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开关按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9898发布日期:2018-12-08 05:3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光开关按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开关按键,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按压键帽使光信号接收状态变化而致动开关的光开关按键。

背景技术

薄膜开关按键及机械式按键为习知键盘常用的按键类型。薄膜开关按键及机械式按键主要的差异在于产生信号的电路结构不同。一般而言,薄膜开关按键是利用薄膜电路层作为信号产生的开关组件,当按压键帽触发薄膜电路层时,上电路层变形而使得上电路层的开关接点接触下电路层的对应开关接点,进而使薄膜开关导通而产生信号。然而,薄膜电路层经过频繁使用或在施力不当的情况下容易损坏,难以维修,且使用者按压键帽触发薄膜电路层时,缺乏鲜明的段差回馈,造成按压的手感不佳,无法满足使用者的操纵感。

机械式按键则是利用金属片与金属接点的导通与否作为信号产生的开关组件。然而,金属片及金属接点容易因撞击磨损,影响按键的使用寿命,也会因水气而造成金属片或金属接点腐锈,使得导通不良,影响按键的稳定性。再者,习知机械式按键因为结构较复杂且体积较大,一般不适合应用于对薄型化要求较高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开关按键,其利用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构成的开关模块,并通过按键中的部件随着按压行程改变光信号的接收状态,提供快速又精确的触发功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开关按键,其整合光开关于低矮空间的按键结构,以适合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开关按键,其包含光开关及机械式回复机构,不仅提供机械式按键的按压手感,还增进维修可行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光开关按键,包含:键帽、支撑机构以及开关模块。支撑机构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并支撑该键帽上/下移动,该支撑机构具有突出部;开关模块包含电路板、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电连接该电路板,且该光发射器对应该光接收器发射光信号,其中当未按压该键帽时,该光接收器接收到的该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一强度;当按压该键帽时,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移动,使得该突出部改变该光接收器接收到的该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二强度,且该第二强度不同于该第一强度,以触发该开关模块产生触发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机构包含内支架及外支架,该内支架枢接于该外支架的内侧以形成剪刀式支撑机构,该突出部自该内支架朝该内支架的内侧方向延伸突出。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按压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移动时,该突出部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使得该第二强度小于该第一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光开关按键进一步包含回复机构,其中该回复机构设置于该键帽下方,以提供回复力,使该键帽于按压后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回复机构包含壳体及弹性件,该壳体具有弹性件容置空间,该弹性件设置于该弹性件容置空间中,且该壳体由上壳体及下壳体结合而成,当按压该键帽时,该突出部在该壳体外移动。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光开关按键,包含:键帽、支撑机构、回复机构以及开关模块。键帽具有突出部;支撑机构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并支撑该键帽上/下移动;回复机构设置于该键帽下方,以提供回复力,使该键帽于按压后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该回复机构包含壳体及弹性件,该壳体具有弹性件容置空间,该弹性件设置于该弹性件容置空间中;开关模块包含电路板、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电连接该电路板,且该光发射器对应该光接收器发射光信号,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间具有光量调整空间,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突出部相对于该光量调整空间具有第一位置关系,该光接收器接收到的该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一强度;当该键帽被按压时,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于该壳体外移动,使得该突出部相对于该光量调整空间具有第二位置关系,该第二位置关系异于该第一位置关系,该突出部改变该光接收器接收到的该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二强度,且该第二强度不同于该第一强度,以触发该开关模块产生触发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突出部具有破孔,该第一位置关系代表该破孔远离该光量调整空间,该突出部至少部分阻挡该光接收器所接收到的该光信号;该第二位置关系代表该破孔进入该光量调整空间中,该破孔容许该光信号通过,使得该第二强度大于该第一强度,以触发该开关模块产生该触发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位置关系代表该突出部远离该光量调整空间,该突出部未改变该光接收器所接收到的该光信号的强度;该第二位置关系代表该突出部进入该光量调整空间中,该突出部衰减该光接收器所接收到的该光信号的强度,使得该第二强度小于该第一强度,以触发该开关模块产生该触发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壳体具有上下运动通道与侧壁,该侧壁设置于该上下运动信道与该弹性件容置空间之间,以分隔该上下运动信道与该弹性件容置空间,当该键帽被按压时,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在该上下运动通道中向下运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板进一步具有避让空间,该上下运动通道、该光量调整空间和该避让空间彼此对正,当该键帽被按压时,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自该上下运动通道中向下运动,穿过该光量调整空间,进入该避让空间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壳体由上壳体及下壳体结合而成,该下壳体具有u形水平剖面,该上壳体具有左臂部及右臂部,该左臂部与该右臂部彼此相向突出于该下壳体,以形成缺口部于该左臂部与该右臂部之间,该上下运动通道位于该缺口部中,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分别位于该左臂部与该右臂部下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机构为剪刀式支撑机构,该剪刀式支撑机构具有内支架与外支架,该内支架中段与该外支架中段相互耦合而绕着剪刀结构轴线转动,该回复机构和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均位于该内支架垂直投影区域内,该回复机构位于该剪刀结构轴线的轴线第一侧,该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位于该剪刀结构轴线的轴线第二侧,该轴线第一侧与该轴线第二侧为该剪刀结构轴线的相对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光发射器、该光量调整空间和该光接收器依序沿着直线光路径排列,该直线光路径平行于该剪刀结构轴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壳体由上壳体及下壳体结合而成,该下壳体具有可变形部,该可变形部自该下壳体朝该上壳体方向延伸,以对应该突出部,当按压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移动时,该突出部压抵该可变形部,以使该可变形部弯折进而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使得该第二强度小于该第一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壳体由上壳体及下壳体结合而成,该上壳体具有可变形部,该可变形部自该上壳体延伸,以对应该突出部,当按压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移动时,该突出部压抵该可变形部,以使该可变形部弯折进而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使得该第二强度小于该第一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光开关按键进一步包含底板,其中该电路板设置于该底板上方,该突出部自该键帽的下表面朝该底板延伸,且该底板具有延伸可变形部,该延伸可变形部对应该突出部朝该键帽方向延伸以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当按压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移动,该突出部压抵该延伸可变形部,使该延伸可变形部变形以避让该光信号,使得该第二强度大于该第一强度。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光开关按键,包含:键帽、支撑机构、开关模块以及回复机构。支撑机构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并支撑该键帽上/下移动;开关模块包含电路板、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电连接该电路板,且该光发射器对应该光接收器发射光信号;回复机构设置于该键帽下方,以提供回复力,使该键帽于按压后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该回复机构包含弹性件,该弹性件包含弹簧及延伸可变形部,该延伸可变形部自该弹簧的一端朝该键帽方向延伸,其中当按压该键帽时,该键帽压抵该延伸可变形部,以使该延伸可变形部变形进而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以触发该开关模块产生触发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回复机构进一步包含壳体,该壳体由上壳体及下壳体结合以围成弹性件容置空间,该弹簧设置于该弹性件容置空间中且该延伸可变形部突出于该弹性件容置空间外。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上壳体包含上壳体部及活动部,该上壳体部具有通孔及上卡合部,该活动部可活动地插设于该通孔中以定位该弹性件,该下壳体具有下卡合部,用以与该上卡合部卡合,以使该上壳体连结该下壳体。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上壳体部具有缺口部,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位于该缺口部的相对两侧且被该上壳体部覆盖,且该光信号通过该缺口部,当按压该键帽带动该突出部移动时,该突出部朝该缺口部移动以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板具有避让槽,该避让槽与该缺口部连通,当该突出部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时,该突出部通过该缺口部进入该避让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下壳体具有承靠部,该回复机构藉由该承靠部定位于该电路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上壳体部进一步具有卡扣部,该回复机构藉由该卡扣部定位于该电路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壳体具有光栅部,该光栅部对应该光发射器或该光接收器设置,以界定按压该键帽而产生该触发信号的行程。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光开关按键,包含:底板、键帽、支撑机构、次新建以及开关模块。底板具有磁性部;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支撑机构设置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以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支撑机构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且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分别位于该键帽的相对两侧;磁性件对应该磁性部设置,该磁性件具有第一侧及第二侧,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可活动地连接该第一支架,且该磁性件的该第二侧对应该第二支架,以使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接触并产生磁吸力以支撑该键帽于未按压位置;开关模块包含电路板、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电连接该电路板且沿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的连线方向设置,该光发射器对应该光接收器发射光信号,其中当该键帽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磁性件阻断该光信号;当按压该键帽时,该第二支架随着该键帽移动以带动该磁性件移动远离该磁性部,以容许该光接收器接收到该光信号,进而触发该开关模块产生触发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具有卡槽,且该磁性件具有卡轴,该卡轴可转动地卡合该卡槽,以使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可活动地连接该第一支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支架具有支承部,该磁性件的该第二侧位于该支承部上,当该第二支架随着该键帽移动时,该支承部向上抬升该磁性件的该第二侧,以使该磁性件移动远离该磁性部。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光开关按键,包含:键帽、支撑机构、弹性件以及开关模块。支撑机构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并支撑该键帽上/下移动,该支撑机构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弹性件连接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之间;开关模块包含电路板、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电连接该电路板,该光发射器对应该光接收器发射光信号,其中当按压该键帽时,该第一支架随着该键帽相对于该电路板水平滑动,以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进而触发该开关模块产生触发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分别设置于该弹性件连接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的连接方向的相对两侧。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光开关按键,包含:键帽、支撑机构、弹性件、触感弹性件以及开关模块。支撑机构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并支撑该键帽上/下移动,该支撑机构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弹性件连接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之间;触感弹性件具有连接部、压抵部及敲击部,该连接部连接该第一支架,该压抵部对应该第一支架,该敲击部连接该压抵部且位于该连接部的相对端;开关模块包含电路板、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电连接该电路板,该光发射器对应该光接收器发射光信号,其中当按压该键帽时,该第一支架随着该键帽移动以压抵该压抵部,使得该敲击部至少部分阻挡该光信号,进而触发该开关模块产生触发信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光发射器及该光接收器沿该弹性件连接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的连接方向设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光开关按键进一步包含背光光源,其中该键帽具有透光部,该背光光源电连接该电路板以提供光线朝该透光部射出。

