示)收纳于金属制的外装罐11并填充电解液并气密地密闭而形成的。将外装罐11加工为底部封闭的四边形筒状,利用金属板的封口板将上方的开口部气密地封闭。通过对铝、铝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深拉加工而制作外装罐11。

与外装罐11相同地利用铝、铝合金等的金属板制作封口板。将封口板插入外装罐11的开口部,对封口板的外周与外装罐11的内周之间的分界照射激光束,从而将封口板激光焊接并气密地固定于外装罐11。

在电池单元1中,使正负的电极端子13突出地固定于封口板的两端部。正负的电极端子13连接于金属板的汇流条(未图示)而串联地连接电池单元1。串联地连接电池单元1的电源装置100能够提高输出电压而增大输出。不过,电源装置也能够并联及串联地连接电池单元1。

(隔板2)

使用绝缘材料并将整体成形为一体构造地制作隔板2。绝缘材料是热塑性的塑料。塑料制的隔板2能够实现优异的绝缘特性并且能够廉价地大量生产。不过,在本发明中,并未将隔板的绝缘材料特定为塑料。例如,也能够使用其他的所有的能够成形的绝缘材料,例如陶瓷、纸等。隔板2夹在相互层叠在一起的电池单元1之间,使相邻的电池单元1绝缘并分开一定的间隔地配置于固定位置。

利用作为绝缘材料的热塑性塑料一体成形整体地制作图2~图5所示的隔板2。上述的图所示的隔板2由主体板部20和绝缘肋部21成形为一体构造,该主体板部20夹在层叠在一起的电池单元1的主面1x之间,该绝缘肋部21连结于主体板部20的下缘。

主体板部20夹在电池单元1之间,在主体板部20与电池单元1的表面之间设有用于输送冷却气体的风路6,因此在主体板部20的两面相互平行地设有多个送风槽30。送风槽30延伸至主体板部20的两侧,在主体板部20与电池单元1的主面1x之间设有两端开口的风路6。风路6自冷却风扇(未图示)强制输送冷却用的空气而从表面冷却温度上升的电池单元1。若检测出电池温度的上升,则使冷却风扇运转而将电池单元1保持为设定温度。搭载于车辆的电源装置100将车厢内或车外的空气作为冷却空气而强制输送至风路6,从而冷却电池单元1。

绝缘肋部21在主体板部20的两面突出且配置于电池单元1的底面1t。如图2和图3的剖视图所示,在图1的电源装置100中,在绝缘肋部21的下方配置有金属制的束紧条5的水平板部5a。该电源装置100的绝缘肋部21使电池单元1的底面1t与金属制的水平板部5a绝缘。为了实现该绝缘,将绝缘肋部21配设于电池单元底面1t。束紧条5的水平板部5a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两侧,即电池单元底面1t的两端部,因此绝缘肋部21至少设于主体板部20下缘的两端部。图5所示的隔板2的绝缘肋部21仅设于主体板部20下缘的两端部。为了使电池单元底面1t与金属制的水平板部5a可靠地绝缘,将该绝缘肋部21设为比水平板部5a进一步向内侧延伸的横向宽度。该构造的隔板2具有如下特征:在设于两端的绝缘肋部21之间设有排水间隙29,能够利用排水间隙29使电池单元底部的结露水快速地排出。另外,图4所示的隔板2的绝缘肋部21沿着主体板部20的下缘的整体设置。该绝缘肋部21覆盖电池单元1的底面1t的大致整体而使电池单元底面1t与束紧条5的水平板部5a绝缘。不过,隔板的在主体板部的两面突出地设置的绝缘肋部既能够仅设于主体板部下缘的两端部,也能够设于主体板部的下缘的整体。

在主体板部20的两面突出的绝缘肋部21在电池单元1的底面1t相互层叠在一起,从而增长电池单元底面1t与配置于下方的金属之间的爬电距离,在图中的电源装置100中是指电池单元底面1t与金属制的水平板部5a之间的爬电距离。层叠于电池单元1的两面的隔板2的绝缘肋部21在电池单元1的底面1t层叠在一起。在图2和图6的剖视图所示的隔板2的一个绝缘肋部21设有插入槽22而在另一个绝缘肋部21设有用于插入至插入槽22的插入肋23,通过将插入肋23插入至插入槽22,从而将两个绝缘肋部21以3层构造层叠在一起。该绝缘肋部21在电池单元1的底面1t形成u型弯曲状的间隙,从而增长电池单元底面1t与金属制的水平板部5a之间的爬电距离。

在图2和图6的剖视图所示的电源装置100中,在主体板部20层叠于电池单元1的主面1x的右侧的、隔板2的绝缘肋部21设有插入槽22,在与层叠于电池单元1的主面1x的左侧的主体板部20连结的绝缘肋部21设有插入肋23。如图4和图5所示,在该隔板2的自主体板部20的表面向左侧突出的绝缘肋部21设有插入槽22,在该隔板2的向右侧突出的绝缘肋部21设有插入肋23。

