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9600发布日期:2018-08-21 17:1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面屏产品的推广,对柔性显示面板的耐弯折能力也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中,弯折区域中的走线容易出现短路、断裂等情况,影响了柔性显示面板的良率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设置的柔性衬底基板、第一无机层和有机层;弯折区中,第一无机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有机层至少填充第一凹槽;柔性衬底基板上设置有多条信号走线,信号走线包括位于弯折区中的第一走线部,第一走线部包括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第一子部位于柔性衬底基板和第一无机层之间,第二子部位于第一无机层和有机层之间,第三子部位于有机层背离柔性衬底基板的一侧;部分第一子部位于第一凹槽所在区域;第二子部包括至少两段第二子走线部,相邻的两段第二子走线部分别位于第一凹槽所在区域的相对的两侧;第一无机层包括第一过孔,至少一个第二子走线部和第一子部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部分第三子部位于第一凹槽所在区域;有机层包括第二过孔,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通过第二过孔电连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走线部包括三层子部、形成了一个类似网状的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信号走线的电阻;另一方面,三层子部中如果某一子部发生断裂,信号走线还可以通过其余的子部传输电信号,提升了信号走线的耐弯折性能,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可靠性,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除此之外,第二子部包括至少两段第二子走线部,相邻的两段第二子走线部分别位于第一凹槽所在区域的相对的两侧。换言之,第二子部不从第一凹槽中延伸经过,第二子部避开了第一凹槽。相邻的两段第二子走线部可以通过第一过孔和第一子部实现电连接,即为第一过孔和第一子部实现了“跨桥”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第二过孔和第三子部实现电连接,即为第二过孔和第三子部实现了“跨桥”的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信号走线无需从第一凹槽中走线,因而可以避免光刻胶残留,从而避免信号走线电连接形成短路现象,从而提升信号走线传输电信号的性能,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除此之外,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避免信号走线在第一凹槽的侧壁处容易断裂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bb’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dd’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考图1,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01、无机层02和多条金属走线03。其中,无机层02包括多层无机层。

现有技术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需要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因而需要对弯折处的无机层02进行蚀刻形成凹槽04。研发人员发现,在制作金属走线03时,光刻胶容易在凹槽04中残留,可能会造成金属走线03之间有金属材料残留,从而使金属走线电连接形成短路现象,影响了多条金属走线03传输电信号的性能,造成柔性显示面板的良率减低。

除此之外,研发人员还发现,在制造柔性显示面板的过程中,需要逐个刻蚀无机层02中的多层无机层、以最终形成凹槽04。由于工艺的不稳定等情况,在凹槽04的侧壁上,部分无机层021的刻蚀角度有偏差,金属走线03在无机层021对应的位置处容易断裂,进一步降低了柔性显示面板的良率。

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a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bb;非显示区bb包括弯折区10;显示面板a包括依次设置的柔性衬底基板001、第一无机层002和有机层003;弯折区10中,第一无机层00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槽201,第一凹槽201沿第一方向y延伸,有机层003至少填充第一凹槽201;柔性衬底基板001上设置有多条信号走线s,信号走线s包括位于弯折区10中的第一走线部101,第一走线部101包括第一子部101a、第二子部101b和第三子部101c;第一子部101a位于柔性衬底基板001和第一无机层002之间,第二子部101b位于第一无机层002和有机层003之间,第三子部101c位于有机层003背离柔性衬底基板001的一侧;部分第一子部101a位于第一凹槽201所在区域;第二子部101b包括至少两段第二子走线部l,相邻的两段第二子走线部l分别位于第一凹槽201所在区域的相对的两侧;第一无机层002包括第一过孔301,至少一个第二子走线部l和第一子部101a通过第一过孔301电连接;部分第三子部101c位于第一凹槽201所在区域;有机层003包括第二过孔302,第二子部101b和第三子部101c通过第二过孔302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显示区aa用于显示图像;非显示区bb可以设置电路结构或者电子元件。

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10,显示面板可以在弯折区10的位置进行弯折、弯曲。

显示面板a包括依次设置的柔性衬底基板001、第一无机层002和有机层003。其中,柔性衬底基板001使用柔性材料制作而成,例如树脂材料,如聚酰亚胺。第一无机层002中可以包括一层结构、也可以包括两层、多层结构,有机层003中可以包括一层结构、也可以包括两层、多层结构,本实施例对比均不作具体限制。