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光开关按键利用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作为开关信号,通过按键中任一合宜部件随着按压行程改变光信号的接收状态而达到快速、精确的按压信号的转换,且可应用于各种按键架构以适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再者,本发明的光开关按键可具有光栅结构以免除外部光线的干扰提升操作正确性,并可控制按压时的触发位置降低触发点误差。此外,本发明的光开关按键将回复机构承靠在电路板(或底板)上,可轻易更换以提升维修的可行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c为图1b的俯视图。

图1d为图1a的支撑机构于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e为图1a的回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f为图1a的回复机构另一视角的组合示意图。

图1g及图1h为图1a的回复机构仰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及组合示意图。

图2a、图3a及图4a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b、图3b及图4b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5b为图5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5c为图5b的俯视图。

图6a、图7a及图8a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6b、图7b及图8b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9b为图9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9c为图9b的俯视图。

图9d为图9a的回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0a及图11a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0b及图11b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2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12b为图12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2c为图12b的俯视图。

图12d为图12a的回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3a及图14a分别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3b及图14b分别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15b为图15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5c为图15b的俯视图。

图16a及图17a分别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6b及图17b分别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8a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18b为图18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8c为图18b的俯视图。

图18d为图18a的回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8e为图18a的回复机构于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9a及图20a分别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9b及图20b分别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1a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21b为图21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1c为图21b的俯视图。

图21d及图21e为图21a的回复机构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22a、图23a及图24a分别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2b、图23b及图24b分别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5a及图26a分别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5b及图26b分别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8a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28b为图28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8c为图28b的俯视图。

图29及图30分别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1a及图31b分别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2a及图32b分别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以下实施例中,在不同的图中,相同部分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开关按键,其可应用于任何按压式输入设备(例如键盘),或整合于任何合宜的电子装置(例如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按键或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以提供快速又精确的触发功能、并适用于多种按键结构设计,且增进维修可行性。于后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各组件的结构及操作。