在一个绝缘肋部21设有插入槽22且在另一个绝缘肋部21设有插入肋23且将插入肋23插入至插入槽22而将绝缘肋部21层叠在一起的构造能够将两个绝缘肋部21连结于固定位置,并且将形成于绝缘肋部21的间隙的水路设为u型弯曲状而增长爬电距离。特别是,该构造的绝缘肋部21能够通过加深插入槽22并增长插入肋23来增长插入肋23插入插入槽22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增长爬电距离。在图6的隔板2中,将插入槽22的深度d加深至绝缘肋部21的最大宽度h的约1/2而增长爬电距离。并且,将插入肋23插入至插入槽22的构造能够显著缩窄插入槽22的内表面与插入肋23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以实质上基本没有间隙地紧密接触的状态插入,因此能够使流入该间隙的水膜薄至极限。因此具有以下特征:即使在结露水进入该间隙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受到结露水的影响的绝缘电阻相当大。对于将插入肋23插入至插入槽22的构造的绝缘肋部21而言,为了增长爬电距离,优选为将插入槽22的深度d设为绝缘肋部21的最大宽度h的1/4以上,进而优选为1/3以上。

此外,在图6中,为了使绝缘肋部21的层叠构造易于理解而夸张地表示插入槽22的内表面与插入肋23之间的间隙。不过,实际上,如上所述,插入槽22的内表面和插入肋23实质上处于这两者之间基本没有间隙地紧密接触的状态。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层叠在一起的绝缘肋部21(例如插入槽22的内表面和插入肋23)没有间隙地紧密接触是指以水无法在上述的绝缘肋部21之间通过的程度靠近的状态,也可以空有空气能够通过的程度的间隙。

并且,在隔板2一体成形地设有定位肋24,该定位肋24在主体板部20的两面突出而将电池单元1配置于固定位置。在图3~图5的隔板2的主体板部20的四角部和下缘设有定位肋24。电池单元1嵌入各个定位肋24的内侧而配置于固定位置。电池单元1配置于在主体板部20的两侧设置的定位肋24之间而被阻止了左右方向上的错位,并配置于在主体板部20的上部和下部设置的定位肋24之间而被阻止了上下方向上的错位。

在图3~图5的隔板2的主体板部20的下部的两侧设有端部的定位肋24a,并且在端部的定位肋24a之间设有多个中间的定位肋24b。在图5所示的隔板2中,仅在主体板部20下缘的两端部设有绝缘肋部21,在设于两端的绝缘肋部21之间自主体板部20的下缘突出地设有多个中间的定位肋24b。在上述的中间的定位肋24b之间设有结露水的排水间隙29。

为了可靠地阻止电池单元1的横向上的错位,在端部的定位肋24a上下分开地设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两列水平肋24a,利用垂直肋24b将上下的水平肋24a连结在一起,设有自垂直肋24b的表面突出的变形肋25。如图3~图5所示,设于主体板部20的下部的两侧的端部的定位肋24a形成为上侧的水平肋24a的上表面朝向中央部以向下的坡度倾斜的形状。该定位肋24具有如下特征:即使结露水自电池单元表面流落至上表面,也能够使结露水顺畅地流动而不滞留于上表面地排出。在图3~图5的隔板2的绝缘肋部21与定位肋24之间也设有排水间隙29,形成为使结露水能够也自该间隙快速地排出的构造。

在制造工序中,电池单元1的外形存在尺寸误差。为了使主面1x的高度和横向宽度存在尺寸误差的电池单元1被上下左右的定位肋24夹持而配置于固定位置,在定位肋24一体成形地设有宽度较细的变形肋25,该变形肋25自定位肋24的与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1r接触的接触面突出且被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1r按压而变形。

在图2的剖视图和图7的放大立体图中示出了变形肋25。上述的图中的变形肋25设为宽度较窄的山形的凸条,从而被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1r按压而变形。为了使变形肋25按压最小尺寸的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1r而将电池单元1配置于固定位置,将山形凸条的顶端缘配置于与最小尺寸的电池单元1接触的位置。在将尺寸比最小尺寸大的电池单元1配置于定位肋24之间时,变形肋25被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1r按压而变形,从而从上下左右夹持电池单元1而将电池单元1不发生错位地保持于固定位置。

如图2的剖视图所示,设于沿着主体板部20的下缘设置而保持电池单元1的底面1t的多个中间的定位肋24b的上表面的变形肋25延长至主体板部20的下缘部。该变形肋25接触电池单元底面1t。因而,该变形肋25被电池单元1的底面1t按压而变形,将电池单元1不发生上下方向上的错位地保持于固定位置。

(端板4)

端板4配设于电池层叠体9的两端,呈能够沿着层叠方向对电池单元1加压并将电池单元1固定的强度的板状,端板4连结于束紧条5而将电池单元1固定为加压状态。在图2所示的电源装置100中,在金属制的端板4与电池层叠体9之间配置有隔板2x。在夹在端板4与电池层叠体9之间的隔板2x中,仅在主体板部20x的一个面,即主体板部20x的与电池层叠体9相对的相对面设有绝缘肋部21和定位肋。

(束紧条5)

