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条、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4239发布日期:2019-03-05 19:28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汇流条、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7年8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65714),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汇流条、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



背景技术:

在安装于诸如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这样的车辆上的电池组中,多个电池单元的单元电极在彼此邻接地互相叠置的同时并排布置,并且串联或并联连接,从而构成组装电池。汇流条模块装接于该组装电池。在汇流条模块中,在单元电极之间电连接的汇流条容纳于在由绝缘树脂制成的外壳中界定的多个汇流条容纳室中。例如,作为现有技术,存在专利文献jp-a-2000-106170。

当在电池组中将汇流条与单元电极焊接连接时,需要将汇流条和单元电极设定为使得它们互相紧密接触(面接触)。另一方面,电池单元的单元电极的高度公差和平面度变化。由于该原因,为了使得汇流条与单元电极产生紧密接触,需要通过利用极强的力将汇流条压抵单元电极而使汇流条变形。

然而,如果为了使大电流通过而增大汇流条的板厚,则要求更强的力以通过使汇流条压抵单元电极而使汇流条变形。结果,由于对单元电极施加了大的载荷,所以需要提高单元电极的强度,使得电池单元的部件成本增加。而且,由于要求设置有能够强力地按压的焊接电极的焊接机,所以电池组的制造成本也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汇流条、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当将汇流条焊接连接在高度公差和平面度变化的电池单元的单元电极之间时,该汇流条、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通过使得不需要利用强力使汇流条变形而廉价地进行焊接连接。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面的结构实现:

(1)一种汇流条,设置有:联结板部,该联结板部设置在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上的两个单元电极之间;以及总共不超过三个的突起,该总共不超过三个的突起在所述联结板部的面对所述单元电极的面对表面上突出,使得至少一个所述突起与所述两个单元电极中的各个单元电极接触。

根据以上(1)的结构的汇流条,在设置于相邻的电池单元的单元电极之间的联结板部的面对表面上,总共不超过三个的突起形成为使得至少一个突起与两个单元电极中的各个单元电极接触。上述汇流条能够通过从联结板部的面对单元电极的面对表面突出的这些突起而吸收单元电极的高度公差和平面度的变化。因此,利用上述焊接连接在电池单元的单元电极之间的汇流条,不需要为了使联结板部与单元电极产生紧密接触而利用使联结板部变形的大载荷进行压抵。

而且,利用上述汇流条,不需要使得联结板部容易变形的传统的分段弯曲结构等。由于汇流条不需要联结板部的分段弯曲结构等,所以能够实现汇流条的高度的减小和制造成本的降低。

而且,利用上述汇流条,由于不需要利用使联结板部变形的大载荷进行压抵,所以不残留使联结板部恢复初始形状的载荷(回弹载荷)。利用在联结板部上不发生回弹的汇流条,能够提高与单元电极接触的点的耐振动性能,并且单元电极的强度设计是容易的。

而且,汇流条的突起的数量可以是总共三个。即,设置在单元电极之间的联结板部在两个突起处与单元电极中的任意一个单元电极接触。当大电流通过时,增加在联结板部的面对表面上突出的突起的数量以增大与单元电极紧密接触的面积是特别有益的。然而,该汇流条使得能够通过与单元电极的被接触面接触的三个突起,而稳定地接触所有的接触点。利用其中三个突起在联结板部上突出的汇流条,由于当将汇流条置于单元电极上时姿态是稳定的,所以有助于焊接连接。当设置第四个突起时,容易在接触点中的任意一个接触点处发生接触不良,这能够在发生接触不良的突起的接触点处引起发热。

利用该汇流条,通过将与单元电极接触的突起的数量设定为总共不超过三个(即,两个或三个),使得至少一个突起与面对单元电极的面对表面接触,能够在进行突起与单元电极紧密接触的同时排除容易发生接触不良的突起。如上所述,利用该汇流条,通过将与单元电极接触的突起的数量设定为两个或三个,能够保证所有的接触部的紧密接触,而无需通过使汇流条压抵单元电极而使焊接于单元电极的联结板部变形。因此,焊接的管理点是有限的,并且这有助于管理,使得能够降低汇流条的焊接成本。

