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9055发布日期:2019-03-30 09:3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组(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地说,该电池组具备:分别具有由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构成的电极端子的多个电池单元、以将全部上述电池单元串联连接的方式连接电极端子之间的多个汇流条。

在上述电池组中,位于电流流动路径的一端的连接有上述电池单元的上述正极端子的上述汇流条的端部相当于作为该电池组整体的总端子的正极侧端子。另外,位于上述电流流动路径的另一端的连接有上述电池单元的所述负极端子的上述汇流条的端部相当于作为该电池组整体的总端子的负极侧端子。

在以上的电池组中,上述汇流条通过激光焊或电弧焊连接(固定)于上述电极端子。因此,不能容易地从上述电极端子拆卸上述汇流条,所以在上述电池组中,总是能够从上述正极侧端子(正极侧的总端子)和上述负极侧端子(负极侧的总端子)进行电的输入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06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现有蓄电装置中,即使在向设置该蓄电装置的装置等进行安装时或运输时这样的不需要进行输出的情况下,还会维持能够从总端子进行电输出的状态。作为蓄电装置,希望在向装置等进行安装时或运输时,能够成为不能从总端子进行电输出的状态,从而容易进行处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装置等进行安装时或运输时更容易进行处理的蓄电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

多个蓄电元件;

综合电极,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被供给电力;

总端子,与所述综合电极电隔绝,并且通过导电部件与所述综合电极电连接;

包覆部件,可拆卸,覆盖所述综合电极;

罩,可开闭地覆盖被所述包覆部件覆盖的所述综合电极。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有与从多个蓄电元件被供给电力的综合电极电隔绝且通过导电部件与综合电极电连接的总端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能够在向装置等进行安装时或运输时成为不能从总端子进行输出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因为综合电极被包覆部件覆盖,所以还可抑制综合电极和总端子不经意地发生电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因为综合电极通过包覆部件和罩被双重保护,所以可抑制从该综合电极的不经意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就蓄电装置而言,

可以具备相对于所述综合电极及所述总端子可拆装的导电部件,

可切换到所述综合电极和所述总端子通过所述导电部件电连接的第一状态和所述综合电极和所述总端子未电连接的第二状态。

这种结构的蓄电装置,即使在暂时完成运输或向装置等的安装而成为了能够从总端子进行输出的状态以后,需要再次进行运输或者要安装于其他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成为不能从总端子进行输出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提供了能够成为不能从总端子进行输出的状态的蓄电装置,所以可提供一种提高了向装置等安装时或运输时等情况下的处理容易度的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蓄电装置的省略了一部分结构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所述蓄电装置所使用的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所述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所述蓄电装置的第一汇流条及其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所述蓄电装置的第一汇流条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拆卸了安装部件及第三部件后的状态的第一汇流条及其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第二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9是端部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10是图1的x-x位置的剖面图,是端子座及其周边的剖面图。

图11是绝缘板的立体图。

图12是在拆卸了安装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状态下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插有所述绝缘板的状态下的第一汇流条及其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端子座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所述端子座及其周边的放大剖面图。