为了提高弯折区10的弯折性能,弯折区10中,第一无机层002设置了至少一个第一凹槽201。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中,仅以第一凹槽201的数量为一个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凹槽201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或者更多个,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请参考图4,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中设置了两个第一凹槽201,可选的,两个第一凹槽201可以沿第一方向y排布,但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可选的,显示区aa中可以设置有多条数据线d,信号走线s可以和数据线d电连接。可选的,非显示区bb还可以包括绑定区bb1,绑定区bb1中可以绑定芯片(ic)或者柔性电路板(fpc)。信号走线s可以连接至绑定区bb1中的导电焊盘pad。可以理解的是,弯折区10中可以设置有其他的电路结构、电子元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柔性衬底基板001上设置有多条信号走线s,信号走线s延伸经过第一凹槽201所在的区域。

本实施例中,在信号走线s中设置了第一走线部101,第一走线部101位于弯折区10中。具体的,第一走线部101包括三层子部,分别为第一子部101a、第二子部101b和第三子部101c。第二子走线部l和第一子部101a通过第一过孔301电连接,第二子部101b和第三子部101c通过第二过孔302电连接。第一走线部101包括三层子部、形成了一个类似网状的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信号走线s的电阻;另一方面,三层子部中如果某一子部发生断裂,信号走线s还可以通过其余的子部传输电信号,提升了信号走线s的耐弯折性能,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可靠性,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除此之外,第二子部101b包括至少两段第二子走线部l,相邻的两段第二子走线部l分别位于第一凹槽201所在区域的相对的两侧。换言之,第二子部101b不从第一凹槽201中延伸经过,第二子部101b避开了第一凹槽201。相邻的两段第二子走线部l可以通过第一过孔301和第一子部101a实现电连接,即为第一过孔301和第一子部101a实现了“跨桥”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第二过孔302和第三子部101c实现电连接,即为第二过孔302和第三子部101c实现了“跨桥”的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信号走线s无需从第一凹槽201中走线,因而可以避免光刻胶残留,从而避免信号走线s电连接形成短路现象,从而提升信号走线s传输电信号的性能,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除此之外,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避免信号走线s在第一凹槽201的侧壁处容易断裂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有机层00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凹槽202,第二凹槽202沿第一方向y延伸;在垂直于柔性衬底基板的方向z上,第一凹槽201和第二凹槽202不交叠;第三子部101c包括至少两段第三子走线部h,相邻的两段第三子走线部h分别位于第二凹槽202所在区域的相对的两侧;第三子走线部h和至少一个第二子走线部l通过第二过孔302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弯折区10的弯折性能,弯折区10中,有机层003设置了至少一个第二凹槽202。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中,仅以第二凹槽202的数量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凹槽202的数量可以为3个或者更多个,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第一凹槽201和第二凹槽202位于显示面板的不同的区域,第一凹槽201和第二凹槽202可以交错设置。

除此之外,第三子部101c包括至少两段第三子走线部h,相邻的两段第三子走线部h分别位于第二凹槽202所在区域的相对的两侧。换言之,第三子部101c不从第二凹槽202中延伸经过,第三子部101c避开了第二凹槽202。相邻的两段第三子走线部h可以通过第二过孔302和第二子走线部l实现电连接,即为第二过孔302和第二子走线部l实现了“跨桥”的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信号走线s无需从第二凹槽202中走线,因而可以避免光刻胶残留,从而避免信号走线s电连接形成短路现象,从而提升信号走线s传输电信号的性能,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除此之外,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避免信号走线s在第二凹槽202的侧壁处容易断裂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包括栅极金属层005、半导体层006和源漏极金属层007。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具有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简称tft),薄膜晶体管设置在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半导体部、源极和漏极,其中,栅极设置在栅极金属层005,半导体部设置在半导体层006,源极和漏极均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007。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源漏极金属层007包括第二子部101b。本实施中,第二子部101b位于源漏极金属层007,换言之,第二子部101b可以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位于同一膜层结构中、且材料相同。

