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8937发布日期:2018-07-25 00:14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其中差分信号端子设置为侧边耦合的结构,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



背景技术:

目前,连接器正朝着高性能高密度的方向发展,例如Mini SAS HD(高密度)连接器是高密度接口,体积小节省设备机内空间,频宽更宽容量更大,数据传输更快,其主要应用于大型服务器,高速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存储设备的连接。

但是高性能高密度的连接器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因端子布置的更密集而减少电隔离会导致信号降级;还有为确保插头连接器与相对的插座连接器准确对接而需考虑设置导引框架的问题。

因此,人们希望通过改变端子构造而提高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型针座,其将每个差分对信号端子均设置为中间部分外露,并且在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空气介质实现侧边耦合,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端子组件,包括有至少一个差分对信号端子,将该差分对信号端子设置为能够在中间部分形成侧边耦合,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片型针座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该第一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一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一框架支撑的第一信号端子,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一框架的第一边缘伸出的第一信号尾部、一从该第一框架的第二边缘伸出的第一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一中间部分位于该第一框架的面对该第二薄片型针座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该第二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二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二框架支撑的第二信号端子,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二框架的第一边缘伸出的第二信号尾部、一从该第二框架的第二边缘伸出的第二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二中间部分位于该第二框架的面对该第一薄片型针座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中间部分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中间部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并且每一第一中间部分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中间部分侧边耦合在一起,使得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构成一个差分对。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差分对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脱离该竖直平面,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平行排布,并且形成宽边对宽边的样式;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脱离该竖直平面,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错开设置,且即不共面也不共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差分对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沿相反的方向脱离该竖直平面;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沿相反的方向脱离该竖直平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信号端子进一步包括有一头部位置调整结构和一尾部位置调整结构,其中该头部位置调整结构介于该第一中间部分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用来改变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中间部分的相对位置,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脱离该第一中间部分所在的竖直平面;该尾部位置调整结构介于该第一中间部分与该第一信号尾部之间,用来改变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中间部分的相对位置,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脱离该第一中间部分所在的竖直平面;每一第二信号端子进一步包括有一介于该第二中间部分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头部位置调整结构和一介于该第二中间部分与该第二信号尾部之间的尾部位置调整结构。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框架还具有一列沿着该第一边缘设置的第一凸块,以及一排沿着该第二边缘设置的第二凸块,其中每一第一信号端子的尾部位置调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该第一凸块中,而其头部位置调整结构的至少一部被埋入该第二凸块中;该第二框架也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同的凸块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信号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差分对信号端子,该差分对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一信号端子与一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一信号端子包括有一第一信号尾部、一第一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该第二信号端子包括有一第二信号尾部、一第二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一中间部分与该第二中间部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并形成侧边耦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通过将信号端子的中间部分外露,并且在中间部分通过空气介质实现侧边耦合,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高密度连接器沿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的针座模块与一连接片拆分后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第三薄片型针座合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薄片型针座合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沿图10所示O-O线的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薄片型针座合并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要表现出第二薄片型针座的详细结构。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要表现出第一薄片型针座的详细结构。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沿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薄片型针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接地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高密度连接器 1 绝缘外壳 10

基部 11 空腔 110

底部 112 后部 114

固定槽 116 对接部 12

电子卡接收槽 120 端子收容槽 122

导引支架 13 水平部 130

竖直部 132 锁扣结构 133

导引空间 134 支柱 14

孔 140 针座模块 20

第一薄片型针座 21 第一框架 210

第一边缘 211、221 第二边缘 212、222

第一凸块 213 第二凸块 214

第二薄片型针座 22 第二框架 220

第三薄片型针座 23 第三框架 230

第一信号端子 31 第一信号尾部 310

第一信号接触部 311 第一中间部分 312

第二信号端子 32 第二信号尾部 320

第二信号接触部 321 第二中间部分 322

接地端子 33 接地尾部 330

接地接触部 331 接地主体部 332

头部位置调整结构 34、34’ 尾部位置调整结构 35、35’

连接片 40 固定件 50

电路板 2 对接部宽度 W

竖直平面 P。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1是一直角连接器,其安装至一电路板2上。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1也可以以其它角度设置于该电路板2,例如可以将该高密度连接器1设置成一竖直连接器,以竖直安装于该电路板2上。

请参照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1包括有一绝缘外壳10、以及一安装于该绝缘外壳10中的针座模块20。

如图5、图6、图7所示,该绝缘外壳10具有一基部11、一自该基部11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以及一形成于该基部11的顶面并向前延伸至该对接部12上方的导引支架13。其中,如图6、图7所示,该基部11形成有一空腔110,用来容纳该针座模块20。具体地讲,该基部11具有一敞开的底部112及一敞开的后部114,以便于安装该针座模块20。在该空腔110的上方形成有一排朝向该对接部12延伸的固定槽116,用来固定该针座模块20。

如图5、图7所示,该对接部12的前表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水平电子卡接收槽120,在本实施例中,图5表现出两个平行的电子卡接收槽120,用来接收要插入的电子卡(或称电路板卡,未图示)。在每个电子卡接收槽120的上下两侧各分布有一排端子收容槽122。如图6所示,这些端子收容槽122与该基部11的空腔110相连通。