图1a至图4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图1b为图1a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且图1c为图1b的俯视图。如图1a至图1c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1包含键帽10、支撑机构20及开关模块30。支撑机构20设置于键帽10下方并支撑键帽10上/下移动。支撑机构20具有突出部21。开关模块30包含电路板32、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电连接电路板32,且光发射器34对应光接收器36发射光信号。当未按压键帽10时,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一强度;当按压键帽10时,键帽10带动突出部21移动,使得突出部21改变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二强度,且第二强度不同于第一强度,以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此外,光开关按键1可进一步包含底板40、回复机构50及背光光源60等(于后详述)。

具体而言,键帽10可为例如射出成型的矩形键帽,且键帽10的下表面具有耦接支撑机构20的耦接件12、14(或称为第一耦接件12、第二耦接件14,下同)。耦接件12可为具有轴孔的耦接结构,而耦接件14可为具有滑槽的耦接结构。再者,依据实际应用,键帽10可为具有透光部16的透光键帽,以应用于发光键盘。举例而言,透光部16可为字符形式,以表示击键的指令。

底板40可作为光开关按键1的结构强度支撑板,并具有连接支撑机构20的连接件42、44(或称为第一连接件42、第二连接件44,下同)。于一实施例,底板40较佳为金属板件冲压形成。连接件42、44较佳为自底板40表面朝键帽10弯折突起的卡勾式连接件。在此需注意,当电路板32具有足够结构强度时,连接件42、44可选择性地设置于电路板32,而免除底板40的使用。

同时参考图1a至图1d,其中图1d为图1a的支撑机构于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支撑机构20较佳包含内支架22及外支架24,且内支架22枢接于外支架24的内侧以形成剪刀式支撑机构。内支架22及外支架24较佳为例如射出成型的矩形框架,且内支架22及外支架24可藉由例如枢轴及轴孔机构以可转动地连接。举例而言,内支架22的中段相对侧具有向外突伸的枢轴221,而外支架24的相对内侧具有对应枢轴221的轴孔241,使得内支架22中段与外支架24中段相互耦合而绕着剪刀结构轴线26(即两枢轴221的连线方向)转动。此外,内支架22及外支架24的两端分别可活动地连接键帽10及底板40。例如,内支架22的键帽端222可转动地连接键帽10的耦接件12,且内支架22的底板端224可活动地连接底板40的连接件42。类似地,外支架24的键帽端242可活动地连接键帽10的耦接件14,且外支架24的底板端244可活动地连接底板40的连接件44。藉此,支撑机构20可平稳地支撑键帽10相对于底板40上/下移动。

突出部21设置于内支架22,且自内支架22朝内支架22的内侧方向延伸突出。举例而言,突出部21较佳设置于内支架22的键帽端222的内侧。突出部21较佳为l形凸柱,其包含自内支架22朝框架中心水平延伸的水平部212及自水平部212延伸末端向下延伸的垂直部214。

电路板32较佳设置于底板40上,且电路板32具有开口322以容许底板40的连接件42、44穿过而连接支撑机构20。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设置于电路板32上并电连接电路板32。具体而言,电路板32较佳具有开关线路,且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电连接电路板32的开关线路,以使得光发射器34可朝光接收器36发射光信号,且当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改变时,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举例而言,光发射器34可为任何可发射出具有合宜波长的光信号的发射器,且光发射器34发出的光信号可包含电磁波、红外线或可见光。光接收器36为可接收到对应光信号的任何合宜接收器。电路板32较佳具有避让空间324,以容许突出部21通过。举例而言,避让空间324可为电路板32上开设的避让槽,且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设置于避让槽的相对两侧,以在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之间形成光量调整空间52b(显示于图2a)。

此外,对应于背光光源60的设置,电路板32较佳具有驱动背光光源60的光源线路。背光光源60可设置于电路板32上并电连接电路板32的光源线路,以提供光线朝键帽10的透光部16射出。于一实施例,背光光源60较佳为发光二极管,且背光光源60发出的光线波长较佳与光发射器34发出的光信号的波长不同,以降低干扰,但不以此为限。背光光源60较佳设置于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的相对侧,且较佳的,光发射器34、光接收器36以及背光光源60皆位于内支架22于底板40的垂直投影区域内。举例而言,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较佳对应突出部21设置于邻近内支架22的键帽端222处,而背光光源60对应地设置于邻近内支架22的底板端224处。

参考图1a至图1c及图1e至图1h,于一实施例,回复机构50设置于键帽10下方,以提供回复力,使键帽10于按压后可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具体而言,回复机构50设置于键帽10及底板40(或电路板32)之间,且回复机构50包含壳体52及弹性件54。壳体52具有弹性件容置空间521,弹性件54设置于弹性件容置空间521中。于此实施例,弹性件54较佳为弹簧,以提供机械式的按压操作手感。壳体52由上壳体522及下壳体524结合而成以围成弹性件容置空间521。上壳体522包含上壳体部526及活动部528,且活动部528可相对于上壳体部526活动地套接于上壳体部526。具体而言,上壳体部526具有通孔5261及上卡合部5262。活动部528可活动地由下往上插设于通孔5261中以定位弹性件54,并作为按压键帽10时的作动件。下壳体524具有下卡合部5242,用以与上卡合部5262卡合,以使上壳体522连结下壳体524。于一实施例,上卡合部5262较佳为形成于上壳体部526相对两侧的卡槽,而下卡合部5242为对应卡槽的卡勾,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上卡合部5262可为形成于上壳体部526的卡勾,而下卡合部5242为对应卡勾的卡槽。

具体而言,上壳体部526较佳为具有缺口部5263的矩形盖体结构。上卡合部5262较佳设置在缺口部5263的两侧,而使得左侧上卡合部5262与缺口部5263之间形成左臂部5264,且右侧上卡合部5262与缺口部5263之间形成右臂部5265。当回复机构50设置于电路板32时,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较佳被壳体52屏蔽,以达到防尘且降低外部光线干扰。举例而言,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分别位于缺口部5263的相对两侧且被上壳体部526覆盖。于一实施例,下壳体524较佳具有实质u形水平剖面。上壳体526的左臂部5264及右臂部5265自u形水平剖面的两侧朝u形水平剖面中央彼此相向突出于下壳体524(亦即上壳体526的左臂部5264及右臂部5265的垂直投影超出下壳体524的垂直投影范围外),以形成缺口部5263于左臂部5264与右臂部5265之间。如图1h所示,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较佳分别位于左臂部5264与右臂部5265下方,而可达到防尘的效果,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藉由变化下壳体524的设计,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亦可位于下壳体524的u形水平剖面两侧部分的下方而被下壳体524遮盖。再者,上壳体部526具有侧壁5266,侧壁5266邻近缺口部5263,且弹性容置空间521与缺口部5263藉由侧壁5266分隔,使得当按压键帽10时,突出部21实质在壳体52外移动。亦即,当按压键帽10时,突出部21较佳是在上壳体522及下壳体524所包围的弹性件容置空间521外移动。