(2)根据以上(1)的汇流条,其中,所述突起从所述面对表面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如下尺寸:该尺寸使得由于所述两个电池单元之间的尺寸公差所引起的偏移而因此倾斜的所述联结板部不与其它部件接触。

根据以上(2)的结构的汇流条,该突起形成有如下突出高度:即使因为电池单元之间的尺寸公差而引起汇流条的倾斜,联结板部的面对表面也不与其它部件接触。其它部件是除了汇流条之外的部件。因此,汇流条的联结板部的面对表面被设定为也不与单元电极接触。即,汇流条的联结板部仅在突起处与单元电极接触。这是为了避免其中联结板部的面对表面首先抵接单元电极的电极角部并且突起变得从单元电极分离这样的情况。当将单元电极设置为与电池单元的本体表面基本平齐时,突起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使得汇流条的面对表面不与本体角部干涉的尺寸。通过将突起设定为具有这样的突出高度,即使相邻的电池单元在尺寸公差的范围内偏移,利用该汇流条,也使得至少一个突起与相邻的单元电极中的各个单元电极接触的总共不超过三个的突起也能够确实地进行接触。

(3)根据以上(1)或(2)的汇流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两个单元电极之间的其它联结板部,其中,所述联结板部与所述其它联结板部在所述两个单元电极之间平行布置,从而在所述两个单元电极之间并联电连接。

根据以上(3)的结构的汇流条,相邻的两个单元电极通过设置在其间从而平行布置的多个联结板部电连接。因此,能够通过将多个点接触的联结板部并排而增大当前结构的汇流条的导通截面。而且,根据其中两个单元电极通过多个联结板部并联电连接的当前结构的汇流条,能够通过使电流分流抑制发热。此外,根据其中两个单元电极通过多个联结板部并联电连接的当前结构的汇流条,能够通过增大表面积而增加散热量以使得大电流通过。

而且,利用其中两个单元电极通过多个联结板部并联电连接的当前结构,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一个汇流条相比,能够抑制温度上升。即,当相同的温度升高是设计值时,根据其中多个联结板部被设置为平行布置的当前结构,与其中设置相同截面的一个联结板部的汇流条相比,能够减少金属的使用量,使得能够降低汇流条的材料成本。

而且,根据其中两个单元电极通过多个联结板部并联电连接的当前结构,通过与在两个单元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相对应地改变联结板部的数量,联结板部能够通用于各种电池组,使得能够降低汇流条的制造成本。

(4)一种汇流条模块,设置有:根据以上(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该汇流条被构造为装接至其中所述电池单元并排的组装电池;和绝缘树脂外壳,该绝缘树脂外壳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容纳室。

根据以上(4)的结构的汇流条模块,由于具有与单元电极接触的突起的汇流条分别容纳在汇流条容纳室中,所以当将外壳与组装电池组装在一起时,多个汇流条能够共同与单元电极优异地产生紧密接触。利用该汇流条模块,由于不发生回弹的多个汇流条的联结板部在被焊接于单元电极时能够同时且确实地与单元电极产生紧密接触,所以能够提高汇流条与单元电极的焊接质量,并且能够降低组装电池的制造成本。

(5)一种电池组,设置有:根据以上(4)所述的汇流条模块;和所述组装电池。

根据以上(5)的结构的电池组,当容纳在汇流条模块中的汇流条的联结板部由于焊接到单元电极而与单元电极产生紧密接触时,不需要利用大载荷压抵该联结板部。由于该原因,不需要设置有能够强力地压抵的焊接电极的焊接机,使得能够抑制电池组的制造成本的升高。

而且,利用该电池组,由于减小了对设置在汇流条模块中的汇流条的单元电极的焊接载荷,所以能够降低单元电极和单元电极周边的部分的强度,使得不需要使用承受大焊接载荷的高强度的部件。因此,能够降低组装电池的部件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使得当将汇流条焊接连接于高度公差和平面度变化的电池单元的单元电极之间时,不需要利用强力使汇流条变形,使得能够廉价地进行焊接连接。

上面已经简要描述了本发明。此外,通过参考附图通读下面描述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文中,称为“实施例”),本发明的细节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池组的立体图,该电池组装接有用于容纳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汇流条的汇流条模块。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组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汇流条模块的从下表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汇流条模块的沿着由箭头b-b所示的线观看的截面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汇流条模块的截面前视图。

