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接器及转接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7137发布日期:2018-07-07 07:5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器及转接器总成。



背景技术:

插入式塑壳断路器通常需要与插入式底座配合使用,以便于塑壳断路器与固定分隔柜内进、出线母排(母线系统)的连接。然而,现有的插入式底座,其与进、出线母排之间通常采用转接铜排以及螺栓进行紧固连接,采用这种结构,一方面,接线过程较为复杂,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转接铜排等转接件的使用会导致使用成本的增加;而且,该插入式底座只能与现有的插入式塑壳断路器配合使用,极大地限制了其可应用的范围,并会导致使用成本的进一步增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型的转接器,以提高其与固定分隔柜内母线系统的安装效率,简化安装过程,并降低使用成本,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接器及转接器总成,其中,该转接器通过插接的方式与外设固定分隔柜内的母线系统相连,安装过程大幅简化,安装效率可大幅提高,且使用成本较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转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导电件,所述导电件的一端部能够与断路器电连接,另一端部设有插接触头,所述插接触头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导电插片;装配状态下,所述转接器能够通过所述插接触头插接于外设的母线系统,并使得两所述导电插片对所述母线系统的主母排形成夹持。

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其内部导电件与母线系统的连接端端部设有插接触头,在安装时,可直接通过该插接触头将转接器插接于外设配电柜内的母线系统,并使得两导电插片与主母排相夹持,以完成取电。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其插接触头与母线系统之间通过插接相连,无需采用额外的转接铜排及螺栓等进行紧固连接,有利于简化转接器与母线系统(进线主母排)之间的进线连接结构,提高安装效率,并降低使用成本;且在不使用或者需要检修更换时,即便母线系统未断电,也可以直接将该转接器拔出,即可实现热插拔(带电插拔)的功能。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插入式底座必须配合专用的插入式塑壳断路器才能使用,局限性较大,且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而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对断路器的结构并无特殊要求,一般形式的塑壳断路器均可使用,使用成本可进一步地降低,更有利于推广使用。

可选地,所述导电插片设有沿插拔方向延伸的开槽,以将所述导电插片分割为第一片、第二片;所述第一片、所述第二片远离所述导电件的端部均沿远离所述导电件的方向逐渐向外折弯。

可选地,所述开槽呈l形,且所述l形的横向缝隙远离所述导电件设置。

可选地,所述插接触头还包括导电接片,两所述导电插片均与所述导电接片相连,且所述插接触头通过所述导电接片固定于所述导电件。

可选地,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设置于所述导电接片背离所述导电件的端面;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穿过所述导电件、所述导电接片,并与所述压板相连,以将所述导电接片压接于所述导电件。

可选地,还包括卡簧,所述卡簧安装于所述插接触头,且所述卡簧的两抵接端分别与两所述导电插片相抵,以在装配状态下将两所述导电插片压紧于所述主母排。

可选地,还包括导电柱,所述导电柱设有沿轴向的通孔;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穿过所述断路器、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导电件相连,以将所述断路器的进线端、所述导电件分别压接于所述导电柱的轴向两端。

可选地,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槽型板,该槽型板相对的两侧板中,一者与所述壳体相连,另一者与所述断路器相连。

可选地,沿插拔方向,所述断路器及所述母线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端面;所述壳体与所述母线系统相对的端面设有限位销,所述转接器能够通过所述限位销挂接于所述母线系统,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能够将所述转接器固定于所述母线系统。

可选地,所述壳体环绕所述插拔方向的周壁面设有若干手握结构。

可选地,所述壳体环绕所述插拔方向的周壁面设有用于安装安全连锁附件的若干接口。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转接器总成,包括断路器和转接器,所述转接器为上述的转接器,所述断路器安装于所述转接器,并与所述转接器内的导电件电连接。

由于上述的转接器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转接器的转接器总成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导电件与插接触头的连接结构图;

图4为图3的正视图;

图5为未设置卡簧的插接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总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转接器总成的分体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总成与母线系统连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总成与母线系统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壳体、11接口、12凹槽、13限位销;

2导电件、21压板、22导电柱;

3插接触头、31导电插片、311开槽、312第一片、313第二片、314卡槽、315容置槽、32卡簧、33导电接片;

4母线系统、41主母排、42支架、43固定底板;

5连接板、51螺纹孔、52避让孔;

