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97267发布日期:2018-12-25 19:5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两点接触构造的接触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卡边缘接触件等,其在将印制有电子电路等的基板连接到电子设备等的情况下,为了使基板与接触件直接连接,将在基板的端部形成有端子的卡边缘基板与对象侧的接触件组合在一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卡边缘接触件中,接触端子具备连接到在基板14的端部14a设置的基板端子15上的基板端子连接部2,是连接导体25与基板端子15的接触端子,基板端子连接部2具有由第一接触片9与第二接触片10构成的摆动接触部7,所述第一接触片9在基板14与接触端子向连接方向进行相对滑动动作的初期,抵接于基板14的端部14a,并由于滑动动作而倾倒,所述第二接触片10由于第一接触片9的倾倒而向基板端子15侧摆动,比第一接触片9抵接至基板14的端部14a更晚地接触到基板端子15。

根据上述结构,专利文献1的卡边缘接触件在附着有基板残渣等的情况下,也使其与基板端子的接触状态保持良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9222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设置成利用杠杆方式使接触件与基板通过两点进行接触的构造的情况下,接触件的金属模具的构造非常复杂,因此,将接触件分割成与基板侧接触的接触部和收容接触部的筒部,从而设置成两部件构造以简化金属模具的构造。

然而,在仅通过敛缝或者焊接来连接被分割的接触部与筒部时,无法充分地确保电路,接触件的电阻值有可能不稳定。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件,其能够减轻基板与接触部接触时的削磨,并且能够确保与基板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接触件具备:接触部,与基板的基板端子接触从而电连接;以及筒部,收容所述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第一接点部,在向与所述基板连接时的连接方向进行相对滑动动作的初期,抵接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基板端子,并随着所述滑动动作而倾倒;第二接点部,随着所述第一接点部的所述倾倒而向所述基板侧摆动,比所述第一接点部抵接至所述基板端子更晚地接触所述基板端子;以及接触件支点部,在所述第一接点部与所述第二接点部之间延伸,随着所述第一接点部的所述倾倒而被按压并抵接至所述筒部侧;所述筒部具有突出支承部,并具有与所述接触部抵接的收容底面部,该突出支承部将所述接触件支点部支承在收容所述接触部的收容壁面部;将所述接触件支点部与所述突出支承部的接触面均设置为轧制面。

根据该结构,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接触件中,将设置在接触部的接触件支点部与设置在筒部的突出支承部之间的接触面均设置为轧制面,因此,与设置为断裂面的情况以及仅通过敛缝或者焊接来连接接触部与筒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电路,因此能够确保与基板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另外,在接触部作为与基板的接点设置有第一接点部与第二接点部两处,并且第二接点部通常不与基板接触,而是在第一接点部与基板接触之后才与基板接触,因此能够减轻基板与接触件接触时的削磨。

在上述结构的接触件中,所述接触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底面部,与所述收容底面部抵接;倾斜面部,从所述底面部向斜上方倾斜;第一弯曲部,在所述第一接点部的附近向上方呈u字状弯曲;以及第二弯曲部,在所述第二接点部的附近向下方呈u字状弯曲。

根据该结构,本发明所涉及的接触件通过接触部在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两处弯曲,能够利用杠杆方式来节省两点接触的接触部的占用范围的空间。

在上述结构的接触件中,所述筒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紧固所述底面部的一端的紧固部。

根据该结构,本发明所涉及的接触件通过紧固部对底面部的一端进行紧固,使筒部与接触部可靠地连接,能够使接触件的电阻值稳定。

在上述结构的接触件中,所述筒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在所述收容底面部的一端实施了翻边加工的翻边部,所述翻边部与设置在所述底面部的孔部卡合。

根据该结构,本发明所涉及的接触件通过翻边部与孔部卡合,使筒部与接触部可靠地连接,能够使接触件的电阻值稳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基板与接触部接触时的削磨,并且能够确保与基板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1的(b)是剖视立体图,图1的(c)是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部的立体图。

图3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筒部的立体图,图3的(b)是剖视立体图。

图4的(a)表示接触件与基板即将接触之前的状态,图4的(b)表示接触件与基板开始接触的状态,图4的(c)表示接触件与基板完全连接的状态。

图5是示出以往的接触件与基板连接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触件10:接触部

11:底面部12:第一弯曲部

13:顶面部13a:第一接点部

13b:接触件支点部13c:第二接点部

14:第二弯曲部15:中间面部

16:孔部17:卡合凸部

18:倾斜面部30:筒部

31a、31b:收容壁面部32:收容底面部

33:收容顶面部34a、34b:突出支承部

35:紧固部36:翻边部

50:基板51:基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件1进行说明。图1的(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1的(b)示出了剖视立体图,图1的(c)示出了剖视图。

