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9607发布日期:2018-08-21 17:1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柔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全面屏的市场占用率越来越大,进一步提高屏占比成为各手机和面板厂商的重点研究方向。

传统硬屏的两边需要提供走线空间,导致无法完全消除显示器的左右外框;而在显示器的底部,由于要绑定驱动ic或者cof(chiponfilm,覆晶薄膜),需要留有一定的绑定区,所以传统硬屏也无法消除底部的外框。而柔性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因为可以弯折,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非常适合高屏占比手机的面板产品。无论是左右还是底部的外框,都可以通过弯折到手机侧面或者背面来消除,从而提高了手机正面的显示区域,突破了硬屏无法突破的技术瓶颈。

然而,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屏占比,就需要从显示器的顶部入手。手机的顶部由于有前置摄像头和听筒,占用了手机相当比例的可用于显示的区域。部分厂商通过骨传导等技术消除手机正面的听筒,前置摄像头则采用下沉式设计,将其置于手机底部;另有部分厂商采用异型屏的方式,在显示器的顶部开槽或者开孔,使显示区仅仅只避让前置摄像头和听筒即可,其余部分均用于显示。

以上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提升屏占比,不过前者需要很严格的声学设计,增大了方案商和整机厂商的设计和生产难度,后者因为是异型屏,对面板厂商的要求较高,面板设计时需要在走线上避开开槽和开孔,增大了设计难度。而且如果是开孔需要很高要求的钻孔工艺,面板的良率难以保证。另外,此两种方法显示器的顶部还是会有前置摄像头和听筒的部分,无法进一步提高屏占比。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基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装置,可以降低产品设计难度,并能进一步地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和柔性显示面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的拼接端面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的第一凹陷部、第二凹陷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在所述壳体的背面拼接在一起,以同时包裹所述壳体的正面和背面,形成覆盖所述壳体正面的第一显示部分和覆盖所述壳体背面的第二显示部分,且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连通而围成可供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元器件穿过的凹槽。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分别形成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的拼接端的角部,分别贯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相应侧壁。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元器件为摄像头和/或听筒,所述第一元器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设于所述凹槽围成的空间内。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基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绑定后弯折至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面。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驱动芯片绑定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板和设于所述柔性基板上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所述驱动芯片绑定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柔性基板上。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板、设于所述柔性基板上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以及一端与所述柔性基板绑定的覆晶薄膜,所述覆晶薄膜自由端弯折至所述柔性基板背面,所述驱动芯片绑定在所述覆晶薄膜的自由端。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端面还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的第三凹陷部、第四凹陷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拼接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相对设置并连通而围成可供所述壳体上的第二元器件穿过的通孔。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一显示部分和所述第二显示部分之间的第三显示部分包括非显示部分,至少部分goa(gateonarray,制作在阵列基板上的栅极驱动电路)走线形成于所述非显示部分内。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的拼接端为朝背面弯折而贴合形成的双层结构。

本发明将柔性显示面板包覆形成在壳体表面,形成具有正面显示功能和背面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由于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的拼接端面位于壳体背面,显示装置的听筒、摄像头等结构可以做在背面的显示面上,使得用于正面显示的柔性显示面板可以完全覆盖壳体表面从而形成全面屏,并且,用于供各种元器件露出的凹槽或通孔均由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拼接而成,因此对于柔性显示面板的栅极(gate)走线和源极(source)走线的布线影响非常小,降低了设计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全面屏显示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柔性显示面板的拼接端的内部走线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全面屏显示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绑定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绑定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参阅图1~3,本实施例的基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装置包括壳体10和柔性显示面板20,柔性显示面板2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为拼接端,两个拼接端的端面分别开设有贯穿柔性显示面板20的厚度方向的第一凹陷部21a、第二凹陷部21b,柔性显示面板20的两端在壳体10的背面拼接在一起,以同时包裹壳体10的正面和背面,形成覆盖壳体10正面的第一显示部分a1和覆盖壳体10背面的第二显示部分a2以及连接在第一显示部分a1和第二显示部分a2之间的第三显示部分b1,第三显示部分b1贴合在壳体10的侧面,且第一凹陷部21a、第二凹陷部21b连通而围成可供壳体10上的第一元器件穿过的凹槽21。

这里,第一元器件可以为摄像头30和听筒40,或者闪光灯等,凹槽21为长条形,其长度方向垂直于柔性显示面板20的拼接缝,摄像头30和听筒40分别固定在壳体10的背面,并同时设置在同一个凹槽21围成的空间内。即,第一凹陷部21a、第二凹陷部21b分别形成于柔性显示面板20的两端的拼接端的角部,分别贯穿柔性显示面板20的相应侧壁。