6断路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些部件的数量相同。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部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请参考图1-9,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图2中导电件与插接触头的连接结构图,图4为图3的正视图,图5为未设置卡簧的插接触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总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转接器总成的分体结构图,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总成与母线系统连接前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总成与母线系统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转接器,包括壳体1,壳体1可以由塑料等绝缘材料制备,以保障转接器的安全使用。壳体1的内部设有导电件2,该导电件2具体可以为导电铜排等常见的导电体,其一个端部与断路器6电连接,另一端部可以与外设配电柜内的母线系统4电连接,进而实现转接功能。该外设配电柜具体可以为固定分隔柜、电器柜等各种形式的柜体。

具体而言,导电件2的另一端部可以设有插接触头3,该插接触头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导电插片31。装配状态下,可参照图8、图9,转接器能够通过插接触头3插接于母线系统4,并使得两导电插片31对母线系统4的主母排41形成夹持,以完成取电。在此,该主母排41主要是指进线主母排。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其插接触头3与母线系统4之间通过插接相连,无需额外的转接铜排及螺栓等进行紧固连接,可简化转接器与进线主母排之间的进线连接结构,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并降低使用成本;且在不使用或者需要检修更换时,即便母线系统4未断电,也可以直接将该转接器拔出,即可实现热插拔(带电插拔)的功能。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插入式底座必须配合专用的插入式塑壳断路器才能使用,局限性较大,且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而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对断路器6的结构并无特殊要求,一般形式的塑壳断路器均可使用,使用成本可进一步地降低,更有利于推广使用。

如图4所示,导电插片31的一端(图中为上端)与导电件2相连,为固定端,远离固定端的一端(图中为下端)为自由端。当存在外力作用于导电插片31时,该导电插片31的自由端可以绕其与导电件2的连接处进行转动,而当外力消失时,导电插片31的自由端又可回复至原始位置,也就是说,该导电插片31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

如此,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即可利用导电插片31自身的弹性,以对主母排41进行可靠夹持。详细而言,即将两导电插片31之间的最短距离设置为小于主母排41的厚度,当转接器插接于母线系统4时,主母排41可对导电插片31的自由端产生向外的推力,以迫使导电插片31向外张开,主母排41可以挤进两导电插片31之间的间隙;此时,在导电插片31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导电插片31的自由端具有向内转动以回复原状的趋势,即导电插片31本身可以对主母排41产生向内的抵紧力,以保障导电插片31与主母排41的可靠电连。

本文中关于“内”、“外”等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以图4为参考,在图4中,以插接触头3的竖向中轴线为基准,靠近该中轴线的方向称之为内,远离该中轴线的方向称之为外。对于任一结构或部件,其靠近该中轴线的一端或一面称之为内端、内端面,远离该中轴线的一端或一面称之为外端、外端面,以图4中左侧的导电插片31为例,该导电插片31的左端面可称之为外端面,其右端面可称之为内端面。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则可依靠外设的弹性机构对两导电插片31施加作用力,进而实现两导电插片31对主母排41的夹持。在该实施方式中,原始状态下(未设置弹性机构时)两导电插片31之间的最短距离与主母排41厚度的大小关系不做限定,只要保证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两导电插片31之间的最短距离可以小于主母排41的厚度,并能够对主母排41形成可靠夹持即可。

该弹性机构具体可以为卡簧32,当然,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对导电插片31产生弹性抵接力的部件。以卡簧32为例,如图3所示,导电插片31靠近导电件2的端部的前后两侧壁上均可以设置卡槽314,进而可将卡簧32卡装于该卡槽314内,以完成卡簧32的装配。请具体参考图5,该卡槽314可以为缩口槽,即该卡槽314的槽口尺寸小、内部尺寸大,以使得安装于卡槽314内的卡簧32不易从槽口处脱出。或者,也可以在导电插片31上设置安装孔,然后将卡簧32穿过两导电插片31的安装孔,同样可以将卡簧32安装于该插接触头3。

当卡簧32安装完成后,可将卡簧32的两抵接端分别与两导电插片31的外端面相抵,如此,当主母排41挤进两导电插片31之间的间隙时,能够对导电插片31的自由端产生向外的推力,进而作用于卡簧32的两抵接端,依靠自身的弹性,卡簧32的两抵接端能够对两导电插片31产生向内的反作用力,以将导电插片31抵紧于主母排41,进而保障导电插片31与主母排41的可靠电连。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5,并结合图3,两导电插片31的外端面还可以设置容置槽315,卡簧32的两抵接端可以分别插接于相应的容置槽315中。如此设置,卡簧32的抵接端在使用过程中基本可始终与导电插片31的同一位置相抵,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卡簧32的抵接端跑偏、窜动或者错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卡簧32抵接端不能与导电插片31外端面相抵的情形;且该容置槽315还相当于对卡簧32远离导电件2的一端进行限位,进而可通过调整容置槽315与卡槽314的间距,使得卡簧32抵紧于卡槽314内部,以辅助定位卡簧32,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防止卡簧32自卡槽314的槽口脱出。