符号说明

1:蓄电装置

2:相邻部件

3:保持部件

4:绝缘件

5:汇流条

6:安装部件

7:端子座

8:绝缘板

9:端部汇流条

10:蓄电元件

11:电极体

12:盒体

13:外部端子

21:第一相邻部件

22:第二相邻部件

23:第三相邻部件

30:终端部件

31:相对部件

50:中间汇流条

51:第一汇流条

52:第二汇流条

53:端部汇流条

55:第一部件

56:第二部件

57:第三部件

61:外螺纹部

62:头部

70:总端子

71:综合电极

72:基座部

73:罩

74:包覆部件

75:后组装汇流条

91:第一部件

92:第二部件

120:盒主体

121:盖板

123:封闭部

124:主干部

211:第一主体部

212:第一限制部

213:轴部

215:通风路

216:凸部

221:第二主体部

222:第二限制部

225:通风路

226:凸部

231:第三主体部

232:第三限制部

235:通风路

300:主体

301:压接部

302:支承片

310:梁部

311:第一连结部

312:第二连结部

313:第三连结部

531:第三迂回部

533:第三连接部

534:第四连接部

711:板状部件

712:部件

721:侧壁部

741:帽部

742:凸缘部

911:第一连接部

921:第二连接部

2111:连结部

2112:汇流条支承部

2113:固定部

3111:贯通孔

3112:贯通孔

5311:第三起立部

5312:第四起立部

5313:弯曲部

7111:第一部位

7112:第二部位

7121:外螺纹部

7122:头部

7421:弯曲部

b: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2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要素)的名称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名称,有时与背景技术中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要素)的名称不同。

如图1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具备:分别具有外部端子13且沿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使不同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的多个汇流条5。另外,蓄电装置1具备:与蓄电元件10相邻的多个相邻部件2、一并保持多个蓄电元件10和多个相邻部件2的保持部件3、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3之间的绝缘件4。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备被可拆卸地安装于相邻部件2的安装部件6。另外,蓄电装置1具备用于向外部进行电输入输出的一对端子座7。

如图3及图4所示,多个蓄电元件10分别具备:包含正极及负极的电极体11、收纳电极体11的盒体12、配置于盒体12的外表面的一对外部端子13。

盒体12具有:具有开口的盒主体120、封堵盒主体120的开口的盖板121。本实施方式的盒主体210为长方体形状。

盒主体120具有:矩形板状的封闭部123、与封闭部123的周缘连接的筒状主干部124。主干部124为沿着封闭部123的轮廓的方筒状,即扁平的方筒状。该主干部124的一端由封闭部123封闭,另一端开口。即,盒主体120具有扁平的有底方筒形状。

盖板121是封堵盒主体120的开口的板状部件。具体地说,在从法线方向看时,盖板121具有与盒主体120的开口周缘部对应的轮廓。在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21上,以与电极体11的各极(正极、负极)电连接的状态安装有一对外部端子13。在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21中,一对外部端子13以沿矩形盖板121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

以上的盒体12在内部收纳有电极体11的状态下,盖板121的周缘部与盒主体120的开口周缘部重叠,从而封堵该盒主体120的开口,将该状态下的盖板121和盒主体120的边界部进行焊接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蓄电元件10配置有多个。具体地说,多个蓄电元件10以使主干部124的宽阔的壁部彼此相对的方式排列。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以蓄电元件10整齐排列的方向(主干部124的宽阔的壁部彼此相对的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的x轴方向。另外,以蓄电元件10的主干部124的狭窄的壁部彼此相对的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的y轴方向,以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和封闭部123相对的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的z轴方向。随之,在各附图中,辅助地图示了分别对应于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正交坐标轴。

相邻部件2配置于沿x轴方向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或蓄电元件10和相对于该蓄电元件10沿x轴方向排列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保持部件3的一部分)之间。如图2所示,蓄电装置1包含多种相邻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相邻部件2包括:与配置于蓄电装置1的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一相邻部件(相邻部件)21、与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中的位于最端部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二相邻部件22、与位于第一相邻部件21和第二相邻部件22间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三相邻部件23。

第一相邻部件21配置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由此,隔着第一相邻部件21,可在沿x轴方向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另外,第一相邻部件21被连结(固定)于保持部件3。

具体地说,第一相邻部件21具有:与蓄电元件10(盒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一主体部”)211、限制与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一主体部211移动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一限制部”)212。另外,第一相邻部件21具备与保持部件3卡合的轴部213。

在从x轴方向看时,第一主体部211具有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盒体12)对应的矩形轮廓。第一主体部211具有:用于与保持部件3固定(连结)的连结部2111、支承汇流条5的汇流条支承部2112。另外,第一主体部211在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有使冷却用流体(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空气)通过的通风路215。详细地说,在第一主体部211中,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x轴方向)突出并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部216以沿z轴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排列。由此,通过凸部216的前端(突出方向的前端)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在第一相邻部件21和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1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相邻部件21中,第一主体部211的x轴方向尺寸比第二相邻部件22及第三相邻部件23中的相当于第一主体部211的部位的x轴方向尺寸大。