于一实施例,活动部528较佳为套筒状,以于活动部528下方形成定位空间5282及轴向延伸的定位柱5284。活动部528于套筒相对侧进一步具有限位部5285及作用部5286,其中限位部5285用以限制活动部528相对于上壳体部526的位移,而作用部5286与触感回馈件56配合用以提供触感回馈(于后详述)。于一实施例,限位部5285为自活动部528朝外径向突出的卡勾,而作用部5286为由上往下向外倾斜的斜面。活动部528进一步具有凸点5287,凸点5287较佳设置于套筒顶部的中心,以作为与键帽10的接触点。

下壳体524进一步具有套接部5244,用以定位弹性件54。于一实施例,套接部5244自下壳体524表面对应活动部528朝上壳体522突起,并具有沿套接部5244向下延伸的导槽5246。当组装回复机构50时,弹簧式的弹性件54套接于下壳体524的套接部5244外侧,活动部528的定位柱5284伸入导槽5246,使得弹性件54的顶端对应容置于定位空间5282,且弹性件54的下端定位在活动部528及套接部5244之间。接着,上壳体部526的上卡合部5262对应卡合下壳体524的下卡合部5242,使得活动部528的顶部自通孔5261穿出,且藉由套接部5244及定位柱5284将弹性件54定位在活动部528及下壳体524之间。当按压键帽10时,活动部528可沿着导槽5246相对于上壳体部526向下移动,以压缩弹性件54。当放开键帽10时,弹性件54提供弹力,使得活动部528带动键帽10相对于上壳体部526向上移动,并藉由限位部5285定位在按压前的位置。

于一实施例,下壳体524进一步具有承靠部5248、5249(或称为第一承靠部5248、第二承靠部5249,下同),回复机构50藉由承靠部5248、5249定位于电路板32。具体而言,承靠部5248及5249较佳设置于下壳体524的相对两侧,以使得承靠部5248承靠于电路板32邻近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之处,而承靠部5249承靠于电路板32邻近背光光源60之处。于一实施例,承靠部5248可为下壳体524相向延伸突出的一对承靠臂部,且对应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分别位于左臂部5264及右臂部5265下方。承靠部5249可为下壳体524相向延伸突出的一对承靠凹块,例如承靠部5249可为下壳体524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突出,但自下壳体524底面向上凹陷的一对承靠凹块,使得上壳体部526对应承靠部5249形成有凹口5268,且背光光源60的设置位置较佳对应于凹口5268。如此一来,背光光源60发射的光线藉由回复机构50阻挡,而不会影响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避免开关模块30错误地产生触发信号。

于一实施例,回复机构50进一步包含触感回馈件56,用以提供按压时的触感回馈。举例而言,触感回馈件56可实施为扭簧,且扭簧的一端作为定位端562,扭簧的另一端作为作用端564。下壳体524对应地具有定位孔5243,当触感回馈件56设置于下壳体524时,定位端562耦接定位孔5243,且作用端564对应于活动部528的作用部5286。于此实施例,作用端564的延伸方向较佳垂直于剪刀结构轴线26(亦即剪刀结构两支臂枢接处所构成的转动轴线)。当按压键帽10时,作用部5286随着键帽10向下移动而与扭簧的作用端564产生相对位移,使得作用端564先在作用部5286的底斜面上滑动,让使用者手指先感受到较大阻力,然后作用端564脱离作用部5286(具体可为越过作用部5286的底斜面),使用者手指感受阻力大幅减低,如此提供使用者按压触觉上的段差感,且作用端564敲击上壳体部526产生声响。当释放键帽10时,弹性件54提供回复力使得键帽10向上移动,带动作用部5286向上移动,作用端564沿着作用部5286的较和缓的顶斜面向下滑动(具体可为越过作用部5286的顶斜面)而回到原始位置。

再者,参考图1c,回复机构50和开关模块30的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较佳均位于内支架522于底板40的垂直投影区域内。具体而言,回复机构50实质位于剪刀结构轴线26的轴线第一侧262,而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位于剪刀结构轴线26的轴线第二侧264,轴线第一侧262与轴线第二侧264为剪刀结构轴线26的相对侧。在此需注意,于此实施例中,回复机构50实质位于剪刀结构轴线26的轴线第一侧262是指活动部528的中心或弹性件54的中心轴(例如凸点5287所在位置)是位于轴线第一侧262且较佳邻近剪刀结构轴线26,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壳体52较佳具有光栅部5267,光栅部5267对应光发射器34或光接收器36设置,以界定按压键帽10而产生触发信号的行程。亦即,光栅部5267可为具有光栅缝隙5267a的门栅结构,较佳设置于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之间且邻近光发射器34的发射端或光接收器36的接收端。光栅部5267可藉由控制光栅缝隙5267a的大小及对应位置,以控制按压的触发位置,进而降低触发误差。举例而言,按压时可能产生的触发误差约为光发射器34或光接收器36的厚度,可藉由对应控制光栅缝隙5267a的尺寸小于光发射器34或光接收器36的厚度,而降低触发误差。于一实施例,壳体52的光栅部5267设置于上壳体部526的左臂部5264,且邻近光发射器34,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配合电路板32的设计,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的位置可互换,而使得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分别各自位于右臂部5265及左臂部5264的下方,进而使得此时位于左臂部5264的光栅部5267邻近光接收器36,藉此可使得光信号在接收端不易受外部光线干扰,更有效降低误触发的可能性。