比较而言,在前述的两种实施方式中,直接利用导电插片31自身弹性,以保障导电插片31与主母排41压紧的方案,其插接触头3的结构更为简单,制造成本更低;而后一种方案,则更有利于保证导电插片31与主母排41的可靠压紧,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方案。

针对单个的插接触头3,还可以包括导电接片33,两个导电插片31均与该导电接片33相连,并可通过该导电接片33固定于导电件2。此时,该插接触头3可以为一体式的结构,其形状大致呈u型,该u型的两侧板即为导电插片31,当然,该插接触头3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可以为图4中下部开口的倒凸字形,或者,也可以为下部开口的倒梯形。上述的插接触头3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即可以包括两块导电接片33,两导电接片33分别与相应的导电插片31相连,然后各导电插片31通过各自的导电接片33与导电件2相固定。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一体式的插接触头3,以简化插接触头3与导电件2的安装结构。

以一体式的插接触头3为例,在安装时,还可以包括压板21,压板21可以设置于导电接片33背离导电件2的端面,以图4为视角,即将压板21贴合导电接片33的下端面设置,压板21上设有连接孔,外设的第一连接件可以依次穿过导电件2、导电接片33,并与压板21的连接孔相连,以将导电接片33压接、固定于导电件2,进而固连插接触头3与导电件2。该第一连接件与压板21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为螺纹连接或者铆接,相应地,第一连接件可以为螺钉或者铆钉;为便于安装,本发明实施例优选采用螺钉与压板21相配合,以固连插接触头3与导电件2。

上述连接孔的数量优选为多个,具体可以为三个,且三连接孔可以呈三角分布,以保证插接触头3的可靠压紧;当连接孔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时,各连接孔可以在压板21上均匀分布,还能够提高导电接片33受力的均匀性。在实际应用中,以上述第一连接件采用螺钉为例,也可以采用多个螺母以替代上述的压板21,但考虑到插接触头3内部空间有限,采用多个螺母进行安装需耗费一定的时间,故而,本发明实施例优选采用压板21的方案,以简化转接器的组装过程,提高组装效率。

如图3所示,导电插片31还可以设有沿插拔方向延伸的开槽311,该开槽311可将导电插片31分割为第一片312、第二片313,以提高该导电插片31的分断灭弧能力,进而保证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的安全性能。进一步地,该开槽311可以呈l形,且l形的横向缝隙可以远离导电件2设置,如此,还可降低电弧外扩的可能性,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该转接器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上述开槽311的长度、宽度以及该l形的横向缝隙和纵向缝隙的长度,具体与该插接触头3的通过电流等参数有关,在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定。

基于上述开槽311的设置,对于单个插接触头3而言,其卡簧3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各卡簧32的两抵接端可以分别与相对的两第一片312及相对的两第二片313的外端面相抵,以保证各第一片312、各第二片313均可以与主母排41可靠抵紧。当然,即便不存在上述的开槽311,单个的插接触头3仍可配置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卡簧32,以提高导电插片31与主母排41的有效抵紧。

请继续参考图3,并结合图4,上述第一片312、第二片313远离导电件2的端部(反映于附图为下端部)均可以沿远离导电件2的方向逐渐向外折弯,即使得插接触头3远离导电件2的端部形成沿远离导电件2的方向逐渐扩大的扩口,以便于插接触头3插入主母排41。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连接板5,该连接板5可用于连接壳体1及断路器6,以将断路器6安装于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