连结部2111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111分别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该连结部2111是螺栓b以贯通了保持部件3的状态被拧入的部位。在蓄电装置1中,通过向连结部2111拧入该螺栓b,第一主体部211(第一相邻部件21)和保持部件3被连结。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111由埋入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内的螺母构成。

如图5及图6所示,汇流条支承部2112设置于z轴方向的第一主体部211的一个(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与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对应的一侧)端部。该汇流条支承部2112是局部地从第一主体部211的所述一侧的端面突出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支承部2112是设置于在z轴方向上与使配置于第一相邻部件21的两侧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的汇流条5重叠的位置的长方体形状的部位。该汇流条支承部2112在y轴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槽2112a。该槽2112a与跨着第一相邻部件21而延伸的汇流条5的一部分抵接。

汇流条支承部2112包含固定汇流条5的固定部2113。该固定部2113为内螺纹部。详细地说,固定部2113是在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突出方向的端面朝向z轴方向开口的内螺纹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2113是螺母。

第一限制部212通过从第一主体部211沿x轴方向延伸,从y-z面(包含y轴和z轴的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盒体12)抵接,从而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211向y-z面方向相对移动。该第一限制部212具有从第一主体部211的至少各角部沿x轴方向延伸且从y-z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盒体12)的角部抵接的面(抵接面)。

轴部213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向外侧延伸,与保持部件3卡合。本实施方式的轴部213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两端分别向外侧延伸。具体地说,轴部213以圆柱状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z轴方向中途位置沿y轴方向延伸,插通于在保持部件3中设置于与该轴部213对应的部位的贯通孔3112内。在制造蓄电装置1时,在将第一相邻部件21连结(固定)于保持部件3时,本实施方式的轴部213用于第一相邻部件21相对于保持部件3的定位等。

第二相邻部件22具有绝缘性。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相邻部件22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3之间。由此,隔着第二相邻部件22,可在沿x轴方向排列的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3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

具体地说,第二相邻部件22具有:在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3之间与该蓄电元件10(盒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二主体部”)221、限制与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二主体部221移动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二限制部”)222。

在从x轴方向看时,第二主体部221具有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盒体12)对应的矩形轮廓。另外,第二主体部221在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有使冷却用流体(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空气)通过的通风路225。详细地说,在第二主体部221中,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x轴方向)突出并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部226以沿z轴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排列。由此,通过凸部226的前端(突出方向的前端)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在第二相邻部件22和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25。

第二限制部222从第二主体部221沿x轴方向延伸且从y-z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盒体12)抵接,从而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二主体部221向y-z面方向相对移动。该第二限制部222具有从第二主体部221的至少各角部沿x轴方向延伸且从y-z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盒体12)的角部抵接的面(抵接面)。

第三相邻部件23在第一相邻部件21和第二相邻部件22之间配置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由此,隔着第三相邻部件23,可在沿x轴方向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

具体地说,第三相邻部件23具有:与蓄电元件10(盒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三主体部”)231、限制与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三主体部231移动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三限制部”)232。

在从x轴方向看时,第三主体部231具有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盒体12)对应的矩形轮廓。另外,第一主体部211在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有使冷却用流体(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空气)通过的通风路235。详细地说,第三主体部231具有矩形波形的截面形状。由此,通过第三主体部231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在与该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35。

第三限制部232从第三主体部231沿x轴方向延伸且从y-z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盒体12)抵接,从而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三主体部231向y-z面方向相对移动。该第三限制部232具有从第三主体部231的至少各角部沿x轴方向延伸且从y-z面方向的外侧与和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盒体12)的角部抵接的面(抵接面)。