如图1所示,束紧条5的两端连结于端板4而借助端板4紧固电池层叠体9。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而制作束紧条5。该束紧条5能够使用铁等的金属板,优选使用钢板。

图1和图8的束紧条5包括侧面板部5x和固定部5c,该侧面板部5x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该固定部5c位于该侧面板部5x的两端部且配置于端板4的外侧端面并借助固定件19固定于端板4。使侧面板部5x的下缘向内侧弯折而设置水平板部5a,该水平板部5a用于支承电池层叠体9的底面的两侧,即电池单元底面1t的两端部。金属制的水平板部5a借助配置于水平板部5a与电池单元底面1t之间的绝缘肋部21而与电池单元1绝缘。

为了进一步改善金属板的束紧条5与电池单元1之间的绝缘特性,在绝缘肋部21与束紧条5之间配置有绝缘片7。在图8的束紧条5的内表面粘贴有绝缘片7而使束紧条5的内表面绝缘。在该束紧条5粘接有自水平板部5a的内表面延伸至侧面板部5x的下部的宽度的绝缘片7。粘接于水平板部5a的内表面的绝缘片7设为自水平板部5a的内缘进一步向内侧突出的横向宽度,覆盖水平板部5a的整个面而使水平板部5a绝缘。将绝缘片7粘接于束紧条5的构造具有如下特征:能够将绝缘片7不发生错位地配置于固定位置而使束紧条5的内表面更可靠地绝缘。在下部粘接有绝缘片7的束紧条5能够有效地防止因自电池单元1的表面流落至下部的结露水而导致的绝缘电阻的降低。特别是,在外装罐11的表面未被绝缘材料的热收缩管覆盖的电池单元1中,具有能够更可靠地实现金属制的外装罐11与束紧条5之间的绝缘的特征。

并且,在金属制的束紧条5的侧面板部5x的除了外周缘部以外的内部设有送风开口5d,形成为能够将冷却气体输送至电池层叠体9的风路6的形状。金属制的束紧条5的侧面板部5x自电池单元1的侧面1s分开地配置并与电池单元1的外装罐11绝缘,另外设有冷却空气的送风间隙28。为了实现该结构,在设于图3的隔板2的主体板部20的两侧的端部的定位肋24a的内侧配置电池单元1,在该定位肋24的外侧配置束紧条5。为了将束紧条5配置于固定位置,在隔板2的主体板部20的四角部,在主体板部20的自侧面1s突出的位置一体成形地设置垂直壁26。

图3~图5的隔板2的垂直壁26成形为将端部的定位肋24a的垂直肋24b和绝缘肋部21连结在一起的形状。设于主体板部20的下部的垂直壁26的上缘连结于端部的定位肋24a的上侧的水平肋24a,下缘连结于绝缘肋部21的外侧缘。设于主体板部20的上部的垂直壁26的下缘连结于端部的定位肋24a的下侧的水平肋24a,上缘连结于在主体板部20的上缘设置的水平壁27。该构造的垂直壁26能够利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肋提高水平方向上的弯曲强度,将束紧条5不发生错位地配置于垂直壁26的外侧。束紧条5配置为在垂直壁26的外侧接触垂直壁26并配置于隔板2的主体板部20的两侧缘的外侧。

电池单元1的两侧的外周面1r配置于比隔板2的两侧缘靠内侧的位置,因此电池单元1自束紧条5的侧面板部5x分开地配置。束紧条5配置于隔板2的两侧缘的外侧,因此在该隔板2层叠于电池单元1之间的电源装置100中,能够在束紧条5的侧面板部5x与电池单元1的两侧的外周面1r之间设置间隙,使电池单元1的两侧的侧面1s与金属板的束紧条5绝缘,设置送风间隙28。在该电源装置100中,在束紧条5与电池单元1之间设有间隙而使电池单元1与束紧条5绝缘,并且,侧面板部5x的下部利用绝缘片7防止因结露水而导致的绝缘电阻的降低。

以上,基于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不过,上述的实施例是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优选的示例,本发明不特定于上述的例子。另外,本说明书绝未将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构件特定为实施例的构件。特别是,实施例所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的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别进行特定的记载,就只不过是说明例而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的意思。此外,为了明确说明,有时夸张地表示各附图所示的构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最适合在用于向要求大电力的车辆的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用于储存自然能量、深夜电力的蓄电装置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源装置;1、电池单元;1x、主面;1r、外周面;1s、侧面;1t、底面;2、隔板;2x、隔板;4、端板;5、束紧条;5x、侧面板部;5a、水平板部;5c、固定部;5d、送风开口;6、风路;7、绝缘片;9、电池层叠体;11、外装罐;13、电极端子;19、固定件;20、主体板部;20x、主体板部;21、绝缘肋部;22、插入槽;23、插入肋;24、定位肋;24a、端部的定位肋;24b、中间的定位肋;24a、水平肋;24b、垂直肋;25、变形肋;26、垂直壁;27、水平壁;28、送风间隙;29、排水间隙;30、送风槽;91、电池单元;92、隔板;93、绝缘肋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