图6a是说明汇流条上的突起的突出高度的示意图。

图6b是说明并列的汇流条的俯视图。

图7a是形成三个突起的根据变形例的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汇流条的沿着由箭头c-c所示的线观看的截面图。

图7c是图7a所示的汇流条的俯视图。

图8a和8b是单元电极通过传统的汇流条互相连接的电池单元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电池组15的立体图,该电池组15装接有用于容纳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汇流条11的汇流条模块13。

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可以适当地用于图1所示的汇流条模块13。汇流条模块13装接至其中多个电池单元17成行(并列)布置的组装电池19。汇流条模块13和组装电池19构成电池组15。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单元17形成为板状,并且正单元电极21和负单元电极23设置于作为矩形平面的上端面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在下文中,单单的“单元电极25”将是正单元电极21和负单元电极23的统称。这些单元电极25形成为矩形板端子的形状。相邻的电池单元17通过将设置在单元电极25之间的汇流条11焊接连接而串联或并联电连接。图1所示的组装电池19被构造为使得八个电池单元17一体化,该八个电池单元17并排,使得八个正单元电极21与八个负单元电极23在它们的板面互相面对的情况下交替地布置。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组15的a部分的放大图。

在汇流条模块13中,作为主体的外壳27由绝缘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多个具有矩形箱状的汇流条容纳室29在电池单元17的布置方向上通过可弹性变形的公差吸收部31而联结到外壳27。相邻的汇流条容纳室29通过分隔壁33分隔。相邻的电池单元17的单元电极25设置在汇流条容纳室29中。在汇流条容纳室29中,容纳用于电连接在这些单元电极25之间的由导电性的金属板制成的汇流条11。

在外壳27中,电线布设部35一体地形成在汇流条容纳室29的联结方向上。在电线布设部35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可弹性变形的公差吸收部37。电线布设部35具有在电池单元17的并排方向上延伸的电线布设槽39。在电线布设部35的电线布设槽39中,布设电压检测线41。通过电线保持片43抑制布设在电线布设槽39中的多个电压检测线41从电线布设槽39飞出。多个电压检测线41被布设为对应于汇流条容纳室29。电压检测线41穿过形成在汇流条容纳室29中的电线连接开口45,并且导电连接于容纳在汇流条容纳室29中的汇流条1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模块13被构造为使得外壳27装接于其中多个电池单元17并排的组装电池19,并且使得设置有多个汇流条11,该多个汇流条11设置在相邻的电池单元17的单元电极25之间以将单元电极25电连接。

图3是图2所示的汇流条模块13的从下表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底壁47形成在各个汇流条容纳室29的底部处。在各个汇流条容纳室29的底壁47上形成有电极露出开口49,该电极露出开口49使得相邻的电池单元17的两个单元电极25暴露于汇流条容纳室29中。容纳在汇流条容纳室29中的汇流条11能够通过电极露出开口49与相邻的电池单元17的两个单元电极25接触。

图4是图2所示的汇流条模块13的沿着由箭头b-b所示的线观看的截面图。

在各个汇流条容纳室29中,竖立地设置有在电池单元17的并排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平行的汇流条分隔壁51。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汇流条分隔壁51平行设置。从而,在一个汇流条容纳室29中界定由汇流条分隔壁51分隔的三个汇流条容纳空间。即,在本实施例中,三个汇流条11能够容纳在一个汇流条容纳室29中。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平行布置的多个(三个)汇流条11设置在彼此相邻地设置的两个单元电极25之间,并且在两个单元电极25之间并联电连接。汇流条分隔壁51和汇流条11的数量不限于此。

在各个汇流条分隔壁51上形成有多个汇流条保持片55,该多个汇流条保持片55的上端是基端,并且下端是具有接合爪53的自由端。当装接汇流条11时,三个汇流条保持片55弯曲从而使得能够装接汇流条11。汇流条保持片55以预定的间隙保持设定在正常装接位置的汇流条11。即,保持在汇流条容纳室29中的汇流条11在该汇流条容纳空间29中被保持为能够以预定的间隙移动。通过该可移动的保持结构,汇流条11能够响应于由单元电极25之间的公差引起的偏移而移动。