保持部件3通过包围多个蓄电元件10和多个相邻部件2的周围,一并保持这些多个蓄电元件10和多个相邻部件2。该保持部件3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具体地说,保持部件3具备:在x轴方向上以多个蓄电元件10位于其间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终端部件30、以在y轴方向上与多个蓄电元件10相对的状态将一对终端部件30彼此连接的相对部件31。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一对终端部件30以在与配置于x轴方向端部的蓄电元件10之间夹持第二相邻部件22的状态配置,一对相对部件31配置于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y轴方向两侧。

一对终端部件30分别沿y-z面方向扩展。具体地说,一对终端部件30分别具有:具有与蓄电元件10对应的轮廓(本实施方式中,矩形状的轮廓)的主体300、从主体300向第二相邻部件22的第二主体部221突出且与该第二相邻部件22抵接的压接部301、用于安装端子座7的支承片302。该支承片302是从构成主体300的轮廓的四个边(端缘)中的与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对应的边沿x轴方向延伸且在y轴方向上长的板状部位。

一对相对部件31分别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且以沿z轴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一对梁部310、在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相邻部件21重叠的位置)将一对梁部310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311、将一对梁部310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第二连结部312。本实施方式的相对部件31还具备在第一连结部311和第二连结部312之间将一对梁部310连结的第三连结部313。

一对梁部310分别沿着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盒体12)的角部延伸。第一连结部311沿z轴方向延伸,在与第一相邻部件21的连结部2111及轴部213对应的位置(具体地说,在y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贯通孔3111、3112。在贯通孔3111内插通有螺栓b,该螺栓b拧入到第一相邻部件21的连结部2111内。由此,相对部件31与第一相邻部件21连结。另外,在贯通孔3112内插通有第一相邻部件21的轴部213。第二连结部312沿z轴方向延伸,与终端部件30连结。由此,终端部件30与相对部件31连接(连结)。第三连结部313沿z轴方向延伸,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与蓄电元件10重叠的位置。

绝缘件4具有绝缘性。该绝缘件4配置于相对部件31和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具体地说,绝缘件4覆盖保持部件3的至少与多个蓄电元件10相对的区域。由此,绝缘件4使相对部件31和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绝缘。

汇流条5由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板状部件构成。该汇流条5包括多种汇流条。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5包括中间汇流条50和端部汇流条53。

中间汇流条50将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电连接。中间汇流条50在蓄电装置1中设有多个(与多个蓄电元件10对应的数量)。这些多个中间汇流条50将蓄电装置1所含的多个蓄电元件10全部串联连接(导通)。另外,多个中间汇流条50具有:使隔着第一相邻部件21而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即,跨着第一相邻部件21而连接)的第一汇流条51、使隔着第三相邻部件23而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即,跨着第三相邻部件23而连接)的第二汇流条52。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有:一个第一汇流条51、多个第二汇流条52、一对端部汇流条53。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汇流条51使多个蓄电元件10中的规定的蓄电元件10(以下,有时称为“第一蓄电元件10a”)的外部端子13和多个蓄电元件10中的其他蓄电元件10(以下,有时称为“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外部端子13导通。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一蓄电元件10a是在x轴方向的一侧(图5的左侧)与第一相邻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第二蓄电元件10b是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图5的右侧)与第一相邻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即,第一汇流条51将隔着第一相邻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a、10b的外部端子13彼此连接。该第一汇流条51在与第一相邻部件21之间设有间隔的状态(即,与第一相邻部件21非接触的状态)下以跨着该第一相邻部件21的方式将第一蓄电元件10a的外部端子13和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外部端子13连接。另外,由第一汇流条51导通的(连接)第一蓄电元件10a及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具体数量没有限定。

第一汇流条51具有:与第一蓄电元件10a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一部件55、与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外部端子13连接且其一部分与第一部件55重叠的第二部件56。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51还具有与第一部件55及第二部件56均重叠的第三部件57。

如图1、图2及图8所示,第二汇流条52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详细地说,沿x―y平面方向扩展)大致矩形的板状,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两个贯通孔52a。这两个贯通孔52a的大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二汇流条52的设有大贯通孔52a的部位(端部)与负极的外部端子13连接,设有小贯通孔52a的部位(端部)与正极的外部端子13连接。