如图5、图7所示,该导引支架13具有一设置有一锁扣结构133的水平部130及两对称位于该水平部130两侧的竖直部132,其中该水平部130的后端与该基部11的顶面相连接,而该水平部130的前端则位于该对接部12上方并与该对接部12的顶面相隔一定距离,这两个竖直部132之间的距离大于该对接部12的宽度W,因此该水平部130与这两个竖直部132共同限定一位于该对接部12上方的导引空间134。当一插头连接器(未图示)与该高密度连接器1对接时,该导引支架13能提供导引和锁扣作用,从而将该插头连接器限位于一固定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该锁扣结构133是一凹口,用来与插头连接器的一凸起结合,从而固定插头连接器。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导引支架13的竖直部132还可以进一步向下延伸,从而对该对接部12形成半包围的样子。

此外,如图5、图7所示,该绝缘外壳10还包括有两个对称形成于该基部11的两侧并竖直延伸至与该基部11的底面相平齐的支柱14,在每一支柱14的底面均形成有一孔140,用来与如图3所示的电路板2固定。

如图8所示,该针座模块20是由多个以并排结构设置的薄片型针座装配而成,这些薄片型针座包括相邻排布的第一薄片型针座21、第二薄片型针座22、以及第三薄片型针座23,其中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与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为信号针座,用来支撑多个信号端子31、32;而该第三薄片型针座23为接地针座,用来支撑至少一接地端子33,这些信号端子31、32与该接地端子33的详细结构请容后详述。因此,该针座模块20是以信号针座-信号针座-接地针座的反复模式配置。相邻的两个信号针座(第一薄片型针座21与第二薄片型针座22)组成一对,并且位于其中的信号端子31、32构成多个耦合在一起的差分对。而在每两对相邻信号针座之间布置一个接地针座(第三薄片型针座23)。

如图13所示,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包括有一第一框架210及多个由该第一框架210支撑的第一信号端子31,每个第一信号端子31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一框架210的第一边缘211伸出的第一信号尾部310、一从该第一框架210的第二边缘212伸出的第一信号接触部311、以及一位于该第一信号尾部310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312,其中该第一中间部分312位于该第一框架210的面对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的那一侧,暴露于空气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31的第一中间部分31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P(标号见于图14至图17)内。这些第一信号端子31的第一信号尾部310沿一横向(X轴)排成一行,并且脱离该竖直平面P,能够安装至如图3所示的电路板2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31的第一信号接触部311沿一纵向(Y轴)排成一列,并且脱离该竖直平面P。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边缘211与该第二边缘212相邻且垂直。

如图12所示,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的结构与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的结构类似。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包括有一第二框架220及多个由该第二框架220支撑的第二信号端子32,每个第二信号端子32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二框架220的第一边缘221伸出的第二信号尾部320、一从该第二框架220的第二边缘222伸出的第二信号接触部321、以及一位于该第二信号尾部320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321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分32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中间部分322位于该第二框架220的面对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如图12所示。同样地,这些第二信号端子32的第二中间部分322也是位于同一竖直平面P(标号见于图14至图17)内。这些第二信号端子32的第二信号尾部320沿横向(X轴)排成一行,并且脱离该竖直平面P。这些第二信号端子32的第二信号接触部321沿纵向(Y轴)排成一列,并且脱离该竖直平面P。

如图18、图19所示,该第三薄片型针座23包括有一第三框架230及至少一由该第三框架230支撑的接地端子33,该接地端子33具有一行从该第三框架230的底边缘伸出的接地尾部330、一列从该第三框架230的侧边缘伸出的接地接触部331、以及一位于接地尾部330与接地接触部331之间的接地主体部332。

如图9所示,当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与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并排设置时,位于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与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内的所有信号端子31、32构成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30(标号见于图14)。其中每一第一信号端子31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32构成耦合在一起的差分对。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包括有四根第一信号端子31,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包括有四根第二信号端子32,因此当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与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结合在一起时,能够形成四个耦合在一起的差分对30a、30b、30c、30d。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31与第二信号端子32的中间部分312、322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P内,如图14所示。

如图9、图19所示,当该第三薄片型针座23与该第一、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1、22并排设置时,该接地端子33的接地主体部332位于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的一侧,也即位于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30(标号见于图14)的中间部分312、322的一侧,从而在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的一侧覆盖整个中间部分312、322,以提供屏蔽的作用。该接地端子33的这一列接地接触部331与该信号端子组件30的信号接触部311、321沿一垂向(Z轴)并排而设。该接地端子33的这一行接地尾部330(标号见于图19)则与该信号端子组件30的信号尾部以预定的排布模式向下伸出,以准备与图3所示的该电路板2连接。

请参照图14、图15所示,位于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内的所有第一信号端子31与位于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内的所有第二信号端子32共同构成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30。详细来讲,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30包括多个耦合在一起的差分对30a-30d,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有四个差分对30a-30d。