汇流条保持片55不仅设置在上述汇流条分隔壁51上,而且设置在汇流条容纳室20的容纳室侧壁57上。

图5是图4所示的汇流条模块13的截面前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各个电池单元17上,单元电极25被设置为从本体外壳59的上表面突出。置于组装电池19上的汇流条模块13被设置为:使得汇流条容纳室29的电极露出开口49分别与组装电池19的电池单元17的单元电极25一致。即,汇流条11的联结板部62设置于在相邻的电池单元17的本体外壳59的上表面上所设置的单元电极25之间。容纳在汇流条容纳室29中的汇流条11的联结板部62的在电池单元17的并排方向上的两端部导电连接于相邻的电池单元17的单元电极25。

这里,汇流条11均设置有:矩形板状的联结板部62,该矩形板状的联结板部62设置于在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17的上表面上所设置的单元电极25之间;以及总共不超过三个(在本实施例中,总共两个;一个与联结板部62的各个端部进行接触)突起63,该突起63在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上突出,使得至少一个突起与两个单元电极25中的各个单元电极接触,所述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是该联结板部62的面对单元电极25的面对表面。

也将突起63称为下陷部(indents)。例如,通过拉伸成形而形成下陷部。在拉伸成形时,将汇流条11放在具有孔的模具上,并且将汇流条11的联结板部62保持在板压制器与模具之间。通过冲头从模具的相反侧压制联结板部62的对应于孔的部分。在拉伸成形时,联结板部62的与冲头的头部接触的部分及其附近被拉伸并成形为符合模具的孔的形状。本实施例的下陷部形成为使得突起的末端大致是半球状的。下陷部的突出形状和形成方法不限于此。

图6a是说明汇流条11上的突起63的突出高度h的示意图。图6b是说明并排的汇流条11的俯视图。

如图6a所示,突起63处的从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的突出高度h被设定为如下尺寸:该尺寸使得由于彼此相邻地设置的两个电池单元17之间的尺寸公差所引起的偏移g而倾斜的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不与其它部件接触。当突起63形成为半球状时,突出高度h可以是半球的半径r。

图7a是根据在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上形成三个突起63的变形例的汇流条11a的立体图。图7b是图7a所示的汇流条11a的沿着由箭头c-c所示的线观看的截面图。图7c是图7a所示的汇流条11a的俯视图。

如图7a至7c所示,突起63可以形成在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上,使得总共三个突起被设置为使得该三个突起中的两个突起与两个单元电极25中的任意一个接触。当突起63的数量总共是三个时,期望如下结构:其中,在经过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单元电极25接触的两个突起63的直线l上,不设置另外的一个突起63,像图7c所示的汇流条11a一样。即,三个突起63分别设置在三角形(由图7c中的假想线示出)的顶点处。这是因为,当相邻的两个单元电极25互相平齐时,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所有的三个突起63能够接触,而当两个单元电极25不互相平齐时,三个突起63中的一个突起很有可能不接触。

虽然形成在图7c所示的汇流条11a上的左端部的两个突起63突出从而在联结板部62的宽度方向上对齐,并且在距形成于汇流条11a的右端部处的突起63相等距离的位置处形成,但是根据本发明的与单元电极25中的任意一个单元电极接触的两个突起不必须距与另一个单元电极25接触的突起等距离。

接着,将描述上述结构的作用。

图8a和8b是单元电极25通过传统的汇流条65互相连接的电池单元17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如图8a和8b所示,当将传统的汇流条65与单元电极25焊接连接以电连接组装电池19时,需要将汇流条65与单元电极25设定为在焊接部66处紧密接触(面接触)。这里,如果在电池单元17的单元电极25之间存在位置变化,则汇流条65的联结板部64的焊接部66从单元电极25分离。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传统的汇流条65,当焊接连接汇流条65与单元电极25时,要求极大的载荷以使汇流条65压抵单元电极25。由于该原因,利用传统的汇流条65,难以保证焊接部66的紧密接触面积,使得难以保证紧密接触。而且,当在汇流条65被压抵的情况下进行焊接连接时,存在回弹载荷残留在联结板部64上的问题。如果回弹载荷作为焊接之后的内部应力残留,则汇流条65的耐振动性能降低。