于后参考图2a至图4b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操作,其中图2a、图3a及图4a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且图2b、图3b及图4b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a及图2b所示,壳体52具有上下运动通道52a,侧壁5266设置于上下运动信道52a与弹性件容置空间521之间,以分隔上下运动信道52a与弹性件容置空间521。换言之,上下运动通道52a位于壳体52的缺口部5263中。于此实施例,光发射器34、光量调整空间52b和光接收器36较佳依序沿着直线光路径排列(例如沿x轴方向直线排列),且直线光路径平行于剪刀结构轴线26。当键帽10未被按压时,突出部21相对于光量调整空间52b具有第一位置关系,且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一强度(例如无阻挡/衰减的光信号的强度)。

如图3a及图3b所示,当键帽10被按压时,键帽10带动突出部21于壳体52外移动,使得突出部21相对于光量调整空间52b具有第二位置关系,第二位置关系异于第一位置关系。突出部21改变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二强度,且第二强度不同于第一强度,以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换言之,当键帽10被按压时,键帽10带动支撑机构20的内支架22在底板40上水平滑动,以使得突出部21在上下运动通道52a中向下运动。

于此实施例,第一位置关系代表突出部21远离光量调整空间52b,突出部21未改变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第二位置关系代表突出部21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b中,突出部21衰减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使得第二强度小于第一强度,以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该触发信号。换言之,当按压键帽10带动突出部21移动时,突出部21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使得第二强度小于第一强度,进而使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于一实施例,当按压键帽10带动突出部21移动时,突出部21可完全阻挡光信号,使得光接收器36接收不到光信号(即第二强度为零)。亦即,突出部21的水平部212较佳具有可伸入到缺口部5263的长度,且垂直部214较佳具有可实质遮挡光信号的长度及宽度,但不以此为限。在此需注意,可藉由改变电路板32的电路设计,使得开关模块30可依据光接收器36所收到的光量变化来产生触发信号,亦可依据光接收器36是否收到光信号来产生触发信号。

如图4a及图4b所示,上下运动通道52a、光量调整空间52b和避让空间324较佳彼此对正连通,使得当键帽10被按压时,键帽10带动突出部21自上下运动通道52a中向下运动,自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穿过光量调整空间52b,进入避让空间324中,不仅可达到快速触发,更可提升按压行程增加操作手感。在此需注意,依据实际应用,底板40亦可具有对应避让空间324的避让设计。举例而言,底板40可于对应避让空间324的位置打凹形成凹化部或形成开口,使得键帽10被按压时,键帽10带动突出部21自上下运动通道52a中向下运动,自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穿过光量调整空间52b,进入避让空间324后,可更进一步向下进入底板40的凹化部或开口。

图5a至图8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5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图5b为图5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5c为图5b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于第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光开关按键2包含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及回复机构50。键帽10’具有突出部111。支撑机构20’设置于键帽10’下方并支撑键帽10’上/下移动。回复机构50设置于键帽10’下方,以提供回复力,使键帽10’于按压后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回复机构50包含壳体52及弹性件54,壳体52具有弹性件容置空间521,弹性件54设置于弹性件容置空间521中。开关模块30包含电路板32、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电连接电路板32,且光发射器34对应光接收器36发射光信号,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间具有光量调整空间52b。当键帽10’未被按压时,突出部111相对于光量调整空间52b具有第一位置关系,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一强度。当键帽10’被按压时,键帽10’带动突出部111于壳体52外移动,使得突出部111相对于光量调整空间52b具有第二位置关系,第二位置关系异于第一位置关系,突出部111改变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二强度,且第二强度不同于第一强度,以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

图5a的光开关按键2与图1a的光开关按键1的差异在于支撑机构20不具有突出部21,而是将突出部111是设置在键帽10’的下表面。于此实施例,突出部111较佳是自键帽10’下表面向下延伸的挡片,且突出部111对应地位于回复机构50的缺口部5263的上方。光开关按键2的其余部件(例如开关模块30、回复机构50、底板40、背光光源60等)及键帽10’与支撑机构20’的其余部分的结构细节及连接关系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1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于后参考图6a至图8b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2的操作,其中图6a、图7a及图8a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且图6b、图7b及图8b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a及图6b所示,壳体52具有上下运动通道52a,侧壁5266设置于上下运动信道52a与弹性件容置空间521之间,以分隔上下运动信道52a与弹性件容置空间521。换言之,上下运动通道52a位于壳体52的缺口部5263中。于此实施例,光发射器34、光量调整空间52b和光接收器36较佳依序沿着直线光路径排列(例如沿x轴方向直线排列),且直线光路径平行于剪刀结构轴线26。当键帽10’未被按压时,突出部111远离光量调整空间52b,且突出部111未改变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

如图7a及图7b所示,当键帽10’被按压时,突出部111随着键帽10于上下运动通道52a中向下运动进而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b,以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使得第二强度小于第一强度,进而使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藉由改变突出部111的延伸长度及宽度,突出部111可完全阻挡光信号,或仅部分阻挡光信号,使得开关模块30可依据光接收器36所收到的光量变化来产生触发信号,亦可依据光接收器36是否收到光信号来产生触发信号。

如图8a及图8b所示,上下运动通道52a、光量调整空间52b和避让空间324较佳彼此对正连通,使得当键帽10’被按压时,键帽10’带动突出部111自上下运动通道52a中向下运动,自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穿过光量调整空间52b,进入避让空间324中,不仅可达到快速触发,更可提升按压行程增加操作手感。

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1或2是藉由突出部21或111直接达到改变光接收器36对于光信号的接收状态而产生触发信号,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可藉由突出部配合其他部件的变化设计来达到改变光接收器36对于光信号的接收状态而产生触发信号。

图9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图9b为图9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9c为图9b的俯视图。图9d为图9a的回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于第三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3包含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底板40及回复机构50’,其中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及底板40的结构细节与连接关系可参考第一、二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于后仅着重在于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说明。