如图1、图2及图9所示,一对端部汇流条53分别使一个端子座7和配置于串联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一个极(例如,正极)侧的端部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导通,并且使另一个端子座7和配置于串联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另一个极(例如,负极)侧的端部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导通。

本实施方式的端部汇流条53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在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具有弯曲的部位。具体地说,在从y轴方向看时,端部汇流条53具有以迂回的方式延伸的第三迂回部531。更具体地说,端部汇流条53具有:与端子座7连接的第三连接部533、与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四连接部534、将第三连接部533和第四连接部534连接的第三迂回部531。第三连接部533及第四连接部534是沿x-y面方向扩展的矩形板状部位。第三连接部533具有贯通孔533a,第四连接部534具有贯通孔534a。贯通孔533a、534a的大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三迂回部531的结构与第一汇流条51的第一迂回部554及第二迂回部564相同。即,第三迂回部531具有:从第三连接部533的端部立起(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三起立部5311、在x轴方向上与第三起立部5311隔开间隔并从第四连接部534的端部立起(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四起立部5312、使第三起立部5311的前端和第四起立部5312的前端相连且从y轴方向看时为圆弧状的弯曲部5313。

安装部件6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相邻部件21。具体地说,如图5及图6所示,安装部件6具有:以从第三部件57侧贯通沿z轴方向重叠的第一部件55、第二部件56、第三部件57的状态拧入到第一相邻部件21的固定部(内螺纹部)2113内的外螺纹部61。

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6为螺栓,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外螺纹部61、设置于外螺纹部61的端部且x-y面方向的大小比该外螺纹部61大的头部62。而且,通过外螺纹部61以贯通第一部件55、第二部件56及第三部件57的状态拧入到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固定部2113内,头部62将第一部件55、第二部件56及第三部件57向汇流条支承部2112按压。

如图1、图2及图10所示,端子座7具备:与外部设备或其他蓄电装置1等连接的总端子70、在从该总端子70输入输出电力时在端部汇流条53和总端子70之间中转电力的综合电极71。端子座7具有安装于保持部件3并支承总端子70及综合电极71的基座部72。另外,在不使用蓄电装置1时,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座7使综合电极71和总端子70电隔绝,从而不从总端子70进行输出。另一方面,综合电极71与端部汇流条53电连接。端子座7还具有后组装汇流条75,作为在使用蓄电装置1时将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电连接的导电部件。端子座7还具备:可拆卸且覆盖综合电极71的包覆部件74、可开闭地覆盖被该包覆部件74覆盖着的综合电极71的罩73。

综合电极71配置在位于一对总端子70之间的电流流动路径的最端部的蓄电元件10和总端子70之间。综合电极71将从蓄电元件10输出的电力中转,经由后组装汇流条75向总端子7传递。综合电极71具有:用于连接(固定)端部汇流条53的板状部件711、用于固定后组装汇流条75的螺纹部件712。板状部件711具有导电性。在从y轴方向看时,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711为l字状的部件,即在中间位置弯曲的板状部件。具体地说,板状部件711具有:沿规定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x轴方向)延伸且隔着基座部72固定于终端部件30的第一部位7111、从第一部位7111沿与所述规定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z轴方向)延伸的第二部位7112。

螺纹部件712具有与总端子70相同的形状,以沿y轴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与总端子70排列配置。螺纹部件712从板状部件711(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二部位7112)突出。具体地说,螺纹部件712具有:从第二部位7112沿x轴方向延伸的外螺纹部7121、在外螺纹部7121的一端沿y-z面方向扩展的头部7122。

基座部72固定于终端部件30,且在相对于板状部件711存在终端部件30的一侧支承该板状部件711。基座部72具有以贯通板状部件711的第二部位7112的外螺纹部7121(螺纹部件712)及总端子70位于中间的方式相互相对的侧壁部721。