相反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上,在相邻的电池单元17的单元电极25之间设置的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上,总共两个突起63形成为使得至少一个突起与两个单元电极25中的各个单元电极接触。上述汇流条11能够通过从联结板部62的面对单元电极25的下表面61突出的这些突起63,吸收单元电极25的高度公差和平面度的变化。因此,利用在电池单元17的单元电极25之间焊接连结的汇流条11,不需要为了使焊接板部62与单元电极25进行紧密接触而利用使联结板部62变形的大载荷进行压抵。

而且,利用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不需要用于使得联结板部62容易变形的传统的分段(step)弯曲结构等。由于汇流条11不需要联结板部62的分段弯曲结构等,所以能够实现汇流条11的高度的减小和制造成本的降低。

而且,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由于不需要使联结板部62变形的大载荷的压抵,所以不残留使联结板部62恢复初始形状的载荷(回弹载荷)。利用不在联结板部62上产生回弹的汇流条11,能够提高与单元电极25接触的点的耐振动性能,并且单元电极25的强度设计是容易的。

而且,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突起63以突出高度h形成,该突出高度h使得即使因为电池单元17之间的尺寸公差引起汇流条11的倾斜,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也不与其它部件接触。其它部件是除了汇流条11之外的部件。因此,汇流条11的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被设定为也不与单元电极25接触。即,汇流条11的联结板部62仅在突起63处与单元电极25接触。这是为了避免如下情况: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首先抵接在作为除了单元电极25之外的部件的电极角部67上,并且突起63变得从如图6a所示的单元电极25分离。当将单元电极25设置为与电池单元17的本体外壳59的上表面(本体表面)基本平齐时(当图6a所示的h为0时),突起63的突出高度h被设定为使得汇流条11的下表面61不与本体角部69干涉这样的尺寸。通过将突起63设定为具有这样的突出高度h,即使相邻的电池单元17在尺寸公差的范围内偏移,利用该汇流条11,使得至少一个突起与相邻的单元电极25中的各个单元电极接触的总共不超过三个的该突起63能够确实地进行接触。

而且,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如图6b所示,相邻的两个单元电极25通过设置在其间从而平行布置的多个(三个)联结板部62电连接。因此,通过将多个点接触的联结板部62并列而增大汇流条11的导通截面。而且,利用其中两个单元电极25通过多个联结板部62并联电连接的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能够通过使电流分流有效地抑制发热。此外,利用其中两个单元电极25通过多个联结板部62并联电连接的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能够通过增大表面积而增加散热量以使得大电流通过。

而且,利用其中多个联结板部62在两个单元电极25之间并联电连接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的结构,如图6b所示,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一个汇流条65(参见图8b)相比,能够抑制温度升高。能够通过温度升高等于(发热量-散热量)/热容量来表示该温度升高。即,当相同的温度升高是设计值时,利用其中多个联结板部62被设置为平行布置的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与其中设置相同截面的一个联结板部64的汇流条65相比,能够减少金属的使用量,使得能够降低汇流条11的材料成本。

而且,利用其中两个单元电极25通过多个联结板部62并联电连接的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通过与在两个单元电极25之间流动的电流相对应地改变联结板部62的数量,联结板部62能够通用于各种电池组15,使得能够降低汇流条11的制造成本。

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模块13,由于具有与单元电极25接触的突起63的汇流条11分别容纳在汇流条容纳室29中,所以当将外壳27与组装电池19组装在一起时,多个汇流条11能够共同地与单元电极25优异地产生紧密接触。利用汇流条模块13,由于不发生回弹的多个汇流条11的联结板部62在被焊接于单元电极25时能够同时且确实地与单元电极25产生紧密接触,所以能够提高汇流条11与单元电极25的焊接质量,并且能够降低组装电池19的制造成本。

而且,如图7a至7c所示,汇流条11a的突起63的数量可以是总共三个。即,设置在单元电极25之间的联结板部62在两个突起63处与单元电极25中的任意一个单元电极接触。当大电流通过时,增加在联结板部62的下表面61上突出的突起63的数量以增大与单元电极25紧密接触的面积是特别有益的。然而,汇流条11a使得能够通过使三个突起63与单元电极25的被接触面进行接触而稳定地接触所有的接触点,并且当设置第四个突起63时,容易在接触点中的任意一个接触点发生接触不良,这能够在发生接触不良的突起63的接触点处引起发热。