具体而言,键帽10”具有自键帽1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突出部111’。于一实施例,突出部111’的端部较佳为具有斜面部1111及平面部1112的楔形端部。回复机构50’与第一实施例的回复机构50的差异在于上壳体522’具有可变形部5269,可变形部5269自上壳体522’延伸,以对应突出部111’。具体而言,可变形部5269为自上壳体部526’朝缺口部5263上方延伸的突出部。换言之,可变形部5269为自侧壁5266上端朝缺口部5263水平延伸的l型弹性臂,使得可变形部5269位于上壳体部526’的左臂部5264及右臂部5265之间。在此需注意,回复机构50’的其余结构细节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回复机构50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于后参考图10a至图11b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3的操作,其中图10a及图11a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且图10b及图11b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当键帽10”位于未按压位置时,键帽10”的突出部111’对应地位于可变形部5269的上方,突出部111’的水平部1112较佳平行于可变形部5269的表面,且斜面部1111自水平部1112朝侧壁5266的方向往上倾斜,使得斜面部1111于可变形部5269上的垂直投影与可变形部5269重叠。突出部111’及可变形部5269远离光量调整空间52b,且并未改变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当按压键帽10”带动突出部111’移动时,突出部111’压抵可变形部5269,以使可变形部5269弯折进而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使得第二强度小于第一强度。具体而言,当键帽10”被按压时,突出部111’随着键帽10”向下运动而沿着斜面部1112压抵可变形部5269,使可变形部5269向下弹性变形,而藉由突出部111’及可变形部5269(或仅藉由可变形部5269)阻挡光信号,进而使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在此需注意,本实施例的突出部111’的延伸长度小于键帽10’的突出部111,可降低键帽射出成形时于突出部对应上表面处产生水波状外观的可能性,有效提升键帽的外观。

图12a至图14b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12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图12b为图12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12c为图12b的俯视图。图12d为图12a的回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于第四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4包含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底板40及回复机构50”,其中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及底板40的结构细节与连接关系可参考第一至三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于后仅着重在于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说明。

具体而言,回复机构50”与第一实施例的回复机构50的差异在于下壳体524’具有可变形部5245,可变形部5245自下壳体524’朝上壳体522”方向延伸,以对应突出部111’。可变形部5245包含自下壳体524’朝上壳体522”方向延伸的直立部5245a及自直立部5245a的末端朝缺口部5263上方水平延伸的水平部5245b,以使得可变形部5245具有l形状。对应于可变形部5245的设置,上壳体部526”较佳于侧壁5266开设有对应的直立部5245a的槽道5266a,以容许直立部5245a通过。藉此,可变形部5245可位于上壳体部526”的左臂部5264及右臂部5265之间,且直立部5245a位于侧壁5266的槽道5266a中以与侧壁5266共同形成分隔弹性件容置空间521与上下运动通道52a(以及光量调整空间52b)的分隔壁。在此需注意,回复机构50”的其余结构细节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回复机构50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于后参考图13a至图14b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4的操作,其中图13a及图14a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且图13b及图14b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当键帽10”位于未按压位置时,键帽10”的突出部111’对应地位于可变形部5245的上方,突出部111’的水平部1112较佳平行于可变形部5245的水平部5245b,且斜面部1111自水平部1112朝侧壁5266的方向往上倾斜,使得斜面部1111于可变形部5245上的垂直投影与可变形部5245重叠。突出部111’及可变形部5245远离光量调整空间52b,且并未改变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当按压键帽10”带动突出部111’移动时,突出部111’压抵可变形部5245,以使可变形部5245弯折进而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使得第二强度小于第一强度。具体而言,当键帽10”被按压时,突出部111’随着键帽10”向下运动而沿着斜面部1111压抵可变形部5245的水平部5245b,使水平部5245b向下弹性变形,而藉由突出部111’及可变形部5245(或仅藉由可变形部5245)阻挡光信号,进而使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

图15a至图17b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1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图15b为图15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15c为图15b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于第五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5包含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底板40’及回复机构50,其中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及回复机构50的结构细节与连接关系可参考第一至四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于后仅着重在于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说明。

具体而言,突出部111自键帽10’的下表面朝底板40’延伸,且底板40’具有延伸可变形部46。延伸可变形部46对应突出部111朝键帽10’方向延伸以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于此实施例,上下运动通道52a较佳与光量调整空间52b在突出部111的移动方向上错开,使得突出部111在上下运动通道52a移动时不会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b,进而不会影响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延伸可变形部46包含自底板40’表面向上弯折的l形弹性臂,且延伸可变形部46较佳位于左臂部5264及右臂部5265之间,且延伸可变形部46沿y轴方向自光量调整空间52b延伸到上下运动通道52a。

于后参考图16a至图17b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5的操作,其中图16a及图17a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且图16b及图17b分别为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6a及图16b所示,当键帽10’位于未按压位置时,延伸可变形部46对应突出部111朝键帽10’方向延伸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b以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且延伸可变形部46的末端伸入上下运动通道52a以对应突出部111。键帽10’的突出部111对应地位于延伸可变形部46末端的上方,且突出部111较佳设置于邻近侧壁5266,使得突出部111不影响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强度。

如图17a及图17b所示,当按压键帽10’带动突出部111移动时,突出部111压抵延伸可变形部46,使延伸可变形部46变形以避让光信号,使得第二强度大于第一强度,进而使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具体而言,当键帽10’被按压时,突出部111随着键帽10’向下运动而压抵延伸可变形部46于上下运动通道52a中的末端,藉此使得延伸可变形部46向下变形而退出光量调整空间52b,而使光接收器36所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变大,以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

图18a至图18e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18a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图18b为图18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18c为图18b的俯视图,图18d为图18a的回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于第六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6包含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及回复机构50’”。支撑机构20’设置于键帽10下方并支撑键帽10上/下移动。开关模块30包含电路板32、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光发射器34及光接收器36电连接电路板32,且光发射器34对应光接收器36发射光信号。回复机构50’”设置于键帽10下方,以提供回复力,使键帽10于按压后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回复机构51包含弹性件54’,弹性件54’包含弹簧542及延伸可变形部544,延伸可变形部544自弹簧542的一端朝键帽10方向延伸。当按压键帽10时,键帽10压抵延伸可变形部544,以使延伸可变形部544变形进而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以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该触发信号。