结合图4所示,gate走线g和source走线s相互垂直,横向的gate走线g与纵向的source走线s在第一凹陷部21a、第二凹陷部21b处截断,但由于凹槽21本身由位于显示装置顶部的缺口状的第一凹陷部21a、第二凹陷部21b拼接形成,并不影响信号的导通,并不影响增加难度。本实施例只需将柔性显示面板20的两端的拼接端面各开一半凹陷部即可,可以避免常规设计需要在非常薄且内部线路较多的显示屏的中间打孔导致的工艺难度增加的问题,该开槽或开孔工艺更容易实现,提升了产品的良率,从而降低了工艺和制作成本。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摄像头30和听筒40也可以不做在同一个凹槽21内,例如,两条凹槽21上下并排设置,位于上上的凹槽为缺口状的槽,位于下方的凹槽则只能做成轮廓封闭的槽,摄像头30和听筒40分别位于两条凹槽21内。

由于本实施例的摄像头30和听筒40同时位于背面的第一显示部分a1,因此,正面的第一显示部分a1可以完全覆盖壳体10的表面,使用者从正面仅能看到第一显示部分a1而无法看到壳体10,真正实现了全面屏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显示部分a1、第二显示部分a2可以为平面显示面,也可以为具有一定弧度的弧面显示面,与之相应地,壳体10的正反表面也相应地进行设计而与显示面的形状匹配,第一显示部分a1、第二显示部分a2分别贴合在壳体10的正、反面。当连接在第一显示部分a1和第二显示部分a2之间的第三显示部分b1也制作成显示面时,可以提高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外观效果。

实施例2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20的两端端面还分别开设有贯穿柔性显示面板20的厚度方向的第三凹陷部22a、第四凹陷部22b,柔性显示面板20的两端拼接后,第一凹陷部21a、第二凹陷部21b相对设置并连通而围成可供壳体10上的第二元器件穿过的通孔22,例如,该第二元器件可以是指纹识别芯片60。

当柔性显示面板20背面的第二显示部分a2开设有通孔22时,设计时只需要考虑第三凹陷部22a、第四凹陷部22b分别不要将纵向的source走线s截断即可,而横向的gate走线g则不担心引开槽而会导致信号传输中断,相比现有技术直接开孔需要同时避免横向和纵向的信号线被挖断,本实施例仍然可以简化设计难度。

如图7a和7b所示,为本实施例的驱动芯片50的两种不同绑定方式示意图。驱动芯片50与柔性显示面板20位于显示装置底部的一端绑定后弯折至柔性显示面板20的背面,即绑定端子200连接在第一显示部分a1上,驱动芯片50与第一显示部分a1的绑定端子200绑定,其绑定在柔性显示面板20上远离凹槽21的一侧。

如图7a所示,为cop(chiponplastic,芯片被贴装在塑料基板上)方式的绑定方式,柔性显示面板20包括柔性基板20a和设于柔性基板20a上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20b,驱动芯片50绑定在柔性显示面板20的柔性基板20a上。

如图7b所示,为cof(chiponfilm,芯片被贴装在覆晶薄膜上)方式的绑定方式,柔性显示面板20包括柔性基板20a、设于柔性基板20a上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20b以及一端与柔性基板20a绑定的覆晶薄膜c,覆晶薄膜c自由端弯折至柔性基板20a背面,驱动芯片50绑定在覆晶薄膜c的自由端。

与实施例1不同,本实施例中,连接在第一显示部分a1和第二显示部分a2之间的第三显示部分b1包括非显示部分,至少部分goa走线形成于非显示部分内,使得显示装置边缘的非显示的外框可以进一步缩窄,提高品屏占比。同时,柔性显示面板20的两端的拼接端也可以制成朝背面弯折而贴合形成的双层结构,即柔性显示面板20的两端的边缘部分在制作时通过翻边工艺反向弯折后贴合在柔性显示面板20的背部,使得不具有显示功能的柔性显示面板20边框得以隐藏在观察者无法观看的背部,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窄了边框。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柔性显示面板包覆形成在壳体表面,形成具有正面显示功能和背面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由于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的拼接端面位于壳体背面,显示装置的听筒、摄像头等结构可以做在背面的显示面上,使得用于正面显示的柔性显示面板可以完全覆盖壳体表面从而形成全面屏,并且,用于供各种元器件露出的凹槽或通孔均由柔性显示面板的两端拼接而成,因此对于柔性显示面板的栅极走线和源极走线的布线影响非常小,降低了设计难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