如图2所示,该连接板5可以为槽型板,其相对的两侧板(图2中为上侧板和下侧板)中,一者可以与壳体1相连,另一者可以与断路器6相连。具体地,该连接板5的上侧板及下侧板均可以设置螺纹孔51,然后可通过螺钉将该连接板5固定于壳体1以及断路器6。更为具体地,上侧板的长度可以较长,且上侧板的螺纹孔51可以设置在其长度方向上超出下侧板的部分,使得上侧板的下方可具有更大的避让间隙,以较大程度地避免拧入并穿过上侧板的螺钉的尾部对壳体1内部的其他结构造成损伤;同时,还可以在上侧板与设置在下侧板的螺纹孔51相对的位置设置避让孔52,该避让孔52的尺寸可以大于螺纹孔51以及螺钉头部的尺寸,安装时,螺钉的尾部可以穿过该避让孔52,并插接于下侧板的螺纹孔51,然后螺丝刀等螺钉操作工具可穿过该避让孔52,并与插入下侧板螺纹孔51的螺钉的头部相抵,以对该螺钉进行操作。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导电柱22,该导电柱22具体可以为铜柱,处于装配状态下,该导电柱22的轴向两端可以分别与断路器6的进线端以及导电件2相连,以实现断路器6与转接器的电连。

具体而言,该导电柱22可以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通孔,外设的第二连接件,如螺钉、螺栓等,可以穿过断路器6及上述的通孔,并与导电件2相连,以将断路器6的进线端以及导电件2分别压紧于导电柱22的轴向两端,进而可保障断路器6的进线端与导电件2的连接可靠性。

可以理解,上述的关于设置连接板5以固连断路器6与转接器和设置导电柱22以电连断路器6与转接器的方案,仅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的描述,并不能作为对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的实施范围的限定,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断路器6与转接器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固连、电连;例如,可以采用平板式的连接板5以同时连接断路器6、转接器的壳体1,甚至,可以不通过连接板5,而是直接采用螺钉等连接件将断路器6及转接器的壳体1相连,断路器6的进线端也可以直接通过螺栓等压接于导电件2。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接器,以下本发明实施例还将对该转接器的壳体1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6和图9所示,沿插拔方向,断路器6及母线系统4可以分别设置于壳体1相对的两端面,为便于描述,可将壳体1与断路器6相贴合的端面(即断路器6的安装端面)称之为第一端面,将壳体1与母线系统4相贴合(相对)的端面称之为第二端面,壳体1环绕插拔方向的壁面称之为周壁面。

在壳体1与母线系统4相贴合的端面,即上述的第二端面可以设有限位销13,如图8所示,母线系统4包括支架42、穿插于支架42的主母排41以及固定于支架42的固定底板43,通过上述的限位销13可将本发明所提供转接器挂接于母线系统4的固定底板43上,以对转接器相对母线系统4的安装位置进行确定,然后再通过紧固螺钉等第三连接件将转接器固定于固定底板43,以完成转接器的固定安装。采用这种先通过限位销13定位、再通过第三连接件固定连接的安装结构,一方面,更有利于找准转接器的安装位置;另一方面,在第三连接件安装之前,转接器已经定位完毕,在安装第三连接件时,无需对转接器进行扶持,安装过程更为容易。

具体到本发明实施例,上述限位销13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两限位销13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端面的两个对角,然后可在另外两个对角设置紧固螺钉,如此,仅需较少数量(两个)的紧固螺钉即可将转接器可靠连接于母线系统4,且两紧固螺钉呈对角设置,已经能够保证转接器壳体1与固定底板43的可靠连接。

在实际安装时,上述限位销13也可以不存在,即可以直接采用紧固螺钉等第三连接件,以将转接器固定于母线系统4,同样可以实现转接器的可靠安装。

壳体1的周壁面可以设有若干手握结构,操作人员可直接对该手握结构施加作用力,以方便地进行插拔操作,进而实现转接器的快速安装及拆卸;同时,该手握结构还可以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可避免操作人员在拔出转接器时、因无处施力、将手指伸至壳体1与母线系统4的抵接处进行“扣出”操作而导致的触电事故。具体而言,该手握结构可以为设于壳体1周壁面的把手、凸块,或者,也可以为设置于壳体1周壁面的凹槽12。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手握结构与操作人员手指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棱条或者凸点等形式触摸部,以提高触感,同时,也能够方便操作人员通过手指准确、快速地找到该手握结构,以便施力。

壳体1环绕插拔方向的周壁面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安全连锁附件的接口11,以便根据实际使用要求,选配定制的安全连锁附件,满足转接器的安全使用需求。该接口11可以为孔状,也可以为条形槽,或者,多种形式的组合,而无论设置为何种形式,只要能够与实际需要安装的安全连锁附件相匹配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转接器总成,包括断路器6和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接器,断路器6安装于转接器,转接器内的导电件2与断路器6的连接端设置有导电柱22,断路器6可与该导电柱22电连接。

由于上述的转接器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转接器的转接器总成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