在此需注意,本实施例的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及底板40可参考前述第一至五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于后仅着重在回复机构50’”与前述回复机构50的差异。于此实施例,弹簧542是设置于壳体52”的弹性件容置空间521中且延伸可变形部544突出于弹性件容置空间521外。具体而言,上壳体部526’”较佳于侧壁5266开设有对应的延伸可变形部544的槽道5266b,以容许延伸可变形部544通过而裸露于壳体52’”外。延伸可变形部544较佳具有供键帽10压抵的弯折段544a。再者,对应于延伸可变形部544,活动部528’于套筒侧壁开设有开口5283。当活动部528’上下移动时,延伸可变形部544在开口5283中相对移动。换言之,活动部528’的开口5283、上壳体部526’”的槽道5266b及缺口部5263较佳为对准连通,而不妨碍活动部528’的移动及延伸可变形部544的变形。此外,回复机构50’”其余部件的相关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

于后参考图19a至图20b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6的操作。图19a及图20a分别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图19b及图20b分别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9a及图19b所示,当键帽10位于未按压位置时,键帽10与延伸可变形部544并未接触,且延伸可变形部544并未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1。因此,光接收器36可实质完全接收到光信号。

如图20a及图20b所示,当按压键帽10时,键帽10向下移动压抵延伸可变形部544(例如压抵于弯折段5244a),以使延伸可变形部544变形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b而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使得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衰减,以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

图21a至图24b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示意图。图21a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图21b为图21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21c为图21b的俯视图。图21d及图21e为图21a的回复机构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于第七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7包含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底板40及回复机构150。于此实施例,键帽10、支撑机构20、开关模块30及底板40的结构细节及连接关系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后仅着重在于回复机构150的差异说明。如图所示,回复机构150包含上壳体部152、活动部154、下壳体156、弹性件54及触感回馈件56。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上壳体部152具有通孔1521、上卡合部1522、缺口部1523、左臂部1524、右臂部1525、侧壁1526、光栅部1527、凹口1528,且其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及作用,于后仅说明差异之处。于此实施例,光栅部1527设置于邻近光接收器36的接收端处,藉由调整光栅缝隙1527a的位置及尺寸可更有效避免外部光线干扰及降低触发误差,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未绘示),依据实际应用,可变化下壳体156的设计,而使得光栅部1527设置于下壳体156。活动部154较佳为套筒形式,且于套筒的相对两侧(例如沿x轴的相对侧)具有向外突出的限位部1541,以限制及导引活动部154相对于上壳体部152的位移。活动部154于套筒下方具有定位空间1542及定位柱1543,以定位弹性件54及活动部154与下壳体156的相对位置。活动部154的限位部1541、定位空间1542及定位柱1543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及作用,于此不再赘述。于此实施例,活动部154于y轴方向远离缺口部1523的一侧进一步具有作用部1544。于一实施例,作用部1544为自套筒下端往外突出的凸块,且较佳具有由上向下往外倾斜的斜面1544a,以利于触感回馈件56的作用端564与作用部1544的相对移动。此外,活动部154于套筒顶面形成弧形顶面,以藉由弧形顶面与键帽10接触而无需设置上述的凸点。

于此实施例,触感回馈件56对应作用部1544设置于远离缺口部1523的一侧,且触感回馈件56的作用端564的延伸方向较佳平行于套筒相对两侧的限位部1541的连线方向(例如沿平行于x轴),以使得作用部1544在按压键帽10时具有前述触感回馈作用,而产生的按压段差感及敲击声响等触感回馈。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下壳体156具有下卡合部1562,以与上卡合部1522卡合而使得上壳体部152及下壳体156结合形成具有弹性件容置空间151的壳体。此外,下壳体156具有供弹性件54套设的套接部1564及让定位柱1543伸入导槽1566。下壳体156还具有供触感回馈件56的定位端562定位的定位孔1563。类似地,回复机构150可藉由下壳体156的承靠部1568定位于电路板32。如此一来,当回复机构150损坏需更换时,将键帽10拆卸后,即可抽取出回复机构150而更新的,有效提升维修便利性及维修速度。亦即,下壳体156的下卡合部1562、定位孔1563、套接部1564、定位孔1563及承靠部1568具有与回复机构50的下壳体254对应组件类似的结构及及作用,于此不再赘述。

于后参考图22a至图24b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7的操作。图22a、图23a及图24a分别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图22b、图23b及图24b分别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触发位置及最低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22a及图22b所示,当键帽10未被按压时,突出部21位于缺口部1523上方且并未阻挡光发射器34朝光接收器36沿直线光路径发射光信号,使得光接收器36能接收到光信号。换言之,突出部21位于上下运动通道52a且并未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b,而不影响光信号的行进(或传输),且触感回馈件56的作用端564位于作用部1544的下方。

如图23a及图23b所示,当按压键帽10带动突出部21移动时,突出部21朝缺口部1523移动以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使得光接收器36接收到光信号的强度衰减,而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换言之,突出部21位于上下运动通道52a中向下移动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b,而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的行进(或传输),以快速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且触感回馈件56的作用端564自作用部1544的下方越过作用部1544的凸块顶点沿斜面1544a移动而到达作用部1544的上方。

如图24a及图24b所示,电路板32的避让槽与缺口部1523连通,到达触发位置后,键帽10带动突出部21自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通过缺口部1523,进入避让槽中。换言之,突出部21自光量调整空间52b继续向下移动进入避让空间324,不仅快速触发,更可提升按压行程增加操作感。

图25a至图26b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示意图,其中图25a及图26a分别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图25b及图26b分别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于第八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8具有类似第二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2的结构,其差异在于键帽10’的突出部设计。具体而言,如图25a及图25b所示,键帽10’向下延伸的突出部115具有破孔115a,且突出部115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以衰减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亦即,当键帽10’未被按压时,突出部115相对于光量调整空间52b具有第一位置关系,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一强度。第一位置关系代表破孔115a远离光量调整空间52b,且突出部115至少部分阻挡光接收器36所接收到的光信号。

如图26a及图26b所示,当键帽10’被按压时,键帽10’带动突出部115于壳体10外移动,使得突出部115相对于光量调整空间52b具有第二位置关系,第二位置关系异于第一位置关系,突出部115改变光接收器36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为第二强度,且第二强度不同于第一强度,以触发开关模块产生触发信号。第二位置关系代表破孔115a进入光量调整空间52b中,破孔115a容许光信号通过,使得第二强度大于第一强度,以触发开关模块产触发信号。