在制作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可以在同一制作工艺中,通过图案化同一导电层同时形第二子部101b、源极和漏极,因而无需增加额外的工艺制程制作第二子部101b,并且无需增加额外的材料制作第二子部101b,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制造效率、降低制作成本。除此之外,第二子部101b、源极和漏极同层设置,无需增加额外的膜层结构,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7,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导电层008,第一导电层008位于柔性衬底基板001和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之间,第一导电层008包括第一子部101a。本实施例中,在柔性衬底基板001和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之间设置了第一导电层008,第一导电层008使用导电材料制作而成,第一子部101a设置在第一导电层008,即为,第一子部101a位于柔性衬底基板001和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之间的膜层。可选的,第一导电层008可以选用钼、铝、钛等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制作,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009,缓冲层009位于第一导电层008和柔性衬底基板001之间。缓冲层009阻挡氧气和水汽,防止氧气、水汽或杂质通过柔性衬底基板001扩散,并且在柔性衬底基板001的上表面上提供平坦的表面,通常为无机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7和图8,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包括位于栅极金属层005和半导体层006之间的栅极绝缘层1000、位于栅极金属层005和源漏极金属层007之间的层间绝缘层1001;第一无机层002包括栅极绝缘层1000和层间绝缘层1001。本实施例中,栅极绝缘层1000和层间绝缘层1001均包括无机材料。栅极绝缘层1000和层间绝缘层1001覆盖显示区aa、并延拓至弯折区10中。为了提高弯折区10的弯折性能,弯折区10中,将栅极绝缘层1000和层间绝缘层1001至少部分刻蚀掉、以形成第一凹槽20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和图9,本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包括辅助金属层1002和介电绝缘层1003,辅助金属层1002位于介电绝缘层1003和层间绝缘层1001之间,介电绝缘层1003位于栅极金属层005和辅助金属层1002之间;第一无机层002包括介电绝缘层1003。本实施例中,介电绝缘层1003包括无机材料。介电绝缘层1003覆盖显示区aa、并延拓至弯折区10中。为了提高弯折区10的弯折性能,弯折区10中,将介电绝缘层1003至少部分刻蚀掉、以形成第一凹槽20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和图9,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化层1004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层1005,平坦化层1004位于薄膜晶体管器件层004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层1005之间;有机层003包括平坦化层1004。本实施例中,平坦化层1004具有绝缘的功能,并且平坦化层1004的膜层较厚,可以提供一个较为平整的表面以设置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层1005。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层1005中设置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阳极ol1、发光材料部ol2和阴极ol3。薄膜晶体管用于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和阳极ol1电连接。其中,有机层003包括平坦化层1004,为了提高弯折区10的弯折性能,弯折区10中,将平坦化层1004至少部分刻蚀掉,以形成第二凹槽20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和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层1005背离柔性衬底基板001一侧的触控功能层1006;触控功能层1006包括触控电极51和触控走线52,触控走线52和触控电极51电连接;第三子部101c和触控走线52的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本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1006可以实现触控功能,例如可以感测触控物体的触控位置信息,和/或触控压力信息。触控电极51和触控走线52用于实现触控功能,本实施例对于触控电极51和触控走线52的具体形状、大小、排布均不作具体限制。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tfe,封装层tfe覆盖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层1005、用于保护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层1005,防止空气中的水汽、氧气、杂质等物质侵害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层1005。本实施例中将第三子部101c和触控走线52的设置在同一膜层结构中、且二者的材料相同,可以在同一制作工艺中,通过图案化同一导电层同时形第三子部101c和触控走线52,因而无需增加额外的工艺制程制作第三子部101c,并且无需增加额外的材料制作第三子部101c,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制造效率、降低制作成本。除此之外,第三子部101c和触控走线52同层设置,无需增加额外的膜层结构,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本实施中,信号走线s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走线部101,至少两个第一走线部101并联。图11中,仅以信号走线s包括三个第一走线部101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走线部101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具体设置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信号走线s采用至少两个第一走线部并联的方式,在电路结构中,并联结构能够减小电阻。通过这种第一走线部并联的结构,在减小电阻的同时,能够降低功耗,减少元器件散发的热量。在显示面板的弯折部,采用多个并联结构的信号走线s,构成了三维网状结构。弯折部的三维网状结构,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显示面板的弯折能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具体请参考图12,显示装置2000包括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a。图12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20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显示面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走线部包括三层子部、形成了一个类似网状的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信号走线的电阻;另一方面,三层子部中如果某一子部发生断裂,信号走线还可以通过其余的子部传输电信号,提升了信号走线的耐弯折性能,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可靠性,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除此之外,第二子部包括至少两段第二子走线部,相邻的两段第二子走线部分别位于第一凹槽所在区域的相对的两侧。换言之,第二子部不从第一凹槽中延伸经过,第二子部避开了第一凹槽。相邻的两段第二子走线部可以通过第一过孔和第一子部实现电连接,即为第一过孔和第一子部实现了“跨桥”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第二过孔和第三子部实现电连接,即为第二过孔和第三子部实现了“跨桥”的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信号走线无需从第一凹槽中走线,因而可以避免光刻胶残留,从而避免信号走线电连接形成短路现象,从而提升信号走线传输电信号的性能,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除此之外,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避免信号走线在第一凹槽的侧壁处容易断裂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