侧壁部721具有:以仅外螺纹部7121位于中间的方式在z轴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部7211、以外螺纹部7121及总端子70位于中间的方式在y轴方向上相对的第二侧壁部7212。在z轴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部7211以从沿y轴方向相对的第二侧壁部7212的一方的两端向另一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即,在从x轴方向看时,第二侧壁部7212的一方和第一侧壁部7211成为c字状,从三个方向包围外螺纹部7121。总端子70由在y轴方向上与第二侧壁部7212的一方相对的另一方从外侧覆盖,但在z轴方向上,没有被侧壁部721覆盖,而是成为了开放的状态。

在设置于总端子70侧的第二侧壁部7212且在x轴方向的前端部,以沿z轴方向延伸的规定的轴为旋转中心可转动地安装有罩73。该罩73在关闭的状态(悬挂在第二侧壁部7212的端缘间的状态)下,从x轴方向外侧覆盖板状部件711的第二部位7112、螺纹部件712及总端子70。另一方面,在罩73打开的状态(以规定的轴为旋转中心而转动的状态,参照图2、图10的双点划线)下,螺纹部件712及总端子70的前端侧成为开放的状态。即使在由罩73从x轴方向覆盖着外螺纹部7121及总端子70的状态下,总端子70在z轴方向上仍会持续保持前述的开放状态。该开放部分作为用于从蓄电装置1输出电力的电缆等的路径来利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罩73可覆盖由后组装汇流条75进行了电连接后的状态下的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能够通过罩73来保护可进行输出的状态下的总端子70。本实施方式的罩73及基座部72由塑料等绝缘材料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通过由橡胶或塑料等可弹性变形的绝缘材料形成的包覆部件74来覆盖螺纹部件712。包覆部件74具有外嵌于螺纹部件712的有底筒状的帽部741。该帽部741距成为螺纹部件712的插入口的开口部的进深比螺纹部件712从板状部件711突出的高度更深。即,帽部741可在大致全长上包覆外螺纹部7121。

包覆部件74还具有从帽部741的开口缘向外延伸的凸缘部742。凸缘部742为平板状。帽部741位于凸缘部742的中央部,在凸缘部742的一面侧突出。凸缘部742的轮廓形状与c字状地包围外螺纹部7121的侧壁部721的内侧的形状相对应,比该形状稍大。即,包覆部件74以在由帽部741覆盖着外螺纹部7121时凸缘部742覆盖板状部件711且凸缘部742的外周缘从内侧与侧壁部721抵接的方式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凸缘部742在外周部具备向帽部741突出的一侧伸出的弯曲部7421。在从帽部741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看时,弯曲部7421构成沿凸缘部742的外周部环绕的槽。在由包覆部件74覆盖着综合电极71时,凸缘部742以槽的宽度变窄的方式弹性变形,通过弹性恢复力与侧壁部721卡止。

帽部741还可以分离成从凸缘部742突出的突出方向基端侧和前端侧。通过使帽部741的前端侧的一部分能够分离,可在包覆部件74的其余部分被罩在综合电极71上的状态下使外螺纹部7121的前端部露出,且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使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导通。为了能够使帽部741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分离,例如,只要设置沿着帽部741的周向的切口,使得以手动拉伸等就能够将帽部741的前端部切断即可。即,本实施方式的包覆部件74可以设置留下环绕帽部741的方向上的一部分而成的全切割槽或遍及整周的半切割槽。在设置留下环绕帽部741的方向上的一部分而成的全切割槽的情况下,如果帽部741由如橡胶这种弹性变形性优异的原材料形成,就能够无需将未切割的部分切断地将帽部741的前端部拆卸,从而使外螺纹部7121前端部露出。在帽部741由如橡胶这种弹性变形性优异的原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用于在覆盖了包覆部件74的状态下使外螺纹部7121露出的切口可以沿着帽部741的突出方向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在从x轴方向看端子座7时,在罩73打开的状态下,总端子70露出,但总端子70与综合电极71电隔绝。因此,在将蓄电装置1安装于其他装置时,或者在运输蓄电装置1时,即使罩73是开着的,也可抑制由蓄电元件10储蓄的电力从总端子70输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即使在罩73打开的状态下,综合电极71也由包覆部件74覆盖。即,在罩73开着的状态下,成为螺纹部件712由帽部741覆盖且板状部件711由凸缘部742覆盖的状态。因此,即使是综合电极71与蓄电元件10电连接,也可抑制由蓄电元件10储蓄的电力从综合电极71输出。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通过打开罩73,并将包覆部件74从综合电极71上拆卸,用后组装汇流条75将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电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来自总端子70的输出。后组装汇流条75是比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之间的距离还长的金属板,在长度方向一端部具有可使总端子70插通的贯通孔,在长度方向一端部具有可使综合电极71的螺纹部件712插通的贯通孔。因此,后组装汇流条75可通过螺母等固定于螺纹部件712和总端子70,相对于两者是可拆装的。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也可以不具备后组装汇流条75。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可以通过后组装汇流条75以外的导电部件将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电连接。