接触件1具备接触部10与筒部30。筒部30收容接触部10。设置于接触部10的第一接点部13a从筒部30的顶面开口部40a向上方突出。

第二接点部13c在接触部10与基板50未连接的状态下,位于顶面开口部40b内的不向上方突出的高度位置,但是,如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那样,在接触部10与基板50连接的状态下,第二接点部13c向上方移动,并与基板端子51接触。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部10的立体图。接触部10与基板50的基板端子51接触,从而使接触件1与基板50电连接。

接触部10具有底面部11、倾斜面部18、顶面部13、中间面部15、第一弯曲部12以及第二弯曲部14。作为接触部10的材质例如使用铜合金。

底面部11是与筒部30的收容底面部32抵接的部位。在底面部11的一端设置有大致圆形状的孔部16。孔部16通过与在收容底面部32的一端实施翻边加工而设置的翻边部36卡合,从而使接触部10与筒部30可靠地连接。由此,能够使接触件1的电阻值稳定。

倾斜面部18是从底面部11向斜上方倾斜而不与收容底面部32抵接的部位。如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那样,接触件1与基板50连接,与第一接点部13a的倾倒相应地,倾斜面部18也向下方倾倒,并与收容底面部32抵接。

第一弯曲部12与倾斜面部18相连,在第一接点部13a的附近向上方呈u字状弯曲,并与顶面部13相连。

顶面部13具有第一接点部13a、接触件支点部13b以及第二接点部13c。第一接点部13a在向与基板50连接时的连接方向、即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进行相对滑动动作的初期,抵接于基板50的基板端子51。

如图4的(c)所示,在接触部10与基板端子51完全连接的状态下,第一接点部13a被基板端子51按压,与连接前的位置相比向下方倾倒。

第二接点部13c随着第一接点部13a的倾倒而与第一接点部13a相反地向基板50侧摆动。如图4的(a)、图4的(b)所示,第二接点部13c在第一接点部13a抵接到基板端子51之后,基于杠杆原理向上方移动,并与基板端子51接触。

在与基板50接触的顶面部13的第一接点部13a和第二接点部13c上例如实施了金或锡等的电镀。顶面部13的宽度t例如为0.6~0.9mm左右。基板50与第一接点部13a以及第二接点部13c之间的接点负荷例如为2.5~7.0n左右。接点负荷能够通过改变接触部10的材质或顶面部13的宽度来任意变更。

接触件支点部13b是在第一接点部13a与第二接点部13c之间延伸的部位。随着第一接点部13a由于与基板50接触而发生的倾倒,接触件支点部13b向筒部30的突出支承部34a、34b侧被按压并抵接至筒部30的突出支承部34a、34b侧。接触件支点部13b具有弹性,在受到冲击等的情况下也倾向突出支承部34a、34b侧,因此能够稳定地确保接触部10侧与筒部30侧之间的电路。

接触件支点部13b中的与突出支承部34a、34b接触的接触面设置为轧制面。这是因为,与将接触件支点部13b与突出支承部34a、34b的接触面设置为断裂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连接更加稳定。

第二弯曲部14与顶面部13相连,在第二接点部13c的附近向下方呈u字状弯曲。

中间面部15与第二弯曲部14相连,位于顶面部13与底面部11之间的大致中间的高度位置,并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在中间面部15的一端设置有卡合凸部17。卡合凸部17设置在基板50的连接方向的两侧,分别与被卡合部39a、39b卡合。

图3的(a)是筒部30的立体图,图3的(b)是剖视立体图。

筒部30具有收容底面部32、收容壁面部31a、31b以及收容顶面部33,该筒部30收容接触部10。作为筒部30的材质例如使用铜合金。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件1的结构为分割成接触部10与筒部30的两部件构造。这是因为,如果不分离接触部10与筒部30而设置为单部件构造,则金属模具化所需的金属模具构造非常复杂,因此设置为两部件构造,以简化金属模具构造,抑制制造成本。另外,通过设置为两部件构造,能够对接触部10与筒部30的材质、板厚、形状等单独地进行变更。

收容底面部32在由筒部30形成的收容空间的下部与接触部10的底面部11抵接。在收容底面部32的一端设置有紧固底面部11的紧固部35。通过紧固部35对底面部11进行紧固,使筒部30与接触部10可靠地连接,能够使接触件1的电阻值稳定。

收容顶面部33构成了筒部30的收容空间的顶面,设置有两个顶面开口部40a、40b。设置顶面开口部40a、40b的目的在于,使收容在筒部30中的接触部10的第一接点部13a和第二接点部13c能够与基板50接触。

在收容底面部32的一端设置有实施了翻边加工的翻边部36。翻边部36为大致圆柱状,从收容底面部32向上方突出并与孔部16卡合。由此,使筒部30与接触部10可靠地连接,能够使接触件1的电阻值稳定。

收容壁面部31a、31b构成了筒部30的收容空间的侧面。在收容壁面部31a、31b上设置有突出支承部34a、34b以及被卡合部39a、39b。

突出支承部34a、34b支承接触件支点部13b。突出支承部34a、34b与接触件支点部13b的接触面设置为轧制面。这是因为,与将接触件支点部13b与突出支承部34a、34b的接触面设置为断裂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连接更加稳定。