现以其中一差分对30a为例介绍信号端子的详细结构。如图14所示,该第一信号端子31的第一中间部分312与该第二信号端子32的第二中间部分322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P内,此时第一中间部分312与第二中间部分322侧边耦合在一起,从而降低现有技术中因宽边耦合的电容效应产生的损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321的至少其中之一脱离该竖直平面P,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321沿垂向(Z轴)平行排布,并且形成宽边对宽边的样式。该第一信号尾部310与该第二信号尾部320的至少其中之一脱离该竖直平面P,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310与该第二信号尾部320在沿横向(X轴)和垂向(Z轴)均错开后即不共面也不共轴。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中间部分312与该第二中间部分322均大致呈L型。

如图14、图15、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差分对(如30a)的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321沿相反的方向脱离该竖直平面P。例如,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朝向该竖直平面P的一侧偏移,而该第二信号接触部321朝向该竖直平面P的另一侧偏移,再通过一特殊结构调整二者之间的位置或间隔,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321形成宽边对宽边的平行排布结构。

如图14、图15、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差分对(如30a)的该第一信号尾部310与该第二信号尾部320也是沿相反的方向脱离该竖直平面P。该第一信号尾部310朝向该竖直平面P的一侧偏移,而该第二信号尾部320朝向该竖直平面的另一侧偏移,再通过另一特殊结构调整二者之间的位置或间隔,从而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310与该第二信号尾部320能够与如图3所示的电路板上的导电通孔排列模式一致。

更详细地,如图14、图15、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谓的特殊结构是指一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和一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也即,每一差分对,如差分对30a的每一信号端子31(32)均进一步包括有一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34’)和一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35’)。举例来讲,该第一信号端子31的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介于该第一中间部分312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之间,用来改变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与该第一中间部分312的相对位置,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311脱离该第一中间部分312所在的竖直平面P。该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介于该第一中间部分312与该第一信号尾部310之间,用来改变该第一信号尾部310与该第一中间部分312的相对位置,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310脱离该第一中间部分312所在的竖直平面。同样地,该第二信号端子32也是依靠其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和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来调整第二信号接触部321与第二信号尾部320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信号端子31(32)的信号接触部311(321)均借助其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34’)调整其位置,而信号尾部310(320)则均借助其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35’)调整其位置。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仅在一部分信号端子上设置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34’)或/和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35’),也能够实现每一差分对的两信号接触部311(321)均沿纵向平行排布,而两信号尾部310(320)则沿横向和垂向均错开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图15所示,该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34’)或该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35’)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通过冲压形成的向下或向上或朝向斜侧的延伸段,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通过向左或向右折弯而成的弯曲段,又可以是一个由该延伸段与该弯曲段组合成的组合段。实际上,这些调整结构主要是用来保证相邻的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的中间部分形成侧边耦合的同时,其信号接触部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实现对接功能,而其信号尾部则以一定模式排布,从而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如图13所示,在第一薄片型针座21中,该第一框架210还具有至少一邻近该第一边缘211设置的第一凸块213,以及至少一邻近该第二边缘212设置的第二凸块214。在本实施例,该第一框架210具有一行沿该第一边缘211设置的第一凸块213,以及一列沿第二边缘212设置的第二凸块214,其中每一第一信号端子31的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该第一凸块213中,而该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该第二凸块214中。同理,如图12所示,第二薄片型针座22的第二框架220也设置有基本相同的凸块结构。所述第一凸块213与第二凸块214的数量是按照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的数量而定。

本实用新型薄片型针座21(22)通过设置这些凸块213、214能够极大地降低框架210(220)的厚度,以充分地将信号端子31(32)的中间部分312(322)暴露于外,同时这些凸块213、214还能够提供一定的结构强度以固定这些信号端子31(32)。如图9、图10、图11所示,当该第一薄片型针座21与该第二薄片型针座22相结合时,形成差分对的第一信号端子31与第二信号端子32的中间部分能够侧边耦合在一起,并在二者之间以空气(A)当介质,以进一步降低损耗。

如图8所示,通过一连接片40,将这些薄片型针座21、22、23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完整的针座模块20。

在组装时,如图6所示,将该针座模块20的前端沿着该绝缘外壳10的固定槽116插入该空腔110内;所有端子的前端(例如信号接触部及接地接触部)均伸入相对应的端子收容槽122中,并暴露于相对应的电子卡接收槽120,以准备与待插入的电子卡(未图示)电性连接;而所有端子的尾端(例如信号尾部及接地尾部)均自该绝缘外壳10的敞开底部112伸出于外,以准备与如图3所示的电路板2电性连接。最后,通过如图5、图6所示的一固定件50将该针座模块20固定在该绝缘外壳10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高密度连接器1通过在其绝缘外壳10上直接形成导引支架13,以同时实现对插头连接器的导引与锁扣功能;同时,该高密度连接器1还将信号端子31、32设置为侧边耦合的差分对,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本实用新型薄片型针座通过将两个信号针座21、22中的信号端子31、32设置为中间部分312、322外露,并且在中间部分312、322通过空气介质实现侧边耦合,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本实用新型信号端子组件30通过将第一信号端子31与第二信号端子32设置为侧边耦合的差分对,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