因为后组装汇流条75可拆装,所以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可切换到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电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状态、以及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未电连接的第二状态。因此,蓄电装置1能够在可暂时实现了来自总端子70的输出以后再切换到不能从总端子70输出的状态。在那种情况下,通过再次向综合电极71装配包覆部件74,能够在打开了罩73时抑制来自综合电极71的输出。蓄电装置1通过选择性地向综合电极71安装后组装汇流条75和包覆部件74,在与其他装置等进行了电连接以后需要再拆卸而运输时等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可以具有正极侧的端子座7及负极侧的端子座7分别与综合电极71电隔绝了的总端子70,也可以具有两者中的仅一方与综合电极71电隔绝了的总端子70。即,在一对端子座7中的任一方中,多个蓄电元件10和总端子总是电连接也是可以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也可以在综合电极之前就可将电连接断开。

在蓄电装置1中,在运输时或对搭载有该蓄电装置1的设备等进行维修时等不需要电的输入输出时,可以安装绝缘板(绝缘部件),以使电不能从总端子70发生输入输出。

绝缘板具有绝缘性,具有可插入到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之间的形状。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板8为板状部件。

如图12所示,在拆卸了安装部件6及第三部件57的状态下,该绝缘板8可插入到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之间。由此,连接一对总端子70间的电气路径不仅在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之间断开,在第一汇流条51的位置也会断开,在蓄电装置1中,成为不能从一对总端子70进行电的输入输出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用蓄电装置1时,使用后组装汇流条75将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电连接。另外,在使用蓄电装置1时,拔出绝缘板8,在第三部件57与第一部件55及第二部件56重叠的状态下,将安装部件6的外螺纹部61拧入到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固定部2113内(参照图5)。由此,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导通,在蓄电装置1中,成为能够从一对总端子70进行电的输入输出的状态。

在上述说明中,通过相对于总端子70和综合电极71拆装后组装汇流条75并使第一汇流条51的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连接分离,可切换到不能和能够从总端子70进行电输入输出的两种状态,但蓄电装置1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形态。第一汇流条51可以不由可分离的多个部件构成,而是由单一部件构成。另外,在设有由可连接分离的多个部件构成的汇流条的情况下,该汇流条可以是第一汇流条51之外的汇流条。例如,在蓄电装置1中,端部汇流条53可以具有多个部件,通过这多个部件的连接分离,切换到能够和不能从总端子70进行电输入输出的两种状态。

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端部汇流条9具备:具有与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一连接部911的第一部件91和具有与综合电极7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921的第二部件92,在通过第一连接部911和第二连接部921连接而形成从外部端子13到综合电极71的导电路径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也可以通过绝缘板8向第一连接部911和第二连接部921之间的插拔来切换成能够和不能从总端子70进行电输入输出的两种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例如可在某实施方式的特征上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可将某实施方式的特征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可去掉某实施方式的特征中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