图27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y轴于未按压位置的截面示意图。于第九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9的差异仅在于回复机构50进一步具有卡扣部724,使得回复机构50藉由卡扣部724定位于电路板32。具体而言,于一实施例,卡扣部724较佳设置于上壳体部526的相对两侧,例如轴线第一侧262及轴线第二侧264。需要更换回复机构50时,仅需同时朝彼此按压卡扣部724,即可自电路板32取下回复机构50。

图28a至图30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示意图。图28a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图28b为图28a的光开关按键无键帽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28c为图28b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于第十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100包含键帽110、支撑机构120、开关模块130、底板140及磁性件160。底板140具有磁性部142。键帽110设置于底板140上方。支撑机构120设置于键帽110及底板140之间,以支撑键帽110相对于底板140移动。支撑机构120包含第一支架122及第二支架124,且第一支架122及第二支架124分别位于键帽110的相对两侧。磁性件160对应磁性部142设置,且磁性件160具有第一侧162及第二侧164。磁性件160的第一侧162可活动地连接第一支架122,且磁性件160的第二侧164对应第二支架124,以使磁性件160与磁性部142接触并产生磁吸力以支撑键帽110于未按压位置。开关模块130包含电路板132、光发射器134及光接收器136。光发射器134及光接收器136电连接电路板132且沿磁性件160的第一侧162及第二侧164的连线方向设置(例如x轴方向)。光发射器134对应光接收器136发射光信号,其中当键帽110于未按压位置时,磁性件160阻断光信号;当按压键帽110时,第二支架124随着键帽110移动以带动磁性件160移动而远离磁性部142,以容许光接收器36接收到光信号,进而触发开关模块30产生触发信号。

具体而言,键帽110的下表面具有耦接件112、114及凹槽116。底板140可为金属冲压件并具有数个连接部143、144及定位部145,且磁性部142可为磁铁并藉由定位部145与底板140结合。电路板132设置于底板140的下方,且底板140可具有开口146,以容许电路板132上的光发射器134及光接收器136通过开口146而突出于底板140上;光发射器134及光接收器136高度高于磁性部142,如此至少部分光发射器134及光接收器136超出磁性部142顶面,让部分光信号可自光发射器134直线行进到光接收器136。

第一支架122两端的耦接部122a、122b分别可活动地耦接键帽110的耦接件112及底板140的连接部143,且第二支架124两端的耦接部124a、124b分别可活动地耦接键帽110的耦接件114及底板140的连接部144。藉此,支撑机构120可稳定地支撑键帽110相对于底板140移动。

磁性件160对应磁性部142设置于底板140及键帽110之间,且定位于第一支架122。具体而言,第一支架122具有卡槽1222,且磁性件160具有卡轴1622,卡轴1622可转动地卡合卡槽1222,以使磁性件160的第一侧162可活动地(例如转动)连接第一支架122。第二支架124具有支承部1242,磁性件160的第二侧164位于支承部1242上,以使得第二支架124随着键帽110转动时能带动磁性件160转动。

于后参考图29至图30说明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100的操作。图29及图30分别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沿x轴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9所示,当键帽110于未按压位置时,磁性件160与磁性部142接触并产生磁吸力,使得磁性件160的第二侧164接触第二支架124的支承部1242并位于低位置而阻断光信号,进而使光接收器136无法接收到光信号。

如图30所示,当按压键帽110时,第二支架124随着键帽110的向下移动而转动,使得支承部1242向上抬升磁性件160的第二侧164而部分容置于凹槽116,以使磁性件160移动远离磁性部142而位于使光信号的光路径开通的高位置,藉此使光接收器136能够接收到光信号,进而触发开关模块130产生触发信号。

图31a及图31b分别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于第十一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包含键帽210、支撑机构220、开关模块230、弹性件250、触感弹性件270及底板240。支撑机构220设置于键帽210下方并支撑键帽210上/下移动。支撑机构220包含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弹性件250连接于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之间。触感弹性件270具有连接部272、压抵部274及敲击部276。连接部272连接第一支架222,压抵部274对应第一支架222,敲击部276连接压抵部274且位于连接部272的相对端。开关模块230包含电路板232、光发射器234及光接收器236。光发射器234及光接收器236电连接电路板232,光发射器234对应光接收器236发射光信号,且电路板232设置于底板240上。

举例而言,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可相互枢接以使得支撑机构220形成剪刀式支撑机构。弹性件250可实施为螺旋弹簧,且弹簧的两端可藉由卡合、卡扣等方式分别定位于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的底板端,以使得弹性件250可随着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的相对移动而弹性变形,进而提供回复力使键帽210回到按压前的位置。触感弹性件270的连接部272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架222,以使得敲击部276可随着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的移动而转动。

如图31a所示,当键帽210位于未按压位置时,弹性件250使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的底板端相对靠近,以使键帽21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且光发射器234及光接收器236沿弹性件250连接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的连接方向设置,触觉弹性件270的敲击部276位于光发射器234及光接收器236的光路径的上方。

如图31b所示,当按压键帽210时,第一支架222随着键帽210向下移动以压抵触觉弹性件270的压抵部274并拉伸弹性组件250,使得敲击部276向下转动以敲击电路板232(或底板240)并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进而触发开关模块230产生触发信号。

图32a及图32b分别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的键帽于未按压位置及触发位置的截面示意图。于第十二实施例中,光开关按键包含键帽210、支撑机构220、弹性件250及开关模块230。键帽210、支撑机构220、弹性件250的结构细节及连接关系可参考图31a相关说明。本实施例的光开关按键与第十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光发射器234及光接收器236的设置位置。如图32a所示,于此实施例,光发射器234及光接收器236分别设置于弹性件250连接第一支架222及第二支架224的连接方向的相对两侧。如图32b所示,当按压键帽210时,第一支架222随着键帽210相对于电路板232(或底板240)水平滑动,以至少部分阻挡光信号,进而触发开关模块产生触发信号。换言之,于本实施例中,光发射器234及光接收器236设置于第一支架222动作路径的相对两侧,使得光信号的光路径与第一支架222的动作路径相交。因此,当按压键帽210带动第一支架222相对移动时,第一支架222移动至光路径,而衰减光信号,以触发开关模块230产生触发信号。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