并且,利用其中三个突起63在联结板部62上突出的汇流条11a,由于当将汇流条11a置于单元电极25上时姿态是稳定的,所以有助于焊接连接。

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和11a,通过在与面对单元电极25的下表面61上将与单元电极25接触的突起63的数量设定为总共不超过三个(即,两个或三个),而使得至少一个突起接触,能够在进行与单元电极25紧密接触的同时排除容易发生接触不良的突起63。如上所述,利用汇流条11和11a,通过将与单元电极25接触的突起63的数量设定为两个或三个,能够保证所有的接触部的紧密接触,而无需通过使汇流条压抵单元电极25而使焊接于单元电极25的联结板部62变形。因此,焊接的管理点是有限的,并且这有助于管理,使得能够降低汇流条11和11a的焊接成本。

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池组15,当容纳在汇流条模块13中的汇流条11(11a)由于焊接到单元电极25而与单元电极25产生紧密接触时,不需要利用大负载压抵汇流条11。由于该原因,不需要设置有能够强力地压抵的焊接电极的焊接机,使得能够抑制电池组15的制造成本的升高。

而且,利用电池组15,由于减小了对设置在汇流条模块13中的汇流条11(11a)的单元电极25的焊接载荷,所以能够降低单元电极25和单元电极周边的部分的强度,使得不需要使用承受大焊接载荷的高强度的部件。因此,能够降低组装电池19的部件成本。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11和11a,当将汇流条11和11a焊接连接在高度公差和平面度变化的电池单元17的单元电极25之间时,使得不需要利用强力使得汇流条11变形,使得能够廉价地进行焊接连接。

根据本实施例的汇流条模块13,能够提高汇流条11(11a)与单元电极25的焊接质量,并且能够降低组装电池19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池组15,由于能够降低本体外壳59的单元电极25和单元电极周边的部分的强度,并且不需要使用承受大焊接载荷的高强度部件,所以能够降低组装电池19的部件成本。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可以将实施例的结构互相组合,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说明书的描述和已知技术做出的变形或应用也是本发明的目标,并且包括在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将汇流条焊接连接于单元电极的情况作为实例,但是即使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具有汇流条通过加压结构而导电连接于单元电极的结构,也能够产生与上述效果相似的效果。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组装电池19被构造为使得八个电池单元17一体化,该八个电池单元17并排,使得八个正单元电极21与八个负单元电极23在它们的板面互相面对的情况下交替地布置。根据本发明的组装电池不限于此;该组装电池可以被构造为使得多个电池单元17一体化,该多个电池单元17并排,使得正单元电极21与负单元电极23在它们的板面互相面对的情况下交替地彼此相邻地布置。

现在,将在下面的[1]至[5]中简要概括和列出上述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的实施例的特征。

[1]一种汇流条(11、11a),设置有:

联结板部(62),该联结板部设置在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17)上的两个单元电极(25)之间;和

两个或三个突起(63),该两个或三个突起在所述联结板部(62)的面对所述单元电极(25)的面对表面(下表面61)上突出,使得所述突起中的至少一个突起与所述两个单元电极(25)中的一个单元电极接触,并且所述突起中的至少其它一个突起与所述两个单元电极(25)中的另一个单元电极接触。

[2]根据以上[1]的汇流条(11、11a),其中,所述突起63从所述面对表面(下表面61)的突出高度(h)被设定为如下尺寸,该尺寸使得由于所述两个电池单元(17)之间的尺寸公差所引起的偏移而因此倾斜的所述联结板部(62)不与其它部件(电极角部67、本体角部69)接触。

[3]根据以上[1]或[2]的汇流条(11、11a),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两个单元电极(25)之间的其它联结板部(62),

其中,所述联结板部(62)与所述其它联结板部在(62)在所述两个单元电极(25)之间平行布置,从而在所述两个单元电极(25)之间并联电连接。

[4]一种汇流条模块(13),包括:

根据以上[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11、11a),该汇流条被构造为装接至其中所述电池单元并排的组装电池;和

绝缘树脂外壳(27),该绝缘树脂外壳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汇流条(11、11a)的汇流条容纳室(29)。

[5]一种电池组(15),包括:

根据以上[4]所述的汇流条模块(13);和所述组装电池(19)。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