被卡合部39a、39b与卡合凸部17卡合来支承接触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卡合部39a、39b设置在突出支承部34a、34b的附近,但是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

在筒部30上连结着电线保持部37、38,所述电线保持部37、38保持用于与接触部10电连接的电线。当放置电线时,电线保持部37、38分别被折弯,包裹并保持电线。

接下来,使用图4的(a)至图4的(c)对使基板50与接触件1连接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4的(a)示出了接触件与基板即将接触之前的状态。当从该状态向图4的(a)中的箭头方向移动基板50时,如图4的(b)所示,第一接点部13a的一端与基板50接触,被向下方按压。即,在向箭头方向进行相对滑动动作的初期第一接点部13a抵接于基板50,并随着滑动动作向下方倾倒。

然后,第二接点部13c以接触件支点部13b为支点,基于杠杆原理向上方移动,在a位置处与基板端子51抵接。即,第二接点部13c随着第一接点部13a的倾倒而向基板50侧摆动,比第一接点部13a抵接至基板50更晚地接触基板端子51。

接下来,第一接点部13a与第二接点部13c相对于基板50在箭头方向上水平移动,如图4的(c)所示,基板50与接触件1完全连接。

在图4的(c)的状态下,第二接点部13c在b位置处与基板端子51抵接,在基板50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接点部13c在位置a至位置b之间与基板50接触。由此,与以往接触件与基板在一点处接触的类型的接触件相比,能够降低基板的磨损。下面,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图5示出了以往的接触件与基板在一点处接触的类型的接触件。图5的类型的接触件在接触件与基板完全连接之前,由于接触件从位置c到位置d为止与基板端子持续接触,因此基板更加容易磨损。

与此相对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件1为第一接点部13a与第二接点部13c的两点接触方式,直到第一接点部13a与基板50接触为止,第二接点部13c不会与基板50接触。而且,如图4的(b)以及图4的(c)所示,第二接点部13c与基板50仅在位置a至位置b之间接触,因此与图5所示的方式相比,接触件与基板通过滑动动作接触的距离较短,能够降低基板50的磨损。因此,能够减轻基板50与接触部10接触时的削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件1具备:接触部10,与基板50的基板端子51接触从而电连接;以及筒部30,收容接触部10。接触部10具有:第一接点部13a,在向与基板50连接时的连接方向进行相对滑动动作的初期,抵接于基板50的基板端子51,并随着滑动动作而倾倒;第二接点部13c,随着第一接点部13a的倾倒而向基板50侧摆动,比第一接点部13a抵接至基板端子51更晚地接触基板端子51;以及接触件支点部13b,在第一接点部13a与第二接点部13c之间延伸,随着第一接点部13a的倾倒而被按压并抵接至筒部30侧。

另外,筒部30具有突出支承部34a、34b,并具有与接触部10抵接的收容底面部32,该突出支承部34a、34b将接触件支点部13b支承在收容接触部10的收容壁面部31a、31b;将接触件支点部13b与突出支承部34a、34b的接触面均设置为轧制面。

根据该结构,在接触件1中,将设置在接触部10的接触件支点部13b与设置在筒部30的突出支承部34a、34b的接触面均设置为轧制面,因此,与设置为断裂面的情况以及仅通过敛缝或者焊接来连接接触部10与筒部30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电路,因此能够确保与基板50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另外,在接触部10作为与基板50的接点设置有第一接点部13a与第二接点部13c两处,并且利用以接触件支点部13a为支点的杠杆方式设置为两点接触构造,因此,第二接点部13c通常不与基板50接触,而是在第一接点部13a与基板50接触之后才与基板50接触,因此能够减轻基板50与接触部10接触时的削磨。

另外,由于设置为分割成接触部10与筒部30的两部件构造,因此,与单部件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制造所需的金属模具构造,并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接触部10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底面部11,与收容底面部32抵接;倾斜面部18,从底面部11向斜上方倾斜;第一弯曲部12,在第一接点部13a的附近向上方呈u字状弯曲;以及第二弯曲部14,在第二接点部13c的附近向下方呈u字状弯曲。

根据该结构,接触件1通过接触部10在第一弯曲部12与第二弯曲部14两处弯曲,能够利用杠杆方式来节省两点接触的接触部10的占有范围的空间。

另外,筒部30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紧固底面部11的一端的紧固部35。

根据该结构,接触件1通过紧固部35对底面部11的一端进行紧固,使筒部30与接触部10可靠地连接,能够使接触件1的电阻值稳定。

另外,筒部30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在收容底面部32的一端实施了翻边加工的翻边部36,翻边部36与设置在底面部11的孔部16卡合。

根据该结构,接触件1通过翻边部36与孔部16卡合,使筒部30与接触部10可靠地连接,能够使接触件1的电阻值稳定。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接触件具有能够减轻基板与接触部接触时的削磨,并且能够确保与基板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的效果,对接触件总体而言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